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鹅疾病多发原因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发论文,对策论文,疾病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养鹅业的发展,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传染病,如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鹅副粘病毒、鹅流感、鹅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法氏囊炎、鼻气管炎鸟疫杆菌等烈性传染病。从现实情况看,老的传染病继续存在,新的传染病又不断发生,使得雏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越来越高,经济损失增大,严重制约了养鹅业的健康发展。
一、多发原因
1.疾病传播方面。在雏鹅的购置缺乏健康分级标准、鹅舍布局与建造不合理、用具、饮水等不符合卫生标准。
2.疾病防治方面。(1)随着养鹅业的发展,国外新品种的引进, 国内市场的频繁交流,以及局部环境污染的加重,使原有的疾病还没有消灭,新病又开始发生和流行。喹乙醇、磺胺类等药物使用不当以及饲料霉变等造成的中毒性疾病。
(2)预防工作不到位。目前针对鹅的疫苗较少,还比较单一, 仅小鹅瘟疫苗有间断供应,其他疫苗极少甚至没有。为鹅业服务的专业科技人员奇缺,缺乏适时有力的指导。养鹅业基本上还处于粗放型养殖状态,这就为病原微生物的入侵提供了机会。
(3)病原毒株不断变异。有些病原毒力减弱,有些毒株在流行过程中发生变异,症状和病理变化出现了新的特点,虽然接种了疫苗,仍造成防疫失败。
(4)寄生虫病的侵扰。如对球虫病、绦虫病等的预防重视程度不够, 发病后也因诊断不准确,仅是对症治疗。
3.饲养管理方面。
(1)规模加大,管理水平跟不上。近几年,养鹅方式迅速由少量分散、 以放牧为主向规模化、舍饲为主的方式转变。但在管理上却仍按几十只鹅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结果造成鹅舍温度、湿度难以控制,密度过大,易发生啄癖;料槽、水槽不足、吃喝不均匀,生长也不整齐;垫料更换不及时,通风不好,易引起呼吸道病和球虫病等疾病;消毒不彻底,使一些病原滋生,造成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2)饲料不合理。鹅的饲养标准未及时普及,养鹅者在鹅的饲喂上往往也很随意。比如,有的采用肉仔鸡料或蛋鸡料等喂鹅,这样就必然会出现营养失衡,从而引起疾病发生。有些养鹅户自己调配饲料时,常将食盐量加大,大大超过正常量(0.3%~0.5%),结果造成食盐中毒。
二、防治对策
1.严格执行“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由于鹅为群居饲养,一旦发病就会迅速传播,难以控制,发病不仅治疗费用高,疗效也不高,还会形成药物残留。因此,必须认真搞好饲养管理,科学配制鹅料,满足鹅的营养需要,增强体质和抗病力,切实搞好加强消毒和分级饲养工作,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
2.加强管理。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不可混养多品种或多日龄的鹅,防止交叉感染。饲养人员要严格遵守工作程序,使鹅群建立良好的条件反射,对各种应激因素,如噪音、停水等,应添加电解多维、抗生素等以减轻应激。同时根据鹅的营养需要标准,合理调配饲料。
3.实现鹅业产业化工程。因地制宜,由能人带动实现鹅业产业化工程,即组建龙头企业,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养户+科技”的模式,实行统一供应优质鹅苗,统一种草供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回收产品销售,形成产、供、销一条龙产业链条。
(郑金茹)
(摘自《河北科技报》2007.5.17.⑥
联系电话:0311—85815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