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确保”也不养懒汉——大连用经济手段解决下岗职工“有岗不就”难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也不论文,懒汉论文,不就论文,下岗职工论文,难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报讯(记者傅兴宇)大连市从实际出发,推行积极的再就业政策,用确保下岗职工再就业来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再就业、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有效化解了企业减人、下岗职工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的诸多矛盾。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大连市有八万名下岗、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当年再就业率达到70%。同时,共为32万多名离退休人员支付养老金17.6亿元。今年,大连市仍将有六万多名下岗、失业职工需要再就业,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的抚养比,已经从3比1下降到2.7比1。但是,从去年7月至今, 大连市养老金发放没有发生一分钱的拖欠,历史遗留的养老金拖欠,将于今年6月底以前全部补齐, 全市再就业率和社会保障水平都在稳步提高。
大连市在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与“两个确保”的矛盾时,充分看到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给劳动力市场增加的就业机会。调查表明,大连市每天有大约3000个就业岗位供选择,另有30万个外来劳力占有工作岗位。这种实际情况提醒政府,如果不推行积极的再就业政策,而是被动地抓“两个确保”,就会产生三大问题:一是新开辟的工作岗位下岗职工不去干,政府要通过发放最低生活费来保障下岗职工生活,提高再就业成本,养一些懒汉;二是积累的下岗职工不断增多,领取生活保障的人数增加,社会保险基金收缴出现困难,政府财政负担日益加重;三是不能即时就业,直接导致下岗职工生活水平下降。为此,大连市从就业市场资源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对符合再就业条件的下岗、失业职工提出了这样一句口号:先就业,后发钱;不就业,不发钱。它的实质,是政府用经济手段来引导和解决下岗职工有岗不就的问题,以保障再就业来保障下岗、失业职工的基本生活。
大连市为推行这种积极的再就业与保障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创新再就业工程。去年1月, 大连市政府在全国率先做出“即时服务”承诺,下岗职工只要不挑不拣,48小时内即可上岗就业。这项举措,已经使5000多名下岗、失业职工走上工作岗位。但即使这样,有些下岗职工还是宁愿领取每月200元的基本生活费,也不肯到相对苦、脏、 累的岗位上去工作。为此,大连市从去年9月开始, 推出“即时就业”新措施。所谓“即时就业”,是政府及其劳动部门对于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国企下岗职工的一项严格要求。政府保证就业岗位,下岗职工必须即时重新上岗。无理拒绝上岗者,将被停发基本生活费。大连市劳动局下发文件规定,凡是提供就业岗位无正当理由一次不去上岗的,视为有生活保障,六个月不发生活费;两次不去的,解除基本生活保障、再就业协议、劳动合同,转为失业;如果政府不能提供就业岗位,下岗职工则可领取基本生活费。这样做一方面使许多隐形就业者显形化,有利于下岗职工转变就业观念、加快再就业步伐、改善家庭生活;另一方面有利于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减轻企业、政府和社会负担。
“即时就业”给下岗职工提供了更加明确的“就业保障”,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开辟了一条“稳进快出”的渠道。下岗职工有保障地进入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然后可以尽快重新就业。全市518 家国有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去年以来先后接纳了五万多名下岗职工,其中九家大型企业集团再就业服务中心就接纳了近三万人,然而,由于每个中心都实行先给岗后给钱、不上岗不给钱的“就业保障”政策,到今年5月底, 全市沉淀在中心领取基本生活费的下岗职工累计只有2100人,另有155 人因有岗不就而被停发基本生活费——这少部分下岗职工有的是已经“隐形就业”,有的无理拒绝上岗。市政府从财政拨付三亿多元用于再就业,鼓励和帮助两万多名国企下岗职工直接走上了自谋职业的道路,一万多人通过即时就业得到生活保障,另有近万人从城市来到乡下从事农业产业。所以,大连的国有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里面,长时间沉淀的、坐拿基本生活费的下岗职工很少,大多数下岗职工在短时间内通过即时就业和自谋职业等途径再就业。今年4月, 大连市针对家庭困难的下岗职工再就业后人均收入仍不足170元,不能解决温饱的问题, 开始对全市3000多特困下岗职工实施转岗就业援助——即政府出钱,对这些困难的再就业下岗职工,给予工资收入等方面的特殊帮助和补贴,将一些月工资不足250元的再就业岗位,补贴到400元至640元不等。 这项深入细致的工作,既促进了再就业,又使每一个困难下岗职工的家庭生活有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