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文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次论文,美国论文,世界大战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被当时的美国人看成是“结束战争的战争”。这是美国人第一次出国作战。这场战争导致了美国青年理想的苦涩幻灭,使美国的知识分子从天真的乐观中惊醒,同时这场战争也标志着改变美利坚民族生活的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科技运用的开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二十年里,前十年和后十年有着明显的不同且界线分明。前十年即20年代,以1919年凡尔赛条约的签署到1929年经济“大崩溃”之前,是美国无忧无虑的繁荣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疯狂地追求享乐。后十年即30年代,以1929年的“大崩溃”到1939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这期间美国贫穷、暗淡,社会运动和社会思潮时有出现。夹在两战之间的二十年里的美国文学硕果累累,有六位杰出的作家以他们具有独创性的优秀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20年代美国出现了改变人们生活的发明热和加工技术使用热,美国的工业化速度很快,到1925年全国已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或市郊,妇女已争取到了选举权,而且许多妇女已能独立谋生,轿车已成为普通百姓的交通工具,给好动的美国人提供了便利。收音机、电影、大量规格一致的民族产品及处处可见的商业广告把美国变成了一个贪婪的消费社会。
受社会主义思潮影响的工人运动的领导人在1919年“红色恐怖”中被监禁或逃到国外,在此之后,美国的工人运动几乎消声匿迹,美国变得固步自封,对自己以外的世界漠不关心,只沉醉于赚钱,中产阶级疯狂追求个人的“成功”和享乐。
许多美国人进行超收入的消费,他们在股票市场上大下赌注,或借债购买轿车、洗衣机、收音机及真空吸尘器等高档消费品,新一代作家对这样一个社会进行嘲弄挖苦,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欧洲过着超世离群的生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一些美国作家也曾抨击过他们的同胞,但其猛烈程度却远不及战后的作家。一战前,美国在艺术文学和音乐的风格上都是承袭英国的传统。大多数美国人认为美国的文化比欧洲的略逊一筹,但他们却沾沾自喜地确信美利坚民族是最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且道德高尚,其民主化程度要比欧洲好得多,而文学大师却不这样认为,马克·吐温,亨利·索罗,杰克·伦敦,斯蒂芬·克兰,西奥多·德莱赛等都曾尖刻地指出了美国人所说的与所做的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许多美国的理想青年自愿报名参加这场“结束战争的战争”,并想通过战争来检验他们的勇气,但到了战场上后才发现,现代战争没有他们幻想中的荣耀和史诗般的浪漫,他们看到英国和法国的优秀青年被屠杀,最终他们发现建立美好世界的理想被领袖们在凡尔赛条约中出卖了,换成了势力和利益。
对爱国主义政治宣传的觉醒,对轻浮、贪婪、漠不关心的美国生活方式的厌恶,对大众文化层次之低的惊愕,使这些年青的美国人开创写作,他们中的一些人接受了波西米亚式(放荡不羁)反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美国的其他作家、艺术家、演员一起住在被称为“格林维治村”的纽约市简陋的一角。另一些人则离开了美国,在巴黎组成了一个艺术家、作家群体。在这些优秀的作家中很少有人涉足于20年代典型的中产阶级生活,他们只是作为观察者,在一旁冷眼观瞧,并把他们看到的写下来,从他们的战争经历写起,把他们的见解写入作品,他们一反以往的文学传统,力争使美国人能以新的角度审视自己。令人吃惊的是他们的作品风行一时,读者如饥似渴的读着他们的作品。
这批作家所指责的主要有两点:一是美国人思想情感交流的失败,二是美国社会的失败。他们认为诚实的表达已被骗人的政治口号,道貌岸然的所为方式及诗歌和其他文学形式中的浪漫主义所毁灭,他们认为美国的资产阶级社会是虚伪庸俗和残忍的,不懂得美和艺术,只关心赚钱,这是一个压制个人思想和自由表达,奖励不道德行为的社会。这些青年作家相信,要把社会变好,就必须取得新的、有力而诚实的文化成就。
旅居国外的作家选择了巴黎作为流放地,这是因为巴黎是一座文明、文化高度发达、政治环境宽松容忍的城市,这正是作家们所崇拜仰慕的,在那里外国受到礼遇,他们可以专心创作,而不受干预,旅居巴黎的美国严肃作家大都很年青,他们来自美国的中部和中西部地区,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且负过伤。一位叫杰特路德·斯坦茵的美国女作家自1901年起一直住在巴黎。她的公寓是公认的文学沙龙,在那里她热诚地欢迎这批年轻作家的到来,斯坦茵是当时法国和美国作家、艺术家的顾问、朋友和知己。艾兹拉·庞德,一位很有影响的诗人和评论家,在20年代的最初几年里也加入了这个群体,他和斯坦茵一道鼓励这批年轻人创作,小说家海明威、费兹杰拉德及诗人卡明斯都受过其指点。斯坦茵把这批作家称为“迷失的一代”,这是因为他们割舍了他们在美国的过去,以便开创出前所未有的新的写作形式。
未去巴黎而留在国内的其他作家也加入文学批评运动。刘易士在他的小说以漫画的手法讽刺美国的中产阶级,而门肯则在他的报纸上对这个阶级加以鞭苔,安得里森和奥石尔着力揭示生活在冷漠、贪婪社会中的人的真实本性。
1929年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倒闭(亦称“大崩溃”)结束了除大资产者以外所有人的发迹享乐的美梦。失业和贫穷所带来的痛苦和绝望迅速蔓延。如果说20年代傲慢乐观的中产阶级是社会舞台的主角,那么30年代的主角则是不屈的工人,他们决心组织起来,以对抗老板的权势,为自己争取社会地位。处于绝境的不仅是工人,还包括由于干旱或负债而被迫离开家园的农工,他们来自于中西部和南部地区。美国黑人要求平等的呼声也依稀可闻。
到1933年美国的经济已接近崩溃的边缘,就在这一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为总统,他制定了一项被称为“新政”的经济复苏计划,“新政”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恢复了人的信心,并使国家经济走向恢复,但经济的完全恢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人们提供了足够的就业机会之后。
30年代的“新政”给人们带来了一系列有益的变化,工人获得了相应的权利,农业托拉斯再次组成,罗斯福设立了“工作安置局”,这是一个给成千上万的失业者,也包括作家、艺术家,提供就业机会的官方机构。尽管艺术家、剧作家在新政时期很活跃,但优秀的作家仍坚持走自己的创作之路。
旅居巴黎的作家在经济大萧条时期返回了美国,以往在巴黎他们边工作边写作,但当经济危机波及法国以至全世界时,他们失去了工作,但他们中的许多人仍坚持创作,但30年代却出现了另一种作家,这些作家不再是冷眼看社会的旁观者。相反他们积极地参加政治宣传和社会运动。他们是被压迫的受苦人的代言人,在美国文学史上,作家第一次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即文学是政治斗争的武器。
斯坦贝克笔下的贫苦农工的生活十分感人,威廉·福克纳对南方州旧社会体制崩溃及这种崩溃对现代人(白人和黑人)所产生的影响描写得细致入微,凯瑟琳·安娜善于描写政治信仰对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美国人的影响,黑人小说家里查德·怀特和黑人诗人兰格斯顿·休斯是第一批获得文坛地位的黑人作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这二十年的美国文学史,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无论在创作数量、质量还是在形式创新上在美国文学史上都是无与伦比的,使美国文学在世界人的眼中可以同英国文学并驾齐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美国的文学创作造成一个空白,一个长时间的停顿。年青的作家都在军中服役,他们希望回国后能像一战后的作家那样开创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但当战争小说问世之后,人们大失所望,它们都是30年代的自然主义写成的冗长乏味之作,没有一本能与海明威的作品相比,但唯一的例外是由一位新作家,诺曼·梅勒1948年出版的战争小说《赤裸的和死去的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美国并未崛起一代新的青年作家,但是文学批评却取得了长足发展,大量学者以新方法重新评价经典作品,把20世纪文学与过去的文学联系起来,并加以分门别派。最有影响的评论家和诗人都做了大学教授,阐明了福克纳和霍桑之间的渊源关系。海明威的散文风格可以追溯到马克·吐温以至更早的作家,三十年代热衷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风格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的文学。
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投下的原子弹在美国和欧洲引起了极大的恐慌,人们意识到西方文明也有被随时毁灭的可能性,这使知识分子开始对科学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产生了怀疑,两大超级大国美国和俄国之间的冷战更加重了人们的不安心理。
美国参议员麦卡锡对共产主义者进行政治迫害,所有的左翼人士包括活跃在30年代的知识分子都受到了迫害。作家、剧作家、电影制片人、电影明星以及教师被叫到华盛顿接受调查和审问,并被贴上“红色”或“粉红色”的标记。在这样的政治气候下,最安全的方法就是到大学任教或从事不涉及政治的写作。尽管参议员麦卡锡在1952年垮台,但他造成的谨小慎微、沉闷和恐惧的气氛却延续了多年。
二十世纪50年代是美国一般公民的发迹时期,退役的士兵安家立业,忙于建立自己的安乐窝,沉缅于汽车电话的物质享受,人们都想避免麻烦,行为、观察和思考的方式都尽量和邻居相同。50年代表面看来是一个沉闷、自满的时代,但在表层下面,社会运动正在形成,并在六十年代爆发了出来,其声势之大震撼全美国。
50年代出版了大量的心理学、宗教学和哲学的通俗作品,尽管这些书简单而肤浅,却很容易为大众读者理解,起了启蒙作用,给人们输入了与传统的思维方式完全相反的新观念,这些书偏重于揭示“自我”和表达对社会的不满。
美国作家对祖国感情越来越淡泊,在祖国的土地上倒觉得自己是个外国人。这情况从麦卡锡的政治迫害和朝鲜战争开始一直持续到60年代的人权运动。美国政府与大部分美国人,主要是知识分子之间的隔阂越来越严重。但当时的作家却未形成团体,他们只是从特定的领域或特定的群体的角度写作,直到60年代末文学才获得了富有活力的新生命。
南方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文学创作,其主题与福克纳的相同,这一流派中的佼佼者都是女作家,其中以奥肯纳最为杰出。她们描写反传统的极端行为,怪诞的人物和暴力,作为扭曲时代的象征。在北方尤其在纽约,犹太作家描写的犹太人题材的都市生活,最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两位犹太人是索尔·贝楼和伊萨克·英格。
其他作家描写的是偏离社会生活主流的人,赛林格和佛奈格特刻画那些不知道战争,与他们的父母持不同见解的青少年。艾里森·巴尔德和许多其他的剧作家则表现黑人的恐惧心理和独立的性格。
1957年诺曼·梅勒发表了一个小册子《混血儿》,抨击当时美国人的驯服、自满和麻木不仁的生活方式。这使美国人看到了社会的腐朽和不平。梅勒把良民称为是“方块”,号召有理性的白人到黑人中去,和黑人共同反对“方块”式生活。其他作家如保罗·古德曼在他的《越来越荒唐》一书中同梅勒一样呼唤社会改革,要美国人对自己的生活再次负起责任,重新建立起杰斐逊式的理想,而不是在可恶的商业经济力量面前束手无策。
在发泄对社会不满的文学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来自旧金山的一批作家的作品,他们把自己称为“垮掉的一代”,他们的行为和写作都是跟着感觉走,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其行为无斯文可言。他们崇拜华尔特·惠特曼。在咖啡屋或酒吧里诵读自己的作品,他们的喜剧性的古怪的行为使公众震惊,“垮掉的一代”对当时流行的形式拘谨的诗歌和小说提出了挑战。
1960年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年青的肯尼迪在竟选中获胜,这给新的一代带来了权力,他首先通过和俄国人达成终止核试验的协议而暂时停止了冷战,他向公众做了郑重公开的许诺。在政府中任用了几名杰出的黑人作为诺言的履行。他放宽了作品审查制度,并允许以往被称为色情文学的作品出版。这一文学开放政策产生了一大批讽刺、荒诞、低级的小说。这些作品以黑色幽默见长,讽刺军队、官僚政治和社会的其他黑暗面。
1963年肯尼迪总统被暗杀,引起了社会混乱以及穷人和黑人的政治运动。60年代被看成是动荡的时代。在南方马丁·路德·金领导了黑人人权运动,要求黑人在法律上与白人享有同样的权利,许多学生、青年及思想开放的中老年人去南方参加这场运动,全国的学生、青年强烈地反对越南战争。作家和知识分子在抗议活动中起了领导作用。学生控制了许多大学。美国分成了两大阵营:一面是“美国生活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者,另一面是传统文化和强权的反对者,两阵营的冲突由于肯尼迪和马丁·路德·金的被暗杀而达到了顶点。
1968年尼克松当选为总统,他许诺恢复法律和秩序,但他未能成功地做到这一点,相反他1970年做出的轰炸柬埔寨的政策导致了肯特州立大学的白人学生和杰克逊大学的黑人学生与政府军队的冲突,在此冲突中许多学生遇难。尼克松及时地宣布从越南撤军而使学潮得以平息,由于1974年尼克松的引咎辞职而使政府的权力受到了削弱,社会的团结遭到破坏,人们对国家领导人不再信任。
60年代的暴力为70年代自私的个人主义所代替,这种自私的个人主义被作家称之为“自我的一代”。70年代的社会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尽管受到了各方面的反对,却给美国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这场运动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女权主义作家。
80年代的美国文学很难总结,这一时期出版的诗歌和小说较少,却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纪实文学,作家以真实的事件为创作的基础,并产生一些高水平的作品,通过现存的世界而非虚构的世界来揭示真理很可能是这个动荡不安的社会已经到了真实的故事比虚构小说更令人奇怪的境地。
孙秀芝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