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和构想论文_纪圣杰

浅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和构想论文_纪圣杰

南京莱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由于专业开设的时间段,教育基础薄弱,目前电子技术日新月异,对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和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本研究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和构想展开了详细的探究。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发展现状;专业发展

1.前言

电子信息工程是指面向电子设备开发设计的通过计算机等高科技技术来辅助电子信息处理和信息控制的产业,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高科技信息技术已经渗入到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并在对人们的生活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除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外,我国的国防、军队建设也离不开高科技信息技术。

2.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

电子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产业机构的调整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也仍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方面是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部分电子信息工程企业仍旧在按照传统的模式发展,并没有意识到创新思维和能力在领域发展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电子信息工程市场氛围发展上也未形成良好的市场氛围,有待发展。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表明培养专门型人才,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良性竞争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人才竞争中取得胜利,才能够使电子信息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思路

针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提高专门型人才的质量是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高校作为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主要阵地,也肩负着重担。因此,如何提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素养,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从多个角度做出思考和探索。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笔者认为加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建设对于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进行建设,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课程体系建设

紧密依靠企业行业专家、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社会需求分析、毕业生跟踪调查,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编写合适的工学结合教材,使人才培养方案与时俱进,符合科学发展观。课程划分为四大模块:人文素质模块、基础能力模块、岗位能力模块、拓展能力模块。人文素质模块课程。为促进学生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精神和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设置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人文基础与应用、体育等课程,并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渗透在专业教学实施过程中。人文素质模块课程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的要求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课时、设计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基础能力模块课程和岗位能力模块课程。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明确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高技能人才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是电子信息产品安装调试、电子信息产品运行维护、电子信息产品技术改造等岗位。对每个岗位的典型职业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分解成岗位工作职责。在此基础上对每项工作职责进行分解,成为更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再根据具体工作任务的特点整合为电工技术项目分析与实施、电子产品分析与测试、电工电器产品制图与制版、电工电器设备运行与维护等16门项目课程。拓展能力模块。本专业开设了电子线路仿真设计、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虚拟仪器技术、工业机器人、创新意识等课程。

3.2教材建设

成立由专业带头人、骨干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课程开发团队负责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课程项目设计、教学模式研讨、教材编写与选用、网络教学环境(教学网站)建设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联合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参与教材建设,编写适应任务驱动教学的教材,确保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质量。建立教材编写立项制度,联合企业加强监督与指导,对立项的教材在经费上给予保证。课程建设以教材建设为核心,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限制,紧密结合电子信息职业需要,突出教材的职业性、应用性和工作过程性。开发高质量、有特色的“工作过程导向”项目驱动式专业教材,适应“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的要求。

3.3教学团队建设

坚持“校企合作、专兼结合、重点培养、加强引进”的原则,通过出国培训、高校进修、主持科研项目、企业挂职锻炼、行业资格认证培训、聘用企业行业技术专家与能工巧匠等方式,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培养。选拔掌握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前沿技术知识、学术思想活跃、实践经验丰富,富有创新精神、实绩突出的多能型人才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对选拔出的专业带头人给予重点培养,安排他们到企业锻炼、重点高校进修学习、出国培训,将其培养为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名师。骨干教师培养。通过选送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行专业培训,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承接技术应用项目等多种培养途径,提高骨干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使骨干教师成为专业课程教学的主力军,专业建设的核心力量。“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加强岗前培训,教师除要具有普通教育的教师资格之外,还应具备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相适应的实践工作经历或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教师都必须到企业生产一线实习锻炼,学习最新操作技能,并在两年之内取得相关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兼职教师。从行业聘用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专家或从企业聘用具有一线工作经历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对聘请的企业技术人员,签订相应协议,制定灵活的授课时间表,提供相应的福利待遇及优惠政策。

3.4实训基地建设

紧密联系企业,建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技术先进,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基地,使它既为校内外人员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和技能鉴定场所,又是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组建由电子产品生产实训室、电子产品工艺制定实训室、电子产品分析与测试实训室、电子产品制图与制板实训室等构成的真实电子产品生产环境的电子产品制作中心,满足专业生产性实训、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应用技术研究的需要。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由学校提供场地、经费,企业(如富士康科技集团、远大空调等)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企业安排生产性任务,双方共同管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结合典型电子产品有针对性的选择行业企业(如富士康科技集团、湘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远大空调等)成为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全面了解专业岗位要求,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已成为目前急需的通用性强、适应性广的专业。为了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深化对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改革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中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改革策略,能够使改革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有利于取得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国彪.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体系探讨[J].嘉应学院学报,2006(03).

[2]刘望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3]谢勇,胡学龙,蔡钧,张正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04).

[4]应力恒.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2).

[5]虞丽娟.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提高人才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

论文作者:纪圣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2

标签:;  ;  ;  ;  ;  ;  ;  ;  

浅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和构想论文_纪圣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