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与现实——2005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论文,值得关注论文,现实论文,历史试题论文,考文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的高考已经尘埃落定,现在正是深入反思上一个学年的教学方向和试卷特点的时机。
2005年的文科综合试卷的历史试题与往年相比,使人感觉到变化最明显的一个方面就是所谓的“热点”问题的降温。2004年的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中与“热点”问题直接或间接相关的题目大约可以占到全部历史试题的半数以上,或可达六至七成,而2005的历史试题中符合大家所理解的“热点”概念的试题或许只有一到两成。相当大的落差也导致了一些人对于2005年历史试题的不适应。
笔者认为,这种变化是合理的。在文科综合科目的考试中,出现比较多的“热点”问题,符合文科综合科目的宗旨和命题意图,这从2005年以前历年的《考试说明》对考试目标的阐述中可以得到印证。而随着文科综合考试的逐年展开,命题的变化、创新、深化也是必然的。这种变化、创新、深化的根基在于历史试题的现实性。
一、“热点”问题和现实问题
“热点”问题和现实问题有其一致性,所有的“热点”问题都是现实问题;也有其差异性,如果反过来说,所有的现实问题都是“热点”问题,恐怕就未必能够成立了。我们以2005年文综全国卷Ⅲ为例来看这个问题。该卷的第一组历史选择题的主题如下:
我国西南地区自古生活着众多少数民族,中央政府在该地区推行了许多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政策。回答13~16题。
从这个主题看,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和行政管理是一个与现实并不脱节的问题,探讨这一问题的历史过程是有现实意义的,但这个问题并不是正在受到国人瞩目的热点。该卷的第三组选择题的主题如下:
中国近现代史上,中美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变化的过程。回答21~24题。
中美关系问题长热不冷,是一个人人瞩目的问题,是现实的问题,也是“热点”问题。该卷的第37题是一道堪称经典的试题,笔者在本刊本年度第8期中已经有专门的分析,题目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民族主义”的问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这个问题可以涵盖现今许多的“热点”问题。但是“民族主义”问题本身在中学的高三教学中并没有被大家视为“热点”。该卷的第39题是一道跨学科综合题,在该题的历史部分考查了关于万隆会议的内容,2005年是万隆会议召开50周年,许多国家的领导人聚首万隆,纪念这次重要会议,这无疑是一个“热点”问题,而其现实性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仅仅是通常所说的“热点”问题,该卷的历史试题有30多分与此相关,这在几份文科综合试卷中是最多的。如果以现实性的标准来衡量,全国卷Ⅲ有80多分与现实性问题相关,这个比例就相当可观了。
按照笔者个人的理解,另外两份试卷中历史学科与现实性问题相关的试题比例分别如下:全国卷Ⅰ现实性问题较少,约30%上下;全国卷Ⅱ现实性问题的比例也在80%左右。虽然在各试卷中的分布不太均衡,但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的3份文科综合试卷中,与现实性问题相关的历史试题总体上占到了三分之二左右。2005年北京自主命题的文科综合试卷的历史试题中,与现实性相关的题目也在80%以上。
如此看来,2005年的文科综合试卷并没有改变文科综合考试命题指导思想的初衷,只不过更加理性和更加深入地体现了对于社会现实重大问题的考查,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有意义的变化。对于正确把握高考文科综合试卷的命题方向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现实性问题教学初探
综合中学的教学和高考试题来看,初步的和粗略的区分所谓的“热点”问题和现实性问题。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现在与高三历史教学相关的“热点”问题通常是追随传播媒体的报道,在媒体大量反应相关问题时,该问题被列为“热点”,随着媒体对于该问题的降温,这个热点也就逐渐淡出教学所关注的范围。关于这一类问题的教学,总是给人一种流于功利、肤浅和牵强附会的感觉。
热点是现实的,但是现实并不总是以传播媒体热切关注的方式呈现的。从本质上看,现实性问题更加具有深度和广度,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实践。如2005年以前历年的文科综合《考试说明》中所阐述的:“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诸多问题,如能源消耗、资源开发与配置、环境问题、人口剧增等,仅靠某单一学科已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发挥各学科的综合优势,才能寻求合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当然,这里并没有列举出所有的现实问题,只是一些举例,但是能给我们思考现实问题的教学提供启发。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近年来“热点”问题的教学通常是罗列与“热点”所涉及的领域的同类史实。例如,2004年的高三教学中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历史教学中能够做的只是将教材中关于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历史上与东北相关的史实尽量的择出,强化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记忆,以备考试。到了2005年的高三教学中,这些问题就从教学重点中淡出了。
现实性问题的教学的重要特点就是从所有的历史事实、历史现象中去发掘有助于我们以史为鉴,认识和解决现实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内容,在这里,历史和现在之间的联系是有机的,是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带有规律性的,因而也就应该是长期受到关注的,而不是随用随弃。
把握现实性问题的教学显然难于进行“热点”问题的教学。前些年,我们的视野太限于“热点”问题的教学,因而对于在高三的历史教学如何面对现实性问题思考的很不够。笔者在这里提出两条肤浅的建议,以期引起更加深刻的思考,正确引导我们的教学。
第一,不要重走“热点”问题教学的开列条目的老路,因为现实问题是广泛的,因此,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应该渗透到基础的、日常的教学中去。在教材每一章、每一节的教学中主动地、有意识地发现和阐释现实性的意义。例如,在讲授明清时期社会经济问题时,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高产作物的引进分析其对国计民生的影响和人口问题的长远影响。在教材的多数章节中,都有进行这种与现实性相关问题分析的可能性。
第二,充分思考和借鉴高考试题中比较成功的体现现实性思考的题目。上文中提到的2005年文综全国卷Ⅲ的第37题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范例。2004年的文科综合试卷中也有以下有价值的范例,如考试中心命题的全国文科综合试卷Ⅱ的第37题关于战争问题的探讨。北京自主命题的文科综合试卷第37题关于人的生存权、发展权的问题。还有一些选择题组也值得关注。特别应该思考这些试题将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对接起来的思路和方法,用以指导教学过程和对学生能力的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