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有效的化学教学论文_霍锦华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有效的化学教学论文_霍锦华

  霍锦华

摘要:新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有效教学则是使课堂效率最大化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研究有效教学不能只从一个方面出发,这样视角不免狭窄。笔者认为,如果从其反面先来研究无效教学,会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更有帮助。在本文中,笔者主要是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从教学目标设置和教学方法的使用两方面,反思高中化学的无效性教学,从而摒弃无效教学的环节,“净化”课堂,让课堂变得实在而有效。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话题和迫切要求。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当前课改的热点话题。然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还存在不少的无效教学行为。所谓无效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节,从而导致课堂效率极低甚至是零的教学。因此,教师冷静反思化学课堂教学现状,追问造成课堂教学无效性的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教师要总结这些无效教学行为,并有针对性地对此进行解决,进而做到从无效到有效。下面,笔者将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两方面对教师无效教学的原因做探讨。

一、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造成化学教学的无效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有效的教学必须首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教师对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即“到位但不越位”,避免造成无效教学。

1.对现行教材解读不准,将教学目标定位过高,造成化学教学的无效

在新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课程意识,要站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系统的高度去审视必修课程模块。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新课程标准,特别是对于现行教材解读不准,容易将教学目标定位过高,造成化学教学的无效。特别是在必修模块的教学目标设计中出现定位过高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概念及理论知识同以往相比,较大的变化在于知识的深、广度不同。由于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大部分课程内容必然设计为螺旋式上升的两个阶段。同样,必修课程中物质性质知识的要求水平与传统的课程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因此,化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目的时,要准确把握学生知识深度和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刻意拔高教学目标,造成“淡化双基教学”的无效现象。同时,教师要切忌套用旧观念、旧习惯、旧模式进行“一步到位”式教学。否则,教学过程中将会在不经意间给学生施加太多的压力,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没能得到有效的深化。

脱离《教学要求》及《考试说明》,盲目设置教学目标,造成化学教学的无效

有人以为,从教参上抄下的教学目标就是自己的教学目标了,那只能算是通用目标。最重要的目标是教师针对《化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究以及对学生原有水平的了解定下的目标。因此,研究《教学要求》,特别是研究《考试说明》成为时下教师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对《考试说明》的分析与研究,教师可以准确把握新课的教学目标和高中化学教学的复习目标,并以此提高新课教学和高中化学复习教学的有效性。反之,教师如果脱离《教学要求》及《考试说明》,盲目设置教学目标,将降低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在对比《考试说明》和教材内容时,我们发现,教材中有不少是内容是《考试说明》中不要求的,如果教师仍然按照自己的一套方案来教学的话,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容易造成“零教学”的现象。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要求》及《考试说明》中不要求的内容,应大胆的舍弃,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

二、教学方法使用不当,造成教学的无效

高中新课程已经在全国各地启动好多年了。在这期间,广大化学教师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同时参与到各种观摩课、研讨课、公开课等带有示范性的课堂中。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教学手段。但笔者也发现,很大一部分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完整性和所谓的“完美”,滥用教学方法,致使化学课堂教学事倍功半,产生了化学课堂教学低效化的现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盲目的“探究”行为,降低了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究,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实验探究”成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中最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但形式的“新颖”真能带给学生新的收益吗?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水平以及实践能力是千差万别,因此,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已经掌握的实验操作技能,因材施教,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探究活动。但是在化学实验探究中,如果只是盲目地进行“实验探究”,而忽视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实验探究”容易造成“模仿式”的实验操作。虽然整个课堂热热闹闹的,但学生根本都没弄清楚自己做的实验目的,以及实验探究所依据的化学反应原理。这样整堂课下来,学生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不仅没有得以实现,同时打击了学生的探究信心与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在使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时,还应该考虑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可行性。总之,如果学生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那么,教师对探究设计的问题要简单、内容要少、开放程度要小,要降低探究活动的梯度,并在实施过程中给予学生细致的指导。这样能使一些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

2.多媒体化的课堂教学手段,喧宾夺主

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速度快、图文声并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给予学生更多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增强课程内容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由于其确实可以有效地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被越来越多的化学教师所采用。但是,是不是多媒体网络就可以完全替代常规教学成为课堂中心?教学手段现代化了就等于教学效果现代化吗?不少化学教师对多媒体这一课程资源的利用存在着误区。比如,在高三复习课上,不少教师仍采用旧的教学方式,把知识点、解题过程等毫无变化地设计在课件上,而且没有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就将幻灯片一晃而过。这种直接将知识“灌”给学生的做法,既没有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也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如果在课堂上长时间、大容量、过多过滥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甚至对课件的展示盖过对学生解题思维的引导,而没有时间搜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学生也来不及对知识内容做出深入细致的思考的话,那么,如此喧宾夺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难于实现。因此,形式新颖的课件设计虽能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但教师还应尽量避免舍简求繁,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准备课件,课堂上过分强调形式和过分依赖课件,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教学根本目标的达成,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无效性。

3.淡化“教授——注入”的教学方法,制约着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但并不意味着化学课堂教学“教授——注入”的教学模式就不再符合时代的潮流,不再适应时代要求了。如今,我们在各种公开课中却可以看到“教授——注入”的教学模式正在被化学教师所淡化。其实,新课程并不排斥必要的“讲授——注入”,而是对教师“讲授——注入”的要求提高了,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教材教学目标、重难点知识、教学生成过程等相关学科基本要求后,深挖教材知识的内涵和外延,选择关键性问题、重点问题,切中要害、一针见血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讲授注入。

实践教学活动表明,“教授——注入”的教学模式无论何时都是不可替代的,传统的往往是最优秀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也是课堂教学的“最大主角”。特别是使用了新版本的教材后,高中化学实际教学已呈现出新教材在知识点连贯性、系统性方面的弱点。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建构知识结构、理清知识脉络,使知识结构化和系统化,“教授——注入”式教学是不可替代的。

总之,要实现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化学课程标准》,把握好课程的教学要求,根据教材内容,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学情清楚、目标明确、过程简约、方法适宜、顺学而导是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课堂教学有无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主动并及时地去分析教学中的无效行为,并有针对性地改进,真正做到从无效教学到有效教学。

论文作者:霍锦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9月下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6

标签:;  ;  ;  ;  ;  ;  ;  ;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有效的化学教学论文_霍锦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