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下)_投资结构论文

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下)_投资结构论文

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中国论文,变动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制约因素

制约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增量因素(如投资变动),也有存量因素(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有国际资本注入的影响,也有本国产业发展对外贸依存度的变化。本文主要从基础产业与支柱产业的关系、投资结构、存量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与国际经济的相互依存等制约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振兴支柱产业与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关系

首先,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是发展支柱产业的基础。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是中国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培育支柱产业,必须加强和充实水利、能源、交通、通讯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使其发展满足支柱产业高速增长的需要。

其次,支柱产业是发展基础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和重要支持力量。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强有力的带动作用。如果支柱产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国民经济就缺乏后劲,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也会失去资金上的支持。

第三,推进产业技术进步是振兴支柱产业的根本措施。中国的工业技术装备在总体上说比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要落后10~15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8%,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贡献率水平。所以,必须把推进技术进步作为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突破口和振兴支柱产业的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

第四,靠科技进步推动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也需要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淘汰耗能高、耗材多的落后工艺技术,通过技术改造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因此,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提供技术装备的机电工业的发展应有所超前。

第五,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发展应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会形成整个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经济的快速协调稳定增长;而基础产业的过于超前发展,也会长期占用大量资金,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样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2.投资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制约

“八五”期间,中国的投资虽对经济快速增长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暴露出的重复建设、盲目发展问题也不容忽视。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放开后,各地积极性很高,但盲目性也大。房地产和土建工程过多,而对关系国民经济整体实力的支柱产业投资力度则不够,投资的有机构成下降。

近几年,固定资产投资中更新改造投资的比重逐年下降,而用于房地产开发的投资则逐年上升;设备工具器具购置比重逐年下降,而建筑安装工程比重逐年提高。同时,设备进口占工具器具购置的比重却保持在64%以上。房地产和土建工程投资的盲目发展、设备工具器具投资的减少、设备工具器具主要靠进口,是当前投资存在的三个大问题,它严重制约着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从基本建设投资的行业构成变动看,10年间,制造业基本呈下降趋势;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行业呈波动状态;农林牧渔业、采掘业、电力煤气和水生产供应业的比重“七五”期间上升、“八五”期间下降;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房地产业的比重“七五”期间下降、“八五”期间上升。

从更新改造投资的行业构成变动看,建筑业比重“七五”期间逐年下降;“八五”期间,农林牧渔业、房地产业比重下降,电力煤气和水生产供应业的比重上升;10年间,制造业基本呈下降趋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呈上升趋势,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呈波动状态。

总的来看,10年间,对制造业的投资在逐渐缩小,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的投资力度在逐渐加大;而对农林牧渔业的投资则相对不足,1995年分别只占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的1.03%和0.57%。这种投资结构使基础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有所扩大。

从固定资产投资来源看,国家预算内投资的比重越来越小,自筹投资及其他投资的比重越来越大。“八五”期间,国内贷款比重也呈下降趋势,而外来资本投资的比重在不断提高。这说明,通过财政投资渠道调整产业结构的作用越来越让位于其他投资手段,如货币金融手段。

从各行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来看,交通运输业、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利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农业、建筑业、商业的比重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商业比重增加很快。10年中,对农业的投资呈下降趋势,农业本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越来越小,但由于种种因素(如农产品提价),农业对财政的贡献在增大;虽然对交通运输业的投资不少,但也由于种种原因(如投资回收期较长),交通运输业对财政的贡献却在缩小;对商业领域的固定资产和更新改造投资增加得并不多,但商业对国家财政的贡献却逐年上升,“八五”时期比“七五”时期几乎增大了一倍。

从投资的地区分布来看,“八五”期间,东部地区的投资占去了固定资产投资的63.4%,而且这个比重还呈上升的趋势;相反,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却在逐年下降。

3.克服存量结构调整面临的困难

投资只是通过资产增量变动来调整产业结构,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但产业结构主要是由资产存量的产业分布状况决定的,而存量的结构调整又不得不涉及就业结构的调整。目前,结构调整所涉及的企业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困难,造成了存量结构调整进程缓慢。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尽快使目前处于困难中的国有企业摆脱困境,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

调整存量结构将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资产的流动和重组以市场和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市场导向的国有企业改革需要与国民经济整体结构的优化相结合。既要发挥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竞争机制的作用,又要发挥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及引导作用。

第二,重点搞好国有大企业。据统计,目前中国的大型国有工业企业有800多家,资产占全部工业企业的63%,销售收入占70%,实现利税占74%。抓好了这些大的,就等于抓住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全国37万多家独立核算国有工业企业中,90%以上都是小企业和地方企业。这些企业的职工占国有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不小,但资产所占比重并不大,许多企业亏损甚至资不抵债。放活这些企业,可大大调动它们的积极性,提高职工收入,减轻地方政府包袱,增加国家税收,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第三,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应与优化投资结构有机结合。这实际上是要把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相结合。投资结构上,加大优势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优先安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项目,增强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能力。

第四,创造条件切实解决国有企业负担过重的问题。这里包括解决国有企业的过度负债、分流富余职工和分离企业社会职能等三个方面。

4.中国产业结构与国际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

近十年来,随着外贸进出口规模增大和外来资本流入增多,中国经济和产业结构受外贸外资的影响越来越大,产业结构与国际经济的依存度也在提高。

进出口总额占同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从1985年的23%上升到1995年的41%,1994年则高达43.8%。这说明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外贸易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强。

外资流入规模不断扩大也对中国的产业结构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1995年,中国工业中外资经济成份已占到14.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外资成份也占到11.5%左右,而且这种比重提高的趋势还在继续。

从目前利用外资的行业结构看,1995年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额中位居前三名的是工业、房地产和商业,其中投向工业的占67.5%,投向房地产的占19.5%,投向商业的占3.8%;而投向农林牧渔水利业和交通运输邮电业两项的比重还不足3.8%。

从“八五”期间外资地区分布状况看,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相比,吸引外资的速度虽在放慢,但仍集中了外资总额的85%以上。从1992年起,东部地区对外借款占借款总额比重下降较快,中西部地区的比重则相应提高;外商直接投资和其他投资中东部地区比重也在下降。这说明外资投入在逐渐向中西部转移。

从外资的来源结构看,日本向中国的投资仅次于香港地区,在1991年和1992年曾分别达中国利用外资总额的16.4%和16.6%,但以后两年一直下降,1995年又有所回升。

从外商直接投资和其他投资来源的结构看,来源于日本的直接投资占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在1991年时曾达到13.1%。以后,虽然1992年、1993年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增长了42%和46%,但日本直接投资分别仅占总额的6.6%和4.9%,1993、1994两年,日本落在美国之后。从1992年起,日本投资逐渐回升,到1995年又超过了美国。

中国利用外资发展经济面临着三种选择。一是走巴西利用外资的道路,即放手外资独资企业在本国的发展;二是走日本、韩国走过的路,即主要通过引进技术,逐渐形成自主开发能力;三是走合资道路,采取分享制,通过合资合作,共同开发国际市场。

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国已形成自己的工业体系,不可能走巴西那样的外资独资道路,而走日本、韩国道路现已不具备条件。因此,最可行的引入外资方式是走第三条路,通过中外合资合作,互惠互利,共同谋求发展。

中国具有广大的市场,一直坚持“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而通过合资合作共同发展是体现这一方针的最好形式。

标签:;  ;  ;  ;  ;  ;  

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下)_投资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