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应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与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深圳论文,正确处理论文,关系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化是集城市定位、提升城市功能与城市发展战略抉择于一身的复杂系统工程,既要立足国情、市情,也要认真研究国际化城市发展趋势与一般规律,超前规划、系统规划、全面规划。国际化又是一个具体的实践过程,既要正确处理影响国际化的若干现实关系,又要切实解决制约国际化的若干具体问题。
一、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应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1.正确处理新定位与原定位的关系
22年来,深圳的定位一直处在变化发展之中。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经济特区到90年代初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到90年代后期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示范城市,再到今天的国际化城市,每个定位都折射出时代背景与发展状况。
经济特区是中央对深圳的定位,要求深圳经济特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圳经济特区的国内政治意义大于国内经济意义;中国经济特区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种子选手,代表国际社会主义与国际资本主义竞争,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与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圳经济特区的国际政冶意义远大于国内政治意义;经济特区要成为中国改革的试验场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为全国市场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发挥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是启动中国改革开放的“启辉器”,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圳经济特区的国内经济意义又大于城市本体论意义,正如中央领导所说,经济特区是全国的特区,建立经济特区的目的不是为了特区本身发展,而是为了带动全国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经济特区开始从单纯出口加工基地上升为综合性经济特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要求深圳经济特区胆子更大一点,发展更快一点,在此背景下,深圳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功能,争取把深圳建成综合型多功能现代化国际性城市。
20世纪90年代末,广东省要求深圳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广州—起带动广东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世纪初,广东省和深圳市提出,深圳要争当建设有中国特色让会主义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示范城市。2002年底,深圳市委提出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2003年,广东省和深圳市根据国际国内形势,高瞻远瞩,提出深圳要建设国际化城市。
国际化城市是对过去一系列城市定位的继承与发展,将使深圳实现从单项冠军到全能冠军、从经济改革到全面改革、从有限开放到全面开放、从对外开放窗口到国际化城市的重大战略转变,预示深圳城市定位将完成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是深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知识经济的科学抉择,是中国加入WTO和CEPA之后,中国经济特区的未来发展路径与前进方向,是深圳发展关键时刻的一次关键定位。如果说,过去22年,深圳经济特区的功能主要是“引进来”,为中国引进资金、技术、管理和信息,建设国际化城市将使深圳完成从“引进来”向“走出去”的惊心一跳,带领中国走向世界、全方位融入国际社会。
建设国际化城市是全面提升经济特区功能、继承和发展经济特区事业的战略举措。经济特区22年的改革与发展,为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体制基础、物质条件。没有经济特区22年的发展,今天是没有资格、基础和条件谈论建设国际化城市。然而,在全国全方位改革开放、中国加入WTO、CEPA即将实施的历史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的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与示范作用,深圳经济特区就必须朝国际化城市迈进,从对外开放窗口提升为国际化城市,从带领中国“引进来”到带领中国“走出去”,全面提升经济特区功能。
2.正确处理建设现代化城市与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关系
现代化、国际化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两把标尺。如果把现代化作为纵轴,国际化作为横轴,它们共同构成城市发展水平的评价坐标系。
城市现代化是城市国际化的物质保障与前提,建设国际化城市首先必须建设现代化城市,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经济现代化、行政管理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医疗现代化,使海港、空港、信息港、金融港高度现代化,将城市功能触角辐射世界各个角落。只有城市率先现代化,才有基础、条件和资格谈论建设国际化城市。
城市国际化是城市现代化的加速器和促推器。经济国际化、金融国际化、贸易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市场国际化、规则国际化、机制国际化,将进一步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因此,在全面建设国际化城市进程中,城市现代化是硬道理,城市现代化水平将直接决定城市国际化的质量、速度与档次。
3.正确处理建设国际化城市与CEPA、WT0的关系
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在近期必须以CEPA为切入点,通过CEPA实现与香港产业结构的对接,实现深港经济一体化,完成区域性国际化城市建设目标。在中长期必须把WTO做为深圳国际化的大平台,完成全方位融入世界、建设洲际型国际化城市甚至更高能级的国际化城市的宏伟目标。CEPA是2006年WTO保护期限前的一次国际化热身运动,是全方位迎接WTO挑战的一次预演。如果说CEPA是深圳有限度融入国际社会、建设区域性国际化城市的梯子,WTO则是深圳全方位融入国际社会、建设能级更高的国际化城市的平台。
4.正确处理区域性与国际化的关系
深圳提出建设区域性国际化城市,从字面上看,把区域性和国际化放在—起好象有点矛盾。城市资源配置国际化、城市功能辐射国际化、城市影响国际化是衡量城市国际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根据这3个指标可以把国际化城市分3类,第一类是低层次国际化城市,即区域性国际化城市,城市对资源要素配置力、城市功能辐射力、城市影响力跨国界,但范围非常有限,仅局限在一国或几国的有限范围内;第二类是中等水平国际化城市,也叫洲际型国际化城市,城市资源要素配置力、城市功能辐射力和城市影响力已覆盖所在洲;第三类是能级最高的国际化城市,一般称之为国际中心城市,城市资源要素配置力、城市功能辐射力和城市影响力已覆盖全世界,是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指挥与控制中心,如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城市。
然而,从城市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看,毫无疑问,城市的功能、辐射力和影响力当然是越国际化越好。目前深圳提出建区域性国际化城市,只是建国际化城市的近期目标和初级阶段,而非终极目标和最高目标,是为将来建设更高能级的国际化城市打基础。
5.正确处理建设经济型国际化城市与建设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城市的关系
纵观世界上的国际化城市,如纽约、东京、伦敦、巴黎等综合型国际化城市,它们不但是世界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也是世界文化中心、知识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教育城、科技城、文化城、艺术城、会展城,是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城镇全面协调发展的典范。既使是专业型国际化城市,如新加坡、鹿特丹等港口型国际化城市,法兰克福、香港等金融型国际化城市,日内瓦、洛桑、布鲁塞尔、维也纳等政治型国际化城市,米兰、戛纳等文化型国际化城市,它们无一不是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城市。
深圳市委提出建设偏重于经济型的国际化城市,在指导思想和具体实践过程中,决不能一手硬一手软,应当始终不渝的重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特区内与特区外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科教兴市、文化立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文化强市、教育强市、科技强市和生态城市,培植国际化城市建设的智力源泉、动力源泉和环境保障条件。要始终牢记胡锦涛总书记今年视察广东时关于“率先发展、加快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的指示精神,把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教育强市、高科技城市、生态城市和文明城市,有机地统一到国际化城市建设过程中来。
6.正确处理建设国际化城市与建设特色城市的关系
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城市也是如此。世界上的国际化城市都是特色城市,正是由于其产业结构特色、城市规划特色、城市建筑特色、城市文化特色,才吸引全世界眼球,使它们成为国际化城市。当人们提起特色建筑,人们就想起某座国际化城市。提到某座国际化城市,人们就想起某座著名建筑。金字塔、长城、埃菲尔铁塔、自由女神像几乎成了国家、民族、城市的象征。有形的特色如此,无形的特色也是如此。当人们提到服装文化,人们就想起了巴黎和米兰。当人们提到电影文化,人们就想起了好莱坞、柏林和戛纳。当人们提到宗教文化,人们就想起了圣城耶鲁撒冷、伯力恒、梵蒂冈。因此,深圳在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过程中,不要复制西方城市,要把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深圳精神和深圳文化深深融入到国际化城市建设过程之中。
二、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1.“城中村”与“村中城”问题
20多年来深圳经历了两次城市化,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特区内农村土地国有化,实际上只是有限度城镇化,还保留了农村经济社会组织;第二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将特区内集体经济组织与社会组织进行改造,村委会改为居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变为股份公司,村民变市民。目前正在进行的特区外扩大“村中城”与特区内“城中村”改造属第三次城市化。
由于第一、二次城市化的不彻底性,导致特区内留下了上百个由“握手楼”与“接吻楼”所组成“城中村”,这些城中村由于无统—规划、建设和管理,无消防设施,无统一的水电管网,在租金驱使下,城中村的握手楼和接吻楼还在年年“长”高,已成为城市的治安、消防、卫生、计划生育死角。上百个城中村犹如悬在城市上空的百颗不定时炸弹,无时无刻不在威胁这座现代化城市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些以地缘、血缘、民俗为联结纽带、靠以地生财和以房生财的城中村,至今还残留着农村经济社会管理模式与农村生活方式,严重影响深圳的国际形象与国际城市建设。
改造特区内的“城中村”和特区外的“村中城”,是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必然要求与战略步骤。国际化城市不是由“城中村”和“村中城”组成。建设国际化城市首先应当加速城市化进程,在特区内消除“城中村”,进行深度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在特区外拆除二线,消除二元社会结构,发展“村中城”,把散布在宝安、龙岗两区星罗棋布的“村中城”联为一体。第三次城市化要充分吸取前两次城市化的经验教训,高度重视无形城市化,把无形改造作为城中村改造的战略重点,实施“23344”工程:
第一,城中村改造必须抓住两个重点:一是彻底改变城中村的经济发展模式,变单一的物业经济、收租经济为多元化的现代服务型经济;二是彻底改变城中村的社会管理模式和生活方式,改造家族式、宗族式、封建式的乡规民约。从某种意义上说,无形改造胜于有形改造,无形城市化重于有形城市化,否则,又要犯前两次城市化的历史性错误。
第二,城中村改造必须斩断制约城市化的3条纽带:一是斩断村民与土地的纽带,建立开放型经济结构;二是斩断村民与血缘的纽带,建立开放型社会结构;三是斩断村民与带有封建色彩的乡规民约的纽带,建立现代社区理念。
第三,城中村改造必须使3大要素自由流动起来:一是使股权流动起来,消除身份股、等级股、世袭股、地缘股,使男女同股同权同利,使某些村所谓的A、B、C股同股同权同利;二是使村民在全市范围内流动起来,使村民真正变为现代市民;三是使房地产流动起来,使合法私房产权化、证券化,使房产流动起来,房产流动才能使村民真正流动起来。股权、村民、房产3要素能自由流动,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的镶嵌在城市中的超稳定的堡垒式城中村才能真正融入现代城市社会,村民才能从骨子里真正变为现代市民。
第四,城中村改造必须实现四大角色转换:一是使村民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市民,摆脱了地缘、血缘纽带,广泛参与社会竞争;二是使村落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社区,摆脱了农村经济社会管理模式;三是使农村股份公司变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消除地缘股、血缘股,让股权流动起来,政企分开,政社分开,变成市场主体与企业法人;四是使居委会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居民自冶组织,与股份公司脱钩,摆脱“小媳妇”角色,真正实现“四个民主”和“四个自我”。
第五,城中村改造必须实现社区经济四大转型:一是使一户一栋的宅基地模式向城市单元住宅模式转变;二是使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屋村管理模式向城市物业管理模式转变;三是使个人私房出租模式向产权经营模式转变;四是使物业经济模式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多元经济模式转变。
2.三个一体化问题
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离不开3个一体化:第一是深圳范围内的城镇一体化,使特区内与特区外协调发展;第二是珠三角城市群—体化,消除珠三角城市群在产业、资源、港口、机场、贸易、旅游等方面的恶性竞争;第三是深港—体化,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推进深港经济一体化。实现第一个一体化,就必须拆除二线、消除一市两制和—市两法。实现第二个一体化,就要成立珠三角市长联系会议、珠三角经济协调会、珠三角规划委员会、珠三角企业联合会、珠三角行业协会和珠三角市场仲裁机构,使珠三角城市群的交通基础设施实现同网、同轨、同制、同卡。实现第三个一体化,就必须实施“一地两检”、罗湖口岸24小时通关、深圳居民凭身份证往来香港,就必须加快深圳与香港在机场、港口、旅游、环保等方面的合作,促进深港两地在人员、资金、货物、服务的四通。
3.创业板问题
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受资源、土地和发展空间限制,只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经济效益好、技术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可喜成绩,这其中有风险资本的杰出贡献。由于创业板迟迟不能开,风险资本失去了退出渠道,已进入的风险资本在无人承接情况下“举杠铃”,生存都成问题,更谈不上发展。然而,风险资本是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创业板又是风险资本发展的生命线。深圳主板市场叫停,创业板不开,严重影响国际风险资本进入,失去风险资本支撑,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将受到严重制约。建议中央尽快研究深圳创业板问题和深港创业板合作问题,使深港创业板的上市公司能相互到对方挂牌,实施QDII和QFII,使深圳居民能投资香港股市、香港居民能投资深圳股市,共同打造深港国际金融中心。
4.发展空间问题
在全国24个中心城市中,深圳的GDP排第四、地方财政收入排第三、出口连续10年排第一,综合经济实力和城市辐射力位居24个中心城市前列。同时,深圳又是24个中心城市中唯一个没有辖市辖县、没有腹地的城市,是24个中心城市中面积最小的城市。发展空间狭小严重制约了深圳产业布局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了深圳城市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建议国家和广东省关注深圳的发展空间问题,上策是把东莞、惠州划归深圳,把深圳变为直辖市,带动东莞、惠州的发展。中策是把东莞、惠州的部分地方划归深圳,有限度地扩大深圳发展空间。下策是拆除二线,把2020都变为经济特区,有效整合城市空间,实现特区内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一体化与共同发展。
5.城市卫星电视频道问题
建设国际化城市离不开国际形象塑造和国际社会关注,离不开国际知名度与美誊度。开辟深圳卫星电视频道是提高深圳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有效途径。深圳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经济特区,邓小平曾经指出,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是世界了解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窗口,深圳开辟卫星电视频道,将有利于世界进—步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与投资环境,促进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也有利于中国内地进一步了解深圳,促进深圳与内地、西部的经济技术合作。建议市有关部门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开辟深圳卫星电视频道,促进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
6.高等教育发展问题
国际化城市的发展动力来自于不断创新。知识创新孕育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大学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硅谷、班加罗尔、筑波、新竹的高科技崛起都是依托世界知名大学。深圳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建设高科技城市,就必须培育一所或几所有国际知名度的大学,这即是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内在要求,也是国际化城市的外在形象要求,因为,知名大学就是国际化城市的名片。
按常规途径培育一所名牌大学至少要50年甚至更长,深圳不能等这么长时间。深圳必须大胆打破陈旧的办学模式,大胆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改变校长、院长、系主任的产生方式,面向世界招聘一流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担任校长、院长、系主任,通过名人效应引进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吸引更多的国际化人才,提高高校的国际知名度。国际招聘是国外名校通用做法,如英国诺丁汉大学向世界招聘校长,中国科学家杨家福当选,最近复旦大学也向世界招聘某学院院长。
7.建设零费城市问题
国际化城市应当是投资环境最优的城市,国内外投资者在这里除了交纳法律规定的各种税以外,应当不再有其他的各类行政性收费。因此深圳市在以后工作中要考虑做好如下几点:第一是在国家费改税政策出台之前,深圳应当把那些能取消的行政收费坚决予以取消;第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收费项目;第三是对一些要保留的收费项目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收费标准;第四是严格规范行政收费行为;第五是严格禁止新的收费项目出台,努力使深圳朝零费城市迈进。收费项目少了、规范了、国际资源要素进入门槛低了、营商成本降低了,使深圳成为国际资本和投资家的乐园,无疑将大大促进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
8.地铁网络化、规模化、便民化问题
国际化城市一般有现代化、网络化、便利化的地铁系统。纽约有392km地铁、伦敦有388km地铁、巴黎有295km地铁、莫斯科有240km地铁、东京有210km地铁。在国内,上海有四条地铁,广州在三条地铁基础上每年再开工一条。北京在2008年奥运会召开前,每年建40km轨道交通,其中大部分是地铁。
地铁是现代城市最好的终端交通工具。外地人进市区,把车停在城外,乘座快捷方便经济的地铁入城,减少市内交通堵塞。去年纽约地铁司机罢工,市长买单车上班,说明在国际化城市,地铁的巨大作用。深圳地铁如果不尽快网络化、规模化、便利化,5年后深圳市内的地面交通将面临瘫痪的危险,目前深圳每年新增机动车近10万辆,要抑制机动车过快增长,最好的办法是发展地铁。为促进深港融合,深港地铁应互联互通,实现同网、同轨、同制、同卡,两地公交IC卡应在两地通用。深圳要加快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同时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地铁融资,通过上市、发债、BOT、TOT等方式,加快深圳地铁网络化、规模化与便利化建设。
9.一线与二线问题
一线是深圳与香港之间的边境管理线,是一国两制的边界线,中央如果允许深圳与香港建立自由贸易区,那么,一线就要撤掉,二线就要加强。二线是深圳特区与内地的管理线,随着经济特区优惠政策的失去和香港的顺利回归,二线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如果深港不能建立自由贸易区,那么,二线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拆除二线将有效整合深圳的土地资源,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缓解特区内交通堵塞、产业过渡集中、人口过渡集中的压力,促进特区外城市化进程,实现特区内外协调发展。
10.特区立法权与较大市立法权问题
特区立法权是全国人大授予深圳特区的立法探索权与试验权,经济特区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超前制定一些国家没有的或者与国家法律不同的法律,及时将改革经验用地方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但这些法律只能在特区内的4个区适应,特区立法权也带来了一市两法问题。而较大市立法权尽管解决了一市两法问题,但所立法不能与国家和省的立法相冲突,因而失去了立法探索权,不能及时将特区改革经验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兼顾上述两个方面,最佳办法就是将特区二线外移至深圳与东莞、惠州边界,将宝安区和龙岗区划入特区,建立大深圳经济特区,这样既保留了特区立法探索权与试验权,又消除了一市两法问题,建议中央尽早研究这个问题。
11.政治、行政、社会领域改革试验权问题
22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各种改革探索,取得了许多成绩。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加入WTO和CEPA的实施,政冶、行政、社会等领域的改革已经越来越突出,而政治、行政、社会领域的改革,影响大、难度大、社会震荡大,有可能在全国同时进行的,可以让经济特区先行探索,取得成功后再向全国逐步推广,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良性互动。建议中央赋予深圳经济特区在政治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探索权和先行先试权,这也是深圳融入国际社会、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必修课程”。
12.深圳双币流通问题
22年来,深港民间往来与合作日益深入,港人来深圳置业、养老的人越来越多,仅今年上半年港人在深圳购房就有2700多套。两地通婚也越来越多,在深圳居住生活,在香港上班由时尚变为一种生活方式。建议国家允许深圳实行人民币、港币双币自由流通。目前,在香港许多商场、宾馆都欢迎使用人民币,双币流通在香港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如果在深圳也解决双币流通,将方便港人在内地旅游、置业与生活,有利于CEPA的成功实施与深港进一步融合。
13.共同开发河套区问题
深圳河裁弯取直后,深圳一部分土地进入了香港一侧,在深圳河香港一侧形成了一个1左右的河套地区,建议中央政府允许深港共同开发河套地区,把它建成边境高科技制造业走廊和边境贸易区,把香港的273种商品进入内地的零关税政策与深圳的廉价劳动力优势结合起来,实现深港共赢,促进大珠江三角洲经济的一体化。
14.一地两检问题
目前深圳与香港的一线口岸实行“两地两检”,从深圳进香港,人员需排两次队,在深圳办出境手续,到香港办入境手续。从香港进深圳,人员也要排两次队,在香港办出境手续,到深圳办入境手续。这种两地两检的模式严重影响了通关速度。CEPA实施后,深圳与内地之间的人员往来将日益频繁,尤其是最近中央批准广东省和北京、上海居民可以办理香港游,如果还是沿袭原来的两地两检模式,将严重影响CEPA实施以及香港与内地人员的交流,也影响香港经济的复苏,建议中央政府和香港政府共同研究两地两检问题,尽早实行一地两检。
15.深圳居民凭身份证往来香港问题
深圳人在香港工作、生活、旅游、购物的越来越多,目前,香港人进出深圳比较方便,凭身份证就可以。而深圳人需要办理繁锁的手续,严重影响了深圳人去香港的购物、消费、旅游,建议中央政府允许深圳居民凭身份证自由进出香港,这对两地经济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16.深港合作开发海岛旅游资源问题
深圳与香港在地理上相连、产业上相关、生活上相依,同属一个生态区,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具有相承性、相关性和叠加性。在相邻海域的深圳湾与大鹏湾,有许多海岛,建议中央政府允许深圳与香港合作,共同开发海岛旅游资源开发,香港的迪斯尼乐园建立后,将吸引大量的东南亚游客,共同开发旅游资源,可以实现香港的国际旅游网络与深圳的海岛旅游资源有机整合。
17.深港政府与民间协调合作机制问题
深圳与香港经济一体化有一定的难度,在这一地区存在一国三制,有特别行政区、经济特区和非特区,有两种货币体系。因此,深港合作离不开中央政府的支持。中央政府可以在一国两制的原则下赋予深圳与香港进行经济合作与基础设施合作的谈判主动权。允许深圳与香港建立常设性的行政首长高层联系机制,允许深圳与香港建立共同的基础设施规划委员会,允许深圳与香港建立共同的行业协会,通过深圳与香港之间建立规范化的政府与民间协作机制来推进深圳与香港的合作。
标签:经济特区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深圳经济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深圳特区论文; 城市中国论文; 世界城市论文; 经济论文; 国际人才论文; 经济学论文; 香港地铁论文; 深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