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京剧很难开办一所新学校?_戏剧论文

为什么京剧很难开办一所新学校?_戏剧论文

京剧为何难出新流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流派论文,京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流派是京剧的鲜明特色。在京剧史上,以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为主的众多流派对京剧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而且流派的影响至今仍存在。回顾历史,我们却发现近50年来可以说没有产生公认的有影响的新流派。这个问题已引起圈内圈外人的思考。日前,王安葵、朱文相、骆正、陈培仲、刘连群、贯涌、秦华生、丁汝芹等专家就此问题表述了自己的看法。

究竟症结何在?

缺乏竞争机制。北京市艺术研究所所长秦华生分析道,在出流派最多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多是私营班社。他们在生存压力下,只有不断出新,否则就会被淘汰。而现在国有剧团更重“寓教于乐”,不再崇尚标新立异。原中国戏曲学院院长朱文相认为,现在从戏校到剧团,多是平均主义,缺乏市场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前学校重在培养尖子,现在更偏重学生以后的就业。他建议学校在培养学生方式上也应分流,一方面培养尖子生,另一方面放宽口径。中国戏曲学院教授陈培仲也说,剧团长期吃大锅饭,剧目生产和收入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挫伤了演员、特别是主要演员的创作热情和竞争意识。这对新流派的产生十分不利。

重个人变为重整体。朱文相认为,历史上戏曲流派的形成与当时实行的主角明星制分不开。现在实行的导演制有它的好处,但在坚持导演制时应注意,戏曲导演制不同于影视、话剧的导演中心制,戏曲应实行以导演为主导,以表演为中心的导演制。而国有中小剧团和民间职业剧团实行的主角制甚至如音乐、影视制作人一样的“老板制”,只要适应市场竞争,都有可能促进新流派产生。秦华生说,明星制下的创作链是“剧作家——演员——观众”,演员是中心环节。而在计划经济的国有剧团中,创作链断裂了,剧作家不再以演员为中心写戏改戏了,创作与修改的权利转至领导手中。

剧目缺乏生命力。北京大学教授骆正认为,京剧流派的形成至少需要3个条件:相当一批高水平的风格近似的演员; 相当数量的喜爱这种表演风格的观众;适合于新流派表演的戏。只有戏才能把演员和观众聚到一起,剧目在流派形成中的作用非同小可。但现在舞台上富有个性、想象丰富、有生命力的剧目太少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戏研所所长王安葵认为,很短生命力的艺术很难形成流派,流派剧目必须要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能演很长时间才行。但现在一些新剧目往往演几场或一段时间就难觅踪迹了。朱文相则认为,现在的新编剧目中存在追求豪华包装、忽视表演因而难以普及、流传、走入课堂等问题。

演员重模仿少创新。北京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丁汝芹说,现在的青年演员受到传统观念的约束过多,只是片面强调对流派的学习,忽略了对京剧艺术的整体创新。学生学戏应以没有突出流派特征的所谓“通大路”的表演、演唱为主,而不是陷入窠臼,成为某一流派的“小老艺人”。朱文相说,现在戏曲界不少老师特别强调学生要“像”老师、“像”流派创始人,许多青年演员也以“像”为荣,甚至以学流派创始人之毛病为能事,或不自觉把乃师晚年的老态当作流派特点来继承,这是很可悲的,凡自成一派者必须要有艺术的独创意识。

能否出现新流派?

对以后能否出新流派,应如何对待,众专家也是各持己见。天津市文联副秘书长刘连群说,有可能会出现有个人风格的新演员和新的表演方法,但很可能难出公认的新流派。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贯涌认为,未来的戏曲肯定需要“好角儿”,但不一定非要有流派,没了流派的戏曲并非就必然灭亡,面对流派不应过份崇拜,还是冷静些为好。陈培仲认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地域性的京剧流派,这比创立以个人姓氏为标志的流派,似乎更有可能、也更为实际。朱文相则认为,像茅威涛那样进入市场竞争体制的青年演员有可能会创立新流派。丁汝芹表示,保持某一流派风格亘古不变不可能,为什么观众日益远离京剧市场,才是应重点关注的问题。王安葵说,现在有形成新流派的一定条件,如重视演员个人创造,形成了以演员为中心的创作室,以及对京剧艺术性的重视等,但也要有既有创新又稳定的剧目与之相配合才行。

在京剧艺术中,流派是重要但又很难说清的问题。众多专家的意见无疑会使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一些。而由此产生的热烈讨论也表明大家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和关心,以及企盼它兴旺红火的迫切心情。愿在新的世纪中,京剧艺术再创辉煌。

标签:;  ;  ;  ;  ;  ;  ;  ;  

为什么京剧很难开办一所新学校?_戏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