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的道德修养与当代道德建设_道德修养论文

程朱的道德修养与当代道德建设_道德修养论文

程朱的道德修养与当前道德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建设论文,道德修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道德修养。古人认为“学”就是要学做“圣人”。荀子说:“学者,固学为圣人也。”〔1〕儒家的许多重要经典, 几乎都是围绕如何做圣人而立论的。特别是《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伦理学的专著。北宋的程颢、程颐以传孔孟之道统自诩,非常重视这四本经典。朱熹接续二程,认为“万理的精蕴都在圣贤书中”,“《大学》《中庸》《论》《孟》四书,道理灿然,人只是不去看。若理会得此四书,何书不可读?何理不可晓?”〔2〕为此,作《四书集注》,综合继承并发展了其中的伦理学说和道德修养方法,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程朱道德修养论的显著特点,一是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二是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强调道德的自律。三是提倡从“我”做起,反躬自省,严于律己,强调履行道德义务的动力在行为者自身。这些思想对道德修养具有普遍意义。

一、强调道德的实践

道德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不能离开社会实践。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实践”就是“力行”。知行关系,一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尽管历代思想家对知行关系的看法不完全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基本一致的,就是重视行。而他们所强调的“行”,主要是指道德实践。《尚书》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4 〕已露重行之端倪。从孔子到思孟学派都重行。荀子更提出“学至于行而止”的命题,认为“行”是“学”的目的和归宿。宋明时期,有主张“知先行后”的,有主张“行先知后”的,有主张“知行合一”的,但都强调行的重要。王廷相第一次提出“实践”这一范畴,指出“实践”就是“力行”。王夫之提出“行可以兼知,知不可以兼行”,认为行比知更具积极性、主动性、优越性。孙中山提出“行易知难”,目的是要克服革命者的畏难情绪,鼓励人们去行,仍是强调行的重要。纵观历史上这种重行思想对中国古代道德修养影响很大,尤其是程朱理学把道德修养作为认识的重要手段,更进一步突出了道德实践的地位。

从孔子开始就非常重视道德实践。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5〕孝、第、 信、仁,是封建社会最主要的道德规范,包括处理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两方面。把履行这些道德看得比学习文化知识更加重要,足见他对道德实践的重视。实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手段。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行,有时候学的本身就是一种行。如“学而时习之”的“习”也是一种行。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6〕。学诗是为了学会在官场上打交道(说话); 学礼是为了立身处世,都是用于实践。学得再好,不能用于实践也无用。“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7 〕对于道德修养来说,尤其是这样。仅懂得评论什么样的行为是道德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这还不够,重要的是身体力行。一个人的道德是否高尚,不是看他的理论,而是看他的社会行为所产生的道德效果。必要时,甚至不惜“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儒家特别强调为政者在道德实践中的带头作用。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出正人先要正己。“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8〕就是说,君子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 老百姓就会按仁的要求行动了;君子如果不遗弃亲戚故旧,老百姓也就厚道了。又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7〕《大学》说:“上老老,而民兴孝; 上长长,而民兴第;上恤孤,而民不倍。”“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道德,是为统治阶级长远利益服务的。统治者既然要求人民遵守本阶级的道德,自己理所当然要率先垂范。

宋代理学家在继承儒家重视道德实践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朱熹认为“为学”只有两件事,就是“理会”和“践行”。“理会”就是认识,认识是为了“践行”。他指出:“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9〕提出自古“无关门独坐底圣贤。 ”〔10〕他在《答胡广仲》中说:“盖古人由小学而进于大学,其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持守坚定,涵养纯熟,固已久矣。是以大学之序,特因小学已成之功,而以格物致知为始。”从小学的“洒扫应对进退”等最基本的礼节开始就是一种道德实践。“大学”的修养是接续“小学”,以“格物致知”为起点。什么是格物致知?按朱熹的意思,就是通过接触事物以求得事物之理。而且认为“一物不格,则缺了一物道理”,“一事不格,则缺了一事道理”,“一书不读,则缺了一书道理”,强调事事物物都要“格”它一番方可。通过认识事物之理来启发人所固有的道理伦理,这种格物致知,实际上就是一种道德实践。可见他始终坚持把道德实践放在首位。

强调道德实践,把道德放在首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由于放松了教育,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不少。社会上歪风邪气上升,正气不扬,人际关系冷漠,个人利己主义严重。事不关己,明哲保身。许多早已绝迹的社会丑恶现象又重新出现,且有日益漫延之势。更可忧虑的是某些领导者,至今仍未意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只顾经济效益,不管社会效益,以至在经营手段上无所不用其极,造成某些人道德沦丧,违法犯罪,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扰乱社会秩序,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着严重的破坏作用。

作为领导者,带头履行道德义务,在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建设中尤其重要。有些领导者口头上也挂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号召别人去学雷锋、孔繁森,可自己在行动上却寸利必争,处处为自己打算。甚至以权谋私,以势压人。口头上说要反腐倡廉,行动上却整天沉浸在吃喝玩乐之中。有的领导者在企业亏损,财政困难,甚至连职工的工资都发不出的情况下,却热衷于讲排场,摆阔气,严重脱离群众。办事要“回扣”,乃至索贿受贿,这样的人怎能领导人民去建设社会主义呢?

二、强调道德的自律

道德是一种自觉履行的义务,它所凭借的是道德觉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的毅力。因此,道德修养要强调充分发挥行为者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一)首先要做到“诚”。程朱强调道德修养要诚,这是自觉、主动的出发点,也是道德自觉性、主动性的表现。作为道德范畴,诚的基本含义是诚实,也有“客观实在”的意义。诚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在于它强调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大学》提出“诚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提出的所谓“八条目”,诚意是作为道德修养八条目中的第三条。《中庸》进一步阐发了“诚”这一概念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11〕就是说,诚是自然客观实在的本然之理,达到“诚”则是做人的奋斗目标。天生诚实的人,不需要任何勉强就可以做到适中;不需要经过思考就可以做到恰当,从容不迫,符合中庸之道,这类人就是圣人。

怎样才能做到诚呢?《中庸》认为诚是人的天性:“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12〕由诚而达到明辨事理,是人的自然本性。圣人能够保存这个诚的本性,但一般人由于受物欲之蔽,未能保存这个诚的本性,只有通过教化,使之明辨事理,才能恢复诚的本性。诚和明是相辅相成的,做到诚,就会明;反之,做到明,也就自然诚。“圣诚之道,可以前知,……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13〕达到“至诚”,就可以预知未来之祸福。可见达到“至诚”,就可以超凡入圣。“至诚如神”,也就是孟子说的“圣而不可知之谓神”。这里不免夸大了“诚”的作用,但也不可否认,在道德修养中保持诚实的态度,确实是最起码的要求。

程朱理学,正是要借助这个“诚”,把不好的念头消灭于萌芽之前。道德行为的动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把错误的、不道德的动机消灭于未萌之前,自然就不会有不道德的行为产生了。为此,二程提出一套“闲邪存诚”的修养理论。“闲”是防范的意思,预防邪恶念头的产生,在于保持诚实的本性。立足于诚,保持老老实实的态度,心口如一,言行如一,反对想的一套,说的一套,做的又另一套。

当然,程朱这种存诚的理论是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中庸》说:“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11〕做到诚身的方法,首先要认识到人的本性是善的,如果不能认识本性善,就不能做到诚实。以人性本善为前提,并保持这种善的本性,自然是善的,既是善的,自然不会产生邪恶的念头。我们并不认为人性本善,所谓善,能够认识并遵守各种道德规范是后天获得的。对于一个还不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人来说,无论如何诚心,也是无法防止邪恶的念头产生的。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凡受过教育的人,大多数还是能够区别最基本的善恶的,只是由于私心杂念的缘故,所以不能按照自己的认识去履行道德义务罢了。事情也正是坏在这种人身上。所以对这种人来说,强调要诚,要心口如一,言行一致,确实是对症下药。

(二)提倡恕道,主张将人比己,宽厚待人,主动向好人学习。孔子提出“见贤思齐焉,见不善而内自省也。”〔14〕就是说,看到别人的长处就要向别人看齐,看到别人的短处,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这样的毛病。如果有,就应当改正。曾子把孔子处理人我关系的一贯主张概括为“忠恕”两个字。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4〕恕就是宽厚待人,将人比己。《论语》有许多关于恕的议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15〕“已所不欲,勿施于人。”〔16〕“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17〕凡事都要推己及人,这就是行仁的方法。这里实际上是承认别人和自己有同等的权利,包含有平等思想的萌芽。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孔子的这些思想,是推崇备致的。

把恕道广泛应用于人我关系、上下关系、左右关系,都要推己及人,就是《大学》所提倡的“絜矩之道”。何谓“絜矩”?《辞海》“絜矩”条说:“絜”是度量之意,“矩”是制作方形的工具。挈矩,象征道德上的示范作用。“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矩之道。”一句话,就是不要把自己所厌恶的东西强加于人。《中庸》也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18〕这是对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继承。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如果都能够设身处地为对方想一想,事情就好办得多了。

时至今日,这种“换位思考”对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来说,仍然是很有价值的。宋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作为最高层的领导者要经常想到人民,为人民谋福利。对广大人民来说,也要经常想到国家,顾全大局。这对今天的道德建设,乃至整个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积极的借鉴作用。我们的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可是有些领导得却喜欢以“父母官”自居。《中庸》说:“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谓民之父母。”〔18〕即使是父母官,也应当为自己的“子民”着想,与民同乐。可是有些领导者非但不关心人民的疾苦,还变花样来尅扣人民群众。“三乱”屡禁不止,中央一再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有些“父母官”就是不听,有些企业的头头们,企业亏损他自富,工人发不出工资,他用公款吃喝玩乐照样不误。有些“父母官”们,教师的工资可以长期拖欠,而几十万元一辆的轿车却买得起。这种人自称“父母官”不是极大的讽刺吗?朱熹“登第五十年”,还不得不以“豆饭藜羹”来执行远方而来的弟子,这样的清廉,在今天也是不可多得的。

(三)提倡“慎独”。什么是慎独?《大学》认为慎独是“诚意”的一种表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恶(è)臭一定是人人厌恶(w ù)的,如果有人说他喜欢恶臭,就是不诚实的表现;好(hǎo)色一定是人人都爱好(hào)的,如果有人说他讨厌好色,也是不诚实的表现,这就是自欺欺人。作为君子,应当在独处无人的时候,也要谨慎自己的思想言行,这叫做慎独。《中庸》进一步发挥说:“是故君子戒慎争其所不睹,恐怖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20〕

要达到慎独的境界,必须有非常高的道德觉悟。因为邪恶的念头只存在于人的心中,别人既看不见,也就无从去监督和评价,只有当事人自己才知道。这种自觉克制邪恶念头的修养功夫,和宗教神学的道德不同,宗教道德的维持,要靠神的监督,行为者是在戒惧于神的情况下履行的,慎独则是在没有任何人(也没有任何神)的监督下,完全自觉履行,是一种完全的自律。在现实首先修养中,虽然不可能一下子达到这种境界,但作为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提出来,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三、强调从“我”做起

程朱理学继承了古代儒家的内省法,强调履行道德义务的动力在行为者自身,强调履行道德义务要从“我”做起。

儒家的内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孟子提出人的道德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首先修养只不过是要保存和诱发这种与生俱来的本原道德,因此只能向内追求,自我思索。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并不妨碍我们承认它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

孔子最先提出内省。“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21〕子思作《中庸》说:“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22〕意思是说,通过自我反省,自己问心无愧,还有什么值得忧虑和畏惧呢!“无恶于志”,就是无愧于自己。内省的修养方法,相当于我们今天讲的自我批评和自我检讨,自我思想斗争。儒家非常重视这种修养方法。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这种自我批评、自我检讨、自我思想斗争, 是强调人的内因的作用。朱熹说:“格物莫若察之于身,其得尤切。”“察之于身”就是内省,在道德修养中,确实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方法。道德强调自律,当然也不排除他律,但更重要的还是自律。

毛泽东同志说过,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三大法宝之一。不但在首先修养中需要这个法宝,凡属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都可以用这个法宝去解决。道德的行为要求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如果不是自愿,而是在外来的压力下,令行为者不得不履行某种道德义务,这种行为的社会效果再好,也谈不上道德高尚。履行道德义务的动力应当是来自行为内心的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完全出自良心的自觉而非强迫。道德觉悟的提高,需要经常的自我批评、自我思想斗争,以克制邪恶的、非道德的念头的产生。这当然也是一种压力,但这种压力是自己加给自己的,而不是外力的强加。诚然,社会舆论的监督、道德评价,对人们道德习惯的形成和履行道德义务,对养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毕竟是要通过行为者的自我思想斗争的转化才能实现,而不是象法律和行政命令那样具有强制性。所以社会舆论归根到底还是要通过内省才能起作用。

内省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强调要从“我”做起,对己严,对人宽。这种思想包含有非常可贵的成分。对自己多看缺点和不足,就会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他人要多看优点和长处,不求全责备于一人,就会宽宏大量。如果人人都这样做,人人都严格要求自己,人际关系就自然融恰和谐了。

孔子提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16〕《大学》提出“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就是说,作为君子,应当是自己已经具备了某种美德,才能去要求别人也有这种美德;自己没有那种毛病,然后才能批评别人的那种毛病。总之,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应当首先做到,否则就是苛求别人。作为领导者来说,尤其值得注意。“正人”必先“正己。”,如果自身不正,就没有资格去“正人”了。

历史上进步的思想家们,都主张对自己要严格,对别人不求全责备。唐代思想家韩愈在《原毁》中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相反,“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全面),其待己也廉(要求不高)。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对别人要求很全面,对自己则要求不高。责备别人严格全面,就使人觉很难与相处;对自己要求不高,就会得过且过,原谅自己,就会阻碍自己的进步。韩愈的这些讨论,对我们今天某些人来说,还是很有针对性的。

程朱理学家还提倡“居敬穷理。”。二程说:“涵养须用敬”。朱熹说:“学者功夫,惟有居敬穷理二事,此二事互相发明。能穷理,则居敬工夫日益进;能居敬,则穷理功夫日益密。”〔23〕居敬即保持诚敬的态度。用这种态度去研究事物之理,就是居敬穷理。什么是敬?二程说:“主一之谓敬,一者谓之诚,主则有意在。”〔24〕主一又是什么呢?程颐说:“主一则不之东,又不之西,如此则是中;既不之此,又不之彼,如此则是内。存此则自然天理明。”〔25〕可见主一就是主中、主内,还是一种向内求的方法。能做到内持中正,不偏不倚,不执东,也不执西;不执此,也不执彼。不持任何成见,这就叫作主一。“一”又是什么呢?“一者无他,只是整齐严肃,则心便一,一则自是无非僻之奸,此意但涵养久之,则天理自明。”〔26〕用朱熹的话来说,敬就是要保持敬畏谨慎的态度,“不敢放纵,如此则身心收敛,如有所畏。”也就是要立志于诚,严肃对待一切,时刻保持着有什么大事的样子,这就是敬。

儒家的道德修养,最终归结为“寡欲”,亦即排除私欲。所以程朱的道德修养,说到底,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先秦儒家把义利对立起来,宋代理学家则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义和利、天理和人欲、人心和道心,是宋代理学讨论的重要道德范畴。义利、理欲、道心人心的对立,其核心就是公与私的矛盾的表现。义、天理、道心是公;利、人欲、人心是私。程朱认为道德修养的实质,就是要解决公与私的矛盾,去私存公,排除个人的私心杂念,使人性得到复归,人们的行为就自然符合:“天理”(道德)了。

儒家的道德修养,从孟子始,就提出了一套“存心、养心、求放心”的理论。指出“养心莫善于寡欲。欲寡则心自诚。”朱熹则说:“无私心然后好恶当于理,程子所谓得其公正是也。”〔27〕按照孟子性善论的观点,人生来的本性是至善至公的,只是后天与物接触,受到物欲的蒙蔽,才产生了私心。要排除私心物欲,就要做存心、养心、求放心的修养,把与生俱来的真心保存起来,并加以培养使之发育成为“四德”。如果受到物欲的蒙蔽而把真心丧失了,就要“求放主”,把丧失了的本原之心拭回来,恢复与生俱来的善性,使之符合公心。故朱熹说:“仁义根于人心之因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28〕即是此意。

当然,寡欲并不是完全排除个人的利欲,只是反对有害于社会和他人的那些利欲。朱熹明确提出:“以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亦犹是也,然后推其所欲以及于人,则恕之事,而仁之术也,于此勉焉,则有以胜其人欲之私,而存其天理之公矣。”〔29〕在孔子那里,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可见程朱反对的利欲,只是不利于他人和社会的个人私利和私欲。这种要求去私存公的道德修养,和共产主义道德破私立公的要求也是相通的。

注释:

〔1〕《荀子·礼论》

〔2〕〔10〕〔23〕《朱子语类》卷40、117、9

〔3〕《中国妇女报》1995.9.19

〔4〕《尚书·说命中》

〔5〕〔6〕〔7〕〔8〕〔14〕〔15〕〔16〕〔17〕〔21〕《论语》学而、季氏、子路、泰伯、里仁、公冶长、卫灵公、雍也、颜渊

〔9〕《朱子语类·答曹元可》

〔11〕〔12〕〔13〕〔18〕〔20〕〔22〕《中庸》20、21、24、13、1、33章

〔19〕《岳阳楼记》

〔24〕〔25〕〔26〕《二程遗书》卷24、15、150

〔27〕《四书集注·论语·里仁》

〔28〕《四书集注·孟子·梁惠王上》

〔29〕《四书集注·论语·雍也》

标签:;  ;  ;  ;  ;  ;  ;  ;  ;  ;  ;  

程朱的道德修养与当代道德建设_道德修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