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结构经济: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_国民经济论文

三维结构经济: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_国民经济论文

三元结构经济:中国现代化的必经之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结构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过20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农村工业的蓬勃发展,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很显然,农村工业的异军突起,已构成中国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单元结构,这意味着中国传统的二元结构经济格局已被打破,标志着三足鼎立的传统农业、农村工业和城市现代工业的三元结构经济新格局已经形成。这种新的结构经济表明,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化转变的桥梁已经架通,通过农村工业这条沟通传统农业与城市工业的纽带的作用,必将加快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一、三元结构经济的战略地位及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消除传统的二元结构经济,是当代所有发展中国家进入持续现代经济增长的中心课题。中国农村工业化发展打破了二元结构经济的超稳态格局,形成了新的三元结构经济格局。中国三元结构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客观现实,为研究中国现代经济增长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必然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充分说明,依靠农村自身经济成长的力量也可以实现二元结构经济转换的目标。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在二元结构经济的转变过程中,由于农村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农村经济的变革就不会消极等待现代工业部门对农业劳动力的吸纳,而且是通过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积极地促使自身向现代化转移。二元结构经济的矛盾不仅是单一的技术水准的差异,而且是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蕴含着传统与现代矛盾的全部内容。这种矛盾是深刻的。而兼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于一身的农村工业的发展,降低了解决这种深刻矛盾的难度,其发展意义远非限于经济这一领域。例如,中国农业现代化所涉及到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所需资金、物资、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都将与农村工业及其发展密切相关。而中国工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人口城市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都需要在三元结构经济的宏观背景下重新考虑,并加以深入的研究,以便为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政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由此可见,三元结构经济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中国农村工业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发展、结构转换、缩小城乡差别、协调城乡经济关系、实现中国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重要的是,中国农村工业化为国民经济结构的转换开辟了新的途径,其作用不可低估。具体来说,中国农村工业以较快的速度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革,使中国经济从原来的传统的二元结构经济向新的三元结构经济转变,这不仅缩短了二元结构经济转变的时间,而且还构建了中国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经济发展的全新格局。农村工业的发展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迅速转移,沟通了二元结构经济向一元结构经济转化的通道,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对流,从而促使整个国民经济由低效益结构向高效益结构转换,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转化,推动了整个经济的增长。农村工业的发展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这是因为,一方面,农村工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而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减少,又提高了农村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率,缩小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从而也就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另一方面,即更为重要的是,农村工业的发展纠正了中国向重工业过度倾斜的超工业化战略,成功地进行了丰富的劳动力对稀缺资本的替代,从而消除了资源利用的结构缺陷,使资源得到了最大效率的利用,进一步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很显然,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只有与劳动过剩和资本短缺这一失衡的资源结构相适应,才能保证劳动对资本的高替代弹性,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工业化获得高经济效率,从而使中国经济发展进入现代经济的持续增长阶段。因此,农村工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二、“二元结构经济”——“三元结构经济”——“一元结构经济”: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最基本特征是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并存。刘易斯-费-拉尼斯的二元结构经济转换模型说明,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现代化,就是要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把传统农业经济与现代工业经济并存的异质结构转化为同质结构,即把“二元结构经济”转变为“一元结构经济”。但发展经济学家并没有最终解决“二元结构经济”如何向“一元结构经济”转变的问题。刘易斯模型的注意力基本上放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和现代部门产量与就业的增长这两个方面。他认为,二元结构经济的转变完全依靠的是现代部门产量的增长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而把农业只当作一个被动的部门,忽视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尽管费景汉和拉尼斯发展了刘易斯模型,但这一模型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例如,它把农业劳动力对工业部门的供给看成是无限的;农业劳动力向工业的转移过程既顺利又便宜,而没有看到工业部门对农业劳动力的吸纳还受到工业部门技术有机构成提高的限制;等等。因而,他们并没有解决发展中国家如何消除其二元结构经济特征,实现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的问题。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消除二元结构经济特征是进入现代经济增长的中心课题。然而,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二元结构经济特征在其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单靠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盲目推行工业化发展计划是难以消除的。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在普遍存在着“发展饥渴症”的驱使下,由于缺乏工业化的必要前提而采取“大跃进”式的形式进行工业化,反而造成了稀缺资源的过度使用,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被闲置,短缺资本被投入到就业弹性极低的高技术的超现代化工业部门,形成资本“黑洞”,出现二元结构反差逐渐扩大的趋势,使经济的二元结构本身成为经济发展的直接障碍。正当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普遍为二元结构经济所困扰并努力寻求城乡二元体制形成的答案之际,中国农村工业脱颖而出并持续高速增长,打破了中国农村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自然经济的低水平贫穷恶性循环,成了沟通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城市和乡村的桥梁,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单元结构,使我国传统的二元结构经济转变成了新的三元结构经济。显然,在中国国民经济成长出现结构断层,整个经济发展形成高度二元反差的历史条件下推出的农村工业化,不仅是农村经济变革的直接产物,是制度创新过程的必然结果,而且还是中国经济现代化政策选择的客观基础。

农村工业的高速持续增长不仅是中国实现工业化的必由之路,而且是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角色。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促进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实质上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转型的一般规律来看,按照先后秩序要经历三个转换点:一是产值结构转换点,即农业的产值比重降到国民生产总值的50%以下;二是城乡结构的转换点,城镇人口上升到总人口的50%以上;三是就业结构的转换点,即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上升到社会全部劳动力的50%以上。产值结构的转换,中国在1956年就实现了,当年农业净产值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已经下降到49.8%。1979~1997年,中国宏观经济总量及其各个产业都有了较快的发展,GDP年均增长9.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0%, 第二、 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9%和10.6%。三次产业增长速度的不同导致了产业结构的明显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关系,由1978年的28.1∶48.2∶23.7变为1997年的18.7∶49.2∶32.1(详见下表)。

表1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变化

GDP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年 份

(亿元) (亿元) 构成(%) (亿元) 构成(%)

1978 3624.1 1018.4

28.11745.2

48.2

199774772.4 13968.8

18.7

36770.3

49.2

“六五”时期平均 6445.4 2021.0

31.42851.4

44.2

“七五”时期平均14510.0 3808.8

26.26265.4

43.2

“八五”时期平均37625.6 7884.2

20.9

17628.1

46.9

第三产业人均GDP

年 份 (亿元) 构成(%)(亿元)

1978860.523.7379

199724033.3 32.1

6079

“六五”时期平均 1573.0 24.4628

“七五”时期平均 4435.8 30.6

1312

“八五”时期平均12113.3 32.2

3176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成就辉煌的2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版。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过程中,农村工业的蓬勃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经过20年的发展壮大,中国农村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农村工业实现增加值20740亿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7.7%;上交国家税金达1526亿元,比1978年增长68倍,占全国税收的20.4%,上升16个百分点。显然,农村工业的发展是促进中国经济从传统结构向现代结构过渡的重要因素,是促进中国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

第二,促进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的转变。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密切相联的。然而,在中国目前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中,就业结构、城乡结构与产值结构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背离。这种背离是由我国现存的城乡制度化壁垒造成的。从就业结构来看,按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衡量,1978~1997年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直到1997年,在社会劳动者总数中,第一产业劳动者仍占49.9%,第二产业劳动者占23.7%,第三产业劳动者只占26.4%。第一产业占49.9%的劳动力仅实现了占18.7%的国民生产总值,这说明在农业生产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详见下表)。

表2 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变化

总数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P

年 份

(万人) (万人) 构成(%) (万人) 构成(%)

(万人) 构成(%)

1978 40152

2381870.5 694517.3 4890 12.2

1997 69600

3473049.91649523.7 18375 26.4

"六五"时期平均46705.2 30747.2

65.89032.2

19.3 6925.8

14.8

"七五"时期平均55527.4 33363.8

60.1

12144.8

21.910019.8

18.0

"八五"时期平均66374.4 37285.0

56.2

14768.6

22.314320.8

21.6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成就辉煌的2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版。

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尽管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及劳动力比重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世界上人均GDP水平大体相当的国家。与此同时, 城乡结构的背离状况也十分严重,1997年全国人口123626万,其中市镇人口只有36989万,乡村人口86637万,仍占很大比重。由此可见,就业结构和城乡结构的升级乏力和转型滞后,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严重障碍,致使我国现代化进程难以快速推进。而农村工业的异军突起,为中国跨越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这一障碍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使我们看到了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改革20年来农村工业的发展,促成了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到1997年农村工业已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1305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8.4%,20年来解决了1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农村工业化的迅速推进,也给原有城乡经济发展格局增添了新的因素,农村工业已成为小城镇发展的依托,为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资金,而且使其在集散商品方面发挥着城市的功能,带有更多的城市化色彩,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结构变革,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工业化。

总而言之,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势在必行,农村工业“命中注定”是这次社会经济结构转型中的主要角色。而从“二元结构经济”到“三元结构经济”再到“一元结构经济”的社会经济结构的演进,正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途。

标签:;  ;  ;  ;  ;  ;  ;  ;  ;  ;  ;  ;  ;  ;  ;  

三维结构经济: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_国民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