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业发展对制糖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_奶制品论文

乳品业的发展对糖业增长促进作用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糖业论文,作用论文,乳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乳制品的认识存在偏差及收入因素的制约,我国居民的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随着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及国家对乳品业的重视,近年来我国乳品消费量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液体奶的市场销售年均增长高达47.3%。乳制品行业已成为近几年迅猛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被社会公认为“朝阳”产业,甚至有人称这是个“白色时代”。当今消费者之所以青睐乳制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营养”。牛奶中富含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及多种免疫活性因子,是营养较为全面的食品之一。本文将从乳制品消费量的增加来分析乳品业的发展对糖业经济增长的促进和拉动作用。

一、乳制品的消费现状

我国乳制品的消费从1990年的4838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9229万吨,增加了1倍之多;2000年底,奶类总产量为919万t,较1999 年增长13.9%。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也从1990年的4.4kg增加到2000年的7.38kg,也增加了近1倍。虽然我国的人均乳制品消费有了大幅的增长, 但与世界人均100kg的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这一巨大的市场潜力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来中国办厂。据统计,外商投资的乳品企业在我国已达45家,而国内也正迅速崛起大型的乳品集团,涌现出一批国内知名品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1、国民生产总值(GDP)与乳品消费。

从图1中1990~2000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乳品的消费量也随之增长。我国城市居民中乳制品的消费群体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过去将乳制品作为营养品仅供孩子、老人及体弱者饮用,逐步转向作为营养食品供全家消费,乳制品的饮用群体逐年扩大。据调查,我国1990年城市居民中乳制品的消费普及率为20%,到1995年为40%,1998年为80%,目前已达到94%,乳制品的消费已较为普遍,成为一种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消费的营养食品。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已不是把乳制品当作偶尔的点缀品,而完全当成了日常生活的必须品。

图1 国民生产总值GDP与人均乳品消费

注:GDP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未来乳品业发展预测。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城镇居民乃至农村居民都将对乳制品的消费量不断提升,图2 列出了我国未来30年人均乳品消费估计增长值。特别是2000年11月15日农业部等9个部委局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发布会, 正式推出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并在北京、天津、上海、沈阳、广州5 个城市进行了试点,并得到有关城市政府和企业的积极响应与支持,取得了很大进展。这关系到乳品业的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国家把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乳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它关系到企业的命运。乳品企业正积极提出申请并希望批准成为学生饮用奶定点企业,就是为了增加无形资产,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并从生产和供应学生饮用奶中受益。

图2 估计人均乳品消费量

3、消费现状

乳制品企业为了满足广大居民对乳制品的消费需求,不断推出新产品。目前我国城市乳制品市场中,乳制品的品种和包装样式繁多,可谓琳琅满目,从人们对各类乳制品的选择情况看,经常消费的品种为袋装超高温灭菌、袋装巴氏消毒奶、活性乳、杯装酸奶、袋装花色奶、袋装奶粉。从居民的人口特征分析,不同人口特征的消费群体对乳制品的消费存在着一些差异。女性消费者消费超高温灭菌、酸奶、花色奶的比率高于男性,而未加工鲜奶男性比率高于女性;酸奶、花色奶的消费群体主要为年轻人和孩子,未加工鲜奶的消费群体主要为老年人。

4、各知名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及认同比例变化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光明”乳业位居榜首,遥遥领先,仅3年时间,“光明”已占据全国液体牛奶四分之一的市场。屈居第二位的“三元”,连续3年稳步上升,“三元”在京城苦心经营多年,日产销奶量达到700t,最近收购了天津静海、保定容城两家当地乳品厂。而当称“黑马”的“伊利”,是我国大型乳品加工企业,2000年创造了利润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第一的新纪录,市场占有率上升到第三。这些知名品牌都凭借优良的品质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表1 1998—2000年全国液体牛奶市场占有率的变化情况

从表2中可以看出,除了“光明”和“三元”品牌外, 最佳品牌认同比例的排名与市场占有率的排名略有不同。“伊利”在1998、1999年的最佳品牌的认同比例分别居第四位和第三位,均高于其市场占有率的排名。这说明,“伊利”作为一名后起之秀,凭借其得天独厚的牛奶资源及产品的高质量,已经在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表2 1998—2000年全国液体牛奶最佳品牌认同比例的变化情况

二、我国蔗糖的产销现状

1、蔗糖生产情况。

糖料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和粮食、棉花等一样,是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战略物资。我国目前主要的制糖原料是甘蔗和甜菜。甘蔗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海南、福建、江西、四川等地区,蔗糖占我国食糖总产量的80%左右,1t甘蔗可生产加工120kg 蔗糖。

据农业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自1984年以来,我国糖料生产起伏较大。1990年以前,每年生产量一般维持在6000万t左右。1991-92年,糖料产量曾一度达到8500万t。随后出现平稳下滑态势。1997-98年,糖料产量又创新高,生产量近亿吨。1999年全国糖料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为164.4万公顷和8334万t,比1998年减少34万公顷和1456万t,食糖总产量也由1998年的882万t降至681万t。2000年全国糖料面积继续减少,加上2000/01年榨季广西等糖料主产区又遇历史上罕见的霜冻,糖料总产量比1999年减少699万t,食糖总产量比1999年减少61万t,食糖总体呈供不应求的态势,市场上平均每吨食糖的销售价格达4500元以上。由于食糖市场行情看好,刺激蔗农增加种植面积,据统计,2001年全国糖料种植面积163.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2万公顷,糖料产量约8400万t左右。预计我国的糖料产量会进一步增加。

甜菜和甘蔗一样,是重要的制糖原料。目前我国甜菜种植面积约为33.3-40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北纬40度以北的东北、华北、西北这三个地区,黑龙江、新疆、内蒙古、吉林、山西是我国甜菜的主要产区。我国的甜菜单产一般保持在22.5t/公顷左右,世界平均单产超过30t/公顷,少部分高产区高达60-75t/公顷。在东北,每加工1t糖需10t甜菜;在西北,每吨糖需8t甜菜。

2、食糖消费情况。

从每人每年平均食糖消费量看,世界平均水平20kg , 发达国家约40-50kg,而我国目前仅为7kg。很明显,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对食糖的需求量必将稳步增长。从国内需求看,常年食糖需求在820万t左右。

3、乳品消费与食糖消费。

目前人们主要消费的乳品品种为奶粉和鲜奶。根据初步测算,每吨奶粉的耗糖量约为55公斤,每吨鲜奶的耗糖量约为65公斤,年耗糖量约为60万吨。只要乳品的消耗量增加,食糖的消耗量也就随之增加。因此,乳业作为糖业的下游消费产业,为糖业的发展创造出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乳品业的发展对糖业经济增长的促进和拉动作用

1、促进高产高糖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

由于乳品业的不断发展,必将对食糖的品质、质量有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普遍以小规模经营为主,品种较单一,蔗农的家庭经济虽然具有劳动成本低廉的优势,但化肥、农药等农资成本投入高,生产技术落后,考虑水、土等自然资源的机会成本后,我们的糖业生产并不具有成本优势。同时由于我国农民素质普遍偏低,经济容量狭小和抵御风险能力很弱,农村市场发育还不够充分,存在很多风险。所以种植高产高糖的优质品种,将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食糖品质,增加经济效益,减少农民的风险。目前广西正在实施的“吨糖田”计划就是选用高产高糖优良品种以提高甘蔗糖份含量,增产增效。

2、促进糖业企业的改制步伐。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乳品业的日益扩大,市场经济法则必将淘汰一批规模小、负债高、扭亏无望的制糖企业。各糖业企业只有在管理体制上进一步改革,彻底做到“三放开”,即糖价放开、原料甘蔗的收购及原料蔗区管理的放开,真正让蔗农与糖厂之间、糖厂与糖厂之间实现公开、公平和公正的竞争。鼓励以优势企业为主体、以资产为纽带,组建企业集团,走企业联合的路子,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制糖加工企业共同发展,平等竞争,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3、促进糖业企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要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乳品业的快速发展,必将推动糖业企业走科技发展的道路。企业为了增产增效,必须建设高标准、规模化的甘蔗原料基地,加快甘蔗良种基地的建设,加速良种化进程,同时还应配备相应的技术力量和设备,并从政策上、资金上给予扶持。大办甘蔗高产优质丰产样板,大力推广科学技术。同时,以科学技术为龙头,建设科技服务体系,集科研、示范、推广、提高与经济效益为一体,优化种植方式,走科工农贸一体化的路子,增强甘蔗服务队伍和蔗农的责任心,从实际生产中提高蔗农种蔗水平,从而带动整体蔗糖行业的效益提高。

我国乳品供不应求,乳品业的不断发展,意味着对食糖的需求量将继续增加,乳品消耗增加,食糖消耗也随之增加,这无疑对蔗糖的生产消费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对糖业经济的发展必将起到推动和拉动作用。同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实施又将给糖业企业创造更多商机,促进糖业经济的不断发展。

各地政府部门和企业集团要抓住这一契机,政府部门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和倾斜。各糖业企业可就如何科学食糖,对消费者进行引导和宣传。

标签:;  ;  ;  

奶业发展对制糖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_奶制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