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复习教学范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学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715(2015)09~0036~07 复习课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课型。它承载着归纳整理、巩固提高、融会贯通、发展思维、提升能力的独特功能,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复习课对于学生梳理、巩固知识,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建立认知结构,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实现从意义建构向能力生成的跨越有着重要价值。如此重要的课型,目前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有效提升复习课教学质量?这是上海市教研室与徐汇区教研室合作项目——“课程教学改革中复习课教学模式研究”关心和直面的问题,也是重点研究的问题。 一、项目研究的过程 本项目研究的路径是:教学调研与教研活动中发现问题→调查分析、提炼项目研究主题→实践中提炼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归纳、形成基本范式→实践检验、应用与推广。 (一)调查分析 为更加正确清晰地把握区域复习教学的现状,调查围绕复习教学的依据、时间、内容、方法、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师生对复习教学的感受与评价六个方面展开。调查方法包括访谈、课堂观察、座谈、网上问卷等方式。调查对象是区域内各类中学教师和学生,其中涉及学生809人,教师253人,观察课堂教学65节。 1.复习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复习课没有按学生学习规律科学设计与实施,耗时多,效果差 课程标准规定复习课时占每学年课时的比例:非毕业班为4周/38周=10.5%,毕业班为8周/38周=21.1%。而根据对单元教学、期中、期末、中考(高考、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时间的调查统计:初中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等学科非毕业班学生的课堂复习时间占全部学科教学时间的25%以上,毕业班占35%以上。高中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等学科非毕业班学生的课堂复习时间占全部学科教学时间的30%以上,毕业班占40%以上。显然,在教学实践中用于复习教学的课时远大于课程标准规定的课时数。同时通过观察课堂发现:复习课上教师普遍讲知识、讲试题,学生记知识、做试题,师生疲惫不堪。优秀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学困生也听不进去,经常发生讲过了还错、复习过了还错的现象,低效甚至无效的复习课教学大量存在。 (2)复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偏离课程标准 根据对教师课程标准学习情况、复习课教学目标制定依据、复习课内容的调查统计显示,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学习研究课程标准不到10%,在复习目标的设定上优先级为:知识、解题、能力。知识得分相对较高(3.22),解题得分次之(2.3),能力得分相对较低(1.59)①,目标制定依据教材知识的落实情况,以巩固知识、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为主。复习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复习的为100%,使用辅导书、模拟卷的为100%,对教材知识拓宽、加深的占80%以上。说明复习课上教师注重让学生将过去学过的知识温习一遍以巩固、梳理已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教辅书、模拟卷被普遍重视,课程标准规定内容被拓宽、加深、拔高的现象比较普遍。 (3)总体上对复习教学求全、求广,力求面面俱到,对形式的关注大于对效果的关注,关注教重于关注学,缺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组织复习教学 复习方法以教师讲解和学生做题为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发挥。根据对复习课教学方法的调查统计,复习课教学方法优先采用的序列为:问题串设计(4.52)、概念图(3.96)、变式教学(2.84)、分层教学(2.7)、自主学习(2.57)、合作学习(2.55)。教师复习课中应用较多的是问题串设计与概念图;对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应用频度不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的复习课目标定位——重点关注如何教,关注知识本身、知识点以及知识体系的建构,在帮助学生的学上相对关注不够。 在毕业班复习进程方面,几乎100%的教师采用的是“三轮复习法”。第一轮复习为“过”教材,即根据教材的编排顺序,复习教材中的知识;第二轮复习为专项复习,主要讲知识结构;第三轮复习为综合训练,主要是学生做中考模拟题,教师讲评为主。 (4)学生课外作业多,缺少教师有效的指导、监控及反馈 对复习课课外作业的调查统计显示:复习期间,学生课外作业明显增多,70%的学生每天作业时间比平时增加100%,没有增加的为零。100%的教师批改作业的比例下降近50%,采用直接提供答案给学生参考的教师比例明显上升。 (5)教师和学生对复习教学的满意度,非毕业班学生高于毕业班学生;毕业班学生对复习课的满意度随复习时间的增加而降低 在访谈中,教师对复习教学的评价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累”,学生用得最多的词是“枯燥”“疲惫”。 2.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造成复习课中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1)教师缺乏课程标准意识与课程标准理解力 由于大多数教师不学习研究课程标准,对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内容、要求不清楚,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合适。有些教师虽然学习过课程标准,但由于课程标准中对教学目标与要求的描述比较抽象和宏观,教师各自依照自己的直觉和经验解释标准,把复习课确定为以巩固知识技能为唯一目标。在这种单一目标下,教师只是遵循教材的编排,罗列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带领学生把教科书上的知识、例题、概念、法则等统统走一遍,再配以大量练习的操练、讲解,使得复习课索然无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教师缺乏学习理论的指导 教学实践中,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理论的指导,复习课教学的随意性比较大,对如何确定目标和突出重点,如何实现目标与内容的有机统一,如何凸显知识联系、变式练习和方法提升等往往缺乏综合的考虑;不能很好地把握复习课教学程度,教师主导作用过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教师过多依赖自己的讲解,贪多求全,不分重点,忽视了对学生学情的了解与反馈,表面上是顺利完成了复习任务,然而“越俎代庖”式教学代替学生复习整理知识,使学生失去了思考的机会,留给学生的则是记、背等机械任务,导致学生常以机械记忆作为复习阶段学习的主要形式。 (3)缺少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的支撑 对于如何基于课程标准和内容选用适宜的教学策略与方式,教师很少具有这一意识,更缺乏将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综合考虑的创生能力,加上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特点和心理需求等学情了解不深,导致教学方法不恰当,复习形式与方法单一。大部分教师以练习题和模拟卷为主,采用练习、改错、再练习、再改错的简单教学方式,把学生会做每一道题作为教学目标,仍然采用灌输式复习方式。 (二)经验总结与提炼 为了解决教师复习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选择了30多节优秀教师的复习课,观察他们的课堂教学,分析教学特点并与其交流,总结复习教学的经验与方法,提炼复习教学的基本课型。通过上述过程研究,初步获得有效组织复习教学的基本经验与方法。 1.复习教学的基本经验 (1)遵循记忆规律安排复习教学时间 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记忆规律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根据学习遗忘的发生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规律,以及及时复习优于延后复习、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的经验,在日常教学中不盲目赶进度,应稳扎稳打,夯实基础,培养能力;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补救,应把复习时间分散在每一周、每一个月、每一个学期,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2)根据课程标准系统设计复习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复习教学不是阶段性的,而是整体性的,伴随着学科教学的整个过程。因此,有效的复习教学应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教学目标设计、内容取舍、方法选择、活动安排、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整体的系统设计。 教师要基于课程标准明确复习课教学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吃透教材重点、难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体差异;注意复习的针对性,重点应放在学生难点、弱点、易错易忘之处,确保复习教学有的放矢,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复习有所提高和发展。 (3)复习教学方法要兼顾多样性和趣味性 复习课缺少新授课那样的新鲜感,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如新授课教学时那样饱满,如何激发学生对于复习课教学的学习热情,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结合复习课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复习方式,针对不同知识类型及知识迁移过程,寻求复习方式与复习内容以及学生心理特点之间的合理匹配。 如,初中生好动、好表现、持久性差,喜欢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和群体活动,而复习课主要是梳理和巩固已学的知识,容量大,综合性强。因此,可以多采用多媒体、实验、竞赛、游戏、表演手段,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提问、讨论、归纳、总结,最终达到学生能自己解决问题的目的。又如,复习陈述性知识,要指导学生将学过的零碎知识点通过结构化、比较整理、流程图等复习方法,对知识进行深加工、删除、替换和保留,从而加深对陈述性知识的理解,促进陈述性知识的保持、提取和应用。同时要善于设疑,适时设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提升陈述性知识的复习效果。复习程序性知识,需要大量的针对性训练,变式练习,使程序性知识的使用达到熟练化与自动化。 (4)基于课程标准的作业与评价 复习课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复习课的作业设计、布置、批改、反馈与矫正。训练题与测试题的设计要基于课程标准,紧扣复习要求、重难点;与复习教学相关联的巩固性、迁移性作业,应注意其基础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如设计变式、对比练习,区分异同点突出本质属性;设计综合练习,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设计发散练习,培养求异思维。除了上述形式的练习外,还可设计基本练习、趣味练习、智力游戏、竞赛题、开放题、实践作业等,让学生自主解答,小组合作或班内展示,充分发挥作业与测试的多种功能,为提高复习效率服务。 对学生的作业与测试进行及时反馈评价,对重要知识点、技能点的习得情况要有过程性跟踪,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反馈矫正,解决疑难。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复习旧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完善学生认知结构和生成心智技能的协调,真正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 2.复习教学的基本课型提炼 (1)唤醒整理型 复习目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联想,唤醒学生所学知识,使其全面回忆,深入理解,熟悉已学的知识。 课型结构:问题情境与任务+回忆整理知识+完成基础练习+讨论交流归纳+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针对性的练习。 教学过程:提供问题情境与任务,由个体或小组通过回忆或讨论整理所学知识,完成基础练习;通过讨论交流,互相启发,捕捉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利用文字、符号、图表等形式,对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网络;再经过教师的引导,师生、生生之间互相质疑,互相补充,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最后进行针对性的练习与反馈。 这种类型主要用于单元、毕业、升学考试的第一轮复习。 (2)结构重组型 复习目的:在唤醒整理型复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理清知识脉络及纵横联系,从学科基本结构的高度上去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科认知结构的层次。 课型结构:确立知识模块+回忆梳理与练习+讨论交流+建立三维网络式知识结构+迁移应用。 教学过程:先将所要复习的知识分解为相对独立的模块,然后对每一块内容的复习通过回忆、梳理、整理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知识的整理与练习交替进行,以夯实基础;通过讨论、讲解、归纳,鼓励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结构图表,把相同知识按不同方式组合,形成不同的知识结构;最后在迁移应用的过程中自觉地去掌握知识结构。 这种类型主要用于期中、期末以及毕业、升学考试的第二轮复习。 (3)综合提高型 复习目的:通过综合情境或问题的解决,沟通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兴趣;掌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迁移应用能力。 课型结构:创设问题情境+探索整理+汇报交流+反思评价+总结梳理+类化练习。 教学过程:创设沟通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综合情境或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带动复习整理,交流、反思、评价、体会知识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与提炼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规律、注意事项等;引导学生运用方法和规律进行探究性练习。 这种类型主要用于期中、期末、毕业、升学考试的第三轮复习。 (4)错误矫正型 复习目的:查找知识和技能中的缺陷并及时反馈矫正。 课型结构:练习+讲评+纠错+变式。 教学过程:通过课堂练习、课外作业等,对错误点和缺漏的点,由教师针对具体题目在概念、规律、思维方法、解题技能上进行重点讲解;学生自己纠错、归纳总结,然后通过变式训练,深化对问题的理解,防止知识负迁移。 这种类型的复习课在各种类型的复习中普遍使用。 (三)复习教学基本范式的构建 学生学过的知识必须在头脑中保持和再现,以便以后的提取和应用。如果学习之后不复习,那么,随着时间的变化就会遗忘,甚至永久性遗忘。复习是在更高的起点上对过去的知识进行再认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内涵及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解,巩固知识网络,使已有知识升华为新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能力。 为了提高复习课的效率,我们在调查研究、总结优秀教师复习课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三阶段五环节”复习教学范式,为教师有效进行复习教学提供支撑。 1.范式模型(图1)学科复习教学模式研究_课程标准论文
学科复习教学模式研究_课程标准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