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发展视域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论文,视域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14)03-0014-04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长期以来受到学界关注,研究成果较多并形成了“冲突论”、“共生论”、“协统论”等观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民族意识在对待“民族”、“国家”的态度的一种反映,二者的整合程度取决于民族的发展程度。通过民族发展对民族意识产生作用,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产生积极影响:在单一制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一致的,民族发展表现为国家发展与民族发展的同步性,在认同意识上自然表现为“民族—国家”意识;多民族国家由于境内民族成分众多,民族差异、民族发展差距等因素,导致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层次差异。多民族国家中的这种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认同层次差异,是民族发展与国家建设中需要认真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民族发展与民族意识 民族发展,是指“在民族自身因素、民族所处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协调作用下,民族自身的整个内部结构、素质和诸种外在特征以及民族之间社会关系的不断调整更新、协调适应,推进民族纵向质的演进和横向量的扩展,综合实现民族的民族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人的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民族生存和演进的质和量的提高。”[1]147民族发展包括了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内容,主要表现为民族社会适应能力及素质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民族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民族的发展必须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条件下进行。在一定外部因素作用下,民族发展可以跨越一个甚至几个阶段,实现跨越式发展,如在新中国建立初,我国一些处于奴隶社会阶段的民族在国家帮助下实现了跨越发展,这些民族从奴隶社会一跃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短期内实现了社会制度的转变。 民族意识是社会意识即指人类的心理活动、人脑对社会存在的一种心理感知等意识的一种,是涉及民族这一特殊的人们共同体的关于民族发展的一种心理感知状态,“概况说来,就是综合反映和认识民族生存、交往和发展及其特点的一种社会意识。”[1]111民族意识不是民族群体内部单个成员的意识,而是整个群体对共同的民族符号等文化特质的集体意识,它是与本民族有关的一切符号的记忆,使民族之间能“自觉他而为我”。民族意识是一种社会群体意识,是对“我族”与“他族”的身份认定,它包括了民族的自我归属意识、民族认同意识、民族分界意识三个层次[1]113。民族意识是最能彰显民族族属身份的重要特质,它对民族发展具有双重效应,即“民族意识可以增进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民族团结的纽带,维系着民族的发展与延续。从而,发展良好的民族同一性,以推动民族的发展。相反,过激的、偏执的民族自我意识则会产生消极的作用,会导致民族意识的保守与狭隘,甚至排他。这种狭隘的、排他的民族意识会阻碍其民族的进步,会抵触其他文化中的先进与科学,同时,也会恪守本民族文化中的落后与愚昧”。[2]234-235 民族发展影响着民族意识的发展。民族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产物,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而发展。民族意识作为民族实体自然具有的民族精神,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且作为民族发展中的群体意识,成为民族发展的精神力量。从民族交往中的民族意识发展规律来看,随着民族发展的深入,民族交往的加深,民族交融现象的深化,存在一个民族的意识中吸收不同民族的意识中的精华部分,甚至几个民族结合成为新的民族;有的民族因为发展环境的封闭,在民族交往中处于弱势,逐渐被边缘化,有的甚至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在这些分化、同化、组合的过程中,民族发展的差异与差距长期存在,“我族”、“他族”的区别也将长期存在。在民族发展中,民族意识对民族发展的能动作用与民族发展的成熟程度成正比例。民族交往中,最初主要涉及民族外部特征差异,随着民族交往的深入,便逐渐涉及民族意识等内在特质。与此相应,民族意识所关注内容也由最初的外在特征等差异转化为群体权益等内在差异。民族意识的发展变化反映了民族在某一发展阶段的焦点问题。 二、民族发展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影响 (一)民族意识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关系 民族认同,作为民族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指“一些民族成员之间都相互认为属于相同的民族共同体的族性意识,这种意识是以一定的民族共同特征、特点作为基础,作为认同的标准的。”[1]113因此,民族认同是同一民族成员之间基于共同的历史记忆或文化特质的认知、认同和感情依附。 国家认同,是国家成员对所属国家的群体意识,它表现为对共同国家的情感以及在国家公民权益内容上的认同。国家认同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其决定性要素是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对单一民族国家而言,国家认同也即是其民族认同;对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而言,它是各民族对共同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制度权力的认同。 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在一定意义上是民族意识关于“民族”、“国家”的认识问题,它与民族的切身利益有关。在单一制民族国家中,民族和国家是重合的,因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一致的;在多民族国家中,多民族中的单个民族认同与国家民族(如中国的中华民族)认同是有层次差异的;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有相近性,因而单个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有层次差异的。 从民族和国家形成的过程来看,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创造的物质产品开始增多,私有制和阶级开始出现。因而,在原始社会末期原来人人平等的氏族、部落崩溃瓦解,形成包括不同利益的阶级的新的人们共同体——民族;也为了维护不同的阶级利益和社会秩序,产生了保障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的政治工具——国家。从部落发展成了民族和国家。“国家代表着民族的利益,保证了民族内部同质性的凝固。”[1]129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凝聚力是民族发展与国家稳定的基础。从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过程来看,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以来,特别是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国家的出现、国际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民族与国家的联系更加密切,民族发展与国家发展相辅相成,民族的兴衰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兴衰,国家的兴衰也直接影响着民族的兴衰,这一现象和规律已被世界大量事实证明。 在民族发展中,只有通过增强各民族的物质资料生产能力,增进各民族的交往,才能产生更高层次的民族认同,使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协调一致。因此,民族意识的调控引导应牢牢把握“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国家统一、安全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国家利益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3]的重要原则,增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 (二)民族发展程度决定民族意识的强弱与民族认同的差异 民族意识是民族对自我历史发展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民族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发展状态的认知。在多民族国家中,单个民族的民族意识的发展必须引导它向国家民族的认同、向国家认同的协调统一的方向发展。在具体实践中,都不能片面强调(单个)民族认同或国家民族的认同、国家认同,片面强调某一方面都会激发民族主义思想:过度强调国家民族的认同、国家认同高于民族认同,容易忽略民族发展权益,激发地方民族的抵触情绪;过度强调(单个)民族认同,就会忽略国家认同,造成民族认同导向缺失,可能导致狭隘民族主义意识膨胀。因此,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认识不能局限在认同差异上,应认识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协调统一关系。 民族发展的程度决定民族意识的强弱,也影响着民族认同的差异。发展程度较高的民族往往拥有更高的发展视野,对民族自身有着客观的认识。表现在民族意识上,是一种超越民族“小我”的意识,它要求突破民族自身的局限,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形成更高的国家民族认同意识。它要求民族的发展必须具备开放的意识,跨越一切意识壁垒,加强与其他民族联合发展,形成更高层次的群体认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免税、对口支援、政策倾斜等途径对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进行帮助,使少数民族不同程度地实现较快发展,树立了各民族发展的信心,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各民族发展权益得到较好的保障与实现,民族认同和国家自豪感增强,各民族都实现了较快的发展,因而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民族发展的“黄金期”。 (三)民族发展差距影响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度 民族意识的发展程度决定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整合度。民族意识的发展源自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民族结构的改善,推动民族素质向更高层次发展,进而影响民族意识。民族素质的提高促进民族意识的发展,“民族成员文化素质越高,对本民族的根本利益越能认识,其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尊感就越强,因而也越能强化其民族意识。”[2]235这种民族意识建立在客观的自我认知基础之上,同时感知多民族和谐共存的环境,形成更高层次的国家民族认同。通过发展生产力,缩小不同民族地区与民族的发展差距,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加强各民族的交流,逐渐打破单个民族意识的封闭性,实现更高层次的民族认同,从而增进多民族国家内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协调统一。 民族发展差距受民族生产力发展水平、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发展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民族的自我认知与民族意识的变化。 民族发展是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的前提。民族认同包括了“我族”与“他族”两部分的内容,它是民族意识的两个方面。对多民族国家而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问题的处理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即对“我族”通过共同的民族特征以强化民族认同;对“他族”则通过共同权益强化民族联系来实现共同的国家认同,通过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促进国家认同的深化。对各民族而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重点则在于二者的整合是否可促进各民族的繁荣发展;对国家发展而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重点在于二者的整合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稳定统一。因此,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统一只有在民族发展中才能得以实现,二者并非不可调和。 三、民族发展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途径 对多民族国家而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的关键在于必须正确认识到民族意识中两种认同的平衡。民族发展决定了民族意识的发展,它是在各民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保障、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民族、社会、国家三者共同发展的结果。具体到实践中,需要通过强化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的联系,加强不同民族与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快民族发展与区域发展,消除影响民族发展的不利因素,为各民族共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促进高层次民族认同的形成。因此,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并保障各民族的发展权益,加强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发展;应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协调统一奠定基础。 (一)在民族发展中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 爱国主义是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纽带,它主要表现为各民族对国家的忠诚高于一切。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中,“在国家框架内,要求以公民价值观为基础,强调所有民族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杨沛艳,2011)无论是民族认同还是国家认同,都是建立在对我国国家政权和组成国家的多民族的认同的基础上。对民族认同而言,是多民族国家中的单个民族的认同和更高层次的国家民族认同;对国家认同而言,是对多民族共同国家的认同,这里都渗透着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思想整合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国家尊重各民族的文化风俗、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民族文化事象,保障各民族各项应有的权益,各民族积极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国家尊严和安全。 (二)在民族发展中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差距与差异还将长期存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问题也将与民族发展长期伴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方面,只有将民族工作的重心放在民族发展的各方面权利的保障特别是政治权利保障上,才能有效防止单一认同过度现象,建立有效机制对民族意识进行积极调控,抑制民族意识中的狭隘内容;另一方面,在实践上保障并加强各族人民的发展权益,调动各民族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在政治发展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各民族在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强化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 (三)在民族发展中加快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 市场经济打破了民族发展的封闭状态,加强了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经济交往交流和联系。民族地区与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物质基础。只有在经济发展的作用下,才能为民族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因此,必须通过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促进民族其他方面的发展,缩小民族间的发展差距,强化民族的包容意识与发展意识。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赋予民族认同以新内涵,打破狭隘民族意识的束缚,代之于各民族共同联合发展的新型认同意识,在统一的国家政治框架内逐渐强化国家层面的民族认同。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中的民族认同则侧重于民族利益因素的考虑,“民族认同愈明确,民族成员对其利益的感悟会愈深刻,为之奋斗的行动也会愈激烈。”[4] (四)在民族发展中繁荣少数民族的文化,夯实国家文化的基础 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是统一的国家文化认同(如中华文化),这需要在长期磨合下,通过建立共同认同的文化价值观念才能实现。因此,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中,必须尊重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为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平台,增进不同民族对彼此文化的认知,澄清对民族文化的错误认识。通过民族文化的交流,过滤掉不符合民族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糟粕,而代之以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文化。在民族文化发展中,还应注意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文化发展规律,对文化发展进行宏观把握,克服急于民族文化交融的观点和做法。在文化发展中,只有充分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通过民族交往增进彼此的文化了解,才能为共同文化价值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才能实现有效整合。 综上所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多民族国家认同意识中不可回避的两个方面,其整合程度受民族发展的影响。民族发展促进民族意识不断开放,它使民族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正确客观认识自我,并指导自我的发展实践,促进民族意识发展。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应通过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尊重民族发展规律并保障民族发展权益,加强民族地区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等途径来实现;应特别重视政治认同建设和文化认同建设。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上,必须重视统筹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协调统一。 收稿日期:2014-04-23标签:社会认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