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随着计算机发展日新月异,已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这就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当我们给学生传授计算机知识时,要与社会需要相结合,采取科学的先进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更新教育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计算机是现代科技的产物,也是信息技术的核心。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计算机课程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课。计算机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计算机教学在加强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教育的创新与变革如何才能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不断地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首先要解决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体系的变革。当前的教学活动不再是单边的教与学,而是互动式的双边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考核方式老套
我国高校考试系统中对计算机科目的成绩评定都是将理论考试成绩作为最重要的部分进行考核,实习和实验考核成绩占最终成绩的一小部分。这种考核方式对那些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但死记硬背能力差的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因此这种老式考核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理论和实践脱节
计算机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只有在实践中反复运用所学知识,才能真正达到计算机教学的目的。当前计算机教学存在理论脱离实践的现象,很多学生理论考试成绩非常好,但到了实际操作中往往无从下手。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就需要增加实践课的次数,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1.建立健全合理的教学评价系统,在考核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主体性和创新性密不可分,创新性是主体性的最高体现。但是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前单一的考核形式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所以,学校应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系统,在考核内容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多个层面综合考评学生,使学生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敢于创新、勇于创新,能够大胆地对问题提出质疑,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构建创造良好的平台,进而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2.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求具有较高业务素质和全新教学理念的计算机教师。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导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形成一种没有束缚的空间,从而唤起学生的创新能力。
3.及时更新教材编写内容,合理设置教学课程。
计算机是信息技术,其更新速度较快。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及时更新教材内容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是否合理安排计算机教学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应根据当前重理论轻实践这一普遍现象,合理设置课程比例,使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能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计算机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反映到平时的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4.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发挥学生创新能力。
开展第二课堂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学生可以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开阔视野。第二课堂主要开设了软件设计、网页制作、动漫设计、编程训练等,主要通过此类活动扩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从“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状态,在轻松的环境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适时引导,与学生一起解决遇到的难题。
5.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创新设疑启思,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能培养他们的收敛思维。收敛思维是在解题中尽可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众多的方法进行比较,从中确定出最佳方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利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开阔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然后在众多的解法中,经过归纳、判断和比较,最终得出一个最优化的结论。
这种教学方法,学生掌握得很好,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应用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举一反三,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论文作者:王丽霞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10月总第15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创新能力论文; 学生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计算机论文; 思维论文; 教师论文; 理论论文; 《教育学》2018年10月总第15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