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际贸易、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基于长三角制造业数据的实证分析_国内贸易论文

省际贸易、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基于长三角制造业数据的经验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制造业论文,国际贸易论文,经验论文,数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但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国内人口红利的日益消失,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日益下降,这种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制约因素越来越多。因此,扩大内需,依靠国内贸易来拉动经济增长,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那么,国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如何?在以往的经济发展中,是我们过于重视国际贸易的作用还是国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确实小于国际贸易?本文拟利用长三角制造业的数据①,对省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比较。多年以来,长三角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也是对外开放度较高、国际贸易量较大的区域,因此,选择此地区进行经验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第二部分为文献回顾和评述;第三部分为长三角省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发展的经验描述;第四部分为计量模型和数据说明;第五部分为实证结果分析;第六部分为结论与启示。

二、文献回顾与评述

国际贸易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相关文献特别丰富,多数文献研究都认为国际贸易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正面影响。如Harrison(1995)以机械设备进口、开放度和贸易份额作为解释变量研究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贸易与经济增长正相关;Billmeier和Nannicini(2009)利用配对方法考察贸易开放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比较贸易开放国家和相对封闭国家的实际人均GDP增长率的差异,发现贸易开放具有经济增长效应;Feyrer(2009)研究了20世纪60年代苏伊士运河关闭前后距离对贸易,以及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贸易对于人均收入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弹性系数大约在0.25左右。

有关中国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文献也较多,如沈程翔(1999)利用1977~1998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中国的出口与产出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联系;林毅夫和李永军(2001)利用1978~200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出口增长10%会推动GDP增长1%;包群等(2003)利用中国1978~2000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贸易开放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黄新飞和舒元(2010)对1992~200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贸易开放促进了省级经济增长。

相对于国际贸易来说,研究国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文献不是那么丰富,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国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Frankel和David(1999)研究了德国的国内贸易,发现国内贸易能够提高资本产出率,从而提高国民收入;Hitomi等(2000)研究了日本的国内贸易,发现国内贸易在提高区域产出水平上起核心作用;Pankaj等(2010)研究了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贸易情况,发现加泰罗尼亚与国内其他地区的贸易量是国际贸易量的55倍。

有关中国国内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际壁垒和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测算方面,但也有文献关注到了国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赵永亮和刘德学(2009)利用中国8个省份1990~2005年的数据集研究了市场分割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发现区际壁垒与工业总产值存在负相关关系;周怀峰和林可全(2008)利用中国1999~2006年制造业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国内贸易对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积极影响;云松(2008)利用中国1980~2004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国内贸易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比较密切的关系。

虽然研究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文献日益增多,但综合分析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文献还较少。如沈坤荣和李剑(2003)利用中国1978~1999年的数据进行了研究,发现国际贸易对人均产出产生正面影响,但国内贸易则相反,对经济产出产生负面影响;盛斌和毛其淋(2011)利用中国1985~2008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贸易开放和国内市场一体化对人均GDP的贡献度分别为7.2%和17.9%;卢名辉和周明生(2008)利用中国1978~2005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国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不显著,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显著但不稳定。

上述文献分别对国际贸易、国内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做了比较充分的研究,但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第一,对国内和国际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综合研究的文献较少;第二,国内贸易数据的选择中,要么是利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行替代,要么是利用间接方法测算国内市场一体化指数,数据的选择不够精确;第三,没有分析不同行业的差异化效应。因此,本文在上述文献研究基础上,从两个方面做了拓展:(1)利用长三角省级投入产出表的数据,比较省际贸易、国际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在江苏、浙江和上海的投入产出表中,可以直接获取该省的省外产品调入和调出量、出口和进口量,提高了数据的精确性。(2)对中国高技术行业和低技术行业的相关效应进行了比较研究。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不仅要关注总量经济增长,更要关注结构调整和升级,因此,本文在分析省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影响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量化分析其对不同层次产业即高技术行业和低技术行业的影响,以揭示省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三、长三角省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发展的经验性描述

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长三角是中国对外开放较早,国际贸易发展较快的地区,2011年长三角对外贸易量占全国的37.5%。同时,长三角也是国内众多日用品、耐用消费品和一些高技术产品的来源地,国内贸易规模也较大,2010年该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为18.9%,虽然比重远低于对外贸易的比重,但就其2.1%的占地面积、11.7%的人口比重来说,长三角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也是较高的。

从产业层面来说,长三角地区不同产业的省际贸易量和国际贸易量有较大差异,但总体上国际贸易量要大于省际贸易量。下页图1描述了2007年长三角制造业各行业的省际贸易量和国际贸易量。

从图1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16个制造业行业中,国际贸易量大于省际贸易量的行业有11个,包括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省际贸易大于国际贸易的行业仅有5个,包括食品制造业及烟草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不但从绝对量来看,长三角国际贸易量要大于省际贸易量,而且从贸易量的增速来说,国际贸易增长速度也要大于国内贸易增长速度,图2描述了2002~2007年间长三角制造业各行业省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

从图2可以看出,在2002~2007年期间,长三角制造业各行业的省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增长都较快,除了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外,各行业的增长率都为正值,但各行业的国际贸易年均增长率都要高于省际贸易。其中食品制造业及烟草加工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等行业国际贸易量年均增长率要高于省际贸易量增长率20%以上;纺织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等行业国际贸易量年均增长率要高于省际贸易量增长率10%以上。

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具有明显的国际贸易偏好,多数行业的国际贸易增长率和绝对量都大于省际贸易。这与中国特殊的经济发展阶段有关,也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有关。这种发展战略无疑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但省际贸易的作用在国际贸易的掩盖下被忽视。因此,本文将通过计量方法对省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做量化的测算和比较。

四、计量模型和数据说明

(一)计量模型

为衡量省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对不同行业作用的差异,本文在方程(1)的基础上,加入行业虚拟变量Duml,构造计量方程(2):

(二)变量说明

表示i区域j行业在t时期的增加值,用i区域t时期制造业j行业的增加值来表示。

表示i区域j行业在t时期的省际贸易额,用i区域t时期制造业j行业调入和调出省外的贸易量来表示。

表示i区域j行业在t时期的国际贸易额,用i区域t时期制造业j行业出口和进口的贸易量来表示。

为物质资本投入。本文根据i区域t时期制造业j行业的固定资本折旧额,按照国际上通行的5%折旧率折算t-1期的固定资本存量,加上t期的固定资本投资来表示。

为劳动力投入。严格来说,应该用劳动时间来衡量,但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劳动时间数据没有统计,因此,本文用i区域t时期制造业j行业就业人数来表示。

Duml为表示行业技术密集度的虚拟变量,如果行业i为低技术行业则取值为1,如果行业i为高技术行业则取值为0。由于缺乏各区域的详细数据,本文根据全国制造业行业人均科技活动内部支出费用与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两个指标,把15个制造业行业②分为高技术水平和低技术水平两组,其中,食品制造业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其他制造业等9个行业为低技术行业,剩余的6个行业为高技术行业。

(三)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3~2008)和江苏、浙江、上海投入产出表(2002年、2005年和2007年)。为保证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和研究的准确性,只选择了统计口径一致的15个制造业行业。各变量的数值都以2002年为基期进行折算,其中增加值按照江浙沪各区域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进行折算,省际贸易和国际贸易额按照江浙沪各区域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进行折算,固定资本投资额按照江浙沪各区域固定资本投资指数进行折算。各主要变量的统计特征值见表1。

五、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本文对数据进行了F检验和Hausman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回归比较合适,本文只报告随机效应回归结果。此外,在用上述方程估计省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影响时,可能会产生内生性问题,即制造业各行业增加值也可能会影响同期的省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因此,本文采用滞后变量方法处理内生性问题,即用省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滞后变量对模型进行重新回归,以检验原始结果的可靠性。表2(见下页)为计量分析结果,使用的计量软件为Eviews5.1。

(一)省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模型Ⅰ—Ⅲ分别以省际贸易、国际贸易以及二者同时作为解释变量,以资本和劳动为控制变量进行分析。从计量结果可以看出,省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都比较显著,而且使用模型Ⅳ和模型V进行滞后一期的省际贸易和国际贸易数据回归差别不大,说明内生性问题并不严重。

本文的这个研究结果与盛斌和毛其淋(2011)的研究结论一致,也可以用经典贸易理论来进行解释。无论是省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其前提和基础都是专业化分工,各区域根据自己的资源和要素禀赋,发挥比较优势,生产和调出相对成本较低、生产率较高的产品,扩大市场规模,获取规模经济,并在产品贸易中获得技术和知识溢出,促进经济增长。

(二)省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经济增长效应的比较分析

从模型Ⅰ—Ⅲ的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分别以省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为解释变量,还是把二者同时作为解释变量放入方程,省际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都大于国际贸易。在模型Ⅰ中,省际贸易增长1个百分点,制造业行业增加值将增加0.1340个百分点;在模型Ⅱ中,国际贸易增长1个百分点,制造业行业增加值将增加0.0974个百分点,省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比国际贸易多0.0366个百分点;在模型Ⅲ中,省际贸易增长1个百分点,制造业行业增加值将增加0.1084个百分点,国际贸易增长1个百分点,制造业行业增加值将增加0.0730个百分点,省际贸易的作用比国际贸易多0.0354个百分点。因此,无论从哪个模型看,省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都大于国际贸易。

上述结果的出现可能是因为近些年来,中国国内市场环境逐步完善,交通通信设施建设加快,质量提高,消费者也更多选择消费国内产品,进一步增加了国内市场容量的扩张速度;另一方面,国际市场竞争则日益激烈,贸易摩擦增多,进而导致国际贸易交易成本相对上升,相对降低了国际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

(三)省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经济增长效应的行业差异分析

模型Ⅵ和模型Ⅶ加入了行业虚拟变量来分析省际贸易、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目的是考察省际贸易、国际贸易作用于经济增长时所表现的行业差异。模型Ⅵ在引入反映技术密集度的虚拟变量后,省际贸易对制造业行业增加值影响系数的估计值为0.1355+0.0109×Duml,即对低技术行业的影响系数为0.1464,对高技术行业的影响系数为0.1355,说明省际贸易对低技术行业增加值增长的作用更大;模型Ⅶ在引入反映技术密集度的虚拟变量后,国际贸易对制造业行业增加值影响系数的估计值为0.0934+0.0099×Duml,即对低技术行业的影响系数为0.1033,对高技术行业的影响系数为0.0934,说明国际贸易也是对低技术行业增加值增长的作用更大。

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中国还处于生产低技术产品或低技术生产环节阶段,仍然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和低技术密集的产品,进口高技术密集的产品。因此,在国际贸易中,通过规模经济、资本积累、技术创新等途径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在低技术行业较为明显。

在国内区域分工中,虽然长三角经济较为发达,产业结构层次相对较高,但由于受技术积累和国际分工的影响,高技术产业的优势没有建立或难以发挥,生产优势仍然集中在低技术产业。而且在全国都具有外贸偏好的背景下,高技术产业的省际贸易更多地为国际贸易所替代,从而弱化了省际贸易对高技术行业的经济增长效应。

六、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在对长三角省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发展描述的基础上,分析了长三角制造业省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省际贸易和国际贸易都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正面影响,即省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增长都带来了制造业行业增加值的增长;(2)省际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要大于国际贸易;(3)省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对低技术行业的经济增长效应要大于高技术行业。

由上述研究结论,我们可以得到几点启示:

(一)继续扩大对外贸易,推动经济增长

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不仅直接带动了经济增长,而且通过竞争效应、学习效应、结构升级效应等间接推动了经济增长。在目前国际化、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我们的经济增长更不可能脱离国际市场而存在。因此,我们仍然需要利用国际市场来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经济增长。但在这个过程中,不应只强调出口量的增加,而应更多地注重利用进出口调节资源配置,获取学习效应,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优化产业结构。

(二)积极利用国内市场,发展省际贸易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省际贸易对经济增长有正面的带动作用,而且其作用力还要大于国际贸易。但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企业的出口偏好却要大于省际贸易,如上文所述,在2002~2007年间,多数行业的国际贸易额都要大于省际贸易额,而且制造业所有行业的国际贸易年均增长率都要大于省际贸易。但无论是理论研究结论,还是其他国家经济增长的实践,都证明在我们这样的大国,依赖国际贸易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是非常困难的。如Cline(1982)认为,受国际市场需求限制,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出口导向增长战略从而实现工业化是不现实的。Blecker(1999)进一步指出,发展中国家强调出口导向增长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基础,在目前的体制条件和宏观经济政策下不可能实现所有国家共同增长。在现实的经济增长方面,G7经济发达国家和巴西、俄罗斯、印度等新兴经济大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均是以内需为主,外需为辅(毛中根,2011)。由此,我们必须改变国际贸易偏好,大力发展国内省际贸易。在目前的国内市场中,由于市场一体化改革滞后,市场规则不健全,执法机制不完善,诚信体系缺乏等原因,带来了较高的区际贸易壁垒,使得很多企业对开发国内市场望而却步。因此,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政府要注重推进国内统一市场体系的完善,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壁垒,增加市场准入程序的公开度和透明度,进一步完善竞争机制,规范市场秩序,健全社会信用体系,降低国内市场交易成本,推动省际贸易发展。

(三)强化国内区域分工,发挥各地比较优势,获取更多省际贸易收益

分工是贸易的基础,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资源和气候差异较大,从原则上说应该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进而通过区际贸易加快经济增长。但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中国各区域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一直存在(胡向婷、张璐,2005)。在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下,产业同构进一步推高了区际贸易壁垒,降低了区际贸易量,也影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了有效产出。因此,要发挥省际贸易的经济效应,前提之一就是要强化国内的区域分工,在推动国内市场一体化过程中,激励企业按照区域和自身优势调整投资结构,生产差异化产品,通过省际贸易获取更多收益。

(四)高技术行业在参与省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中要注重向价值链高端生产环节攀升,提高技术水平和增加附加价值

随着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推进,高技术行业的贸易规模将越来越大,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将越来越重要。但本文的研究表明,在过去的省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中,与低技术行业相比,高技术行业所获的增加值增长效应要相对较小。因此,高技术行业在注重增加贸易量的同时,要加快技术进步,提高贸易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才能在贸易中获取更多的增加值收益。

作者感谢杨晨同学在数据处理方面的助研工作。

注释:

①这里的长三角地区包括江苏、浙江、上海二省一市。

②这15个制造业行业为:食品制造业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由于江苏2005年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出口和进口为0,所以剔除该行业。

标签:;  ;  ;  ;  ;  ;  ;  ;  

省际贸易、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基于长三角制造业数据的实证分析_国内贸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