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观的新贡献——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观之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本矛盾论文,试论论文,观之论文,贡献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对矛盾问题这一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进行了一次次新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矛盾问题的新思想。50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原则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新学说,进一步丰富了他的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思想。这也为我们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研究、分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时期遇到的各类矛盾树立了光辉典范。我们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理论,分析研究了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基本矛盾,从解决基本矛盾入手,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引我国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大业不断前进。
一
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部著作中,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中有关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基本原理,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现象,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新学说,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并对这种矛盾的性质和特点作了科学论述。
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并且,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同样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这是矛盾普遍性的规律所决定的。但是,矛盾特殊性的规律又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适应是基本方面,不适应是非基本方面;其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在性质上与剥削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根本不同。剥削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它不可能由旧的制度本身来解决,只能由社会革命即由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来解决。
邓小平同志对毛泽东同志所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的结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他认为:毛泽东同志所写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建树。他指出:“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虽然邓小平同志没有专门就基本矛盾问题作过多的阐述,但这并不能说明邓小平同志忽视了基本矛盾问题。在基本矛盾确定之后,邓小平同志更多地是通过他的有关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论述,表明他对基本矛盾的态度是始终如一的。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的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等等。这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著名论断,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把握基础之上的,是围绕着如何真正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展开的,是抓住了解决基本矛盾、发展社会主义的关键。
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科学判断,作出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并根据主要矛盾决定党的中心工作的原理,提出我们党在现阶段的中心工作,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关于基本矛盾思想的逻辑体系。在这一点上,邓小平同志与毛泽东同志有着明显不同。毛泽东同志虽然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但是,他并没有把基本矛盾的思想贯彻到主要矛盾及中心工作的思想中去。在分析主要矛盾时,违背了基本矛盾的论述,错误地把阶级斗争当作主要矛盾,把抓阶级斗争当作党的中心工作,试图以抓阶级斗争的方式达到解决基本矛盾、发展社会主义的目的。其结果,是阶级斗争越搞越激烈,范围越搞越大,而基本矛盾却日益突出、尖锐,以至发展到“文化大革命”末期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危难境地。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同志的特色理论较之毛泽东同志的社会主义理论最重要的一点发展就是始终如一地坚持了基本矛盾的理论,并且一以贯之地把基本矛盾理论真正贯彻到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之中,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中国逐步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指出了要深入具体地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时,他已经看到,1957年以后,毛泽东同志就逐渐把注意力放到了搞政治运动、搞阶级斗争上,忽视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进一步研究,忽视发展生产力。在组织、指挥经济建设时,也都是采取开展政治运动的方式,搞“大跃进”、“人民公社”,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汲取了毛泽东同志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更主要的是总结了毛泽东同志所犯错误的教训。特别是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之后,邓小平已经不是一般地看待这个问题,而是把它上升到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新的高度。邓小平同志这时提出深入具体地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看作是他开始探索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好社会主义的理论开端。邓小平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要向前发展,就必须首先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状况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以解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已经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问题。
邓小平同志不仅要求人们去深入具体地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而且亲自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他实事求是地指出:在我国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存在着一系列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他反复强调:“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大幕的开启,正是由邓小平同志对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深入具体的研究和认识开始的。
二
由于历史的局限,毛泽东同志在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之后,没有就如何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进一步的论述,也没有就如何既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又克服、消除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作出阐述,只是侧重指出了应该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要区分为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的科学论断,指出:改革并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而是要对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旧体制进行改革。这是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作出的重要贡献。
邓小平同志认为,把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作出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的区分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为只有以通过这种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的区分,才能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状况作出更准确、更具体、更科学的分析和认识。社会主义具有无比的优越性,是就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言。因为只有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从而消灭资本主义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解放。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初确定的一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具体体制,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已经逐步暴露出严重的不足,与生产力水平严重脱节,丧失了发展的潜力,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之所以仍然存在,并不是指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基本制度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矛盾,恰恰相反,正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基本制度提供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巨大可能,因此说二者是相互适应的。基本矛盾的实质是指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具体体制或具体实现形式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着矛盾,所谓不相适应也是就此而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实现形式既有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可能,也有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可能。关键在于实现形式是否做到与基本制度的很好结合,是否完全反映了基本制度的根本要求,是否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一致。
从70年代末开始,邓小平同志就开始强调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实现形式区分开来的思想,并在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了这一思想。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过不久,社会主义改革大业刚刚启动之际,在党内、社会上一些人中间产生了一种怀疑、甚至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想。邓小平同志在采取有力的措施纠正这股思潮的同时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不等于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这表明,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已经高瞻远瞩地看到了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社会主义的具体体制区分开来这一问题对于推进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意义。80年代中期,邓小平同志又明确指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但是,“多年的经验表明,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他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的具体体制,包括已经形成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已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进行改革。改革,不仅是指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同时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
三
如何通过改革、或曰通过怎样的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解决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邓小平同志就此提出了全面、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这是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又一重要贡献。
所谓全面、系统的改革,就是“必须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方式,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要“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由此,邓小平同志的改革思想更加具体、明确,进一步指明了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和任务。邓小平同志是把改革作为解决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的根本方法和途径。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的特殊性进行了多侧面、全方位、立体化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改革目标和任务,针对性、操作性极强,反映了生产发展的本质要求,反映了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核心问题,指导社会主义的改革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邓小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所进行的改革,从深度上说,并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进行一些修修补补,也不是指那种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经常性的局部的调整,而是指对原有的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具体实现形式的变革;从广度上说,改革不仅是革除旧的经济体制,相应的还要改变旧的政治体制和文化、科技体制等等。由此,必然要引起整个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引起人们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一系列重大变化。邓小平同志全面、系统改革的理论,指导我们党在十四大上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是邓小平同志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集中体现。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就曾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这当作方法,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1985年,邓小平同志又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1987年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党的十四大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力由此得到空前发展的事实,雄辩地证明邓小平同志全面、系统改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理论是十分英明的。
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要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的要求,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总结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教训,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破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教训,深刻地指出: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为了兴利除弊,必须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以及其他制度。他强调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邓小平同志1986年进一步强调政治体制改革在整个改革大业中的重要性,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邓小平同志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因此必须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和必然要求。“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民主和法制,这两方面都应该加强,……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他还曾指出:“民主要法制化,法制要保障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化和法制化的统一。”邓小平同志还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进行了专门论述,今天,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正是沿着邓小平同志指明的方向不断推向前进。
相对于经济建设,毛泽东同志更加关注政治运动。在政治斗争的风雨中,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毛泽东同志逐步背离了他曾经设想过的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思想,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一致,在政治体制方面实行的也是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僵化模式。在这一政治体制背景之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践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不仅没有起到缓解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相反,更加激化了这种矛盾。
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那种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只有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才能得以实现。
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科学认识以及深刻、广泛地解决这一基本矛盾的基础上的。对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科学分析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基础。
物质世界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人们对世间各类矛盾问题的探索也不应出现停滞。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中会出现许多新矛盾、新问题等待我们去研究、解决;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引发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需要我们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我们对毛泽东、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观进行比较研究,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精神,掌握、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学习、贯彻邓小平同志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认识矛盾,善于发现和总结新矛盾、新问题的特点和规律的探索精神,写好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新篇章。这是推动我们的事业不断走向新的胜利的基本保证。在这方面,江泽民同志所作的党的十五大报告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范例。
标签: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毛泽东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时政论文; 上层建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