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番茄茄(Solanum lycopersicoides)遗传资源的研究

类番茄茄(Solanum lycopersicoides)遗传资源的研究

赵凌侠[1]2000年在《类番茄茄(Solanum lycopersicoides)遗传资源的研究》文中指出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1754)是一种世界性经济作物,在蔬菜供应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Warnock 1988,Atherton 1989,沈德绪1957)。番茄所含的番茄红素和胡萝卜素具有抗氧化功能,食用番茄可以延缓衰老和预防癌症(Mascio 1989),使番茄的食用价值倍受关注。 目前番茄生产面临着低温逆境和黄瓜花叶病毒病(CMV)这两大威胁,严重地影响着番茄的产量和品质,这也是摆在番茄育种者面前的两大难题,之所以一直尚未攻克,原因当然很多,主要限制因子是缺乏可利用的遗传资源,可见番茄遗传资源的创新和拓宽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不过栽培番茄因长期栽培驯化和现代育种的“瓶颈”效应,遗传背景逐渐狭窄,遗传多样性日趋贫乏,以致于缺乏培育耐冷和抗CMV品种所需的遗传资源,使该领域的研究目前尚无突破性进展。 针对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把注意力放到了对改良番茄耐低温和抗黄瓜花叶病毒病(CMV)颇具潜力的类番茄茄(Solanum lycopersicoides)上。目的是想通过对S.lyco.的研究,拓宽番茄遗传资源,为解决番茄育种和生产中存在的难题提供可供选择的遗传材料和理论依据。 本研究对由Rick番茄遗传中心TGRC(Tomto Genetic Resources Center, Dept.Vegetable Crop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avis)提供的5份类番茄茄材料(LA1990、LA2386、LA2730、LA2776、LA2951)从①生物学特性、②抗病(TMV、CMV和叶霉病)、③在逆境(低温和弱光)胁迫下生理指标的变化、④S.lycopersicoides与Lycopersicon属的亲缘关系和⑤受精前的亲合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S.lycopersicoides植物学特性①种子大小介于栽培番茄和野生番茄之间,发芽有障碍,可以通过50%的次氯酸处理得到解决。②叶片具齿,奇数羽状复叶,小叶9~13枚,叶长×叶宽=15.13×13.05cm~2,叶片振动有特殊香味;每mm~2叶片平均气孔数为195个;子叶细长。③花瓣黄色浅裂,花药白色、顶裂,顶颈可育,长柱头外露。④花粉具3孔沟,直径为31.228μm。⑤果实为绿色小果。2S.lycopersicoides生长发育习性 赵凌侠 摘要ZO以)5 ①蔓生,属无限生长类型,生长势和分枝性强。 ②属短日作物,日长反应需一定的植株大小和日照长度,花有昼开夜闭的习性。 ③自交不结实,株间授粉结实率为 10%左右。 3S小以persicoidtrr抗逆性 ①苗期相对电解质渗出率和细胞膜伤害率的结果表明,SlyCO比T16、UC82B更耐冷, 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②苗期相对电解质渗出率与细胞膜伤害率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方程为: Y=-46896ed.954lX beo.9078””,n=14) Y膜的伤害串,X一电解质相对渗出率 @D/H(茎粗/$高)、SLA(比叶面积 Specific Leaf ra)和 Db(叶绿素 b)变化趋势 表明S{Wo.比L.hirs.和Lescu更适于弱光下生长。 ④SlyCO对番茄M(lob。CCOmOS。IC V。)和 CMV(CuC。bermOS8lC V。)达到 了高抗水平;La386对叶霉病免疫,LAI”0、LAZ刀0、LAZ 776和LAZ卯1对叶霉病 的抗性也达到了接近高抗的水平。 4S yCOpe。Icods与办口V址。con亲缘关系 ①用 26个随机引物对 48份材料(包括 5份SlyCO)的基因组 DNA进行扩增,共检测到 了201个位点,每个引物平均检测到773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为146个,占总位点 的刀64%。 ②综合形态和W(Random a!nplffied polpeorphic DNA)标记研究结果,可将Shao. 与 LyCopersicon属(共 9个种)48份材料分为 4个类群,A类群为番茄野生种组,B类 群为:番茄野生种和栽培番茄半野生种组,C类群为:栽培番茄组,D类群为;类番茄 茄(Slvco)组。 ③3:tw与砂印p们北on 9个种间的遗传距离介于 0.3044)406 fd,亲缘夫系由近及远 的if@序为L.chi[、L.pc。、L.gha.、Lpmp.L.chml、L.hlrs.、Lchee.、L.es。、L.penn.L.p。。 SSlyCope。ICO。小S与LyC OpS。ICOO亲合性 3:lyCO.的花粉在 L.Chil、Lcscu和 Lpenn的柱头上均可以顺利地萌友,只是比对应的自 交组迟些;花粉管在Lclli[和Lescu.的花柱中可以伸长到子房,Lclll的数量要比L。 的多,不过比自交组要少得多:S w.花粉管在 bxr,erslcon的花柱中伸长行障碍c 本研究意义 该研究的意义在于 上 ①将番茄遗传资源研究拓宽到了属间: @通过生长发育习性和抗逆性的研究,进一步确认了SlycO对番茄遗传资源改良的潜 力,使S恤O.的遗传?

赵凌侠, 李景富, 许向阳[2]2000年在《类番茄茄(Solanum lycopersicoides)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介绍了类番茄茄(Solanum lycopersicoides)的起源、植物学特性和抗逆性,还分别对其有性和无性途径向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基因渗入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尚待解决的问题。

赵凌侠, 许向阳, 李景富, 开国银[3]2003年在《类番茄茄(Solanum lycopersicoides)抗病性鉴定》文中提出类番茄茄是茄属中番茄近缘野生种 ,对番茄遗传改良具有潜在价值。苗期接种鉴定和电镜病毒粒子检测。结果表明 ,类番茄茄高抗 CMV(重花叶株系 )、叶霉病 (1.2 .3小种 )和 TMV(1株系 ) ;同时 ,作者对在生产中应用高抗TMV材料时应注意的问题还提出了个人见解

刘守伟[4]2001年在《类番茄茄(Solanum lycopersicoides)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番茄属(Lycopersicon)杂交亲和性的研究》文中提出番茄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蔬菜作物。目前番茄可利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迅速下降,在番茄中很难找到对低温、弱光、干旱、潮湿和CMV等的抗源,尤其是番茄育种中的两大难题—番茄抗黄瓜花叶病毒育种和耐低温育种,多年来一直困绕着各国育种家。尚未能解决,就是因为没有可利用的遗传资源。番茄属(Lycopersicon)近缘野生种类番茄茄(Solanum lycopersicoides)因其具有栽培番茄所不具备的特殊优良性状(尤其是耐低温和抗黄瓜花叶病毒)而倍受关注。本试验在了解类番茄茄生物学特性基础上,对类番茄茄与番茄属杂交亲和性进行研究,为利用类番茄茄拓宽番茄遗传资源,解决番茄育种难题提供基本理论依据。结论如下:1.S.lyco.形态特性 S.lyco.种子为褐色,大小介于Lycopersicon属栽培种和野生种之间;茎多分枝,圆柱形;叶为奇数羽状复叶,锯齿,大小介于Lycopersicon属栽培种和野生种之间;花药5枚,白色,顶裂;果呈绿色,直径介于1.1~1.2cm之间,果中有10~12粒褐色种子。2.S.lyco.生长发育习性 S.lyco.种子在正常浸种条件下不萌发,用50%HOCI浸种处理,萌发较好;植株属无限生长类型,分枝性较强;复总状花序,每个花序上平均有45~55朵花,花昼开夜闭;花粉萌发孔具三孔沟,直径是Lycopersicon属的1.7倍;自花授粉不结实,株间授粉结实率为5~15%。3.Lycopersicon属花粉离体萌发培养基最佳组分构成为:蔗糖13%、硼酸143mg/kg、琼脂1%。4.S.lyco.与栽培种番茄(L.esculentum)的属间杂交不亲和。S.lyco.作母本时,不亲和性发生在受精前,原因是花粉管在花柱中伸长受胼胝质阻塞,未能伸进胚珠;L.escu.作母本时,不亲和性发生在胚胎发育阶段,未能发生双受精,或即使发生双受精,胚在发育早期因胚乳瓦解后缺乏营养而夭折。5.S.lyco.与番茄属(Lycopersicon)7个野生种杂交均不亲和。原因是,与L.pimp.杂交,花粉萌发率极低,而且花粉管沉积大量的胼胝质,伸长受阻;与L.glan.杂交,S.lyco.作父本时是花粉管伸长受阻,作母本时,胚胎发育不正常,胚乳在胚发育早期瓦解,胚最后死亡。

刘守伟, 刘士勇, 梁美霞, 李景富[5]2005年在《类番茄茄(Salunum lycopersicoides)与栽培番茄杂交的细胞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类番茄茄LA1990与栽培番茄P180正反交都不亲和。其中,LA1990×P180杂交组合的不亲和发生在花粉管在花柱中生长的阶段,花粉管不能伸到胚珠内发生双受精。P180×LA1990杂交组合的不亲和发生在胚胎发育阶段,胚乳在胚发育的早期就瓦解,胚因缺乏营养最后死亡。

张春芝[6]2011年在《番茄抗晚疫病QTL及Ph-3基因的分析》文中认为晚疫病由卵菌纲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 de Bary)引起,是全球范围的病害,主要影响马铃薯和番茄的生产。近年来,已克隆了多个马铃薯抗晚疫病的基因,但番茄抗晚疫病的研究相对滞后。本研究从数量和质量抗性两个方面对番茄抗晚疫病基因的遗传和分子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首次对质量抗病基因Ph-3进行了精细定位,旨在为番茄抗晚疫病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利用两个不同的P. infestans生理小种T_1,2和T_1,2,4接种番茄近缘野生种类番茄茄Solanum lycopersicoides LA2951的渐渗系群体,挖掘该野生种中潜在的抗晚疫病位点。结果表明,LA2951对晚疫病的抗性受QTL控制。接种T1,2小种,鉴定出Rpiq1b、Rpiq2b、Rpiq4b、Rpiq8a和Rpiq11等5个QTL,可减少叶片病斑面积(Lesion Size, LS);Rpiq1a、Rpiq2a和Rpiq8b等3个QTL,可降低叶片的发病率(Disease Incidence, DI)。接种致病力较强的小种T_1,2,4,鉴定出2个可减少DI的QTL(Rpiq4a和Rpiq5)。说明来自LA2951的QTL呈现明显的小种特异抗性。而且,本文鉴定的QTL与前人鉴定的番茄抗晚疫病QTL均同位。另外,接种T1,2小种和T_1,2,4小种,均发现2个感病位点(Spiq4和Spiq10),可增加番茄叶片的DI。(2)利用CLN2037B(抗病)×LA3514(感病)获得的F_2群体,对番茄抗晚疫病的质量基因Ph-3进行了精细定位。基于番茄基因组相关序列共开发了146对引物,选择在染色体上均匀分布的21对多态性标记构建了目的区域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同时,对F2群体进行抗病鉴定发现,抗病:感病=2.7:1,符合孟德尔3:1分离比(χ23:1=1.95, P=0.16)。根据表型鉴定结果,将Ph-3基因精细定位到第9条染色体遗传距离为0.5 cM的范围内,与侧翼标记Indel_3和P55的遗传距离分别是0.1 cM和0.4 cM。(3)本文获得了与Ph-3基因共分离的共显性SCAR标记RGA2M1。在抗感亲本中分别可扩增出500 bp和800 bp的片段。利用23个不同的番茄品系对该标记进行验证,发现在绝大多数品系中,RGA2M1的带型与晚疫病抗性一致。该标记可用于Ph-3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但仍需要根据基因内部序列优化该标记。(4)以测序番茄品种S. lycopersicum H1706的基因组为参考序列,Ph-3基因侧翼标记Indel_3和P55之间的物理距离为74 kb,包含8个基因,其中4个具有植物抗病基因典型的NB-ARC结构,且成簇分布,因此将这4个R基因作为Ph-3基因的候选等位基因。通过BLAST发现,它们与马铃薯抗晚疫病R基因Rpi-vnt1.1同源。(5)对来自S. habrochaites、S. pennellii、S. lycopersicoides及S. pimpinellifolium等4个野生种的抗晚疫病基因的互作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QTL多呈现隐性遗传或效应较小。种内QTL互作一般表现为拮抗,而种间QTL的互作较复杂。QTL与单基因的互作效应与遗传背景有关。相关结论仍有待于重复试验验证。

邱树亮[7]2012年在《潘那利番茄渐渗系的构建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定位》文中研究说明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是全世界广泛栽培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在由番茄野生种到栽培种的驯化过程中,众多有益基因随不断的种内杂交逐渐流失,致使现代栽培番茄遗传基础越来越窄。发掘和利用野生种质资源的有益基因对阐明基因功能,创新番茄育种材料,提高番茄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栽培番茄1052(S. lycopersicum1052)和野生潘那利番茄LA0716(S. pennellii LA0716)为材料,通过杂交、连续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建立了一套以1052为遗传背景含LA0716全基因组的渐渗系群体,以期加速对潘那利番茄有益基因的开发利用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定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利用亲本1052、LA0716和F1对447个CAPS标记、525个SSR标记进行遗传分析,筛选出216个CAPS和236个SSR多态性标记,多态性为46.5%。从中选取均匀分布于12条番茄染色体的200个分子标记用于构建群体。标记间遗传距离在6.3~10.0cM之间,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为7.29cM。2、通过1次杂交、5次回交、1次自交和5次苗期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最终从588份BC_5渐渗系候选单株中筛选到107个渐渗系,107个渐渗系平均渗入片段长31.5cM,覆盖整个番茄基因组(1458cM)。3、通过杂交、回交及表型鉴定的方法,构建了番茄绿茎、黄叶、薯叶、暗脉、茸毛、绿果、白果、黄果、紫条纹、绿条纹、紫果、粉果和晚熟13个性状的近等基因系。4、获得了含番茄黄化曲叶病毒抗性基因(Ty1、Ty2、Ty3)、枯萎病抗性基因(I-2、I-3)、斑萎病毒抗性基因(Sw-5)、细菌性斑点病抗性基因(Pto)、烟草花叶病毒抗性基因(Tm-2)、叶霉病抗性基因(Cf5、Cf9)连锁标记的近等基因系材料。5、结合分子标记技术分析群体植株农艺性状,将黄果肉基因定位在6号染色体46.5~98.0cM内;将网纹果实基因定位在4号染色体95.0~97.5cM内;将绿茎基因定位在9号染色体51.0~56.3cM内;将黄叶基因定位在9号染色体45.0~77.0cM内;将薯叶基因定位在6号染色体67.0~98.0cM内;将暗脉基因定位在3号染色体0.0~33.0cM内。

周龙溪[8]2013年在《野生种番茄Solanum pennellii苗期耐盐主效QTL的精细定位》文中研究指明普通栽培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为中度盐敏感植物,盐渍化土壤可影响番茄不同阶段的生长发育,最终导致产量的大幅度下降。研究表明,近缘野生种Solanum pennellii LA0716有较强的耐盐、耐旱和耐高温等特性。为了更有效地挖掘和利用S. pennellii LA0716所包含的优异性状基因/QTL,前人构建了S. pennellii LA0716的渐渗系(Introgression Lines,IL)群体,该渐渗系群体由76个含单一野生种S. pennellii LA0716的渗入片段,遗传背景为栽培种S. lycopersicumM82的品系构成,渗入片段基本覆盖了S. pennellii LA0716的整个基因组。前人利用S. pennelliiLA0716IL,将多个耐盐相关的QTL定位于IL7-5渗入片段区域,该区域位于第7条染色体短臂标记TG418和TG61间,长度约7cM。截止目前为止,该片段包含的耐盐主效QTL尚未被深入挖掘,其调控机制也不清楚。本研究将通过构建S. pennellii LA0716耐盐优良渐渗系IL7-5的亚渐渗系群体(Sub-ILs),进一步缩小野生种渗入片段区域,结合Sub-ILs苗期耐盐表型鉴定结果,将IL7-5包含的苗期耐盐QTL精细定位,预测相关候选基因,为S. pennellii耐盐相关基因的克隆奠定一定的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基于番茄全基因组序列,在IL7-5渐渗片段区域共开发了174对引物,经筛选获得48个在两亲本间表现多态性的共显性标记。通过对来自M82×IL7-5的F2分离群体重组单株筛选和F3代家系纯合单株筛选,获得13个IL7-5的Sub-IL品系,每个Sub-IL包含更短的野生种渗入片段。Sub-ILs的渗入片段间相互重叠,将IL7-5区域分割成8个子区域。除TG418到InDel0715区域因未发现重组外,其余7个区域平均长度约为164.29kb。根据这8个区域并结合表型鉴定结果可对耐盐QTL进行精细定位。(2)通过BAC-FISH技术,确定了S. pennellii IL7-5第7条染色体短臂BAC SLe0110K10和HBa0162M15之间与栽培种S. lycopersicum M82染色体结构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倒位,而与其临近的BAC HBa0033O01则位于倒位区域外,其他位置的染色体结构均呈共线性。结合分子标记辅助筛选结果,确定了S. pennellii IL7-5第7条染色体短臂的倒位是导致重组抑制的原因。根据番茄基因组序列,初步将倒位区域的两端点分别定位于SL2.40ch07:1bp..32882bp和SL2.40ch07:2300000bp..2380000bp的物理区域。倒位点/区域的确定,将为揭示番茄遗传进化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3)通过对S. pennellii IL7-5和IL7-4全基因组重测序,经与参考序列S. lycopersicum Heinz1706比较分析其全基因组覆盖度分析以及SNP和InDel分布,推测IL7-5渗入片段区域位于第7条染色体SL2.40ch07:12001bp..3615000bp区域, IL7-4的渗入片段位于SL2.40ch07:120001bp..59000000bp区域,与侧翼多态性标记的物理位置基本一致。(4)对已构建的IL7-5Sub-ILs,进行苗期耐盐表型鉴定,根据这些Sub-ILs耐盐表型及渗入片段位置关系,将苗期耐盐QTL进行精细定位到标记SCAR79-CAPS89间,约600kb的位置,基于已公布的S. lycopersicum Heinz1706的基因组序列,共预测到57个基因,其中43个含有完整ORF,进一步蛋白序列比对表明,有4种编码氨基酸序列含有耐盐相关蛋白结构域的基因,分别为Ca2+-ATP酶转运载体蛋白(Calcium-transporting ATPase1)基因、ATP结合盒转运载体(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ABC transporter)基因、富含亮氨酸重复受体蛋白激酶(Leucine-Rich Repeat receptor-like protein kinases,LRR RLKs)基因和紫色酸性磷酸酶(Purple acid phosphatase,PAP)基因,相关验证正在进行。

陈宏宇[9]2015年在《低温诱导栽培番茄、多毛番茄和类番茄茄的转录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有些植物在低温环境下能提高自身的耐低温能力,这个现象称为低温驯化,或冷驯化。植物应对低温环境的能力是不同的,适应了温带环境的植物能够在低温环境中提高自身的耐低温能力,而起源于热带和亚热带环境的植物(如番茄)不具备耐低温能力。有研究表明,低温调控基因在植物低温应答的分子机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不同植物耐受低温能力的差别很可能与低温调控基因有关系。此外,也有研究表明,可变剪接(AS)在拟南芥、水稻和玉米等植物中有着广泛的功能,同时也与这些植物胁迫应答有重要关系。Micro RNA(mi RNA,或小RNA)也发现与植物器官发育和非生物胁迫应答有关。栽培番茄、多毛番茄和类番茄茄是近缘物种,但它们的耐低温能力却有很大的差别,多毛番茄和类番茄茄比栽培番茄具有更强的耐低温能力,但其耐低温分子机制目前并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以栽培番茄(glamor)作为不耐低温材料的对照,利用转录组测序方法,初步解析了多毛番茄(LA1777)和类番茄茄(LA2408)两种野生番茄的耐低温分子机制。利用高通量测序仪,我们在三个材料,三个低温胁迫时间点(0小时、1小时和12小时)中,总共得到了大于200,000,000个测序读长(Reads),对这些Reads做了基因组定位,研究了差异表达基因(DEG)、可变剪接(AS)和Micro RNA(mi RNA,或小RNA)等信息。我们对没有基因组参考的多毛番茄和类番茄茄,进行了基因序列的体外从头组装,结果分别得到了68,051和59,286个非重复基因片段,且保证所有组装基因片段的长度都大于200bp。差异表达基因的结果表明,栽培番茄、多毛番茄和类番茄茄这三个材料,在低温胁迫下,包括1小时和12小时后,都改变了基因的表达模式。在栽培番茄(不耐低温材料对照)中,受到低温胁迫1小时和12小时后,分别有1,256和3,350个基因上调(其中804个基因是两个时间点共有);有856和3,022个基因下调(其中339个基因是两个时间点共有)。在多毛番茄中,受到低温胁迫1小时和12小时后,分别有1,725和2,940个基因上调(其中722个基因是两个时间点共有);有1,967和3,126个基因下调(其中1,000个基因是两个时间点共有)。在类番茄茄中,受到低温胁迫1小时和12小时后,分别有617和1,928个基因上调(其中136个基因是两个时间点共有);有1,066和1,171个基因下调(其中185个基因是两个时间点共有)。同时,我们挑选了一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证明测序结果可靠,可用于进一步分析。为了研究多毛番茄的耐低温分子机制,我们利用DAVID分析平台对多毛番茄和栽培番茄低温调控基因进行了功能聚类分析。在1小时低温胁迫后,多毛番茄和栽培番茄低温调控基因都在“非生物刺激应答”这一类中显示出高度富集。但是,与栽培番茄相比,多毛番茄低温调控基因在“叶绿体相关”、“运输肽”、“三角状五肽重复”、“苯丙烷代谢过程”、“黄酮代谢过程”和“氨基酸衍生物的生物合成过程”等类别中富集程度更高,而在“细胞壁代谢”、“几丁质等有机物应答”和“DNA结合的WRKY”等类别中,相比栽培番茄的富集程度更低。在12小时低温胁迫后,多毛番茄和栽培番茄低温调控基因都在“有机物应答”和“激素刺激应答”这一类中显示出高度富集。但是,与栽培番茄相比,多毛番茄低温调控基因在“UDP-葡糖醛酸基转移酶”等类别中富集程度更低。数据表明,冷耐受型番茄和冷敏感型番茄在低温应答的分子机制方面存在很大差别。与类番茄茄不同,栽培番茄和多毛番茄与公布的番茄基因组序列相似度都大于70%,我们对其可以进行可变剪接分析。结果表明,在栽培番茄和多毛番茄中,共识别得到172,910个可变剪接,其中包含75,885个新可变剪接。在栽培番茄三个时间点中,分别识别得到105,663、109,251和102,316个可变剪接,其中包含21,548,25,492,22,870个新可变剪接;在多毛番茄三个时间点中,分别识别得到106,690、104,440和105,323个可变剪接,其中包含20,909,19,957和23,179个新可变剪接。其中,发现内含子保留是可变剪接的主要类型。对低温胁迫相关的可变剪接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在栽培番茄受到低温胁迫1小时和12小时后,分别有131和575个可变剪接相应基因倾向于发生可变剪接;有119和152个可变剪接相应基因不倾向于发生可变剪接。在多毛番茄受到低温胁迫1小时和12小时后,分别有114和606个可变剪接相应基因倾向于发生可变剪接;有122和130个可变剪接相应基因不倾向于发生可变剪接。同时,在栽培番茄受到低温胁迫1小时和12小时后,分别有121和522个可变剪接相应基因上调;有110和140个可变剪接相应基因下调。在多毛番茄受到低温胁迫1小时和12小时后,分别有112和553个可变剪接相应基因上调;有111和122个可变剪接相应基因下调。在本研究中,还识别了总共1,041个Micro RNA(mi RNA,小RNA)的候选序列和靶基因。在栽培番茄中,受到低温胁迫1小时和12小时后,分别有14和8个Micro RNA上调;有7和6个Micro RNA下调。在多毛番茄中,受到低温胁迫1小时和12小时后,分别有2和4个Micro RNA上调;有5和8个Micro RNA下调。在类番茄茄中,受到低温胁迫1小时和12小时后,分别有151和59个Micro RNA上调;有151和20个Micro RNA下调。同时,我们识别了Micro RNA的靶基因。根据Micro RNA与靶基因相反的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sly-mi R396a-靶基因Solyc07g041640.2”,“sly-mi R5303b-靶基因Solyc09g009550.2”,“sly-mi R162-靶基因Solyc01g080500.2”,“sly-mi R172a-靶基因Solyc03g044300.2”,“unconservative_SL2.50ch00_3860-靶基因c50426.graph_c0”,“sly-mi R156a-靶基因c49736.graph_c0”等Micro RNA可能是低温应答相关“Micro RNA-靶基因通路”。结论:基因表达,Micro RNA和可变剪接的差异可能是栽培番茄、多毛番茄和类番茄茄耐低温能力差别的重要原因。

缪南生, 熊德桃, 胡新龙[10]2006年在《番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抗病砧木的选择利用》文中提出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为世界性蔬菜作物,是病害种类最多的蔬菜作物之一。由于长期驯化和现代育种的“瓶颈”效应。栽培番茄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迅速下降。现代植物形态分类学、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认为,番茄属(Lycopersicon)植物包括9个种,其中1个普通番茄种(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8个野生种:番茄种质资源中可利用的还有2个与番茄亲缘相近的茄属(Solanum)野生种,类番茄茄(Solanum lycopersicoides Dun)和里番茄茄(Solanum rickii Corr)。与栽培番茄资源匾乏相反,番茄属野生种及其近缘野生种类番茄 (Solanum.lycopersicoides)中却拥有丰富的遗传改良和抗性资源。因此,进行种质资源的研究对番茄抗病育种来说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综述了目前在番茄种质资源研究、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针对番茄青枯病等主要病害,从抗源、抗性经典遗传学研究、分子遗传学研究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综述了研究进展;同时,就番茄抗病砧木的选择利用、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和讨论。

参考文献:

[1]. 类番茄茄(Solanum lycopersicoides)遗传资源的研究[D]. 赵凌侠. 东北农业大学. 2000

[2]. 类番茄茄(Solanum lycopersicoides)的研究进展[J]. 赵凌侠, 李景富, 许向阳. 园艺学报. 2000

[3]. 类番茄茄(Solanum lycopersicoides)抗病性鉴定[J]. 赵凌侠, 许向阳, 李景富, 开国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3

[4]. 类番茄茄(Solanum lycopersicoides)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番茄属(Lycopersicon)杂交亲和性的研究[D]. 刘守伟. 东北农业大学. 2001

[5]. 类番茄茄(Salunum lycopersicoides)与栽培番茄杂交的细胞学研究[J]. 刘守伟, 刘士勇, 梁美霞, 李景富.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6]. 番茄抗晚疫病QTL及Ph-3基因的分析[D]. 张春芝.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7]. 潘那利番茄渐渗系的构建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定位[D]. 邱树亮.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8]. 野生种番茄Solanum pennellii苗期耐盐主效QTL的精细定位[D]. 周龙溪.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9]. 低温诱导栽培番茄、多毛番茄和类番茄茄的转录组分析[D]. 陈宏宇. 东北农业大学. 2015

[10]. 番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抗病砧木的选择利用[C]. 缪南生, 熊德桃, 胡新龙. 湖北省遗传学会、江西省遗传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 2006

标签:;  ;  ;  ;  ;  ;  ;  ;  ;  

类番茄茄(Solanum lycopersicoides)遗传资源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