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理论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意识形态论文,理论论文,论十八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意识形态工作的诸多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推动了党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 一、新形势下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面临十分复杂的局面,需要重新审视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和作用。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不能说只要群众物质生活好就可以了,这个认识是不全面的。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后也要出问题。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经济建设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创造物质基础,只有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做好了,意识形态工作才会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反过来,意识形态工作做好了,可以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保驾护航,保证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再次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 习近平总书记科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对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性进行了新的阐释。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两者是辩证统一的。“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①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是上层建筑中的重要内容,它由经济基础决定并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改变。但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经济基础具有很强的反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②。 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是占统治地位的党和人民的观念、主张。它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决定的,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反作用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这种统一表现为两者是互构的,相互促进的。党的意识形态引领和统一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凝聚力量,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果证明了党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推动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创新。 二、在增强“三个自信”的基础上确证党的意识形态的合理性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在不断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种难题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增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对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伟大实践,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把握的几个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阐述,科学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有效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有效性和自信有力确证了党的意识形态的合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成功,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那么业已证明与此内在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也是科学合理的。要在增强“三个自信”的进程中进一步建构党的意识形态的合理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国的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道路越宽广、理论越科学、制度越完备,也就越强化了我们的意识形态的合理性。 我们成功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那么我们在精神上就要坚持意识形态的自主性,意识形态的自主性与中国道路的自主性是辩证统一的。习近平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强调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就是要强调中国道路的自主性和中国精神的自主性。我们正处于爬坡的关键时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闯关时期,做好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形象地强调:“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③中华民族精神是以党的意识形态为引领的,如果再不紧抓意识形态工作,精神上的问题不解决,将严重威胁党的政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将成为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大短板。我们要旗帜鲜明地高举党的意识形态大旗,坚决反对西方价值观念特别是七个错误思潮:第一,宣扬西方宪政主义,即三权分立、多党制、司法独立、军队国家化等资产阶级国家理念、政治模式和制度,借以否定党的领导和批评中国政治体制。第二,宣扬“普世价值”,企图动摇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基础。第三,宣扬公民社会理论,企图瓦解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第四,宣扬新自由主义,主张经济的绝对自由化,彻底私有化和完全市场化,反对国家对经济的任何干预和调控,企图否定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五,宣扬西方的新闻观,挑战我国的党管媒体原则和新闻出版管理制度。第六,宣扬历史虚无主义,其根本目的就在于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新中国的历史。第七,质疑改革开放,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夸大我们改革开放中遇到的问题,企图借助这些问题来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否定改革开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成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等。 三、党的意识形态本质内容: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宗旨 中国共产党所主张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内容,是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宗旨,即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的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特质,即本质规定性。在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是让所有中国共产党党员牢记自己的政治本色,保证中国共产党永不变色,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④ 回溯历史,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在我们党九十多年的历史中,无数共产党人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这种信仰,为的就是这个理想。正是有了这一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一步步发展壮大,领导人民群众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开始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中华民族就是靠着这种精神克服困难,赢得了民族的独立和尊严。邓小平在绘制改革开放蓝图时,明确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对经济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及其重要性作了科学设计。 然而,我们在集中精力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人们的精神思想领域却出现信仰危机、信任危机、道德滑坡等问题。一部分共产党员淡化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的理想,丧失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贪污腐化、生活奢靡,给社会带来十分恶劣的影响。很多人吃着共产党的饭砸共产党的锅,恶意攻击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西方意识形态泛滥,渗透舆论宣传、理论界、文艺界以及学术界甚至其他各个领域,严重威胁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描述的:“应该充分肯定,我们大多数干部理想信念是坚定的,政治上是可靠的。同时,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也有的对共产主义心存怀疑,认为那是虚无缥缈、难以企及的幻想;有的不信马列信鬼神,从封建迷信中寻找精神寄托,热衷于算命看相、烧香拜佛,遇事‘问计于神’;有的是非观念淡薄、原则性不强、正义感退化,糊里糊涂当官,浑浑噩噩过日子;有的甚至向往西方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丧失信心;有的在涉及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原则性问题的政治挑衅面前态度暧昧、消极躲避、不敢亮剑,甚至故意模糊立场、耍滑头,等等。”⑤ 可以说,党的意识形态经历了一个从牢固构筑(无人质疑)到不断解构(淡化分化)的过程,现在面临再次建构的艰巨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补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重塑党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从本质上说是党的传统政治本色的回归,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它反映了新形势下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需要,是回应新的时代要求的创新和升华。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意识形态之根 我国的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但又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出中华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历史渊源,中华优秀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⑥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还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这两个论断科学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同时也点出了中华优秀文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是一脉相承的,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源泉。 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源泉主要表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关注和强调的。他今年2月在主持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精华。他说,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他还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⑦他还从方法论的角度指出,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如何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相衔接与融合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互相排斥的,是内在统一的。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最好的继承和发展,正好说明两者之间的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的创新性发展,实际上是推动这两者的更好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与中华优秀文化融合发展的新思想,意义重大,内容丰富,是对党的意识形态理论的一大创新,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重要贡献。 五、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 当前,国际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激烈,国际交往、文化交流都体现着意识形态的较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步解决了挨打、挨饿的问题,但是挨骂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我们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还不强。近几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世界上是最好的,也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我们做得很好,但是没有把我们的经验讲好,把我们的发展逻辑和成功之道讲出来,不能在国际社会产生强大的辐射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⑧显然,我们现在还远远没有做到。 因此,我们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把中国特色讲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讲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要把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等等。我们要在国际社会理直气壮地表达我们的信仰和价值观念,有力回击国际上的各种质疑和攻击。中国道路具有世界意义,我们用行动已经证明它的科学性,我们要向世界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独特贡献。 我们要积极提高对外传播能力,创新传播方式,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文化交流中传播我们的意识形态,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和魅力。他还特别强调文艺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的重要作用。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文化走出去光靠正规的新闻发布、官方介绍是远远不够的,靠外国民众来中国亲自了解、亲身感受是很有限的。而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这方面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六、适应网络化条件下思想文化传播新趋势,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创新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发生很大变化,网络发展成为一个新的主阵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争夺人心、争夺群众的主战场,更是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角力场。信息化网络化的加速发展给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提出新课题,也必将推动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发展。意识形态阵地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也要转变观念,创新方式方法,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这一形势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所面临的新的时代背景,形象准确地描述了加强网络阵地建设的重要性。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曾指出,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我国网民有近六亿人,手机网民有四亿六千多万人,其中微博用户达到三亿多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他在网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很多网民称自己为‘草根’,那网络就是现在的一个‘草野’。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不然怎么联系群众呢?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不断提高这项本领。”⑨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信息革命带来人们物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通过信息网络交往已经成为人们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式。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是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最容易渗透的领域。如果党的意识形态不去占领,就会被其他思想潮流所占领。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能否过网络化这一关,是对我党执政的考验。要适应并掌握网络化条件下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改变传统纸媒条件下的被动局面。 抢占网络阵地,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科学把握和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党的意识形态牢牢占领网络阵地,这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创新面临的重大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大局出发,科学把握经济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辩证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意识形态之间的互构关系,强调党的意识形态的自主性,推动了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是新形势下做好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保好驾护好航的科学指引。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0页。 ③《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年,第7页。 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60页。 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339页。 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0页。 ⑦《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年,第28页。 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年,第3页。 ⑨《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4月26日。标签: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政治论文; 理论创新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习近平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时政论文; 总书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