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教育;策略
前言:对传统文化而言,即文明演化聚集而成的反应民族风貌与特质的文化,其是民族史上不同观念、文化的一种总体表征。传统文化是古人的智慧结晶,将其渗透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拓展学生知识层面,同时更能够优化学生道德修养,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初中生还未形成成熟的思想,极易被周边事物影响,而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可以给予学生正确指引,帮助其提升文化底蕴,让学生的个性能够充分张扬出来,进而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一、有效开展诵读教学,引导学生感知文化
对诵读而言,其与朗读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但诵读通常指向优秀诗文读物,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时常需要以诵读的方式进行连接。涵咏与串讲为语文教学中的传统工艺,涵咏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诵读,借助诵读体会思想情感,从而相得益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诵读过程即是将文学作品转化成言语,把无形情气化为具体形态的过程[1]。
例如,当课堂教学进行到初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中《夸父逐日》一课相关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必须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将朗读的层次与形式细化。在第一次朗读过程中,主要让学生抓句号和分号,使学生能够掌握神话结构层次。在第二次朗读过程中,主要侧重把握情感,通过语调、语气,将悲壮与雄壮读出来,并让学生把握好分号和句号的停顿长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的具体内容,同时眼前也呈现出一位敢于追求,甘愿造福人类的英雄形象。这时,教师再将中华民族农耕文明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必然会对其形成深刻的感受。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带领学生感受文化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深入,各种全新教学手段犹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涌现在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就是其中极为有效的一种方式[2]。通过结合具体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构建一定的教学场景,将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充分结合起来,进而带动学生学习热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针对文章的不同特点,结合生活体验,借助视听、图像等手段的渲染,拉近学生与知识间的距离,使其能够深入理解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对古诗文的理解,要充分抓住渗透传统文化的契合点,一方面,帮助学生梳理文章大意;另一方面,语文教学离不开形象感知,要抓住能够唤醒学生感受的意象。
例如,当课堂教学进行到初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中《陋室铭》一课相关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当学生理清其大意之后,教师要抓住其中一些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其在传统文化当中的意义,如“山”“仙”“水”“龙”“苔痕”“草色”“鸿儒”“白丁”等等,将明象和语境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应该注重让学生理解“何陋之有”这句话,使其体会到作者刘禹锡追求高雅情趣以及在挫折面前不屈不挠的高尚品质。
三、通过开展比较教学,引导学生整合文化
在初中语文文言文学习中,比较阅读为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同时还能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认知人物形象,应用写作手法等,进而提升学生的鉴赏与分析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当教师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整合思路,且有条理的进行表达,结合文章中的具体词语进行分析,抓住可以作证观点的部分,要能够思前想后,将阅读中获得的信息点整合起来,不能脱离文章空分析。教师必须借助教材上的资源,将文章中存在的相似点进行比较,同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引导其发现语文学科特有的魅力[3]。
例如,当课堂教学进行到初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中《大自然的语言》一课相关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大林寺桃花》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在提炼信息的同时,还要讲古诗文与生活常识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以一种新的视角理解其中蕴含的生活价值和文化价值。
结论:综上所述,对教育而言,其不单单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更是传播文化的过程,所以具有极强的文化性特点。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满足了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对提升学生文化底蕴,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可见,弘扬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语文教育的使命,需要教育者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战玉泰.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当代教研论丛,2017(10):39.
[2]戴琳,江嫦平.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08):151-152.
[3]张双敏.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学周刊,2017(08):53-54.
论文作者:潘群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5期3批
论文发表时间:2020/1/9
标签:学生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文化论文; 文化教育论文; 教师论文; 教学中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5期3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