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考数学命题看新课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命题论文,中考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课改形势下,中考数学命题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体现新课程的要求。试题内容会着力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降低双基能力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同时减少死记硬背内容,杜绝设置偏题、难题,注意各种题型的结合和题量的适度等,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在数学中的渗透,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提高各类学生的数学素质,努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一、变传统的给出问题为学生自己设置问题
数学试题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模式,它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创造过程,是一个开展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近几年中考数学命题为学生创设了很多良好的开放试题,这类试题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自主探索。在问题探索过程中为学生思维的形成、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天地。在有些问题的探究中,有些是只给学生已知条件,让学生凭着他们已获得的知识,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自己去发现结论,去证明结论。反之,也可以根据结论让学生填加能推出此结论的条件。例如,2002江苏省淮安市中考试题第25小题写出图象经过点(1,0)、(0,1)的三个不同的函数解析式:__。虽然是一道比较简单的填空题,它改变了传统的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是一道条件开放试题,让学生添加条件来解决问题,可以利用待定系数的方法,求出一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还可以自己给定一个条件,写出一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这样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渗透了函数的数学思想方法。再如,绍兴市2004年中考数学试题第14小题:
在△ABC中,CD⊥AB,请你添加一个条件,写出一个正确结论(不在图中添加辅助线)。条件:__,结论:__。此题改变了传统几何题目的出法,让学生添加一个条件的同时,还得写出一个正确的结论,其实学生在完成试题的过程中,就得考虑条件和结论相符,也就是说,对这个试题必须加以证明。它不仅开放了条件,而且还开放了结论,它既考查了学生对几何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让学生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真正达到了变传统的给出问题为学生自己设置问题,确实是一道好的开放试题。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
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生活情境,创设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让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从学生所熟悉的情景引入,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如江西省南昌市2004年中考数学试题第21题:仔细观察下图,认真阅读对话:
根据对话的内容,试求出饼干和牛奶的标价各是多少元?
问题设置图文并茂,给学生以亲临其境之感,试题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探究情境,而且改变了原来那种陈旧、呆板的应用题形式,让学生感受到题目的新颖,使学生在欣赏、阅读的过程中,理解体会小朋友与售货员阿姨的对话,列出方程与不等式,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情境创设的应用题,能让学生从阅读、感悟、理解、创新中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
再如2004年浙江省丽水市中考数学试题第12小题:
看图列方程组
上图是“龟兔赛跑”中的片断,假设乌龟和兔子在跑动时保持匀速,乌龟的速度为米/小时,兔子的速度为米/小时,则下面所列的方程组正确的是()。
本题以学生熟悉的童话故事“龟兔赛跑”为情境,并配有两位运动员“乌龟”和“兔子”赛跑中动作以及裁判员“小鹿”与它们的对话,学生从“小鹿”与“乌龟”的对话中可以知道“乌龟”和“兔子”的速度关系,再从“乌龟”跑到终点时裁判员“小鹿”给“乌龟”报的成绩中得到“乌龟”的速度,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的试题能让学生在考试中不会感到陌生,更能使学生对试题产生兴趣,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说明“兔子”的失败是由于它的骄傲自满情绪存在,而“乌龟”的胜利是由于它的锲而不舍的精神,教育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试题将会在今后各省、市中考试题中大量的出现。
三、提供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
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是近几年中考试题中的一个亮点,它既考查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又能让学生体会参与到数学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通过自己的内化活动来实现的。这类数学命题不仅能让数学知识转化为具有探索性的数学问题,又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取得成功的机会。试卷中精心设计一个这样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掌握,以活动促发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数学观。如绍兴市2004年中考数学试题第7小题:4张扑克牌如图(1)所示放在桌面上,小敏把其中一张旋转180°后得到如图(2)所示,那么她所旋转的牌从左数起是()
A.第一张B.第二张
C.第三张D.第四张
这题设计新颖,构思精巧,可谓独具匠心,通过扑克牌的操作,探索图形中存在的变化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其应用过程,学生观察(1)(2)两图会发现它们没有任何变化,但试题的设置精巧在只有旋转方块9,才能有(1)、(2)两图的结果。试题有效考查了学生对中心对称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2004年大连市毕业升学统一考试数学试卷第7小题:将一圆形纸片对折后再对折,得到图3,然后沿着图中的虚线剪开,得到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展开后的平面图形是()。
这类试题的目的一方面是考查学生对各种四边形的性质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是考查学生动手能力,也就是说在学生如果不能正确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时,还可以通过动手操作的方法来解决。这样在培养学生动脑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
四、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加强识图能力和处理图表信息能力
纵观近年来中考数学试题,很多试题都是以图像、图表为背景展现在考生面前,这方面的试题不拘泥于大纲和课本,形式多样,有利于在人生智能发展的黄金时期——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适应时代需要。这类题目一般是通过观察图像、整理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语言抽象成数学模型,使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知识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感受到数学创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例如:2002年南京市中考题第28题:(1)阅读下面材料:点A、B在数轴上分别表示实数a、b,A、B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IABI。当A、B两点中有一点在原点时,不妨设点A在原点,如图1,|AB|=|OB|=|b|=|a-b|;当A、B两点都不在原点时,
①如图2,点A、B都在原点的右边|AB|=|OB|-|OA|=|b|-|a|=b-a=|a-b|;
②如图3,点A、B都在原点的左边,|AB|=|OB|-|OA|=|b|-|a|=-b-(-a)=|a-b|;
③如图4,点A、B在原点的两边,|AB|=|OB|+|OA|=|a|+|b|=a+(-b)=|a-b|;
图1
图2
图3
图4
(2)回答下列问题:
①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数轴上表示1和-3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
②数轴上表示x和-1的两点A和B之间的距离是__,如果|AB|=2,那么x为__;
③当代数式|x+1|+|x-2|取最小值时,相应的x的取值范围是__。
正确阅读并理解数学学习材料是自主性学习的要求,但这一点常常被教师和学生所忽视。本题从学生熟悉的数轴入手,利用字母通过分类的形式给出了数轴上两点间距离的计算公式,让学生阅读试题的同时,解决简单的两个数字表示的两点间的距离,进而讨论一个字母与一个数字间的关系,再进一步去探讨两个绝对值之间的关系,试题层层深入,不仅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还渗透着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方法,旨在考查学生正确阅读理解问题的能力,
总之,学生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他们运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究该情境中存在的数学问题,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体会到其中的数学思想。我想,只有这样的试题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才能使学生在不断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和体验成功感,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方面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