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肌边缘切开联合楔形切除治疗儿童共同性斜视的远期疗效观察论文_胡中庚

湘乡市人民医院 湖南湘乡 411400

【摘 要】目的:观察并研究直肌边缘切开联合楔形切除治疗儿童共同性斜视的远期疗效。方法:随机将35例共同性斜视儿童病例分为单纯切开组(18例)与联合切除组(17例),单纯切开组仅切开内/外直肌,联合切除组采用直肌边缘边缘切开+楔形切除术,观察两组手术前后正位率、过矫率、欠矫率以及残存斜视度改善情况。结果:术后6月时,联合切除组正位率、过矫率与欠矫率分别为88.2%、11.8%、0.0%,与单纯切开组61.1%、22.2%、16.7%相比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与手术前相比,术后1周、1月和6月时两组残存斜视度均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1周、1月和6月时联合切除组残存斜视度明显低于单纯切开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结论:直肌边缘切开联合楔形切除治疗儿童共同性斜视效果确切,近远期疗效满意,可有效纠正斜视症状,值得临床予以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共同性斜视;直肌边缘切开术;楔形切除术;远期疗效

共同性斜视是眼科临床常见病,其矫正手术主要分为眼外肌加强或者减弱两种方向,减弱肌肉的方法相对较多,如断腱、肌肉附着点后退、边缘切开以及后固定缝线等等。肌肉边缘切开矫正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斜视矫正术式,其效果值得肯定,但有文献报道称术后远期疗效不满意、矫正度数相对有限[1~2]。本研究以此为对照,观察并研究直肌边缘切开联合楔形切除治疗儿童共同性斜视的远期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纳入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眼外科收治的35例共同性斜视患儿,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单纯切开组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12岁,平均年龄(7.7±0.5)岁;其中9例内斜,9例外斜。联合切除组17例,男9例,女8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11岁,平均年龄(7.4±0.6)岁;其中8例内斜,9例外斜。两组年龄、性别、斜视情况等基线特征近似,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前两组均开展病史询问、散瞳检影、弱视治疗、视功能检查等准备工作,术中联合切除组患儿行基础麻醉或全麻处理,于角膜缘4mm距离处将球结膜切开,结膜下组织常规分离并将肌肉附着点暴露,取斜视钩将肌肉固定,然后将肌间膜、节制韧带依次剪开,分别于肌肉附着点、附着点后5mm上下缘各做2/3~4/5的肌肉边缘切开[3],内斜视患儿切开双侧内直肌边缘,外斜视患儿则切开双侧外直肌边缘,取止血钳钳夹局部切开部位的肌肉部分后再行切开手术,电灼器烧灼断端止血,将部分肌肉呈楔形切除。利用角膜映光法评估眼位,矫正满意标准为眼球不动。确认矫正满意后将球结膜连续缝合,术后3~4d行双眼包扎,第5日即可拆除球结膜分缝合线。单纯切开组不予以切除楔形肌肉,其余操作与联合切除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4]

术后统计两组术后1月、6月时眼位正位率、过矫率、欠矫率,检测术后1周、1月和6月时两组残存斜视度改善情况。评价标准:术后眼位情况复查,眼位偏斜不超过±5°者判定为正位,过高则判定为过矫,过低判定为欠矫。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P<0.05时判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1月、6月时两组正位率、过矫率、欠矫率对比见表1。

术后1月时两组正位率、过矫率和欠矫率差异无统计显著性(P<0.05);术后6月时,联合切除组正位率更高,过矫率与欠矫率明显低于单纯切开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

注:两组数据对比aP>0.05;两组数据对比bP<0.05

2.2 手术前后两组残存斜视度情况对比见表2。

与手术前相比,术后1周、1月和6月时两组残存斜视度均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1周、1月和6月时联合切除组残存斜视度明显低于单纯切开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

注:与术前对比aP<0.05;两组数据对比bP<0.05

3 讨论

传统直肌减弱术往往要切断直肌使之后退,并与巩膜重新缝合,这一术式用时较长,操作风险较高,有可能导致肌肉迷失、眼前段缺血以及巩膜穿透等并发症问题[5]。而直肌边缘切开术是将肌肉部分肌组织予以切开处理,无需从附着点切断肌肉而重新缝合新肌肉附着点,术中无埋藏线、无缝针,所以手术简单省时,术后较少并发症,且安全性较高。本研究采用直肌边缘切开术取代传统直肌减弱术,具有突出优势:(1)术中操作更为简便,大大缩短了手术用时,术中只需做两条直肌边切就能够解决分开或集合过强型内斜问题。部分年龄偏低的幼童亦可选择局麻状态下开展手术。操作过程中即时观察患儿眼位,倘若矫正不足,可适度延长边缘切口;矫正过度的情况下可将切口部分缝合,一次手术成功率得以提升。(2)该术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术中操作更为简洁,无需缝合巩膜,大大降低了眼内感染、出血以及巩膜穿透等手术风险。此外,术者操作过程中一般不会牵拉患者眼球,有效规避了眼心反射等手术并发症,患儿更易于耐受。(3)术野暴露良好,便于开展手术,而且术中副损伤得到控制。无需剪断肌肉,术中不会出现肌肉迷失问题,术后不易出现眼前节供血不足以及缝线滑脱等不良事件[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术后6月时联合切除组正位率、过矫率与欠矫率分别为88.2%、11.8%、0.0%,与单纯切开组61.1%、22.2%、16.7%相比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术后1周、1月和6月时联合切除组残存斜视度明显低于单纯切开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直肌边缘切开联合楔形切除基于常规肌肉边缘切开手术,将一小条眼部组织予以切除,矫正效果得到加强,术后粘连率以及复发几率随之降低,用于治疗儿童共同性斜视远期疗效满意。

综上所述,直肌边缘切开联合楔形切除治疗儿童共同性斜视效果确切,近远期疗效满意,可有效纠正斜视症状,值得临床予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建华,许淑平,卢雪梅等.显微Parks切口斜视矫正术32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6,34(3):295-297.D

[2]王雅坤,解正高,王虹等.显微镜下Parks切口斜视矫正术治疗水平共同性斜视的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4,23(6):447-449.

[3]曾仁攀,曾庆华,袁晓辉等.不同年龄共同性斜视手术前后三级视功能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2013,21(1):42-47.

[4]刘俐,黄瓅,陈峰等.数字式弧形视野计的设计及在共同性斜视患者检查中的应用[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6,24(1):25-25,52.

[5]曾仁攀,梁小琼,王国平等.共同性斜视患儿手术前后三级视功能的临床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2014,(4):314-317.

[6]李彬,张伟,吕平等.直肌后徙可调缝线术在儿童共同性斜视中的应用[J].临床眼科杂志,2016,24(5):438-440.

论文作者:胡中庚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3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3

标签:;  ;  ;  ;  ;  ;  ;  ;  

直肌边缘切开联合楔形切除治疗儿童共同性斜视的远期疗效观察论文_胡中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