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吊疝囊残端与无张力修补联合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研究论文_肖青山

(洪湖市中医院外科 湖北洪湖 433200)

【摘要】目的:分析悬吊疝囊残端与无张力修补联合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2014年9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150例腹股沟疝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悬吊疝囊残端与无张力修补联合治疗方案,观察手术效果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手术均为成功,切口皆为甲级愈合,切口发红1例,切口麻木1例,局部疼痛2例,无感染情况;本组患者手术时间45-65min,患者手术过程顺利且患者手术后伤口皆为甲级愈合;患者于术后7-8d进行拆线。结论:悬吊疝囊残端与无张力修补联合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理想,且手术操作简单。

【关键词】悬吊疝囊残端;无张力修补;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为常见与多发疾病,一般认为人体腹内压高低与腹股沟疝发生率成正比,手术治疗为目前治疗该病症的唯一有效方案,并且目前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该病症已于临床中广泛运用,逐渐为患者接受[1]。同时无张力手术所使用材料种类众多,选用不同材料对患者治疗效果,及术后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发生率有所影响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悬吊疝囊残端与无张力修补联合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回顾性选择2014年9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150例腹股沟疝患者临床资料,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择2014年9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150例腹股沟疝患者临床资料,男女比128:22,年龄25-86岁,平均(56.50±9.60)岁,病程1-36m,平均(17.69±3.45)m,其中慢性便秘4例,高血压2例,糖尿病9例。

1.2方法

首先对患者行连续硬膜外间隙阻滞型麻醉,患者取仰卧位,而后于其腹沟韧带平行上方进行斜切口,切口长度为4-5mm,按层次切开患者皮肤及其皮下组织,将其肌腱膜打开后,提起精索并于其内部找寻疝囊壁;此时若发现疝囊小可将其游离至患者颈部,若疝囊大且已至患者阴囊内,则需横断疝囊壁,将其远端放置,其近端先用7号结扎,后用“8”字法缝合结扎,并将患者多余囊壁组织剪除后进行结扎。然后将精索提起,并将网塞添置于内环口后将其与周围组织固定,将两外补片修建好,防止患者精索受压,尽量将补片剪成较精索直径要大的孔之后,最终将补片平铺于患者联合肌表面,覆盖耻骨结约2cm,上缘不得超过内环上4-6cm,防止补片孔扩大;将补片及其周围组织缝合结扎各一针后,将补片进行放置平整,同时将精索及患者神经复位,缝合其肌腱膜,并重建外环口,呈人体小指尖大小,最终实施缝合并结束手术。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切口发红、切口麻木、局部疼痛)发生情况及手术所用时间、成功率,手术拆线时间及愈合情况。

2.结果

2.1患者手术后不良反应

本组患者手术发生切口发红、麻木等不良反应发生率2.67%,表明手术安全有效,见表1,且对伤口发红、麻木患者实施换药处理,皆已好转且无感染。

2.2患者治手术实施效果情况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45-65min,患者手术过程顺利且患者手术后伤口皆为甲级愈合;患者于术后7-8d进行拆线。

3.讨论

传统腹股沟疝其修补术已存在百年历史,并随科技进步与手术方案改进,其疗效随之逐步提高,而传统修补术中将薄弱腹股沟与坚韧处建模、筋膜强行缝合的方式,加强其原本薄弱区,但因缝合组织供血差,并影响患者局部运血,因此造成患者组织抵抗感染能力下降等问题[2]。因此本院以回顾性方式,分析悬吊疝囊残端与无张力修补联合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术实施过程顺利,且患者术后伤口愈合皆为甲级,拆线时间为7-8d,患者伤口愈合快且术后不良反应(切口发红、切口麻木、局部疼痛)发生率仅2.67%,表明悬吊疝囊残端与无张力修补联合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理想,不仅有利于患者伤口恢复,且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并经换药后皆无感染,手术安全有效,值得推广。考虑可能因为悬吊疝囊残端与无张力修补联合治疗腹股沟疝其解剖方式符合人体结构,由于悬吊疝囊残端可将疝囊壁向上提牵,从而抵抗腹内冲击,同时此法有利于填充物的进入,使网塞填充后不易留有死腔,为周围组织缝合固定起到促进作用,以此减少患者术后感染及病症复发的机会[3-4]。另外通过提升对腹股沟管及其后壁薄弱环节,可修补腹横筋膜其缺损情况,使修补过程中实现解剖层次正常对合,将患者组织无张力问题修复,因而更加符合人体解剖生理,较传统无张力修补术而言,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对人体造成创伤小,且恢复速度快,并能降低患者复发率[5]。但本研究受样本及其他条件制约,未对悬吊疝囊残端与无张力修补联合治疗腹股沟疝对患者远期生活质量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有待延长随访时间,从而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诉,悬吊疝囊残端与无张力修补联合治疗腹股沟疝疗效理想,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并且患者于手术后感染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较少,手术疼痛轻,操作简单,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Kamal M.F. Itani,Robert Fitzgibbons,Samir S. Awad,Quan-Yang Duh,George S. Ferzli. Management of Recurrent Inguinal Hernia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 2009 (5)

[2]李绍杰,唐健雄,陈革,等.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4438例报告[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3,32(6):459-461.

[3]陈双,杨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技术要点[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2,32(6):433-435.

[4]潘敏,罗双琪.腹股沟疝高位结扎无张力织入编网修补腹横筋膜术[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2,32(S1):10-12.

[5]马锐,杨福全,张顺,等.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并发症18例原因分析及处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2,32(6):467-470.

[6]

论文作者:肖青山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9

标签:;  ;  ;  ;  ;  ;  ;  ;  

悬吊疝囊残端与无张力修补联合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研究论文_肖青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