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98证券市场发展格局的认知(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证券市场论文,认知论文,格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势动向
里程碑式的1997年
如果说1996 年还只是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开始步入新阶段, 那么1997年在证券市场发展史上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
(一)党的十五大充分肯定了股份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之一,在实现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和解决国有企业困难的过程中,证券市场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地位。我国的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速度世所瞩目。截至去年12月23日,深沪两个交易所上市公司已达744家,股票市场价总值近17000亿,约占GDP的20%, 覆盖机械、化工、能源、交通、原材料、汽车、电子、商业、房地产等各个行业,国民经济晴雨表的作用逐步显现。如果说在过去的几年中,证券市场还具有试验的性质,还有“搞不好,关了就是了”的风险的话,1997年以后,这个时期就一去不复返了。
(二)在扩容速度加快的条件下, 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在继增加1996年度新股发行额度50亿元之后,管理层又将1997年的新股发行额度定为300亿元,为历年来新股发行额度最大的一年。1996年底, 深沪两个交易所上市公司为532家,市价总值在10000亿元左右,而至去年12月23日,已新增上市公司212家,其中包括一些超大型国有企业, 上市公司数目增加了近40%;发行新股220只(含A、B股), 市价总值也增加了70%左右。
市场规模扩大的另一个表现是,在利好刺激和扩容加速的拉动下,市场交易规模也相应地进一步扩大。1—10 月深沪两个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总成交额达41927亿元,为历史同期最高水平,相当于1996 年全年交易总额的1.02倍,股票市场成交27503亿元,为1996年同期的1.29倍。
(三)政策监管力度增强,政府调控市场能力提高,手段灵活而丰富。由于今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证券市场具有突出的战略地位,为维护市场的稳定发展,管理层加强了政策调控的力度。1997年上半年,股票市场出现严重偏离理性的投机热潮,引致大量生产性资金流入股市,影响正常的生产秩序和金融秩序,对此,管理层实施了一系列市场监管措施:提高印花税,严禁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炒股,严禁银行资金进入股市,严肃处理违规机构和上市公司(及其负责人)等。同时,加速发行新股,改变市场的供求力量对比,使股市投机得到抑制,市场进入调整期。下半年,由于股市持续下跌,影响投资信心,管理层又推出了一些利好措施,如降低监管费用、出台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等,对违规行为的处理也表现了比上半年更大的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的信心危机。
(四)以国企改革为旗帜的资产重组成为潮流。从广电重组、粤海集团入主新亚快餐,到中远集团控股众城实业、上海实业买壳联合实业,,再到全兴酒厂买壳四川制药,泰达和美纶资产置换,可谓层出不穷,热闹非凡。从去年1月到11月底, 深沪两地上市公司实施或计划实施资产重组、购并及股权转让、收购而发布公告的至少有150多起, 有20%以上的上市公司涉及其中。这种潮流在1997年下半年有愈演愈烈之势。
总之,中国证券市场在1997年发生的变化,将成为未来几年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础。正确地认识1997年,才能把握今后市场的发展方向。
’98的宏观经济状况:从软着陆到软启动
(一)软着陆的成功为进一步的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也完成了新一轮经济周期启动的各项准备
1、通货膨胀压力减少使得在投资受到压抑的情况下, 国民经济仍能保持相当的增长水平。1997年预计实际增长水平将达7%, 从而保障了社会财富的形成和积累,为下一轮投资扩张在资本积累上作了准备。
2、较低且稳定的物价水平, 为经济扩张政策的实施和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提供较大的空间。
3、出口强劲增长,贸易顺差较大, 不仅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而且进一步提高国际储备,维护人民币的坚挺,使得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成为对国际资本更有吸引力的市场。
4、随着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 我国由总量短缺型经济进入结构短缺型经济。随着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化,大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经营质量上乘,具有业内竞争优势的企业将会脱颖而出。
5、财政赤字降低,财政状况趋好。
三年持续的高利率政策,一方面使得居民储蓄水平大幅提高,完成了经济启动和投资刺激所需的资金存量积累;另一方面使企业资本投资需求较长时期内得不到满足,完成了资金需求的积累。这一资金供给和需求的同向积累正是新一轮经济周期启动的典型特征。
(二)1998年后,中国经济将进入“软启动”的状态
1、近年来经济实际增长水平加快,但投资率却连年下降, 在1995年以后基本保持在34%的水平上,小于消费比重。长期投资不足将导致工业增长缓慢,在人口增长较快的新兴工业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资本或投资对经济增长所起的决定作用更为突出,资金往往成为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瓶颈,投资不足引起的失业率提高,最终将导致社会有效需求的不足和市场萎缩,经济增长难以为继。因此,客观上要求,1998年中国将进入投资有效需求的扩张期。
2、 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结构调整的任务只有在一定程度的经济扩张下才有可能实现。
3、在新一轮经济周期启动的客观经济要求下, 宏观经济体系向扩张型过渡的大趋势是必然的,反映到证券市场上,股票市场保持较长时期的稳定发展也将成为必然。
4、由于中国经济对市场信息和间接调控的反应机制还不健全, 使一些政策的反应模式、反应周期和强烈程度既违背政策制定者的初衷,又不同于一般的经济预期。因此,不断的政策调整和波动是必然的选择,调整会比较频繁,波动不会太大。证券市场的反映也大体如此。
’98经济政策的可能走向
对宏观经济运作的推动源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国家运用政策工具调控宏观经济,其效应由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反应出来。为了更好地把握市场,就必须对可能出现的政策变化加以判断。
(一)决定宏观经济形势的政策措施
1998年,继续坚持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总基调不会发生变化,宏观政策趋向和调控力度把握在紧而不缩的前提下,国家政策将会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去年第三次降息和对流动资金贷款政策的调整就可看作是一种标志。预计1998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9—9.5%的水平,通货膨胀率在6—10%这一区间浮动。
预计1998年投资政策、信贷政策、消费政策上会有相应的举措出台:
1、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和力度, 适当增加一些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农业投资项目、住宅建设项目以及有外资投入的建设项目,以增强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
2、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从信贷方面支持那些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新投资项目,在资产增量上形成向成长型产业倾斜;支持那些“有产品、有效率、有市场”企业的技术改造,在资产存量的调整上向优势型产业倾斜。
3、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刺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对地区间消费水平地区差进行调整,从总体上调高城镇居民名义工资收入水平。
(二)与证券市场相关的其他政策措施
1、第四次减息已不再是减不减的问题, 而只是政策出台的时机问题。其理由如下:(1 )需要减息来进一步刺激已显疲弱的消费和投资;(2)有助于金融体制特别是银行业的改革;(3)有助于证券投资基金的定位和发展。由于投资基金的分红派息是不受央行管制的,所以市场利率与管制利率的差异越大,投资基金的发展潜力就越大;(4 )有助于减轻红筹股和H股的利息负担,增加其盈利能力, 进而稳住香港股市,支持港元的联系汇率制;(5 )进一步减小跨国套利投机活动的空间,减轻人民币贬值压力。
2、如果国际金融市场动荡进一步加剧, 特别是港元无法维持联系汇率而出现贬值,那么人民币贬值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从而给证券市场带来压力。
3、金融体制特别是银行体制的改革是1998年金融工作的重点, 在这一过程中,防范金融风险仍是政策关注焦点。因此,证券市场的管理体制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加强监管仍是不变主题。
4、降低交易成本是市场良性运行的基础, 调低过高的印花税率措施估计会在1998年政府换届前后推出。
5、银行存款准备金改革呼之欲出,估计也会在三、 四月间配合当年国债的发行等对冲性措施一并出台。
6、为配合国企改革和增强市场稳定性,扩容仍不可回避, 但新股发行节奏会与二级市场状况紧密相关,压垮市场局面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另外,为了保证增量扩容的顺利进行,股本结构的存量调整将被推后,国家股、法人股上市流通的时机仍未成熟。
7、新的投资基金试点工作全面展开, 培育巨型券商的工作稳步进行。
8、保证金及清算制度的改革将更为慎重, 避免因此引发市场动荡和风险。
9、A、B股市场与周边股市的相关性增大, 与周边股市相关的政策措施会对国内市场产生心理上乃至实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