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国际关系研究现状:理论发展与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论文,国际关系论文,现状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550(2009)03-0045-09
一 前言
在18世纪和19世纪,英国的霸权产生了杰出的国际关系著作;在20世纪,美国的霸权把国际关系变成一门美国的学科。二战后,日本和其他国家的国际关系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追赶不上美国的学科霸权。近年来,中国的崛起也带来了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但还未成熟。作为亚洲三大国之一的印度正在崛起中,那么它的国际关系研究会走向何方呢?本文阐述的是印度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
印度是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地域辽阔的大国,既是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独立后,由于与周边国家存在文化、社会习俗差异以及边界争端,从而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的原因在于周围的国家对印度的不满,因此印度独立以来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处理它与周围邻国的关系。可以说印度的国际关系研究(包括大部分资源和人员)基本都集中在印度与其邻国关系的研究上。印度对其他大国的研究(如对美国、俄罗斯、中国等)仅次于对南亚的研究。
本文旨在说明为什么一个拥有如此发达的文化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印度在当今国际事务中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难道是因为学者稀少,或者它是新思想的沙漠?印度从来没有实践过进攻的理论,而总是打着防卫战。这一思想起源于印度哲学中最优秀的学派——佛教。自古以来,佛教一直传播着和平与非暴力的信息。圣雄甘地也是这一传统的继承者和实践者。他把非暴力的古代思想应用到解决我们当前面对的现实问题。在这种思想的背景下,印度穿过了20世纪的各种风暴。但是,21世纪印度的命运在于担当新角色。毫无疑问,印度不仅是一个地区大国,而且在未来数十年后也将成为世界性大国。印度把自身当成是一个主要的经济和核武器大国。随着印度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的增长,印度国际关系研究也要脱开圣雄甘地、尼赫鲁等的观点,而进入一种适合印度实际情况的战略研究。本文将对印度国际关系学的进展和研究方法进行逐一的介绍。
二 印度国际关系学科的建立
印度国际关系的思想和研究从20世纪初已经开始了。印度国民大会党(Indian National Congress,INC)成立后,许多在国外接受教育的印度知识分子利用这一平台来表达他们自身以及印度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由于印度直到独立之后才有自己的外交政策,因此这一时期主要由英国政策制定者来主导,对于印度代表来说只有有限的自主权。
1916年以前,印度主要有两个学派:一派是温和派,另一派是激进派。① 这两派都属于国大党,他们利用这个平台发表自己对国际事务的看法。②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知识分子反对战争并且宣传非暴力的和平思想。1943年,印度成立了一个研究国际事务的机构——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the Indian Council of World Affairs,ICWA)。③ 1947年,印度独立,印度总理尼赫鲁兼任外交部长。他是印度国际关系的总策划者,同时继承了圣雄甘地的思想精华。
印度国际关系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这一时期印度建立了一些机构以促进研究和理解国际事务。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致力于政策决策,为中央的安全政策和战略事务提供建议。这一时期印度正通往独立之路,印度领导人塑造了印度独立之后的对外政策。
印度国际关系的发展是从1955年成立的“印度国际关系学院(Indian School of Internationai Studies,ISIS)”开始的。该学院的主要创始人孔朱鲁(H.N.Kunzuru)和A·帕德拉(A.Appadorai)是印度第一代国际关系研究者。后来几所大学开设了国际关系的课程,而且这方面的学位得到绝大多数重要大学的认可。在印度,国际关系研究开始是置于政治学门类下,后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但是仍然有少部分大学把政治学和国际关系放置在同一系所中。
印度独立后不久,瓦杰帕伊(Girja Shankar Bajpai)担任印度的第一任外交秘书长,成为外交政策方面出色的知识分子。他在一篇题为《印度和均势》(载国际事务印度研究集团:《国际事务印度年鉴》,1952年版)的文章中指出:“不考虑道德标准和道德目的使用权力是一项‘违背’人性的罪责。但是忽视这一事实,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政治仍然是对权力的需求,它事关公正,既不是理想也不是现实。”他争辩道:“武力得到了工业化国家的充分支持,这构成了反对威胁国家独立主权的唯一防卫手段。”④
坤钧儒(Pundit Hriday Nath Kunjurn)是印度国际关系研究的前辈。他参与了勾勒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印度价值观和思想的任务。帕德拉是建立印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机构的主要人物,这一机构后来成为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帕德拉出版过多本优秀著作。拉杰(M.S.Rajan)1997年在其主编的《印度的国际关系和区域研究》一书中清晰地讲述了印度的国际关系研究。
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不仅是印度而且也是世界上国际关系和地区研究中处于前列的机构之一。该学院在促进国际关系学科的研究、深化知识和从跨学科视角来理解国际事务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该学院同时也是印度促进地区研究与培养世界各国和地区专家方面的第一家机构,享有国际声誉。该学院于1959年出版季刊《国际研究》,是印度在该领域采纳国际标准最多的学术期刊。它发表原创作品,包括与国际关系和地区研究相关的当代理论及现实问题等。作为一个有声望的期刊,它的作者不仅来自该院、印度其他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也有来自世界范围内的学者。印度国际关系学者在印度外交决策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980年以来,印度的总理安全委员会和顾问包括了国际关系学者和专家。
三 理论研究
就印度的国际关系理论而言,最早由英国学派的学者亚当·沃森(Adam Watson)于1992年发表了相关的文章与著作,还有理查德·利特尔(Richard Little)与巴里·布赞(Barry Buzan)合写的全球国际关系理论的著作中有一章内容谈到了印度的国际关系理论。约翰·高尔滕(Johan Galtung)也提出世界应当重视印度的国际关系学。近代印度学者自己也回顾了国内的研究状况,其中值得提出的是拉杰在尼赫鲁大学出版的国际政治刊物上发表的文章。⑤ 2005年,瓦杰帕伊(Kanti Bajpai)和西德哈斯·马拉瓦拉普(Siddharth Mallavarapu)在合著的《印度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回归》中综合考察了独立以后整个印度国际关系的研究状况。⑥ 2006年,比赫拉(N.C.Behera)在牛津大学出版的杂志上对印度目前的国际关系研究做了一个综合的评价,他的大部分观点和研究结果与本文的研究相一致。⑦ 比赫拉在文章里写道:“印度的国际关系研究在评介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时恐怕完全依赖于西方的理论,本土的理论还没有得到西方世界的承认,比如,印度有不结盟理论、亚洲价值理论、共同安全理论。但这些理论都被认为是过时的,不符合当今的世界秩序。”⑧
国际关系学是一门西方发明的学科,特别是由美国主导的学科。印度政治理论影响了它的国际关系研究。一开始国际关系研究就受限于传统模式,缺乏理论指导。⑨ 印度的下层民众对和平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政治是一种政治家玩转的现实游戏。印度人总体上对外交政策是无知的。
穆尼(S.D.Muni)⑩ 认为印度的国际关系研究是传统的、描述性的,缺乏深入的科学探究。印度学者很关心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西方国际关系思潮,例如詹姆斯·罗西瑙(James N.Rosenau)的联系模式以及博弈论、地区主义、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后现代方法等。学者们也关心方法。国际关系学被认为是政治学的一部分。一些知名的印度学者,比如拉纳(A.P.Rana)过多地受到西方话语的鼓舞,他们复制了许多西方的概念,但在批评性探索方面进展甚微。默罕默德·阿约伯(Mohammed Ayoob)明确指出国际关系中的不平等,发达世界并不关心不发达世界。但是一些学者,如米什拉(K.P.Mishra)就加入到了赫德利·布尔(Hudley Bull)的“抗争西方世界(protest against the West)”中。不结盟研究以及关于印度外交政策的研究随之展开。印度与西方对国际关系的理解是不同的,例如种族研究。在西方的种族研究中,冲突是被假定内在于两个种群之间的。但是现实中,一些特定的干涉因素会导致两个族群之间的冲突。尼拉·钱多基(Neera Chandoke)是一位知名的德里大学政治学者,他认为在政治学及其附属学科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与理论争鸣的缺乏非常相关。政治理论是政治学的核心,它并不是政治学的附属学科。对概念的正式理解来自于政治理论。否则,人们总会走人理论死胡同。
印度学者对从西方借用而来的概念存在不同于西方学者的看法。在印度松散的共同体学者中,如阿约伯和爱德华·赛义德(Edward Said)就认为东方主义(orientalism)对国际关系也是做出了贡献的,(11) 它并不仅仅是一个西方的议程。穆尼认为地区研究项目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创新,在第三世界国家处于弱势地位,媒体被当成工具来使用。他对理论验证和理论构建进行了区分。钱多基教授批评了所谓西方世界来指导第三世界的、家长式的管理和想法。她认为这样一种态度导致了民族主义情绪。学者应该扩大议程、政治视野以及政治协商。第三世界力量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国际关系学界的认可,而且这一力量和第三世界潜在的哲学含义也是一致的。非洲有对“社会主义的非洲道路”的清晰表达,南美洲有依附论,那么亚洲发生了什么?关于国际关系研究的第三种力量的重要性应该在学术界得到重视。这样就很有必要把来自南方的知识加入到北方。
在一个漫长的时间里印度国际关系研究没有发展成一门专业的学科,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原因在于缺乏理论的研究和对其他学科的借鉴。(12) 在印度,国际关系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经常脱节,因为有些西方的理论不一定适用于印度社会或某些特殊情况。到目前根本谈不上有印度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但印度研究者在某些领域当然有他们的创新和贡献,比如,印度对核不扩散、南亚地区合作与区域化以及本地区的和平与冲突的研究等。还有些学者在国际问题的研究上贡献比较突出,比如在国际秩序、国际组织、国际法等问题上,印度学者以印度的视角表达印度的观念以及在某些问题上与西方不同的观念。(13)
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绝大多数学者很少对理论进行参考引用。就印度的国际关系理论而言,穆尼认为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尽管有数据显示,按照数量和性质来说,印度的国际关系研究在亚洲地区排在前面,但要在印度获取资料是很困难的;(2)欠缺反馈,这归因于出版物的缺乏及对接受西方杂志和使用外国出版物的严格限制;(3)地区研究没有政治理论,80%的研究人员不用理论,也没有方法论,关注点都集中到当代议题,对于体系变革没有多大兴趣;(4)没有高级研究人员的团队。大量商业化是一个不幸的现实。一些学者为了美元而做咨询。穆尼认为印度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是没法用西方的标准来衡量的。印度和其他非西方地区的研究赶不上西方的理论研究,因为我们总是把西方的理论作为我们研究成果的标准和出发点。所以用西方的标准来衡量不结盟这种理论具有争议是很正常的。(14)
印度学者通过研究人类安全,认为自己已经超越了传统理论上的权力、主权的研究等。二战后现实主义理论和摩根索主导了印度大学里研究生项目的国际关系理论课堂教学。但是冷战结束后印度学者的研究范围涉及了一些新的争论,比如,粮食安全和食品权利以及其他人权问题。正如阿玛蒂亚·森所说,经济和社会权利与公民权利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们都是国家还没有全然实现的义务。
我们在有些文献中可以看见女权主义的出现,但是这些文献更多属于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而很少属于国际关系理论的范畴。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女权主义有些文献开始在《国际研究》杂志上刊登,其中有代表性的是A·M·切诺伊(A.M.Chenoy)的著作。其观念的核心就是围绕男女平等、女性参与国际和平的议程等。(15) 印度女权主义与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认为理论和现实不一定要分开学习。
印度学者分外强调国际关系中的规范性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后政治理论大大丰富了,人们可以看到对康德和平主义的研究。学者们已经超越民族国家,而且把很多跨学科的研究综合起来。在印度,比较好的研究是和这些议题联系在一起的政策研究。由于理论基础欠缺,政策研究是比较流行的趋势。一些人并不认为研究是相关的,而且也是互相促进的。国际关系寻求高政治议程,很有必要把国际关系问题与草根阶层问题联系起来。
国际关系理论的本土化议程还不属于印度国际关系研究者的目标。印度知识分子还不谋求否认或追上西方理论现有的优势。但是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印度必须脱离西方的轨道,创造自己的道路,才有可能真正形成有影响的、权威的国际关系理论。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印度在传统的理念上有它自身的对国际关系理解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贝佩(K.Bajpai)在他的文章里提出四种印度主流的思想流派:甘地学派、尼赫鲁学派、民族学派和自由学派。(16) 但是在印度国际关系研究中,甘地派、尼赫鲁派、民族主义派、印度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些不同流派的争论占据主导地位。全球化、反全球化和支持全球化的现象则是新近出现的。在全球化超越这些不同流派的争论之前,印度在不结盟中的领导地位以及冷战中两个集团间的斗争是印度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主题。
1.甘地学派:印度国际关系各学派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甘地学派,这些学者以甘地的观点作为他们分析国际事务的框架。甘地是印度历史上的最高领袖,也是印度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革命家。他的思想融入印度社会各阶层,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内政和对外政策。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他的世界观、经济发展概念与和谐社会概念。甘地的政治思想与马克思有很多地方相同,但他并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甘地认为自己是世界的公民,而且他也习惯于这样说,他是为印度人民服务的,因为这对他来说是分内之事。他是南非反种族隔离的英雄,也是国际主义的坚定支持者。甘地的远见促使他把令人印象深刻的道德和政治理论衔接起来,这保留了诸多自由主义的重要洞见,但是也把它们纳入到一个更为融洽的集体框架的哲学中。(17)
1947年,印度将自己视为“道德超级大国”。它先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获得独立,而且是唯一一个几乎通过和平方式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国家。印度独立运动的独特性以及甘地的非暴力思想影响了全世界的公民,包括美国的马丁·路德·金和南非的曼德拉就将甘地的非暴力抗争方式运用到黑人民权运动中。印度的自豪源于它是用说服力取得了胜利。它的精英阶层认为,印度可用同样的方式在全世界彰显其软实力。
2.尼赫鲁学派:尼赫鲁认为西方世界的权力政治是造成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他说如果西方世界还坚持这种权力斗争和对立的状态,那么国家之间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18) 所以他提出的亚洲价值就是在和平共处的原则上由集体安全的概念来建立的。尼赫鲁给印度留下的政治遗产是民主主义、世俗主义和社会主义。(19)
印度独立以来的国际关系研究离不开尼赫鲁,他所提出和倡导的亚洲视角和集体安全也受到了亚洲和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的欢迎。与南斯拉夫的铁托以及埃及的纳赛尔一起,尼赫鲁在冷战格局下为第三世界的国家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即不结盟。虽然西方的国际关系研究者对不结盟评价不高,有时候也谈不上什么理论,但是这一政策确实创造了一个团结新兴民族国家的舞台。(20)
3.社会主义学派: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印度基本上都是外来的,这是印度知识分子在国外学习归国之后参加自由斗争的过程中由西方移入印度的。印度著名的社会主义思想家有:S·C·鲍斯(Subhash Chandra Bose)、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R·劳海亚(Rammanohar Lohiya)、J·纳拉研(Jayprakash Narayan),等等。其中一些人的作品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国家概念和国际关系的理解。
自印度独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一直在国内的政治思潮中存在着。马克思主义思想是议会领导人物特别是尼赫鲁看待经济发展的核心。在印度独立前后,反对这些议会领导人的一方首先是议会社会主义者,后来是社会主义者,这些人深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影响。这些知识分子发现一些机构诸如计划委员会以及一些大学中存在着压迫。在一些著名的机构(如尼赫鲁大学),马克思主义一直是主导范式。
M·N·罗易(M.N.Roy)是印度资深的马克思主义者,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去了苏联,并且加入了共产国际。(21) 年轻的罗易和列宁坐在一起,还向共产国际提供了不少政策建议。他于1926年回到印度,在西孟加拉开展社会主义活动。印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从这儿开始。罗易认为,印度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运动本质上是一种民族资产阶级兄弟般的或者说是两败俱伤的斗争,而不是那种会推翻资本主义的斗争。因此他也认为印度的工人阶级(广泛一点说是所有殖民地的工人阶级)并不应该被局限在民族主义运动的政治计划中,而应该在议事日程中树立自身的需求。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工人阶级应该积极地推翻压迫它的资产阶级,建立俄国模式的工人国家。(22)
目前,在印度的国际关系学者中,马克思主义学者重新讨论关于新殖民地主义和反对全球化的问题。对于印度马克思主义者来说,反对政府政策、反帝国主义成为一种潮流。在印度国际关系理论中,马克思主义学派有相当高的影响,有不少学者用马克思和列宁的观念来分析全球化带来的国家依赖性和资本主义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国内事务干涉。
4.民族主义学派:印度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作为一个民族的概念是在18世纪末出现的。印度独立后的印度人民党(Bhartiya Janata Party)的前身是早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建立的印度教大斋会(Hindu Mahasabha)。这一组织通常和印度民族主义思想联系在一起。国民志愿服务团(Rashtriya Swayamsevak Sangha)是一个自愿参加的印度民族主义组织,致力于复兴伟大的印度和印度民族。这一思想学派也被称为印度学派。印度的经济民族主义学派基本上可以被纳入这一范畴。在20世纪早期,D·B·纳若吉(Dada Bhai Naroji)在他的书中写下了英国从印度攫取财富这一事实。历史学家达特(R.C.Dutt)也同样描述了英国在印度进行经济剥削的真实面目。(23)
四 问题研究
任何研究的目的都在于为存在的问题寻找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印度的国际关系研究也是围绕要解决的各种各样的新旧问题进行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克什米尔”问题、恐怖主义、(24) 民族冲突以及与其他邻国的关系。最近几年,能源问题、气候变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以及国际恐怖主义是印度国际关系研究的主要对象。
印度国内的政治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它和邻国的关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印度与巴基斯坦曾经打了五次小规模的边界战争,所以印度对巴基斯坦的研究排在首位。在印度的国际关系研究中,南亚研究也就是对巴基斯坦的研究。对南亚其他国家的研究(如对孟加拉国、阿富汗、尼泊尔、斯里兰卡和缅甸等)相对来说比较少。相互依存在其他许多地区特别是在欧洲是一个显著的特征,但是在南亚刚刚起步。印度存在着“克什米尔”问题的挑战,这是印度外交决策中最关键的因素。从印度的观点来看,建立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是保持印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所以,独立以来印度大部分学者研究的是如何与邻国搞好关系,重点是如何改善印巴关系。印度对其他地区的研究主要是从冷战结束后才开始的,对东南亚、中亚、拉丁美洲和非洲地区国家的研究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
印度并不是国际事务中的一个重要博弈者,但印度是不结盟运动的领导成员之一。尼赫鲁和铁托、苏加诺一样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建者。这一主题激发了印度在冷战时期和冷战后时代大量的研究。1991年冷战结束后,不结盟运动不再引人关注。但是直到现在为止,谈论印度国际关系理论而不谈不结盟运动是不可想象的。印度从来没有加入冷战中的任何一个集团,而且也将继续为反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而斗争。这成为印度对外政策中的基本信条。
印度学者认为全球安全问题需要多边的解决方案。在寻求建立新的全球政治和经济秩序的过程中,印度真诚地寻求加强多边国际组织和机制,特别是联合国。如果说现有的国际机构还不能成功地应对今天的挑战,一个原因是它们不再反映当今或正在出现的力量的现实。按照目前的全球现状来看,联合国的机构已完全不合时宜。印度主张对联合国包括对安理会进行全面的改革,安理会的构成应该反映当代的现实。总而言之,需要建立新的国际共识,以便防止核扩散和解决能源安全问题。同时,应该形成真正有效和综合的机制,以便应对气候变化和打击恐怖主义。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秩序发生了新的变化。过去的不结盟运动已经没有意义了。1992年,拉奥政府提出所谓“倾向东南亚(Look East Policy)”的政策。此政策开始了印度对东南亚国家的新战略合作。接着,印度学者开始了解东南亚,发表了不少评论。此外,一些新的议题诸如单极化和美国霸权吸引了大多数学者的注意。在这个新现实主义和新重商主义以及新殖民主义时代,印度学者越来越关心全球化和工业化带来的问题。他们发表了许多关于军控和无核化领域方面的文章,其中许多是和平主义倾向的,他们甚至强力批评印度的帕卡哈兰二号(Pokharan- II)核试验。他们的作品呼吁减少军事开支,增加教育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政府支出。
人类安全,即人自身要求获得食物、生命安全等方面的基本权利。它强调保障每个国家中每个人最基本的需求,而国际组织应该资助这些国家一些主要的发展项目。印度的人权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印度的国际关系学者更为关注人类价值和尊严的提高。在这一背景中,值得提及的是印度有大量的非政府组织参与到被压迫和落后阶层的活动中。尼赫鲁大学的瓦杰帕伊写了很多关于人权问题基本规则方面的文章,他是印度少数处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前沿的学者之一。
关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国际安全造成的威胁,学者们认为必须将全面彻底的裁军包括核裁军纳入国际议程。印度拥有核武器国家的地位并不意味着减少它对无核武器世界目标的承诺。印度渴望一个非暴力的世界秩序,希望通过全球性的、可核查的、非歧视性的核裁军来实现这一秩序,这仍将是印度核政策的重要支柱。不少学者支持印度继续自愿地暂停核试验,并准备在非歧视原则基础上加入《禁止生产核武器用裂变材料公约》的谈判。
能源安全研究是最新的研究领域。印度的能源安全是热门的研究主题。(25) 印度外交部将成立能源安全处。曾经研究安全问题的穆尼等现在都转到了能源研究上。印度国家战略政策的转型也导致了学者的研究主题的转变。未来几年内,能源研究会吸引年轻的学者积极地参与进来。印度官方政策是很明显的,那就是在能源问题上与中国和其他国家不进行竞争而是寻求共同投标、共同开发新的石油工程的合作关系。
气候变化及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关联问题也受到普遍的关注。发达国家减少其温室气体的排放和能源消费,将减少对能源市场的需求,从而大大降低这种威胁。发展中国家在温室气体问题上基本没有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尽管它们接受的减排目标将不利于其发展。为了应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印度和欧盟成立了在清洁煤技术、核电、能源效率及石油部门开展合作的小组,还在联合委员会下面单独成立了一个处理环境问题的印度-欧盟工作小组。
此外,印度自由主义主要的关注点是如何看待美国。把美国看做是一个帝国和侵略者符合印度的利益,还是把它当做这个世界上最为强大和技术最为先进的国家更符合印度的利益?印度左派从来没有看到印度加入美国帝国主义俱乐部。但是,印度要在国际事务中置身事外是很难的。因此,对印度来说最好的政策就是以务实的态度对待美国外交政策。在何种水平上以及哪个部门,印度和美国应该合作和交换,这应该取决于印度的技术发展水平和国际和平的利益。
五 研究的特点
上述学者所从事的印度国际关系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印度国际关系研究以人物为中心,以人物的思想为起点(如甘地、尼赫鲁等)。
第二,他们都相信印度的国际关系学领域多为理想主义者所占据,印度的历史和社会结构对国际关系理论有很重要的影响,印度本国的传统和非暴力思想、多宗教文化和多元主义思想指导了独立前及独立后的国际关系研究。
第三,印度教在有关国家和各国际秩序的概念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印度的建国领导对民族国家概念的理解与西方所不同的是,印度把全人类看成同一个家庭(vasudhev Kutumbkam),也认为国家和政府仅次于社会。甘地的理想国(Ram- rajya)和我们今天的民族国家概念完全不同。在近代历史上,尼赫鲁作为不结盟思想的缔造者为国际关系研究提供了非西方视角。来自于亚非拉阿拉伯世界的100多个国家接受了这种非西方思想,从而避免了与西方世界对立的“权力均衡”的战争状态。这就是印度对国际关系理论的最大贡献。
第四,就研究方法而言,印度学者并不认为今天的国际关系研究就是一门美国的社会科学,他们用的方法论大都不是美国的方法论。以第三世界的角度来分析国际事务已成为印度的传统研究方法(也称非西方视角)。印度没有如“美国国际问题研究会”、“英国国际问题研究会”、“日本国际问题研究会”等专门的国际问题研究会,但是这门学科的必要性和普遍性是被政府和学者完全认同的。相对而言,印度目前缺少比较有经验的学者,而这个缺陷越来越突出。老一辈的学者几乎都曾在国外特别是英国和美国留学、教书。他们回国以后在著名的尼赫鲁大学、德里大学以及其他研究所打好了国际关系研究的基础,但是没有培养出能够来接替他们的年轻研究者。结果现在他们退休以后没有足够的人来填充这些位置。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应该是例外,因为在这里培养出了几个有影响的印度政坛上的领导。
关于国际关系理论的印度视角,从来没有人想过有这样一种国际关系的印度理论,这和中国不同。在最近,中国非常热烈地探讨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当然同时也一下子沉寂下来。如果在印度有学者讨论需要一种国际关系的印度理论,那将是很奇怪的。这不单单是印度,就是在整个南亚地区,也不谈论国际关系理论的本土化。
六 结语
作为本文的结论部分,笔者试图表明印度正处于尼赫鲁理想主义和国际主义之间,而不是趋于权力政治。尼赫鲁的外交政策并不是国家中心的,因此当我们从国际重要性来看待印度时“它几乎无关紧要”。近年来,人们对印度经济增长持有乐观的态度。国际关系中的印度学者继尼赫鲁和尼赫鲁时代的学者之后,并没有从世界其他地方吸取任何经验教训,也没有把它应用到印度身上。而印度最大的邻国中国过去3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印度学者仍然关心中国的政治体制,并没有学者严肃地参与到学习中国崛起的过程。印度的国际关系理论在把印度的理念和民族性融合进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方面仍然处于幼稚期,前面的路还很长。要建立符合崛起中的强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印度必须建立一种超越尼赫鲁式的印度国际关系理论。
从独立到现在,印度拥有一批实力雄厚的国际关系研究所和思想库。(26) 印度的国际关系研究已经有了漫长的历史和经验,同时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国际关系类期刊也越来越多。印度国际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最近获得了世界声誉。印度专家为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红十字会以及其他一些人类发展组织做出了贡献。今天,在印度有不少大学建立了国际关系的研究学院,在人数、课程设置、研究成果和师资力量方面都是50年前所无法比拟的。但是,人们对研究的质量存在着疑问。对研究者来说,这个问题的主要因素不是资助不够,而是从事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前景问题。
总的来说,印度的国际关系研究现状是迄今为止并没有成为学术界的研究对象。在纷繁复杂的理论流派和意识形态立场背后缺乏主流趋势。因此有人说,目前还不存在国际关系研究的印度学派。但无论如何,学者都一致认为,在以后的十多年里,随着印度的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关系研究有希望能够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能吸引优秀的人才来进行认真的研究。笔者对今后的印度国际理论发展持乐观的态度。不过,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印度学者在他们的著作中过于强调民主、自由、人权的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国际体系。希望学者们在从事大量抽象问题研究的同时,也能够着手于目前印度所遇到的具体国际事务的研究,从具体的现实问题出发,为印度的对外政策提出应对策略。
[收稿日期:2008-07-01]
[修回日期:2008-12-29]
注释:
① 在印度独立运动中也有许多革命者被学者称为理想主义者,他们是:Raja Rommohun Roy,Swami Viveknanda,Aurobindo,Rajendra Prasad,Jay Prakash Narayan等。而同时代的一些现实主义者为:Lala Lajpat Ray,B al Gangadhar Tilak,Bipin Chandra Pal,Bhagat Singh,Subash Chandra Bosh,Sardar Patel等。
② 在1906年温和派和激进派分道扬镳了,但是1916年他们又团结起来了。温和派用协商和外交的方式来进行印度独立运动,相反,激进派用武力方式来打击英国殖民地政府。激进派的三个主要领导是:Lal,Bal和Pal。温和派的主要领导是:Gokhle,Mehta,等等。
③ 该机构由当时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的一群知识分子创建,是一个非官方、非政治和非赢利的思想库,主要研究国际关系和外交事务。创始人是TejBahadur Sapru,该机构目前就位于以他命名的Sapru House。目前,它是印度外交部的一个半正式思想库,作为一个非官方和非政治的团体,它致力于鼓励和促进人们对印度和国际事务的科学研究。
④ Girja Shankar Bajpai,“India and the Balance of Power,”The Indian Year Book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Madras:The Indian Study Group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University of Madras,1952,pp.1-87.
⑤ M.S.Rajan,lnternational and Area Studies in India,London :Orient Longman,1997.
⑥ Kanti Bajpai and Siddharth Mallarapu,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India :Bringing Theory Back Home,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⑦ N.C.Behra,“Re- imagining IR in India,”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Asia- Pacific,No.3,Vol.7,2007,pp.341-368.
⑧ N.C.Behera,India and the International Order:From Norms to Realpolitik,New Delhi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University of Delhi,2OO5.
⑨ A.P.Rana,“A Surve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India,”A Survey of Research in Political Science,Vol.15,“International Studies,” ICSSR,New Delhi:Allied,1998,pp.1-70.
⑩ 穆尼是尼赫鲁大学南亚研究所的前任所长,目前他在印度国际关系领域享有比较权威的地位。
(11) 为了进一步了解默罕默德·阿约伯对东方主义以及印度国际关系研究的贡献,请参考Sankaran Krishna,The Logic of Defense,New 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pp.17-21。
(12) A.P.Rana,“Study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he Baroda Perspective,Occasional Review- I,II,III,”in A.P.Rana,Reconstruct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s a Field of Study in India :A Program for the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tudies,Baroda :The Maharaja Sayajirao University,1988.
(13) B.S.Chimni,International Law and World Order:A Critique of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1993.
(14) S.D.Muni,A. Muni,Regional Cooperation in South Asia,New Delhi: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1984.
(15) A.M.Chenoy,Militarism and Women in South Asia,New Delhi:Kali for Women,2002.
(16) K.Bajpai and S.Mallavarapu,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India :Bringing Theory Back Home,New Delhi:Orient Longman,2004.
(17) Paul F.Power,Gandhi on World Affairs,Washington,D.C.:Public Affairs Press,1960; Rashmi Sudha Purl,Gandhi on War and Peace,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87.
(18) J.Nehru,Independence and After:A Collection of Speeches,New York:Ayer Co.1949,p.232.
(19) J.Nehru,The Discovery of India,New Delhi:Penguin Books,2004; J.Nehru,An Autobiography,New Delhi :Penguin Books,2004.
(20) K.Bajpai,and H.Shuku,Interpreting World Politics,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1995 ; K.Bajpai,“Indian Conceptions of Order and Justice:Nehruvian,Gandhian,Hindutva and Neo- liberal,”in R.Foot,et al.,eds.,Order and Justi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pp.236-261.
(21) 应当指出的是,罗易的思想是在第二次共产国际大会作为“质疑殖民地的补充主题”提出的,他认为应该给予这个主题与官方主题相应的地位,即使最终这个议题被大会否决了。这是他与随后在20世纪20年代当共产国际被斯大林独裁统治的时候看待殖民代表不同之处的开始,罗易自己被排除在1926年的共产国际会议之外,同一年铁托被流放。
(22) V.R.Krishna Iyer,Indian Socialism:Perspective and Prospect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6.
(23) V.D.Savarkar,Hindutva:Who Is a Hindu? Bombay:S.S.Savarkar,1999; B.K.Sarkar,“The Hindu Theory of the State,”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l.36,No.1,1921,pp.79-90; B. K.Sarkar,“The Hindu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13,No.3,1919,pp.400-414.
(24) 印度是国际恐怖主义最早的、最严重的牺牲者。九一一事件之后世界共同体苏醒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处于跨边界恐怖主义的影之下,同时又受到其他一些边界问题的困扰。
(25) 印度在寻求能源安全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印度每年人均电力消费只有550千瓦时(kwH),而全球平均消费为2430kwH,美国平均消费13070kwH,中国的数字是1380kwH。如果印度到2031~2032年一直保持8%的增长率,即根除贫困的最低需要,那么印度需要在现有水平上使基本的能源供应增加3~4倍,使发电能力增加5~6倍。到2031~2032年,发电能力必须从现在的160000兆瓦(Mwe)增加到800000Mwe,而其中一半以上将来自火力发电。
(26) 印度著名的国际关系研究所和思想库名单如下: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New Delhi,http://www.jnu.ac.in; University of Delhi,New Delhi,http://www.du.ac.in; The Maharaja Sayajirao University of Baroda,http://www.msubaroda.ac.in ; Centre for Study of developing Socities,http ://www.csds.org ; Tara 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s,Mumbai,http:// www.tiss.org; Nehru Museum and Library,New Delhi,http:// www.nmml.org; Jawaharlal Nehru 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ies,New Delhi,http:// www.jnias.ac.in; Institute for Defence Studies and Analyses (IDSA),http://www.idsa.in;Institute of Peace and Conflict Studies (IPCS),http:// www.ipcs.org; Indian Council of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http://www. iccssr.nie.in; Centre for Policy Research ( CPR),http:// www.cps.org.in;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ICS),http :// www.icsin.org; Unit ed Service Institution of India (USI),http://www.usi.net;Delhi Policy Group (DPG),http://www.dpg.org;The Centre for Air Power Studies (CAPS),http ://www.aerospaceindia.org ; The Centre for Strategic and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http://www.csis.co.in; The 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New Delhi,http://www.orfonlin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