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方法和综合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我们取得良好的教学成绩的重要因素。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增强数学教学效果,全面提升全班整体数学成绩,就必须强化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但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教学任务,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只有平时注重多方法、多角度培养,并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关键词:计算能力;培养;教学效果
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时期,笔者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并且在提升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方面进行了实践研究,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勇于创新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如在“按比例分配”教学时,书上的例题是与“西红柿的播种面积”有关,而这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所以教学时,我的设计是:六(1)班有男同学36人,女同学28人,体育课上陈老师要把32个实心球分给男、女两大组,怎样分才合理呢?结果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取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设计教学情境: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最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另外,教师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正确结论,都要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探索新知,学生就乐于学、乐于做。例如:在教学简便运算前,给学生讲述数学家高斯创造性地解答“1+2+3+………+99+100”这100个自然数之和的故事,学生由衷的产生了对数学家的敬仰之情,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由此,学生审题比以往认真了,对题目的分析比以前仔细了,并能灵活利用有关定律、法则,找出解题规律,学习的兴趣增强了。
还可以借用多媒体、卡片、小黑板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学具、教具等,对学生进行视算、听算、抢答、游戏中计算、自编计算等方式训练,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讨厌计算转变为喜爱计算。
三、帮助学生掌握计算的算理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讲清算理,揭示计算的规律,使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算理比较抽象,在低年级学生的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8加几”时,我让学生用小棒,计数器来学习,并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拨一拨、说一说等环节,这样学生轻松、快乐的掌握了“8加几”的计算方法,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加强了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掌握了凑十法,为后面继续学习进位加、退位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巧用“错”题,培养计算能力
计算题,由于其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学生在完成作业或考试时不可能100%的学生全部正确,偶尔出错再所难免。此时,教师不必大动肝火,而要冷静分析,并巧妙利用“错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讲评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练。
讲评作业时,依次在黑板上出现典型错例,但不分析错误原因,而是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再计算一遍,然后让错题者自己发现错误原因,或者让做对题的同学说说做这题要注意哪些问题。有时也让全班同学在题的一侧自己加上点评,按1、2、3……依次写出错误原因及注意问题。这样,全班同学在互相分析错例中进行必要的计算技能巩固和提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讲评试卷,让学生变换形式练。
每一次讲评试卷都是学生进行计算练习的好机会。教师讲评试卷时,我一般不采用逐题逐题地讲,而让学生根据老师提示的正确方法先查找自己的错误原因,通常采用以下步骤,觉得效果比常规讲评试卷要好得多。
①自己观察,重新计算,寻找错误原因。
②同桌互相查找,计算对方的错题,充当小老师,帮助讲解。
③同桌无力解决时,可以“蹿位”,找学习好的同学解决,看似课堂秩序较乱,实际效果、学生兴趣很高。
④汇报错误原因及今后注意事项。
⑤全班都感到困难的题目,由老师点拨指导正确解法。
⑥学生同桌互相为对方设计一道与错题类似的习题,让其解答,并互相评判。
五、强化思维灵活性培养,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思维的灵活性反映了学生思维活动在选择角度、运用方法、展开过程诸多方面的灵活程度。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训练。
①凑——把数凑成整十、整百等,再进行计算。即用凑整法,多加再减或多减再加的方法。
②分——把运算中的一个数拆开,分别与另一个数运算,凑整运算。
③估——采用估算方法进行自我检查。即把某些数估成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整百等,先估算出结果大约是多少,再精确做答,然后对比检验。如果接近,正确的可能性就大,反之,错误的可能性就大。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运用估算方法自我检验的习惯,这远比学生做完所有的题目再逐题演算要节省时间的多。
六、开放思维,鼓励学生运算方法的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指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所以,教师要解放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出来的办法就是好办法。请看学生计算的“15-9”。
生1:用小棒一根一根的减。
生2:把15分成10和5,10-9=1,1+5=6。
生3:把9分成5和4,15-5=10,10-4=6。
生4:把9放在心里,接着往后数:10、11、12、13、14、15边数边伸手指头,共伸了6个,所以15-9=6
生5:想9+(6)=15,所以15-9=6
生6:把9看成10,15-10=5,5+1=6
……
面对如此聪明肯动脑筋的学生,你还能说只有某一种方法才是最好的吗?至于学生的方法又多又杂的问题,老师可以不急于评价,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增强数学教学效果,全面提升全班整体数学成绩,就必须强化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但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教学任务,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只有平时注重多方法、多角度培养,并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2011版《 数学课程标准》
[2]李吉林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M]. 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3]吕昌旭,汪秉彝. 浅析数学情境的创设[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1)
论文作者:周发兵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数学论文; 方法论文; 错误论文; 教师论文; 原因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