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地把握政府在资产重组中的角色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产重组论文,角色定位论文,政府论文,动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现阶段政府作为一个重要主体参与资产重组的理论基础
资产重组从本质上讲是市场行为,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在竞争中利用市场法则,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一种手段。因而应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以企业作为资产重组的主体,来实现资产的重组。具体来说,需通过市场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利益机制、信息机制等引导资源从低效率部门(地区)向高效率部门(地区)合理有效地流动,达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这是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理想状态的资产重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市场本身也有其弱点和消极方面,市场机制在实现上述目标的过程中存在着失灵的情况,主要表现为:1.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的劳务;2.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3.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垄断和不公平竞争问题;4.市场性重组不能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5.市场机制不能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6.市场的短期性、滞后性和盲目性极易导致资产重组中的资源浪费,不利于实现宏观总量的平衡、经济结构的调整。因而,在现阶段政府应当作为资产重组的一个重要主体适时适当地参与和介入,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保证资产重组的正常进行。
除了为解决市场的失灵外,现阶段政府参与资产重组的必要性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参与资产重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目前我国市场体系发育很不完善、各市场主体的行为仍不规范的前提下,加强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协调宏观、微观经济利益,并为之提供必要的服务和保障,是十分必要的。
(二)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脆弱性。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从整体上看,现阶段的国有企业还远远不是独立、完善的市场主体,其行为具有相当程度的扭曲,还无法成为独立、理性、成熟的重组主体。
(三)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和社会经济管理者的特殊双重身份。一方面,政府作为所有者,可以且应当作为资产重组的主体参与资产重组,以保证国有资产在流动、重组中实现保值、增值;实现配置结构的优化,提高国有资产整体的运行效率,发挥国有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政府作为管理者也有职能通过参与资产重组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防止垄断和不公平竞争的发生,利用其信息搜集和处理方面的巨大优势,避免企业在资产重组中的盲目性和短期性。
(四)各类中介机构还不成熟、完备。资产重组所要求的各类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会计、审计、律师、资产评估以及投资咨询、产权转让等方面的专业中介机构只是初具规模,在功能、行为规范上离成熟的市场经济还相差很远。
(五)发达市场经济的经验也表明,政府参与资产重组是有必要的。在西方发达国家经历的历次大规模重组浪潮中,政府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涉及到某些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和国际的竞争问题时,企业的资产重组往往是政府某些战略的表现形式。
总之,现阶段政府作为一个主体参与资产重组,实质上是非完善体制下所要求的非规范方式,它有助于解决当前资产重组中的许多问题和障碍,它的存在有其现实合理性。
二、当前政府在资产重组中的作用评价
我国当前的资产重组是在新旧经济体制的摩擦和碰撞中产生的。一方面,尽管对于政府参与资产重组的方式和程度方面仍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政府的参与毕竟发挥了许多积极和正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当前的体制条件下,资产重组是单一的市场行为还是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的统一?是“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还是“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共同在起作用?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会导致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是过度强调并放大政府的作用,二是否认或缩小政府的参与。反应到实践中,使得政府对资产重组的参与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1.政府从优化产业结构出发,对企业资产重组起着导向作用。在资产重组过程中,政府通过对短缺产业、规模经济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倾斜政策和优惠政策,必然会引导这些产业中的优势产业增强重组的动力、降低重组的成本、促进规模经济水平和经济效率的提高,最终使各个产业部门健康协调发展。2.政府在地区、部门、行业之间的协调中发挥作用。政府凭借其行政权力和经济管理权力强行打破资产重组的一些条块分割,协调地区和部门间的利益关系,大大降低了重组的交易成本,推动了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资产重组的顺利进行。3.政府在资产重组中保障了相关者的利益。政府凭借其强大的协调能力,通过制定、实施法律法规以及严格监控重组过程等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在保护重组中与企业利益相关者(所有者、债权人、企业职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政府在资产重组所需的中介机构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替代作用。政府充分利用其信息优势,对重组双方引导、干预和牵线搭桥,实现了对我国目前弱小的中介机构的部分替代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介力量的不足。
消极作用主要是:1.政府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又是政策的执行者和监督者,使得政府的行为难以控制。2.违反自愿互利原则,以行政手段强制优势企业重组劣势企业,削弱了优势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势头,使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3.违背价值规律和等价原则,使重组行为失去公平,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4.出于地区、部门、所有制的考虑,政府强迫重组行为仅限于本地区、本部门,未能使生产要素向结构优化的方向发展。5.政府常常干预重组的对象选择和具体的操作方式。
三、资产重组中政府职能的动态考察
(一)近期定位
在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和政府行为都不能达到资产有效重组的目标,因而必须将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推动资产重组的根本途径。虽然从长远来看,要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企业为主体进行资产重组,但在目前的条件下,还是应以企业和政府两个主体相结合。政府对资产重组的适度干预是必须的。具体而言,政府的职能在近期内应作如下定位:
1.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尽快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体制。这要求以政府的双重职能的分离为突破口,落实所有权管理职能,削弱和消除社会经济管理机构(行政部门)对资产重组的直接干预,规范政府作为管理者的行为。
2.加快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尽快把国有企业塑造成为资产重组的决策主体。要使政府的行为建立在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的基础上,不能将政府自身的目标取代企业的目标,要把资产重组主要看成是企业的一种市场行为,尊重市场规律和企业决策。
3.为资产重组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包括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控制通货膨胀;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和再就业工程的建设,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构造有利于资产重组的财税制度、金融制度及产权交易市场;打破条块分割,扫除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重组的障碍,进行利益整合;支付资产重组中的各种成本(主要是债务负担和人员的重组)。
4.政府要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政策及有关的宏观政策,为资产重组提供政策导向及全面、完整、长期的经济与科技方面的信息。
5.尽快建立健全资产重组所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为资产重组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法律保障,使资产重组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保证既有效促进资产的合理流动,又适当地保障各经济主体的利益,尤其是国有资产的合法权益,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6.大力发展和规范市场的中介机构,特别是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完善投资银行的功能。要把资产重组与市场通过中介机构的服务密切联系起来,以产权为纽带,实现企业资产重组的优化配置,使国有资产和国有经济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7.利用行政手段积聚存量重组所需的增量。增量资金的聚集和使用,在目前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全的阶段,不可能完全靠市场及企业自发地独立进行,它离不开政府的行政手段。
8.建立一个权威的机构和专门的班子为资产重组的进行提供组织保证。资产重组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运作要涉及许多部门,特别是涉及到各部门的利益格局调整,因而需要多方面的反复协调,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协调机构来承担。
(二)远期定位
长期来看,当体制转轨过程基本结束,市场体系基本完备之时,政府应适时地转变职能,将角色定位从具体重组项目的牵线搭桥和扶持转向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律,提供必要的政策导向,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为重组的各方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以及对资产重组过程的监督和控制上来,使资产重组中企业和政府双主体运行的格局最终转变为企业的单一主体运行的格局上来。这是由于随着经济体系中市场化程度的扩大、市场范围的拓展、交易行为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加深、相关信息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发展,政府在信息方面的优势逐渐减弱,其对资产重组的直接干预亦应是随之放松、减弱。与此同时,企业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相关的中介机构的运作也越来越规范,市场体系也日趋完善,因此,市场机制发挥主要作用和企业作为重组主体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此时政府的角色应定位在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由行政手段为主向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过渡,其行为要符合市场的规律和有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而且在资产重组中还必须以企业的目标为基点,以科学的决策为基础,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的长期目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