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公共服务的理念创新与功能拓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共服务论文,理念论文,功能论文,档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DOI:10.16065/j.cnki.issn1002-1620.2015.03.010 2014年5月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要求建立健全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重视做好民生档案工作;建立健全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创新服务形式、强化服务功能、加大开发力度和促进资源共享。[1]“这是1994年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第一个关于档案工作的文件”,[2]可见党中央、国务院对档案公共服务的关注和重视。由此引发的什么是档案公共服务,如何创新档案公共服务理念,如何拓展和实现档案公共服务功能等问题,成为档案理论界和实践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 1 档案公共服务的问题提出 1.1 档案公共服务的内涵与特征 公共服务是以合作为基础,强调政府服务和公民权利,是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公共服务主要是指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众需求,利用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向全体社会公众或特殊群体提供均等的产品或服务。[3]档案工作作为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档案公共服务伴随着档案工作的产生与发展已经以某种形式存在,而不同时期对其内涵与实现方式也有着不同要求。从目前来看,所谓档案公共服务,主要是指以党和政府为主导,以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手段,为满足公众的社会发展活动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均等的档案服务和档案公共产品。具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档案公共服务主体,不仅包括档案行政部门,而且包括各级各类档案馆(室),甚至包括档案中介服务机构;二是档案公共服务客体,主要是服务对象,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尤其是社会公众,甚至包括国(境)外档案利用者;三是档案公共服务的形式和手段,目前主要有档案查询检索与信息咨询、档案编研和文化展览、档案影视声像作品等。具体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公共性,按照管理经济学理论,档案属于社会公共产品,而且在其提供服务时,也需要借助公权力和公共资源来实现,因此具有明显的公共性。二是均等性,罗尔斯说“信息公平是信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4]档案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体现为档案公共服务主体公平地配置档案信息资源和档案公共服务对象公平地获取档案服务。三是共享性,档案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社会公共产品,要惠及全体社会公众,为全体社会公众所普遍享有,满足普遍需求。 1.2 档案公共服务的提出与发展 自上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西方兴起以来,公共服务逐渐被重视和普及,我国理论界和实践领域也开始进行了探索。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5]从而掀起了公共服务研究的高潮。在档案工作领域,档案公共服务也备受关注和重视。正如美国国家档案馆前任馆长温斯坦所说,我们应该把公共服务作为核心使命,尽心竭力为每一位公民、为所有政府机构和公务人员,为总统、国会以及法院提供档案服务。[6]因此,可以说档案公共服务的提出是政府行政理念和档案事业深化的必由之路。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拓展档案公共服务是适应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的需要。我国档案事业行政管理与档案馆业务管理的合二为一模式,决定了档案工作必然要适应政府行政体系改革的需要,实现档案工作由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的转变。二是实现“两个转变”和“两个体系”要求完善档案公共服务职能。2008年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全国档案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两个体系”,使档案工作职能重心落到为人民群众提供档案公共服务上来。[7]2009年,全国档案馆工作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建设公共档案馆的目标。此后每一年国家档案局的工作报告,都把档案公共服务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来部署。档案公共服务成为档案工作的重要任务,并走向快速发展时期。[8]2015年1月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的发布,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全面的制度设计,标志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这更加促进了档案公共服务的发展。 1.3 档案公共服务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虽然我国档案公共服务已经提上日程,但总体上,档案公共服务理念、功能和能力等面临严峻挑战。第一,档案公共服务理念滞后。档案向社会的开放是档案馆向公共转型的重要标志。但长期以来,许多档案馆受到传统封闭思想的影响,一直把为党政职能服务作为自身服务的唯一内容,服务的对象仅局限于政府机关及各种学术研究机构,传统的“机关衙门”。作风和“机要重地”的思想意识尚未得到转变。这一定位使档案馆整体活动与服务广大公众的需求目标之间未能产生足够的内在驱动力。第二,档案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贫乏。在档案公共服务体系中,档案用户需要档案部门能够为他们创造优质的资源和服务的体验价值,要求为其提供多功能、集成化的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然而,目前许多综合性档案馆普遍存在着馆藏资源类型单一、设备陈旧、服务手段落后和利用方式单一等问题。第三,档案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由于长期以来档案部门公共服务意识淡薄,被动服务依然是档案馆提供服务的主要方式,档案馆在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手段、途径上还存在着很大的欠缺,存在公共服务效益低下,用户利用率和回访率不高,用户体验效果不佳,公共服务效果不尽理想,甚至出现档案服务与档案利用者需求不对称等现象。[9] 2 档案公共服务的理念创新 当前,我国档案公共服务面临着严峻挑战,克服这些挑战首当其冲的是进行理念创新,理念创新是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动态下,档案公共服务只有大胆突破档案服务的传统思路,树立“以人为本”的公众服务理念、“共建共享”的资源整合观念和“注重效率”的公共服务追求等理念,才能促进档案公共服务由封闭、静态和被动向开放、动态和主动的转变,也才能真正提高档案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2.1 树立“以人为本”的公众服务理念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由于专制统治的需要,档案“深藏不露”,成为“百官莫敢望焉,史人无敢至其地”。只有少数统治者拥有利用档案的特权,而广大公众却被剥夺了接触档案的权利,完全不存在档案公共服务这一说法。1987年颁布的《档案法》虽明确规定了公众可以利用已经开放的档案,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相当一部分档案工作者把“档案工作为党和国家服务”狭义地理解为是“为领导服务”、“为机关服务”,而对于为社会各界服务,为公众个人服务则认识不足,关注不够。在相当多的老百姓眼里,档案馆仍是一个难以接近、不敢接近的神秘官方机构。因此,转变服务观念尤为关键。要积极破除只为官服务的“官本位”思想,坚持树立档案的“人本”观念,把“以人为本”贯穿于档案公共服务的始终。同时档案部门要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公众提供最优质的档案服务,从而提升档案部门的公共服务能力和公众的满意度。[10]2014年8月网络上一篇题为《巨额档案管理费去哪儿了?》[11]的报道,掀起了社会对档案公共服务的质疑,也引起了我们档案工作者的思考。档案工作或档案管理不能唯利是图,而必须以人为本,才能获得公众满意。档案馆向社会开放现行档案是贴近社会、主动为社会公众服务的表现,只要档案馆的馆藏资源能够反映社会公众的生活,并且能够及时地提供社会公众利用,解决他们的问题,就能够如同图书馆、博物馆一样吸引公众。[12] 2.2 树立“共建共享”的资源整合观念 公共服务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公共服务主体在整个公共生活过程当中是否能够真正承担并办理好所有的公共服务事项。所以要想提升档案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只有将分散的资源进行整合,形成资源共享库。档案公共服务的关键就是要有一个完整的档案信息资源体系。从目前来看,任何单个的档案馆或档案机构都不可能完整地提供档案用户所需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是实现档案资源整合和档案公共服务的基础。一般来说,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主要是指在行政部门及相关单位的统筹规划下,档案服务主体以自愿、平等、互惠为前提,将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地网络优化配置,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方法和途径,达成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信息资源需求的全体集合。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构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档案管理机构内部、各档案管理机构、档案管理机构和各行政企事业单位。三个层次的信息资源共享范围逐步提升,共享内容各有侧重,三个层次间的共享共同构成了我国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结构。只有树立“共建共享”的资源整合观念并付诸实践,才能建立一个基于公众需求的档案大数据库,以满足公众对档案信息的多元需求。譬如上海市浦东新区档案区域协同分级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和广东省区域性档案目录中心建设便是是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成功典型。[13] 2.3 突出“注重效率”的公共服务追求 电子网络技术发展对传统的档案信息开发与利用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一场追求更快、更好的档案信息服务革命正在形成和发展。传统政务下的档案公共服务流程复杂,审批环节众多,议事程序漫长,不但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且影响了档案利用效率。而信息化时代的档案公共服务则以“顾客满意”为出发点,以电子化服务为手段,优化业务流程,使档案需求与供给无缝对接,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突出档案公共服务“效率至上”的基本追求。一般来说,档案公共服务注重效率追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档案公共服务的行政效率,主要体现在档案公共服务的职能优化和办事流程优化,保证档案公共服务的各个环节有效沟通和流转;二是档案公共服务的技术运用,随着“互联网+”理念的提出、信息化发展和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如何实现传统服务技术与新技术的融合,并将新技术与公共服务的具体要求结合起来,以新技术方式满足公众的新技术需求是提升服务效率的重要保证;三是档案公共服务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效提升,主要体现在降低档案公共服务的成本值,包括经济成本、社会成本和时间成本等,以实现成本的最优,使档案公共服务更加高速、高效、高质。 3 档案公共服务的功能拓展 传统的档案公共服务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为党和国家服务,突出对国家机关重要工作资料的保存和秘密的保护;二是为公众服务,突出对公众档案利用需求的满足。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档案公共服务的功能将进一步拓展。从宏观层面看,档案公共服务主要是保存和传承人类文化历史,为国家、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实现资政襄政等。从微观层面看,主要是为各种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广大公众提供快速有效的档案服务。既要借鉴经验、推进日常工作,又要解决纠纷、保障个体利益的档案需求;既需要宣传教育、文化交流,又需要公共消遣、休闲娱乐等。简言之,包括历史记忆、资政襄政、文化教育、服务民生和公共消遣等功能。 3.1 档案公共服务的“历史记忆”功能 档案是构建社会记忆的重要工具和途径,是一个国家、民族、社会最为真实的感情表达,是保存和传承社会记忆的重要史料,对于历史记忆的形成具有补正和校验作用。[14]人类知识的大部分来自档案信息的历史积淀,因此,档案公共服务可以看做是“历史记忆功能”的一种拓展和延伸。“历史记忆功能”可以理解为拥有一种对历史进行记载、对历史记录进行保存的功能。档案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历史记录,具有原始记录性,真实客观地从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过程。例如,拉萨“3·14”事件发生后,国家档案局和中央档案馆以发布网络视频、接受媒体采访等形式,在国内外公共媒体上迅速公布相关档案,以铁的事实证明西藏从元代起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揭露各种分裂谎言。[15]为了完整地、系统地保存档案这一历史记录,我们国家已经初步地建立了包括专业档案馆、部门档案馆、大型企事业单位档案馆等颇具规模的综合性档案馆网络系统。然而这些档案只是将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历史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而对其传承则需要把档案转换成全民所能接受、理解并达成共识的历史记忆,只有这样,档案所包含的内容才能更加客观、深刻。譬如由国家档案局组织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电影资料馆和一些省市档案馆整理拍摄的档案题材《伟大胜利——中国受降档案》纪录片,深刻回忆了抗日战争中的历史,深受公众喜爱。 3.2 档案公共服务的“资政襄政”功能 档案公共服务的资政襄政功能一般来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政决策。政府在进行决策时,只有对信息进行完全有效的把握,才可以在海量信息面前开展较为系统的分析、比较、筛选、甄别等一系列程序,以此减少认识上存在的不足,如此作出的决策才是科学合理的。而档案作为历史记忆,许多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都记录其中,对这些档案信息加以利用,可以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此才会有理有据地开展科学决策。例如,由上海市档案馆所编纂的《档案信息摘报》,其便是依据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将馆藏档案中的相关信息及时有效地展示出来,为领导决策提供坚实的历史基础。此外,三峡大坝的建设、湖南省汉寿县蒋家嘴大电排增容工程,都是调阅了大量档案资料,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二是政务信息公开查询。综合档案馆已被视为现行文件公开查阅中心,为社会公众提供政府信息查阅服务。尤其是200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需要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并要求“行政机关应主动地及时地向国家档案馆、图书馆提供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等。[16]至目前,各个档案馆都已经设立政府公开信息的查阅中心,并在门户网站上也开辟现行文件查阅搜索引擎等,使公众更好地了解国家政策,以参与到政府政治活动中。 3.3 档案公共服务的“文化教育”功能 档案是我国博大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档案馆文化事业属性与文化发展血脉相连。无论对国家、地区还是民族来说,档案馆都是其不可或缺的文化事业机构。档案是人类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对自身的认识以及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都以各种形式呈现在档案中,这是人类在发展中需要作为凭证的原始资料,同样也是人类文化创新和文明进步的基础。档案公共服务其本身就是一个文化教育的过程。目前来看,档案的文化功能不仅体现在它是人类文化的承载物,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传播工具,又是人类文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档案馆能够通过了解外界的相关需求,在组织馆藏的基础上,开展相关活动,如各类讲座、座谈会等,以此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或者通过档案编研及展览,开发相关的档案文化产品,出版画册、拍摄宣传纪录片、编撰档案史著等。譬如《国宝档案》讲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百年中国》是迄今为止反映百年中国历史最为全面完整的文献纪录片,从中国大历史角度,立体化反映中华民族的百年历程,在历史中发现诗意,追求可触摸的历史教育。 3.4 档案公共服务的“服务民生”功能 传统的档案服务主要是为政府机关或政府工作人员提供档案查询和信息资源服务,而对服务社会公众则相对较少,且较为被动。随着“以人为本”理念深入,关注民生、服务民生已经成为了档案公共服务的基本目标和重要内容。2007年国家档案局印发的《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民生档案工作,实现“两个体系”和“两个转变”;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分别在2008年、2012年和2013年的全国档案局局长馆长会议上先后提出“档案部门要努力构建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利用体系,确保民生档案的齐全完整、造福民生等”[17]、“档案工作要记录民生、保障民生、服务民生”[18]、“让更多的农民可以和市民一样,享受到同等的档案公共服务,实现档案资源配置和获取上的公平”。[19]此后,档案工作关注民生、服务民生备受重视。一般来说,民生档案主要是指与普通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档案,如社保档案、健康档案、学历档案、人事档案、房地产档案、优抚档案等,并且可以为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和求学、就业、就医、办保险、置业等提供档案服务,使百姓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如2010年上海市杨浦区档案馆率先在社区实行“民生档案远程协同服务机制”,截止到2012年6月已为1.63万市民提供了民生档案远程利用服务。[20]据湖南省常德市档案局资料显示,原常德市钢窗厂于2002年宣布破产,厂里有100多临时工自谋职业,由于国家出台了新的养老保险政策,原来职工通过查询档案凭证证明自己曾在该厂工作,并利用档案复制件到市社会保险部门办理了补交养老保险手续,解决了个人的生活困难。 3.5 档案公共服务的“公共消遣”功能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我国步入小康社会的脚步逐渐加快。人们的休闲时间愈来愈宽裕,社会上原有的各种机构,在新的历史时期都需要重新对其定位,并向着“社会化”、“开放化”的趋势发展。档案馆作为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馆藏档案资料是记录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的一种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更是储藏文化资源的基地,与其他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相较,档案馆似乎显得有些另类,依然“犹抱琵琶半遮面”。在一般人的观念中,档案馆与国家机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们往往敬而远之,却又想亲近之。由于公众的好奇心和对解密档案的求知欲望,更加增强了人民对档案的追求。作为档案工作者,应当转变观念,勇于走出去,通过对社会各方加大宣传力度,对社会档案知识进行普及,争取吸引更多的人到档案馆消遣休闲。其具体形式可以包括“大厅参观式”、“公共消遣式”、“档案信息推送式”等。如上海市档案馆曾针对上海城市建设大发展的社会热点,在上海市最繁华的南京路步行街举办了《母亲河》展览,通过230多幅珍贵的照片和史料,以黄浦江为载体,述说了上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成为一个旅游景点。[21]广东省档案馆自2004年6月新馆开馆以来,先后举办了《开放之路——广东对外交往史料图片展》、《馆藏广东名人档案展》、《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珍品展》、《永远的春天——邓小平与广东改革开放大型图片巡回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图片展》等16个展览,免费向社会开放,吸引了大批市民前往参观,先后接待了近30万人次。[22] 4 档案公共服务功能实现的保障措施 档案公共服务功能的拓展能否实现,关键在于保障措施是否到位。随着档案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作为政府公共服务部门的档案机构重点要通过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健全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优化公共服务运营模式、构建公共服务技术平台,为档案公共服务功能的全面实现“保驾护航”。 4.1 整合档案公共服务的资源建设 档案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是进行馆藏资源体系建设。在新的历史形势下,馆藏资源应由三部分组成,即馆藏档案、馆藏资料和采集的政府公开信息(包括已公开的现行文件)。档案馆公共服务的水平和社会的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馆藏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所决定的。在馆藏建设方面,一要整合三种馆藏资源,使之相互补充,形成资源优势。所谓整合就是根据各种资源的不同特点,将人们不同的利用需求作为导向,将其打造成统一和动态的应用数据库,因为馆藏档案和资料一般以静态形式呈现,而政府信息和现行文件则以动态形式呈现,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按信息管理的一般规律对数据库及时作出调整,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以保障利用。二要加大信息采集力度。虽然在档案馆藏的丰富方面多年来已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制度,但采集政府公开信息和现行文件目前仍然需要党委和政府行政力的强力推进。此外,档案馆要鼓励和提倡社会组织与个人捐赠档案,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完善和充实档案资源。[23]向着多元化、社会化、个体化综合征集档案信息资源发展,并逐步加强对民众熟悉、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档案资料的征集,构建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只有最大限度地占有资源,利用者才会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三要打造品牌档案信息。信息机构和信息来源的竞争日趋激烈,档案馆怎样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使自己的地位得到提升,关键是在搞好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独特作用。档案馆的优势在于馆藏信息与资源的原始性、真实性和稀缺性,为更好地发挥此优势就需要打造品牌信息和提炼精品信息。四要合理拓展公共档案资源维度,大力建设民生档案。根据“两个体系”要求,重点实现档案资源建设的“两个转变”,树立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致力于重点项目和民生档案的建立,为公众提供工龄、医疗、养老等档案材料,或者采集公众较为感兴趣的历史档案等,满足社会对档案的多元化需求。 4.2 完善档案公共服务的制度体系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是档案公共服务的前提。要确保政府网络舆情监控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实施,必须构建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制度体系。从目前来看,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法制化、规范化是现代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特征。各级政府和档案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档案公共服务的立法和制度建设工作,按照超前性、系统性和协调性要求,使档案公共服务能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努力形成档案公共服务工作在法制基础上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使档案公共服务的发展指标依法得到保障和落实。当前,强化档案公共服务功能的拓展,深入实施“两个体系”战略,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档案公共服务进行修订和完善,尤其是对那些在档案公共服务中忽略和轻视人的作用的不合理规定;加快制定涉及广大公众、关心公众切身利益的档案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使广大公众的档案利用权益得到保障,使档案公共服务更加规范、便捷、高效。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档案公共服务框架制度化,包括服务目标、服务对象、服务范畴和服务方式等宏观问题。譬如当前议论较多的“档案收费风波”事件,是对档案公共服务收费制度的质疑,需要通过制度进行规范。二是档案公共服务的流程制度化,包括服务时限、服务场所、服务流程等。三是档案公共服务技术标准的制度化,包括数据格式、数据标准、著录规范等。四是档案公共服务组织机构的制度化,包括组织机构设置、人员配置、经费支持等。 4.3 优化档案公共服务的运营模式 档案公共服务实际可以看做是政府档案部门面向公众的一种公共产品的服务提供,其具体运用模式多元化,既可以从政府层面对档案公共服务进行宏观调控,也可以通过市场对档案公共服务进行引导,还可以以公众参与的方式进行运作等。因此,档案公共服务模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档案公共服务的政府主导模式。政府主导模式是指通过采用政策、法律、税收等工具,或通过直接投资和财政补贴的方式来实现档案公共服务,它是一种以行政管理权威为基础的档案公共服务模式。从经济学公共物品理论中关于公共物品的概念和研究范畴角度来看,纯公共物品的完全非排他性和完全非竞争性是政府信息资源的显著特征,这是需要政府无偿向消费者提供的,从而满足社会对档案公共信息的消费需求。消费者是不需要付费或者付报酬的,也就是说消费者可以无条件地获取政府所管理的公共信息产品和服务。二是档案公共服务市场引导模式。市场机制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率和活力的资源配置手段。从一定程度上来看,档案信息资源可以看做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物品,或者说是一种准公共物品,而这种准公共物品特性为档案公共服务实现市场引导模式提供了可能性。譬如在档案公共服务中采用较多的模式有特许经营、委托代理等。档案馆可以将其拥有的档案资源以某种形式提供给市场第三方进行代理经营,以向公众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如《国宝档案》栏目就是依托档案馆资源进行的档案解密、节目拍摄和栏目运作等市场化运营。三是档案公共服务市场的工作参与模式。其主要是档案用户主动参与到档案公共服务过程中,并从档案公共服务中获取自己所需。譬如,依托档案而进行的学术研究,就是由学者个人在档案馆查阅相关档案,获取档案信息服务,并进行学术研究等。 4.4 构建档案公共服务的技术平台 全球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大规模的引进促进了档案馆服务手段的根本性变革。2013年国家档案局编制的《数字档案室建设指南》明确提出了数字档案室的建设内容和要求,为全面推动数字档案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24]构建档案公共服务的关键技术平台主要有两个,即馆藏信息的数字化程度和建立在互联网上的网络应用系统。建设符合馆藏信息特点的高水平档案数据库是做好档案网络服务的首要要求。数据库建设对档案部门来说还是个新生事物,作为一种信息集合,它是网上提供档案服务的最佳方式之一。数据库建设并不是靠简单的档案数据累加,而是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档案这种“大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数据库的构建需要挖掘档案资源、用户数据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洞察与趋势预测。[25]它的技术含量很高,有一套严格的操作规范和结构标准。高水平的数据库应该是信息量丰富,信息特征揭示明显,数据可靠,易于扩充,具有高度共享性和方便数据的存储和提取。就数据库的形式而言,可根据需要建立目录数据库,源数据库(包括全文数据库和图像数据库等),还可以根据馆藏特点建立专题数据库,需要把数据库质量建设作为构建档案公共服务技术平台的关键。第二,要建立突出服务特征的档案网站。目前国内的档案网站建设,无论从内容、功能和栏目设计上服务性的特征还比较明显。但技术研发能力低、实用性差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利用者的访问和浏览量。一个功能齐全的网站其服务性不仅仅表现在馆藏信息的发布上,还包括一些互动性的咨询服务和业务服务以及邮箱服务等。诸多的服务项目会使档案网站保持鲜活的生命力,成为档案馆公共服务实现的又一重要窗口。尤其是新媒体发展的今天,如何使档案公共服务与新媒体技术(如微信平台)相结合,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标签:公共服务均等化论文; 政府信息公开论文; 档案与民生论文; 公共资源论文; 公共文化服务论文; 档案管理费论文; 信息发展论文; 政府服务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国家部门论文; 创新理念论文;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