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改革思路的理性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方法论文,思路论文,理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方法改革是教学改革最外显、最根本的落脚点。几年来,教学方法改革十分活跃,呈现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局面。广大中小学教师探索和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取得了可喜成果。但是,不少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对于这些纷至沓来的新方法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于是以不变应万变;有的则依样画葫芦,结果却适得其反,以致大大挫伤了教学方法改革的积极性。笔者认为,教学方法改革中的这种种困惑,必须用理性来解决,教学方法改革的暗道,必须用理论的阳光来照亮。唯其如此,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深化发展。
一、启发式教学是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
我们必须首先从哲学的高度明确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我们知道,从哲学观基础上,所有的教学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启发式教学法,二是注入式教学法。这两类教学方法体现和反映了两种完全对立的教学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思想和注入式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思想是先进的、科学的;注入式教学思想是落后的、错误的。
我们认为,作为指导思想的启发式教学其内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特征)加以概括和认识:
1.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
启发式教学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的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并引导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出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集中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上,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的引导要立足于使学生在迫切要求学习的心理状态下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从而达到“自奋其力、自致其知”,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落脚点,也是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结合点。
2.坚持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使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
启发式教学法是被古今中外的教学实践所证明的一种既可以使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同时又能够充分发展他们智能的教学方法。这是因为启发式教学自觉地把学生看作认识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以教为主,而是以指导为主;不是重在传授知识,而是重在对学生激发思维,指导思维,发展思维,训练思维,培养思维,使学生在展开充分的生动活泼的思维活动中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有机统一。
3.注重教法与学法的结合及其转化,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启发”一词本身就包括教师“启”和学生“发”两方面的内容,它生动而又深刻地反映和揭示了教学活动的双边性以及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性。注重学法指导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启发式教学在其实施过程中:(1)坚持传授知识与传授方法相结合,同时也掌握了教师讲授的思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2)注重学习过程本身的教学,使教学成为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和自我表现的活力,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并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3)坚持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同步进行,一方面把教法建立在研究学法和学情的基础上,以提高教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在探索和选用先进的教法中,引导学生掌握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
4.强调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合,注重学生学习的情绪体验。
启发式教学即重视学生的智力因素,又注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使教学不仅深入学生的认知领域,还深入学生的情感领域。重视学生学习的情绪体验是启发式教学的又一基本特征。这一特征突出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注重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以形成亲切、民主、融洽、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精神振奋地、生气勃勃地、活泼愉快地参与到教学之中。(2)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从而做到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观,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感到骄傲。”
启发式教学的上述内容和特征显然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其中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核心,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其它内容和特征实际上都是由此派生和引发出来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比较完整地阐明和揭示了教学中的各对主要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教法与学法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它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精神,反映了事物予盾转化的规律。它无可置疑地成为当代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
二、有意义学习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心理学依据
教是为了学,教法必须以学法为依据,所以教法改革必须回归到学习理论中去寻找心理学依据。在教育心理学里,学习被划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两种。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两者在心理机制和条件上有本质的不同。机械学习的心理机制是联想,其产生的条件是刺激与反应接近、重复和强化等。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其产生的条件,在客观上,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在主观上,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包括有关的概念、命题、表象和已经有意义的符号),同时,他还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表现为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这样新旧知识才能建立起非人为性和实质性的联系。所谓非人为性亦称非任意性,指个人的新旧知识的联系合乎人们能理解的逻辑关系;所谓实质性是奥苏伯尔用以作为划分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的两条标准,据此,奥苏伯尔把有意义的实质概括为语言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性和实质性的联系(即同化)。
那么,新旧知识的同化又是怎样实现的呢?同化论的创立者把它解释为学习者头脑中原有知识固定点的作用。所谓固定也即是“拴住”的意思;固定点也即是“锚桩”的意思,它起着接收并拴住新知识的作用(新知识好比一条船)。那么,原有知识为什么能起来固定(拴住)新知识的作用呢?那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似因素。所以,说到底,同化机制就是在主体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与新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似效应。一般说来,人们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有没有与当前新学习内容相似的原有观念,以及相似的角度和程度如何。值得强调的是,所谓相似并不等同于相同,“相似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相同与变异相予盾的统一。”新知识就是“相同”与“变异”构成的有机整体,同化过程是借助于新旧知识相同点的“混和”,而联接或固定住了相异点。这样,通过同化,新知识被纳入到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去,获得了心理意义,从而丰富了原有认知结构;而原有的认知结构经过吸收新知识,自身也得到了改造和重新组织。正因为如此,奥苏伯尔也把有意义学习看成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
同化的观点深化了我们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认识,一方面,教学中的认识活动无论如何特殊,总是在学生头脑里进行建构和组织的,教师是无法替代的。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本质体现,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学生对学习的自觉的、主动的、自我追求的基础上。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精神。另一方面,认识作为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是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为基础,并受其制约的。超越认知结构的“学习能力范畴”,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就丧失了交接点和基础,此时不管学生有多大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也是启而不发,不可能产生有意义学习。学生的原有基础是启发教学的物质前提。奥苏伯尔说得好:“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所以,主体性是主动性和基础性两者的辩证统一,在启发式教学中,必须以基础性为前提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作用;以主动性为指导发挥学生基础性的作用。这样学生才能既学得主动,又学得扎实。
实践证明,建立在同化机制上的有意义学习使学生获得了真正的知识(真知),这种知识是有心理意义的,它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心理品质,自己的“血肉”,是自己的知识,学生可以自由提取,灵活运用;这种知识有机地镶嵌进学生业已形成的认知序列之中,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像滚雪球似地不断组织和重新组织。
总之,只有有意义学习才是科学的、生动活泼的、积极思维的、高质高效的学习。启发式教学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有意义学习上。检验一种教学是不是启发式的,其实际标准就是在于看它是否使学生产生了有意义的学习。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以有意义学习为其心理学依据。
三、接受——发现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两个逻辑起点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根据学生学习进行的方式,可分为有意义接受学习和有意义发现学习两种(从教师教的角度讲,也即是有意义讲授教学和有意义发现教学,在奥苏伯尔看来,教与学是一回事的两个方面,两者虽可从逻辑上分别开来,但实际上是联系在一起的)。就教与学本身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而言,学校主要进行的也应该是有意义接受学习和有意义发现学习,教学法也应该是有意义接受法和有意义发现法。接受法和发现法是两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其它的教学方法实际上都是它们的变换形式或相互结合产物。所以,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以接受法和发现法为逻辑起点。接受学习是一种以分析思维为特征的、高效率获得知识点而形成知识线的学习;发现学习则是一种以直觉思维为特征的、构建知识组块以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分析性的推理思维能力,也要锻炼学生有选择的、简约的直觉性的推理思维能力;既要让学生高效率地获得许多系统的基础知识,又要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解决各种各样问题的技能、技巧。这是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应处理好的主要关系。为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客观地要求把接受法和发现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接受法和发现法相结合有其内在的基础,这是因为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知识线与知识组块都有其内在的联系。接受法与发现法相结合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外部”的结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情境的实际需要,两者在课堂交叉作用。另一种是“内部”结合,根据两种方法的内在优缺点,取长补短,相互渗透。实践证明,接受法与发现法的内部结合体现和反映了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当前,国内出现的被广泛推崇的诸如启发讲授法、“八字”教学法、引导探究法、指导发现法等实际上都是接受法和发现法有机结合的产物。笔者认为,在接受法中贯穿发现法的精神,在发现法中采用接受法的形式,可以使两者结合达到最优的状态,使两者的结合永远没有固定的模式。根据接受法和发现法的组成要素间可以结合成许许多多具体的教学方法,因此,接受法和发现法的有机结合为我们教学方法的改革展现了广阔的前景,为我们不断探索、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接受法和发现法的富有成效的优化结合要以完善接受法和发现法本身为前提。这是因为,接受法和发现法是最为基本的方法,是所有希望有所作为的教师应掌握的教学方法基本功。在教学方法改革探索中,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不必急于求成,急于去模仿他人的新的教学方法,而应该首先扎扎实实地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熟悉、掌握乃至精通接受法和发现法,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对接受法和发现法进行得心应手的组合、创新直至形成自己独特风格。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当前教学方法的深化改革一定要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以有意义学习为心理学依据,以接受法和发现法为两个逻辑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