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道德的人_社会公德论文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_社会公德论文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的人论文,做一个论文,道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文明风尚,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从社会主体来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每个公民都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人类的内在需求和时代的呼唤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但是,道德不仅是社会对个体的外在控制与约束手段,而且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人类本身逐渐社会化,以及社会关系多样化、复杂化的客观要求,是人之所以成为人、成为社会主人的显著标志。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是社会对其成员的要求,更是个体内心的呼唤,是人类自身发展与完善的需要。

道德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它以良心、社会舆论、风俗习惯等形式,引导和规范着个体的行为,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道德虽然植根于人类现实社会,但并不只是反映这种现实,而且还反映着人们对高尚人生和美好社会的憧憬,体现着人们的精神需要和精神追求,一个道德的社会,是人们向往已久的精神家园。在那里,启动人们行为的至上力量不是“现实的物质利益”,而是“渴望道德,追求高尚”的精神动力。

就人们追求道德的根本意义来看,无非是要通过对体现着社会理想的文明人际关系、特别是伦理道德秩序的追求和构建,为人们追求合法利益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也就是说,人们追求道德的原因,就在于人们追求合法利益的内在需要之中。世界不存在脱离人的利益的内在需要,也不存在仅仅以道德自身作为绝对目的的纯粹道德。个体对道德的追求,具有互利性特点,由这种共同的道德追求所构建起来的道德的社会环境,构成了个体生存、生活与发展的条件。人们作为道德追求的代价而牺牲的利益,必将由道德的社会生活来补偿。当然,在道德发展的较低阶段,对道德的追求还不可能成为每个社会成员每时每刻的自觉行动,这就需要一批道德先行者或者叫道德模范,以其先进行为向人们展示人格的魅力和道德的力量,引导着人们去践行道德,去追求崇高与美好。正是人类的这种对道德内在的需求和动力,引导人类社会一步步地由野蛮走向文明、由现实走向理想。

然而,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年代,现实的道德本身陷入了困惑与冲突。一方面,一些崭新而进步的道德观念正在逐渐形成或已经确立,如重时间、讲效率、务实效、求进步,肯定开拓、鼓励竞争、追求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等等。另一方面,道德在一些人心目中正在失去往日的光辉与价值,道德评价有时陷入软弱无力、被人冷漠的境地,有德吃亏、无德获益、道德无用等不道德、反道德的心态和行为有所滋长,具体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权力腐化,“官德”堕落,人际关系冷漠,社会公德失落,职业道德下滑,有损商业道德、医德、师德等危害社会的事件不断发生。人类不道德、反道德现象的滋长蔓延,从人类思想上找根源,主要是由于道德评价失范、价值取向紊乱、非道德主义泛滥、道德心态扭曲、道德认知与行为分离等原因,导致人们道德主人意识淡薄。这种不道德、反道德的现象,严重损害了经济的健康持久发展,损害了社会的有序运行,损害了人们的和谐相处,损害了人类的文明。时代要进步,就必须扭转这种不道德、反道德现象的滋长蔓延趋势,以唤起人人争做有道德的人的意识。

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为基础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在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对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具有强大的引领和整合功能。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抓住了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抓住了道德建设的根本。

长期以来,我们党在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同时,也不断深化着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认识。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无论形势怎样变化,都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要在全体人民中牢固树立这一共同理想。进入新世纪,我们党适应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和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着眼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提出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强调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要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在全社会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深刻总结了我们党意识形态和道德建设的历史经验,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和道德建设成果之大成,把我们党倡导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系统地精练地整合在一起,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方面内容。这为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提供了根本,指明了方向。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四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道德建设领域的具体化,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具体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四德”建设提供指南,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四德”建设提供了导向,而“四德”建设,又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尤其是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任务以具体规范的要求进一步具体化。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生活中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道德规范,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基本条件,是公民应有的品德操守。它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等内容,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阶段,要求有相应的社会公德水平,而当前社会公德水准的滞后也必然有碍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因此,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把社会公德建设作为一个基本点。

职业是人们的专门业务,既是以社会分工为纽带的社会关系,又是个人所从事的正当业务及对社会承担的必要职责,并且还是人们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职业道德就是适应各种职业的要求而产生的道德规范,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内容,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表现为职业观念、职业情感、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良心、职业作风等多方面,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职业道德同人们的职业生活密切相关,职业生活从多方面影响着人们道德心理的特殊倾向,影响着人们对生活目标的确立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主要标志。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随着现代家庭生活方式、现代家庭内部结构以及家庭外部关系的变化,在全社会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成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类道德演进中,主体修养即个人品德建设至关重要。个人品德是相对于社会公德而言的,是个人的一种心理或内在的品质。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相比较,更容易发挥自律作用和增强道德评价的内在动力,人们如果没有刚正、勇敢等个人品德,对违反社会公德的不良现象甚至违法犯罪现象就会无动于衷。虽然公德的形成有时靠“他律”,但这种“他律”是建立在个人“自律”基础上的,如果缺乏个人“自律”的基础,经常会变得“走样”或失态。例如,“不能随地吐痰”,这是起码的公德,但仅靠外在的“他律”,效果并不理想,而必须靠每个人的“自律”,靠良好的个人品德。同时,个人品德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内在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个人品德讲究正心、诚意、修身、养性、“慎独”,因其弥足珍贵,常常被称为美德。因此,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必须重视个人品德建设。

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重在培育公民的道德主人意识,重在公民自觉参与道德实践

道德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活动,自律是道德的根本特征。人作为道德的践行者,作为道德的主体,他的道德行为源于他内心的道德意识和自决能力。外在的约束在促使人们养成道德自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外在的约束不是最终目的,是手段。只有当人们摆脱了他律的约束和外在的限制,进入到自律阶段,树立起道德主人意识,发自内心地从事道德活动,自觉自愿地追求道德上的完善,追求道德上的崇高,他才真正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为此,要把培养道德主人意识,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现代的国民教育不是应试教育,而是以道德教育为首要任务的素质教育。在道德教育中,不能把受教育者看做是“驯服”对象,实行以教育者为主的单向式的灌输教育,培养循规蹈矩和无条件服从的公民,而是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激发受教育者对道德的内在需要,使受教育者从被动、盲目、消极地接受教育转向主动、自觉、积极地吸收道德教育、参与道德教育;不是使受教育者机械地按照道德信条行事,而是要促使受教育者对现有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社会道德规范进行独立思考,并在反省、理解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选择;不是把遵守道德规范作为受教育者的外在要求和生活手段,而是把它视为内在要求和工作生活本身,看做是生活目的。在具体道德教育方法上,要给受教育者以平等自由参与的机会,建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的道德教育机制,让受教育者能充分地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唤起受教育者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情感体验,增强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意识,从而达到树立起道德主人意识。

道德是知和行的统一。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仅有道德主人意识,只是提供了可能性和前提,还要落实到行动上。为此,精神文明建设重在道德实践活动,通过引导公民自觉参加道德实践,使道德主人意识转化为道德现实。

道德实践是一个逐渐提高、分层推进的过程。由于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完善过程中,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的经济成分,在按劳分配的前提和共同富裕的目标下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和诚实守法先富起来。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现实的道德水准必然存在差异性和多层次性,既有公而忘私、先人后己的共产主义道德先行者,也有谦让礼貌、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道德实践者,还有利己不损人的明哲保身者。现实道德水准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决定了公民道德实践活动一定要增强针对性,分层次进行,注意把广泛性和普遍性要求与先进性和特殊性要求结合起来,不能把要求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奉行的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作为对一般群众的要求,不能把我们努力提倡的先进思想、高尚的道德与必须普遍遵守的道德规范混同起来。对于全体公民,必须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荣辱观的教育,引导他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知荣辱、守规范,明是非、分美丑、辨真假、识善恶,讲究文明礼仪、爱岗敬业、平等互爱、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争做合格公民,这是道德实践的最基本要求。在引导全体公民以德修身、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引导广大公民积极做好事,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争做一个好人。这是道德实践活动的第二个层次,即由广泛性、普遍性向先进性发展。当前道德实践活动还要引导广大公民树立崇高的事业理想和远大的追求抱负,脱离低级趣味,大公无私,一心为公,舍己为人,无私奉献,争做一个高尚的人,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这是道德实践活动的第三个层次。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实践,引导公民对这三个层次目标的追求,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广泛性与先进性结合起来,以广泛性普遍性为基础,逐步向先进性发展,最后以先进性激励人们升华道德境界,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以养成文明习惯、提高道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目标的道德实践活动,必须从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细节入手,从“小事”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因为在涉及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单位、个人与社会之间的道德关系中,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道德习惯的体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严要求自己,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从一点一滴做起,决不放纵自己。“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积小善而成大德,在持久的道德实践中提高道德水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标签:;  ;  ;  ;  ;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_社会公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