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取向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取向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人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06)12—0038—04
我国学术界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开始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人学作为一门科学来进行研究和建设的,20多年来,我国人学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出现了一大批人学研究方面的专著和论文。随着对人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学和教育学相结合的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一批专门从人学角度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论文相继问世。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如毕红梅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二是研究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方法论,如张洪根的《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人学基础》和《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方法论原则探析》;三是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建构,如即将出版的万光侠等著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基础》,该书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进行人学建构,通过人的存在论、本质论和发展论的考察,提出了生存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和“四有”公民教育的主张。应该说,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人学取向的初步成果。张增孝、郭政在《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研究初探》中则明确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的问题,“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在零敲碎打中幻求新生,倒不如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指导下,按照人的思想、行为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来个洗心革面,达到系统化的科学创新。”该文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研究的客观依据、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研究的方法论等,虽然这篇文章是从研究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切入的,但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不无启示意义。
目前来看,虽然以人学的视野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的研究还比较零散和薄弱,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取向已经形成,并且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工作学取向、德育学和教育学取向、管理学取向、工程学取向、行为学取向、社会学取向一样成为一种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的理论研究取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取向何以能够出现?为什么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人学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界目前并没有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人学取向的出现有其必然性。
一、“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和人学的关联点
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有不同的看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有一点是大家形成共识的,即都承认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马克思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了实践唯物主义,他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P60) 这里的社会生活不仅仅指物质生活,同样包括精神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文化一样都属于人类的精神生活范畴,因此,它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60) 人通过实践结成各种社会关系,通过实践不断地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使人自身得到不断发展。因此,人在实践中体现人的本质,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这样来看,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人类社会道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更是人自身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式。当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历史考察时,同样能得出这一结论。人类产生的第一个道德规范就是约束两性的性行为道德,从最本原上看,道德是为了人类自身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和力量。道德为人存在,它不仅是人类自身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这种条件不是纯粹作为人类生活的某种设置、背景或工具,而是融入人的生存和发展之中的。因此,道德本身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部分,道德的存在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表现。同道德一样,思想政治教育也是起源于维持人类最基本的生存及更好地生活和发展的要求,自从人猿相揖别,它就与人类社会进步相伴而行。思想教育在人类从群婚时代进化到普那路亚婚姻(伙婚制)时代最后进化到一夫一妻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素朴的思想道德教育,人类便不可能远离动物界。可见,从人类产生起,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便是人类进步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它是人类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实践活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方式。
既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方式而存在,作为人的本质的展开和延伸的活动而存在,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可能脱离人而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最本原的目的是促进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其终极价值追求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使人从动物性存在提升到人性存在。在这种价值实现中,它又反映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因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1](P67—68) 其具体活动的展开也是以人为出发点(人的现实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通过人来实施(教育者的引导和受教育者的接受学习),又以人为归宿(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可以说,“人”的问题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其最基本的、内在的、核心的问题,甚至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人学。
自人类解读斯芬克斯神话之始,人就开始了对自身的认识,但当时的人还是把人当成物来看,人对自身认识的提问方式是“这物是什么”,回答是“这物是人”;古希腊哲学尤其是苏格拉底哲学以来,自“认识你自己”的箴言作为哲学主题加以凸显后,人对自身的认识便到了第二个阶段,转变成“人是什么”。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标志着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与生成,但这种认识局限在对人的抽象的直观把握;马克思抛弃了这种纯客体性的抽象直观和纯主体性的抽象直观的思维方式,在实践基础上,对包括人自身在内的“对象、现实、感性”做了全新的理解,从而科学地把握了人的本质,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现在,人们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指导下,对人学研究已经取得丰硕成果,虽然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还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必须要承认的,即“人学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的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生价值、目的、道路等基本原则的学问。”[2](P5)
由此可以看出,“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和人学的内在逻辑关联点。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存在和发展方式,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上的实践活动;人学是专门研究“人”的科学,是关于“人”的理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指导。事实上,当我们回顾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时,就会发现,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在一定的人学至少是关于人的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可以说,“对人之所以为人”的回答,对人的存在、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形态和实践状况,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具体的教育行为,从而最终影响着社会和人的存在和发展状态。
二、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自人类产生之初就已经存在,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则是20世纪80年代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综合运用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成果,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应用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曾经是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一个二级学科,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但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有关人的思想、道德的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学科,应该获得科学恰当的学科定位。因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在2005年12月印发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正式宣布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被确定为该一级学科所属的五个二级学科中的一个,这是党和国家的一大战略举措,给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的定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四个二级学科相对属于基础学科,而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属于应用学科,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向应用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实现的重要方式和必要途径。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和基本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在人的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1](P66—67) 人(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它把人置于整个世界的中心,正是人的实践活动推动着社会不断发展。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生成,是人的本质对人来说的真正的实现,是人的本质作为某种实在的东西的实现。”[3](P128)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人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4](120) 有学者甚至提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暂且不管这种观点是否完全正确,但不可否认的是,改造社会和人的自身解放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论题。“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思想武器”。[5] 这揭示了“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崇高的价值目标。因此,有着深厚人学底蕴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自然存在着丰富的人学思想,关于人的本质、人性、人的发展规律、交往、个性、需要、利益,等等,马克思都有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指导,这样,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的真正实现,也才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更大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以及人与人的权利和义务、人的自由和平等、人的理想和信念等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拓展了一个崭新的视野。只有以此为指导,以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为出发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才能在当今众多学科体系发展取向中,扬各家之长,避各家之短,融合提炼,自成一家,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有相对稳定性和坚实理论内容、并为社会认同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6](P96)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取向的出现,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指导在理论上的诉求,遵循了学科发展规律,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人文关怀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要求
任何理论的发展变化归根结底都是实践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取向的出现也不能摆脱这一逻辑定律。革命战争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成果显著,切实解决了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坚定了人们的政治信念,鼓舞全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总结这些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随着形势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也相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相对滞后于现实,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走了弯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经济成分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组织形式多样化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趋于多元化,尤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更崇尚自由、独立、平等、自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也需要改变以往单纯灌输的方式、单纯把人当成工具和被动的接受器的方式、单纯进行知识教育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德育等理论相继产生,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地位的讨论也取得丰硕成果,这些研究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单纯的社会价值和工具价值的片面性,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目的价值。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一切工作都要落脚到促进人的发展上,这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确认,强调对人本身的尊重,关注的是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说到底,就是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构建和谐社会,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最终也是为了人的发展。这些给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出了新的课题,那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坚持以人为本,怎样建设和谐社会,怎样最大可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有机统一,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是由现实的个人组成的,没有离开个人的社会,社会的发展也必定要靠个人的发展来实现,靠一个个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人是历史的剧作者,在通过人的实践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人本身也得到发展,因为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例如乡村变成城市,荒野变成清除了林木的耕地等等,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7](P494) 主观世界的改造又会提高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实践活动,人是这一实践活动的主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过程也是人本身发展的过程,不断发展的人又会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高其有效性。因此,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从现实的人出发,用符合人性的方法实施教育,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可以更好地促进这一实践活动的开展,从而更好地提升人、完善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取向的出现就成为必然。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取向已经出现,并有着一定的必然性,但是,对这一取向的研究目前还非常薄弱,有必要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是学科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这一规律在现代社会表现得尤其明显。受这一规律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要发展和完善其学科体系,尤其是要在主干学科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分支学科的不断建设和发展。自1984年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专业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了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的研究和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还不完善,主要是分支学科划分标准不明确,分支学科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内在建构工作发展不平衡。划分思想政治教育分支学科的标准主要应该有两个:一个是学科研究对象,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各门思想政治教育主干学科和分支学科都依据它而得以建立;一个是所运用学科的理论分析方法,即按照其他学科的理论分析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把这些理论分析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框架从而划分思想政治教育分支学科,如用哲学的理论分析方法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用文化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的理论分析方法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学、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同样,用人学的理论分析方法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学。陈志尚指出:“人学是21世纪的新兴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的重要的生长点。”[2](P1)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也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新的生长点,这不仅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规律,而且也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取向应该从人学的角度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存在,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提供根本依据和合理性解释;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理论基础,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方法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史进行人学解读,对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进行人学分析,用人学的世界观整体地透视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