铅笔头里诞生的诺贝尔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诺贝尔奖论文,头里论文,铅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里奥·卡佩基是美国人,30岁的时候,他进入美国犹他大学当教师。很快,卡佩基就成为大学校园里师生们议论的焦点。
原因就是这个年轻人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习惯,他手里随时握着一支短短的铅笔,不管走到哪儿,人们都会看到他拿着铅笔在纸上写写画画的。聚餐时是这样,开会时是这样,甚至有人看到在卫生间里他也没停下来……时间一长,卧室、办公室、图书室到处都留下了他的涂鸦之作。卡佩基如此怪异的行为,受到全校师生的嘲笑。还有的学生家长担心他的精神有问题,纷纷到校长那儿告状,要求将自己的孩子从卡佩基的班上转走。不管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卡佩基仍未停下手中那支写写画画的铅笔头。
10年后,人们终于弄明白了卡佩基到底用铅笔头在干些什么。原来,他在进行一个重要课题的研究。当然,这个课题是卡佩基自己提出来的,没有人要求他去做些什么。所以,当卡佩基将课题申请报告提交学校课题委员会后,遭到了教授们的哄堂大笑。学校课题委员会主任、一位很知名的学者当着卡佩基的面说:“我承认你对学术研究的执著精神,但我不得不告诉你,你的这些研究根本就没有任何的价值!”
人们以为,被判“死刑”的卡佩基一定会就此罢手。但是,第二天在校园里,他还是拿着一支短短的铅笔头,还是在纸上写写画画的。
就在卡佩基50岁那年,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递交到全美最有权威的学术评审机构——美国国立研究院。研究院对他的研究成果很重视,委派了一个由5名权威学者组成的专家团来犹他大学实地调查。这一次,人们还是没有帮助这位用铅笔头写写画画了20年的教师,有些被调查者反而在专家团面前说卡佩基是个疯子,精神失常。如此一来,专家们陡然丧失了原来的热情。卡佩基20年的心血,再一次被打入“冷宫”。
面对这一次更为沉重的打击,卡佩基还是没有丝毫气馁,继续着自己的写写画画。或许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经过20年来的潜心研究,课题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这些成果终会被世人承认的。于是,在得不到任何科研经费赞助的情况下,卡佩基自己筹措资金,对研究成果进行了进一步完善。
54岁那年,卡佩基再次向美国国立研究院递交了已经成型的科研报告。卡佩基这种执著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国立研究院的专家们。当这些学术权威们坐下来认真论证卡佩基的研究成果时,他们惊喜地发现,这个24年来一直醉心于写写画画的大学教师,竟然解决了生理学上一个多年无法攻克的难题。为此,美国国立研究院向卡佩基写来了一份诚挚的道歉信,并且以最快的速度批准了他的研究报告。在研究院的支持下,卡佩基的研究成果很快应用于实践。
2007年10月8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人马里奥·卡佩基,获奖原因是他40年来的研究为“基因靶向”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借此发现,人类就可以寻找到一些疑难杂症在分子水平上的发病原因,并最终找到治疗癌症的途径。虽然功成名就,但人们发现,这位年届七旬的古稀老人,每天手里仍拿着一支短短的铅笔头,他也因此被人们称为“铅笔头里诞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现在,很多人都津津乐道于卡佩基从瑞典国王手中领取诺贝尔奖时的辉煌,只有卡佩基心里最清楚,40年来,他到底用掉了多少铅笔头。
标签:诺贝尔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