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同市第一人民医院乳腺科 山西 大同 037004)
(2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北京 100210)
【摘要】 目的:调查大同地区妇女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为乳腺癌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问卷调查2012年1月—2014年3月入院的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女性乳腺癌生存病例及同时段年龄相近的非乳腺癌人群。利用SPSS14.0的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教育水平、高脂肪饮食者、低纤维素饮食、生存压力大者、有乳腺癌家族史者、体重指数大者、初潮年龄早者、有流产史、无哺乳史者、服用避孕药者及服用时长均为乳腺癌的危险因素。结论:乳腺癌的危险因子为婚姻状况、教育状况、高脂肪饮食者、低纤维素饮食、生存压力大者、有乳腺癌家族史者、体重指数大者、初潮年龄早者、有流产史、无哺乳史者、服用避孕药者及服用时长
【关键词】 乳腺癌;危险因子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6-0098-04
乳腺癌是女性人群中最常见的癌症,并且是导致女性死亡的首要原因。乳腺癌占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33%,其导致的死亡率占所有癌症相关死亡的19%[1]。在世界的不同地区,乳腺癌的发病率及致死率均有很大的不同,相关文献记载[2],美国是乳腺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而亚洲国家乳腺癌的发病率相对最低。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估计2010年全世界乳腺癌新发患者约164万,且乳腺癌的发病有明显的人群和地区分布特点。纵观近30年乳腺癌发病情况,即从1980的发病人数641000例到2010年1643000例,乳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年增长率为3.1%,可以说乳腺癌己逐渐成为女性第一大恶性肿瘤。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和多途径的复杂过程,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本研究通过病例对照研究,筛选与大同地区女性乳腺癌相关的危险因素,希冀通过健康教育能在乳腺癌早期预防、早期筛查和早期治疗方面发挥作用。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3月我院乳腺外科收治的132例女性乳腺癌且不伴有其它疾病的患者为病例组,年龄30—76岁,平均年龄为48.6岁,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同时随机选取在我院行体格检查并按1﹕2配对的264名健康女性为对照组,年龄30-76岁,平均年龄为49.2岁,两组均为本地常住汉族人口,组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采用统一的调查表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参照文献资料[4-6],包括社会因素及生殖生理因素两方面的内容,具体涉及年龄、婚姻状况、教育水平、饮食情况、体育锻炼情况及主被动吸烟情况、月经情况、生育史、哺乳史等(详见表1、2)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计量资料用t 检验。关联分析用带95%可信区间的比值比(OR)表示。多变量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间除年龄及体育锻炼、主动吸烟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病例组已婚者多于未婚,小学及大学以上教育背景更易患乳腺癌,高脂肪饮食及被动吸烟、乳腺癌家族史、社会生存压力及体重指数过大均为乳腺癌的易患因素,而高纤维素饮食则可以降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表1 社会因素对乳腺癌发生的影响
说明:生存压力[7]采用自评法收集入组者自身生存压力信息,0分代表入组者认为生存毫无压力状态,9分代表生存压力很大、接近极限状态,自评分值越高代表生存压力越大。体育锻炼指每周至少3次活动且时间不低于30分钟。
两组间相比有意义的因素为:初潮年龄越小、未绝经者、生育数量较多、有流产史者、以及服用避孕药及服用避孕药的时长等,均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
表2 生殖生理因素对乳腺癌发生的影响
将表1、表2中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条件配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教育水平较高者、高脂肪饮食者、高纤维素饮食、生存压力大者、有乳腺癌家族史者、体重指数大者、初潮年龄早者、有流产史、哺乳史者、服用避孕药者及服用时长均为乳腺癌的危险因素。
表3 大同地区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人群中最常见的癌症,且乳腺癌的发病有明显的人群和地区分布特点。本研究结果根据大同地区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婚姻状况、教育水平、高脂肪饮食者、高纤维素饮食、生存压力大者、有乳腺癌家族史者、体重指数大者、初潮年龄早者、有流产史、哺乳史、不孕史者、服用避孕药者及服用时长均为乳腺癌的危险因素。现就以上各危险因素分析如下。
3.1 社会因素对乳腺癌发生的影响
3.1.1 婚姻状况与乳腺癌
有研究证实[8]乳腺癌患者属于未婚未育者占有较大的比例;独身女性及已婚未生育的妇女患乳腺癌比例要高。女性独身,或年龄超过40岁未婚、未孕或第一胎生育年龄大于30岁者,其乳腺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婚育的妇女。25岁以前第一胎足月生产者,乳腺的发病率仅为30岁后第一胎足月生产者的1/3左右。本研究显示婚姻状况与乳腺癌呈正相关,可能因素为1、研究时间短,病例数少;2、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有些研究对象未如实填写相关情况。
3.1.2 教育水平与乳腺癌
本研究显示文化程度为乳腺癌的危险因子,这与很多研究一致,这些研究[9-10]普遍认为文化程度越高,则乳腺癌的患病率相对增高。这可能[9]与文化程度不同,其所从事的职业类型也会不同,文化程度越高,其所从事的职业以脑力劳动为主,伴随着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加剧,容易产生抑郁情绪,从而导致激素水平的改变;同时文化程度越高,见识越多,思维越宽,出现负面想法的概率也随之增加,导致内环境紊乱,免疫力下降,从而增加了癌症发生的概率[11]。
3.1.3 饮食因素与乳腺癌
很多研究显示了饮食习惯与乳腺癌的关系[12-16]。水果和蔬菜由于富含胡萝卜素和类黄酮,这些均为乳腺癌的保护因子,所以多食用可以减少乳腺癌的患病风险,伊朗和美国均有研究证实了这一说法[12-14]。大量摄人蔬菜及水果具有防癌作用,主要因为它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维生素中以A、C、E三类与癌症的关系最为密切。其中人体的维生素A主要来源于食物,尤其是胡萝卜[15]。维生素A具有抗氧化及抑制突变原和致癌原的活化的作用,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人体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A的多少与癌症的发病率呈负相关作用。维生素E因可抑制过氧化物及自由基产生而具有抗癌的作用,而且在化疗过程中,还能保护正常的细胞免受化疗毒f生的损坏。维生素C除了具有清除自由基和防止脂质过氧化的作用,还可阻断致癌物亚硝胺的形成,且大量摄入,可以制造大量的免疫球蛋白使抗癌的淋巴细胞高效率地发挥作用。相反,高脂肪类食物会使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增加[16-17],这可能与顺式脂肪酸和胆固醇可促进肿瘤的发生。这些均与我们的实验结果一致。
3.1.4 生存压力与乳腺癌
大量研究表明,精神创伤、不幸生活、抑郁等不良心理与精神因素均与乳腺癌发病相关。Wakai等[18]在日本人群中开展前瞻性研究,考察生存压力与乳腺癌发病危险性间的关系,发现“感觉生活有意义”,“做事果断”可显著降低乳腺癌发病的危险性。最新的一些研究[19]也显示出了相似的结果。目前认为,生活负性事件引起的精神创伤会改变机体的免疫功能并引起内分泌的失调,进而导致癌症的发生。
3.1.5 乳腺癌家族史与乳腺癌
10%-15%乳腺癌患者有家族史。有一级亲属乳腺癌病史的妇女发生乳腺癌的风险高出其他妇女2-3倍,若直系亲属有两人患乳腺癌或一人患双侧乳腺癌或患病年龄〈40岁,危险性更高[20]。这可能与它的遗传易感性有关,与本研究的结果一致。
3.1.6 体重指数与乳腺癌
中国协和医院[21]的研究发现,肥胖可增加女性绝经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但与绝经前乳腺癌的发病无相关性,这种差别可能是由于肥胖对雌激素生物活性的影响受绝经期雌激素和孕激素产物的调节,绝经后脂肪组织成为内源性雌二醇的主要来源,使得绝经后妇女暴露于雌激素的风险加大,间接地增加了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3.2 生殖生理因素对乳腺癌发生的影响
3.2.1 初潮年龄与乳腺癌
很多研究证实女性初潮年龄与乳腺癌有密切关系,国内张俊清[22]综合国内22篇有关乳腺癌危险因素的文献做得Meta分析结果显示,初潮年龄晚是乳腺癌的保护因素,而国外也有研究[23]证实白种女性初潮年龄小于12岁的比初潮年龄大于14岁的发生乳腺癌的相对风险增加20%,而同等情况下,黑人女性相对风险增加30%
3.2.2 流产史与乳腺癌
人工流产对乳腺癌的影响争议较大,国际癌症预防和检测大会报告指出人工流产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国内外对人工流产与乳腺癌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结果不完全一致。有研究证实人工流产为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且随着人工流产胎数的增加其危险性亦上升[24-28],也有研究认为人工流产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无关[29]。本研究证实流产史为大同地区女性罹患乳腺癌者的危险因子。
3.2.3 哺乳史与乳腺癌
国内张俊清[22]综合国内22篇有关乳腺癌危险因素的文献做得Meta分析结果显示,哺乳是乳腺癌的保护因素,并且随哺乳时间延长患乳腺癌的风险有微弱降低趋势。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但也有研究显示[30]哺乳与乳腺癌有关,哺乳期激素(雌孕激素)较孕前有所改变,这种改变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乳腺癌的发展。
3.2.4 服用避孕药与乳腺癌
乳腺是女性性激素(主要是雌孕激素)的靶器官。有研究证实[31]女性身体被雌激素浸润时间越长,女性患乳腺癌的危险越大。台湾的研究[32]也证实女性一生暴露于雌激素的时间的长短与乳腺癌发病危险性高低具有相关性。避孕药的成分主要为雌孕激素,在长期服用避孕药的情况下,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将相应增加。
【参考文献】
[1]Jemal A, Siegel R, Ward E, Hao Y, Xu J, Thun MJ. Cancer statistics, 2009.CA Cancer J Clin 2009;59:225-49.
[2]Ministry of Health and Medical Education, Center for Disease Management,Cancer Department. National Registration Cancer Cases Reported in 2010. Iran: Center for Disease Management; 2013. p.344-9.
[3]微RNA在乳腺癌预防和诊断中的作用.王萍玉,姜宝法;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Risk Factors for Breast Cancer in Iranian Women: A Hospital-Based Case- Control Study in Tabriz, Iran. Mina Hosseinzadeh, Jamal Eivazi Ziaei, Nader Mahdavi, Parvaneh Aghajari3, Maryam Vahidi3, Alaviehe Fateh4,Elnaz Asghari. J Breast Cancer 2014 September; 17(3): 236-243.
[5]杭州地区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调查分析.王灵燕,金璐,周芳;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 ;23(1):65-67.
[6]女性乳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史斌浩,任敏;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4年4月;6(2)109-111.
[7]Cui X,Dai Q,Tseng M,et al. Dietary patterns and breast cancer risk in the Shanghai breast Cancer Study[J].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y,2007,16:1443-1448.
[8]何文山,温巧萍,吴肇章等. 女性乳腺癌患病因素的探讨.中国性科学,2010,19(4):16-18.
[9]李海洋,王威,吴拥军等;郑州地区乳腺癌危险因素的调查及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邵文杰,王红妹等;农村妇女乳腺疾病筛查项目评价;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张宁,罗志明,邓洁明,妇女乳腺癌发病与相关因素的分析;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2):6-8.
[12]Larson SC,Giovannucci E,Wolk A;Folate and risk of breast cancer:a meta-analysis.J Natl Cancer Inst 2007:99:64-76.
[13]Boggs DA,Palmer JR,Wise IA,et al;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 in relation to risk of breast cancer in the Black Womens Health Study.Am J Epidemiol 2010;172:1268-79.
[14]Mina Hosseinzadeh, et al;Risk factor for breast cancer in Iranian women:A hospital-based case control study in Tabriz,Iran;J of breast cancer;2014;17(3):236-243.
[15]蒋梅. 预防癌症,请多素食; 肝博士,2014年第6期:42-43
[16]Balasubramaniam SM,Rotti SB,Vivekanandam S;Risk factors of female breast carcinoma:a case control study at Puducherry Indian J Cancer 2013:50:65-70.
[17]La Vecchia, et al; Olive oil, other dinetary fats and the risk of breast cancer(Italy);Cancer Causes Control 1995;65:45-50.
[18]Wakai K,Kojima M,Nishio K,et al,Psychological attitudes and risk of breast cancer in Japan:a prospective study[J].Cancer Causes Control,2007,18(3):259-267.
[19]Sssel P,Adams E,Valentine JC.Depression as a risk factor for breast cancer:investigating methodological limitations in the literature[J].Cancer Causes Contml,2012,23(8):1223-1229.
[20]李经忠,刘峰,刘正华;乳腺癌的病因学研究现状;肿瘤防治研究;2001.28(4):328-330.
[21]郭兰伟、李霓等;BMI与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4;35(3):231-36.
[22]张俊清、吴艳乔,张敏等,月经生育因素与乳腺癌关系的Meta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10,37(7):1262-1264.
[23]Mitchell H. Gail,Joseph P. Costantino,et al;Projecting Individualized Absolute Invasive Breast Cancer Risk in African American Women.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2007,99:1782-92.
[24]郭阳阳,谷元廷,王芳. 人工流产与河南女性乳腺癌发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国实用医2014;41:22-23.
[25]李妮娜,陈磊,李峥,等.人工流产与乳腺癌关系的Meta分析[J].实用肿瘤杂志,2012,27(4):419-423.
[26]Brind J,Chinchilli VM,Severs WB,et a1.Induced abortion 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breast cancer:a comprehensive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1996,50(5):481-496.
[27]柏刁,郑伯军,张飞云.2t0例乳腺癌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3,16(6):470-475.
[28]吴家刚,方亚.人工流产与女性乳腺癌关系的Meta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04,11(4):332—334.
[29]高道利,叶展,秦勤,等.26万女性队列人群中乳腺癌与人工流产关系的研究(上海)[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08,27(1):5l-54.
[30]戴琼,杜玉开;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4(6):544-47.
[31]Soerjomataram I,Louwman WJ,van der Sangen MJ,et al. Increased risk of second Malignancies after in situ breast carcinoma in a population-based registry. Br J Cancer,2006,95(3):393-97.
[32]Wu MH,Chou YC,Chou WY,et 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critical period of estrogen exposure and circulating levels of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 in breast cancer:Evidence from a case-control study. Int J Cancer,2010,126(2):508-14.
论文作者:姚栋1 (通讯作者),刘英1,高纪东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26
标签:乳腺癌论文; 因素论文; 女性论文; 危险论文; 年龄论文; 初潮论文; 人工流产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