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双湾中学 737100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那鲜明的感情色彩、精彩的修辞手法,一系列栩栩如生、可感性较强的艺术形象,充分展示了作者对生活的审美意向。而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讲授此类文学作品时,就应该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培养学生审美直觉,陶冶养性,美化学生心灵。
一、在朗读中让学生感觉美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显示作品的自然美,首先可以从朗读开始。朗读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情景氛围,让审美主体体会审美客体的音乐美,语言美甚至情感美,得到美的感受。
朗读水平较高的范读,能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假如教者再能声情并茂,就会使学生率先进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境地。尤其是被人们比拟为“余音袅袅的洞箫”“明净无尘的水晶”的散文诗词,其优美洗炼的语言,在教学中,品尝语言美是重点。如能再配上意境接近的音乐伴奏来朗读,文章的意境美就会跃然眼前。
如我在教《江南春》这首诗时,在范读时配了《金泰岬》钢琴曲,当我在潺潺的流水声、鸟儿清脆的叫声、舒缓的曲调的伴奏中读着“千里莺啼绿映红,山村水郭洒旗风……”时,不用再做过多的讲解:学生自然就能感受到诗的意境美,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当然,要让学生能从朗读中感受美,老师的朗读技巧和对学生的指导是很重要的,除了在停顿、速度、节奏上加以指导外,主要应在语调上和语气上加以指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这儿就不详加叙述了。
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对词语的推敲,让学生认识美
在朗读中,学生已经感知到了作品的语言美,那么在课文分析中,就要让学生认识美,让学生理解“为什么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讲解、启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对课本所包含的自然美、生活美、形象美、感情美和艺术美有较深的认识,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要使学生认识美,就要想方设法使学生钻进教材,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去发现美、认识美。比如:
《变色龙》《皇帝的新装》这类喜剧色彩深厚的文章,可以组织学生演剧,让学生自导自演,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入角色体会形象美。
《醉人的春夜》《分马》等课文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准确把握人物性格,被人物高尚的思想所感染,使学生心灵得到自然地美化。
要让学生认识美,除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外,语文教师还应通过词语教学挖掘文章内涵,从而深刻地认识美。
例如杨朔的《茶花赋》中写道:“一脚踏进昆明湖,心都醉了。”
《海市》中也写道,“海碧蓝碧蓝的,蓝得使人心醉。”
朱自清在《绿》中写道:“这醉人的绿呀……这“醉”字作何解释,就要引导学生去仔细体会,从中品味出高纯度的美学成分,而当一个词在特定的语境中出现,产生精美、简洁的效果时,教师就应该让学生体会炼字的精妙。
如朱自清《春》中对小草和蜜蜂的描写:“小草从土里钻出来,蜜蜂嗡嗡地闹着。”“钻”字表明了春草破土萌发,满山遍野地生长出来,显示了不可压抑的生命力。“闹”不仅有嗡嗡声响,而且呈现出一片喧器沸腾的热闹景象。一个“钻”、一个“闹”使境界全出。
三、细细品味修辞,诱发想象力,让学生鉴赏美
想象是审美活动的灵魂,美育的重点就是不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比如学习朱自清的《春》,学生的头脑就应该闪现出美的总貌:春山光泽、春水泱泱、春日暖人、春雨绵绵,嫩嫩绿绿的小草破土而出,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开满枝头……。这里不仅具有浓郁的色彩感,还有各种植物的质感和各种气息。学生仿佛感觉到了春风的柔和,闻到春风的芳醇,听到春风中传送来的和悦的声音,看到一幅美丽的“春光图”。
当然,这还只是一种再现型感想,对于美的发现、认识和评价还是比较肤浅、简单的。教学中还应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意蕴上去挖掘,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对美的追求,使真正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妙处,体会大自然的美,以及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应细细品味文章中的修辞,尤其是精辟的比喻。
老作家叶君健《看戏》一文中,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描写梅兰芳的演唱。作者是这样来描写的:“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将梅兰芳字正腔圆,似乎柔和而又铿锵,音色辉煌的无形歌声比作闪闪发光、珠圆玉润的有形的珠子。通过细细品味这个比喻句,学生将无形化为有形,将音乐形象化、具体化了,根据视觉形象可以联想并想象音乐形象,在鉴赏美的同时感受到艺术家的热情、体会文章的主旨。
美包含在文学作品中,老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调动各种因素,让学生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引导学生在字、词、句、章中感受美、认识美,从而在写作和生活中创造美。
论文作者:王晓花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11月总第3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9
标签:学生论文; 文章论文; 形象论文; 梅兰芳论文; 要让论文; 课文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11月总第3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