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写作过程中的读者意识及其培养_读者论文

论写作过程中的读者意识及其培养_读者论文

论写作过程中的读者意识及其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过程中论文,意识论文,读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但长期以来中小学师生一直处于“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的尴尬境地。影响学生作文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生写作缺乏目的性及读者意识淡薄是重要原因之一。在读者意识缺失或存在偏差的状态下,学生在写作中常表现出畏难态度甚至厌恶情绪,教师的写作教学成效也不够显著,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正确读者意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一、读者与读者意识的重要性

      (一)读者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写作是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写作系统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由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写作载体和写作受体四个部分有机组合而成,构成了写作的接受、加工、传播和反馈过程。其中,写作主体是矛盾的主导方面,写作客体、受体和载体是矛盾的受导方面,写作主体的题材意识协调着写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制约着材料的取舍;写作主体的读者意识要求主体尊重受体的反应并重视反馈的过程,要求作者心中时刻装有读者。写作的各种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写作活动的完整过程。[1]9-13写作要素在写作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破坏写作系统的完整性,并影响写作目的的顺利达成。

      显然,在写作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虽是写作主体,但读者对于写作的作用和意义也不可小觑。接受美学理论的代表伊瑟尔认为,“在文学文本的写作过程中,作者的头脑里始终有一个隐在的读者(Implied Reader),而写作过程便是向这个隐在的读者叙述故事并进行对话的过程,因此,读者的作用已经蕴含在文本的结构之中。”[2]写作即是写作主体向“隐在的读者”传情达意、沟通交流的过程,而写作成品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发挥交际沟通的作用,作者的劳动价值也只能在读者的阅读中得以最后实现。作者将关注读者对文章的态度和意见,从这个角度而言,读者能促进作者的创作积极性。读者的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写作的;意义和价值。

      (二)读者意识在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正因为读者在文本创作和阅读中的重要性,因而要求写作主体应具备相应的读者意识,所谓读者意识,就是在写作过程中,写作主体事先去假想的读者的年龄及读者的阅读心理和阅读状态。[1]11-12即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自觉地将读者的年龄特点、阅读期待、接受水平以及审美情趣等因素纳入思维活动中的心理形态。具体而言,读者意识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激发写作热情,提高写作水平

      写作的本质是通过语言文字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实现与自我和他人的沟通。自觉的读者意识,能促使作者明确文章的读者定位,在写作中必然以假想读者为文本阅读对象,从材料的取舍到文体的选择,从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修改直至发表,都必须自觉地将读者因素纳入考虑的范围,努力寻找所欲传达的信息与潜在读者的阅读期待之间的最佳契合点。如果文章能够得到读者积极的评价和反馈,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与作者及作品产生强烈共鸣,便能进一步地激发作者的创作热情。因此,倡导读者意识有利于激发作者主动性创作动机和写作兴趣,有助于确立自我在写作中的主体性地位,提高自由表达的欲望和写作的自信心。在写作过程中,只有当作者能真正地自由表达时,才有可能实现有创意的表达。

      2.反复修改,提升文章质量

      读者的有效反馈将有利于写作主体自觉加强写作技能的训练,以提高文章的质量。读者有效的反馈将帮助作者更好地了解文章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不断完善作品内容、提高写作水平。如果作者拥有明确的读者意识,出于对读者负责任的态度,在写作完成之后便会不遗余力地进行修改,精益求精地查缺补漏。老舍先生曾说:“写完了,狠心地改,不厌其烦地改。字要改,句要改,连标点都要改,毫不留情。对自己的宽大便是对读者的不负责。”[3]

      由此可见,读者意识是写作者必备的基本素质,写作主体应将读者意识的养成纳入写作训练活动当中,而写作教学则应把培养学生自觉的读者意识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二、中小学生读者意识现状

      (一)学生读者意识淡漠,写作态度消极

      1.写作目的性模糊,表达愿望低下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小学生借助文字进行表达的愿望很低,较少主动地自我表达。所调查的56个学生中,48个没有通过写日记实现主动表达的欲望。8个学生会将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其中5人会写进日记本,另外3人写在QQ空间日志里。值得一提的是,在QQ空间写日志的3个学生会关注访问空间的人数和好友的评论并积极予以回复。学生说:“写完QQ日志之后,希望好友和同学都能去看,有评论就更好了。”但他们均不认为这种行为亦是写作,学生狭隘地以为按照教师布置的作文题目进行创作才叫写作文。

      2.教师是唯一读者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以考试标准和自我的阅读期待去衡量学生的作文,学生把老师作为自己作文的唯一读者,且不愿将作文与其他同学分享。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在学生眼中,文章广泛的读者对象消失了,面对正襟危坐的老师,他们的真实情感不敢流露,为了得到较高的分数,往往迎合老师或者成人世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出现编造作文材料、刻意拔高立意的现象,因而在学生习作中为师造文、假大空的文章比比皆是。学生不愿让其他人阅读自己的作文,而且很少有学生愿意再翻阅自己的作文,原因就在于他们认为文章并非他们真实的情感体验,毫无阅读价值。

      3.未建立多元的读者群

      学生过分关注教师对自己作文的看法,在写作过程中假想的读者只有教师,没有建立多元分层的读者群体。学生写作只注重写作的技巧,即在乎“写什么”和“怎样写”,而很少关注读者对写作的重要影响。

      (二)教师对读者意识的认识有偏差

      1.对写作价值取向的认识存在误区

      语言交际能力不仅指口语交际,还包括书面语言交际,第三学段的阶段目标要求学生明白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4]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写作的交际取向,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无法践行这些理念,原因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写作教学趋于功利化。作文的成败取决于老师一人,为了争取好评,学生在作文中胡编乱造、虚情假意,结果只能是为文而文、为师而文。正如管建刚老师所说,在一线写作教学活动中,教师们很少引导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抒发自我感情和与人沟通交流,语文教师较少将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看成是写作教学中一件极为重要和迫切的事情。很多教师都将课程标准中高屋建瓴似的指导性语言,看成是空中楼阁一般虚无缥缈,以至于很长时间以来,连语文教师都不明白写作除了应试、应制以外,是否还有别的用途。[5]8可以说,应试取代了交际实用,大部分教师在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并未真正落实“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核心理念。

      2.重视作文技巧的传授,作文的评价主体和方式单一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指导和训练大多停留在语言表达技巧、文章结构等方面,力求能符合考试作文的评分标准。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采用的作文教学模式为: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阅——教师讲评,教师不太重视规定读者对象的作文训练和指导,导致除了老师,学生的作文再难得到其他人的意见并获得读者和作者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和交流,更何况教师常以裁判者的身份对学生作文进行评价,至高而下的评价结果常常简单笼统,缺乏针对性和真诚的交流。在单一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束缚下,学生对于写作的畏难情绪和功利主义的态度普遍存在,现状堪忧。

      三、培养学生读者意识的对策

      长期以来,中小学作文教学在“怎么写”的训练方面可谓下足了功夫,但在“写给谁看”这一层面上却缺乏有目的的培养。近几年有关读者对象和写作目的等问题受到教学研究者的关注。潘新和教授认为:“文本的生命,在于流通,在于读者的阅读,言语生命的价值也在于此。经常让别人阅读自己写的文章,让自己的言说流通,处于与他人的交流中,与他人作信息交换,言说就会增值,文章就会写得更好,言语生命就愈加美丽,愈有光彩。……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写作观念,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当是语文老师馈赠给他们的一笔终生受用不尽的无形资产。”[6]

      显然,当下师生对读者意识的忽视与读者意识的重要性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读者意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具体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语文课程标准需提出更具体的要求

      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中虽明确了写作的交际作用和读者意识的重要性,但提出的要求一般较为笼统,操作性不强。如第二学段的阶段目标要求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第三学段的阶段目标要求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相比之下,英、日、美等发达国家则非常重视写作的社会交际功能,为此,他们在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更为具体,比如英国的语文教学大纲中第二阶段的写作要求是:“指导学生练习为不同的读者群而写作,如老师、同学、学校或社区中其他的孩子和成年人,以及想象中的读者。”并指出要提供机会指导学生针对特别读者群、广泛未知的读者等进行写作训练。英国写作二级达标标准要求“表现出对读者的考虑”;八级达标标准中也要求:“写作中学生能选择有特色的表达方式,体现独特的写作效果,吸引读者的兴趣”。日本从低年级起就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对象意识训练。如《学习指导纲要》中规定:“(低年级)一边考虑对象和目的,一边写。(中年级)对应不同的对象和目的能够注意段和段间的相互关系,把调查的事清楚明白地写出来对应不同的对象与目的,恰如其分地表达。(高年级)对应一定的目的和企图,把思考的事有条理地写成文章,养成考虑自己的表达效果进行表达的习惯。对应一定的目的和意图,把自己的思考有效地进行书面表达。”[7]美国语文课程标准制订者则向学生建议:“作文写完后,如何让其他人分享你的成果,你可以大声朗读给同学听,读作文之前,请同学们仔细听,并让他们预测结局。你还可以把你和其他同学的作文一起装订成班级作文册。”[8]相对于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而言,这些表述更加清晰,更为具体可行。

      (二)语文教师应重视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

      教师不能一味地注重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写作的真正目的,应清楚地认识到写作成品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实现意义和价值,而交流是作者与读者双方的互动过程,因而作者必须树立起一定的读者意识。培养学生恰切的读者意识,教师要正确地认识读者意识的重要性,认识到读者意识的培养是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前提和条件,同时也是贯彻平等对话教育理念的需要。

      1.引导学生明确作品的读者

      写作过程需要良好的心理状态,只有内心自信真诚,才能实现“自由表达”和“乐于表达”,而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将是激活写作状态、使学生敢于抒真情说实话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面对作文题目往往不知所措,但若能围绕题意引导学生对假想的读者进行定位,明确读者的年龄、文化学识和他们的内在需求等,诸多写作困难将会迎刃而解。目前作文教学的一大任务应是要培养学生恰切的读者意识,要让学生明白“读者”有实有虚,既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

      (1)以自己为第一读者

      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意识到不管文章的可能阅读者是谁,第一读者首先是自己,写作是自我的一次心灵的对话。正如有学者提出,作为写作主体即作者,想要提高作品的质量,让自己的文本得到读者的认可,并使自己的作品能够按照自我意愿生成意义,作者必须在写作过程中不仅以创作者的身份出现,还要以虚拟的读者身份出现,从而对文本进行批判和审视。借助于一个自我与另一个自我的交流沟通,使文本能够获得读者的最大程度的接纳。也就是说,写作主体在写作过程中必须同时具备作者和读者的两重身份。[9]教师只有训练学生养成自己为第一读者的习惯,才能摆脱为获得好评而一味迎合老师的功利性枷锁,成为写作的真正主人,才能在写作过程中独抒性灵,写出饱含真情实感的作品。而写日记是培养学生第一读者意识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也可在教学中提示学生:“如果你是这篇文章的读者,你的感受如何?”

      (2)确定特定的读者

      为了增强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可以安排一些面对特定读者对象的写作训练,在写作过程中学生能强烈地感觉到读者如在目前,写作便成为了作者与读者心灵交汇的过程,表达也就有了较强的针对性。如以《我的家乡》为题,作者可以假想读者是一个从未到过“我的家乡”的客人,进行清楚明白的介绍,如同一篇声情并茂的导游词,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产生如临其境的审美感受;又如《谈网络》这样的议论文,如果要论证网络好,一般假想读者是只看到网络不利的一面的人;若要说网络存在弊端,假想读者应是沉迷于网络之人。对于书信、卡片写话、申请书、倡议书、表扬信等应用文体,读者对象都是明确的,这些文体的训练都有利于培养学生明确的读者意识。除此之外,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网络聊天和网上交流评改也是一种方式,学生经常练习这一类交流性质的作文或对话,能在潜移默化中建立和强化读者意识。

      在写作训练中适当安排一题多做,即一个题目要求学生就相同材料或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或针对不同的读者对象写一组作文。同一材料面对不同的读者对象,其语言表达、谋篇布局也会有所差异。如半命题作文《________,我想对你说》,交流的对象可以是最熟悉的人物,也可以是动画、电影、书籍中的某一个人物形象。面对不同的交流对象,学生的情感会有所不同,为了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和认同自己的思想情感,写作主体将有意识地选择、调整不同的表达方式,以尊重不同阅读群体或个人的认知水平、审美习惯和阅读心理。

      2.采用多种作文评改形式

      (1)综合运用多种评改形式

      改变单一的作文评改方式是培养学生多元读者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作文评改并非只有教师批阅一种方式,作文自评,学生自己就是读者;互评,某一位同学是读者;集体评,一群同学是读者,在群体的活动中,开展调查、观察,共同探究,在合作中进行习作练习和评价,这样既可以减少学生对教师评价的距离感甚至畏惧感,又可使得作品在相互交流中借鉴提高。此外,还可以通过向报刊、广播室投稿、写QQ日志等渠道,让更多的受众参与到作品的评改中来,为学生的作文交流创设更多的条件。

      (2)教师在评改中扮演双重身份

      在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中,教师不再单纯以评判者的身份出现:一方面要以教师的身份高屋建瓴地从取材、谋篇布局、表达技巧等方面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和指导,使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意见而修改文章,提高写作水平;另一方面也能以普通读者的身份去阅读作品,摈弃高高在上的姿态和审视冷峻的眼光,虚心地接受学生的写作成果,将真实感受向学生反馈并充分地尊重学生的话语权,从而打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疏离感,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始终意识到他在与读者进行平等的心灵交流,从而避免在写作中出现假大空的现象。

      3.多种途径发表学生作文

      对于写作者而言,最大的荣耀来自于拥有在公众面前言说的权利和能力,读者意识缺失的写作活动是没有生命力的,而不重视读者意识培养的写作教学也是缺乏生气的教学。写作教学得不到根本突破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学生很少能体验到写作的成就感,没有体会到写作作为一种公众言说所给人带来的价值感与尊严。长期以来,学生作文仅仅被看做一次无足轻重的练习,从来不被视为是有价值和有分量的话。[5]7-8在写作教学中,提供条件满足学生的“公众言说”也即发表的欲望是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这里所说的发表,外延较为广泛。发表形式可以多样化,作文在各种报刊上登载,在学校的刊物上刊登,在广播站播出,在同学之间传阅或作为范文由教师朗读等都是发表。此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也使QQ日志、博客或者微博为学生自由发表并与读者进行近距离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应适当地鼓励学生恰当地利用这些平台。学生的写作成果一旦公之于众,便实现了“公众言说”的愿望,能够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创作动机。

      总之,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写作教学理念,在写作教学中为学生指明写作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恰切的读者意识。教师重视读者意识培养,作文教学过程就会成为教师与学生人格对等、心灵相遇的过程;学生有了明确的读者对象,就能抒发真情实感,借助于写作这条途径敞开心扉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如此,写作才能成为一种自我的精神存在,写作的意义和价值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标签:;  ;  ;  ;  

论写作过程中的读者意识及其培养_读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