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力调度是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电力调度逐步实现了自动化调度,提高了电力调度效率,调度人员能够更快速、准确的处理电力调度事件。对电网的稳定运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与此同时,电力调度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对电力调度自动化运行产生了一定影响,为保证人民群众正常生活,保障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就必须对电力调度运行中常见的故障以及处理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一体化技术;电力调度自动化;应用
1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工程的组成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主要组成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生产控制大区,第二部分为管理信息大区。生产控制大区本质上就是利用监测系统实时监控电力网络和设备的运行状态,并对采集来的数据加以分析处理,同时可通过系统发出相对应的控制指令。而管理信息大区在安全级别上要低于控制大区,主要实现数据的二次交换和第三方系统的对接等。此外,电力调度的这两大部分有着很高的服务实用性,不仅能满足电力调度的自身业务需求,也能通过数据分享使对外业务更加方便快捷,提高了整体效率。除此之外,在电力调度的工程中,为了提高运行的效率,一般采取星型拓扑的结构,整套的配置结构有数台前置服务器(一般2~4台),对应的各应用服务器若干台,皆为冗余双机配置,远程维护工作站和通信集控工作站数台,还需要配套的安全防护设备和相关的设备附件。
2现阶段电力调度系统存在的风险
电力调度系统在其整体运行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组合密切联系,其中某一部分出现问题将会导致整体出现问题。因此,我国的电力调度系统面临着重要的安全隐患问题,如何对某一部分乃至整体,进行有效的安全预警,尽量减少危险的发生,以及在危险发生时灾害降到最低,将是下文要研究的具体方向。
2.1电力系统自身存在的风险
电力系统自身就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其所包含的内容复杂多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电力调度系统的负担。电力调度系统的运行并不是单一的系统运行方式,而是需要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由于其所需要配合的部门角度,其所面临的风险性相应的也会更大,往往在一个部门发生危险的时候,电力系统对危险的来源仍然很难把控,这就使得其错过了最佳的救援时期,这就是电力系统自身所存在的重要危险来源。
2.2电力调度系统日常工作存在的低效率风险
由于我国电力调度系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如此众多部门的相互协调必然会导致电力调度系统工作效率直线降低。这一问题也是当前电力调度系统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提高电力调度系统的及时性、准确性十分关键。
3基于一体化技术的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应用
3.1SCADA系统的应用
SCADA系统需要用到电力调度管控中心的主站设施,厂站监控管理体系和其他各类通信设施。自动化系统运用以太网结构,网络服务器,前置机和主机工作站都用RJ-45插座与网络集线器连接,将双击切换柜与两台前置机中的多口智能接口连接,然后与MODEN一对一相接,借此该系统的实用性和可靠性大大提升。系统的网络形式多样化,ATM或者FDDI等都能使用。系统采用网络冗余热备份,也就是主副网络通道交替使用,如果有一个通道传输数据时出现问题,另一个通道便会随时补上,不会因此耽误工作的进展,工作效率也能提高。SCADA支持标准的网络接口,可以与其他系统互联。SCADA也能在上下的调试之间形成广域网,进行信息和数据的传输,可以远距离调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SCADA系统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技术发展得也比较成熟。它信息掌控得完整,工作效率高,运行状态稳定,能够迅速发现系统的问题和故障,帮助工作人员做出决策,如今已然成为自动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对系统运转的流畅性,节约电力用度,提升经济利益,促进自动化电力调度,提高工作效率方面有着无法取代的地位。
3.2优化系统通道配置
电力系统调度工作的自动化建设,应确保调度人员能够对电网实际运行情况有所了解,及时明确电网存在的隐患问题,以实现调度运行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涵盖主站、分站等,需通过信息传输通道实现分站与主站之间的信息命令实时传输。基于此,首先应保证系统通道配备数量的合理性。通常来说,通道数量越多,系统运行效率及运行通信效果就具备越高的可靠性,但当通道数量超过3路时,通道数量与通信质量的关系就不那么明显,因而需根据《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设计技术规程》中的技术规定,应设置2个独立远动通道,以实现信息通道的自动与人工切换;其次,应做好常规通道分析,对电力载波、直通电缆、无线传输、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等通道方式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分析与了解,选好用合理的通道形式。比如当电力体系架设于边远山区时,可采用卫星通信通道,发挥其不受地理环境限制的技术优势。
3.3数据一体化——数据显示一体化
电力调度自动化技术可以将数据中的相关子系统界面,依据不同的处理分器,完成人机界面的交互运作。而且电力调度自动化技术的运用,可以运用已经建成的数据库,进而达到模型建设与图形的交互统一。同时,在构建EMS模型的过程中,应该对于其相关参数进行有效设置,如果相关模型不需要进行新的数据更换,则直接可以运用自动化技术中的子系统进行调控,而且对于系统中的相关数据也可以进行传承。这种数据显示一体化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数据搜集、整理的成本,同时也增加了工作效率。
3.4发展系统的智能控制
电力调度系统自动化的研究在未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线性控制和非线性控制以及多级系统协调控制。自动智能化控制是电力调度系统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主要是为了解决复杂多变的系统问题。由于电力调度系统涉及的方面有很多,所以自动化技术还无法解决模型不确定的问题和非线性问题。而智能化能够实现人工神经网络的自动化适应和控制,精准分析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在电制动、电磁动以及阀门关闭等多级系统的操作中表现出优良的性能,所以智能化控制在电力调度系统中的发展前景非常的广阔。
3.5完善系统的容错结构
电力自动化系统的容错结构可以帮助系统处理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失误,以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按理说来电力调度都会设置双重网络通道,当一方出现问题时,另一方能够替代其传输信息等功能,但是容错结构的系统庞大,一些功能会叠加,会使主网络通道的使用不顺畅,而且还会带来一定的电力损耗。因此,必须优化系统的容错机构,简化系统的容错范围,只在一些关键性的特别的设备和节点上设置,确保它在故障状态下能切换到特殊状态,保证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转自如。
结束语
总之,电力自动化系统的出现不仅减低了国家电网工作的失误率,为国民创造了一个用电放心的环境,把电力调度过程中出现的误差和意外都竭力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针对电力系统还留存的一些问题,有必要形成一个自动化系统的优化体系,与一些电力公司合作,改善系统留有的弊端,提高区域经济水平,从而提高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贺嵘.电力调度运行中的常见故障和处理对策分析[J].电力系统装备,2017.
[2]黄鹏程.关于电力调度自动化应用与优化的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6(02):161.
论文作者:董兰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1
标签:电力论文; 系统论文; 通道论文; 电力系统论文; 自动化系统论文; 数据论文; 大区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