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趋势与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_城市经济论文

城市化趋势与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_城市经济论文

城市化趋向与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现实论文,我国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未来20年,我国经济将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支撑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就是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2%左右,今后将进入从30%到70%国际公认的加速发展时期。根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达到6.3亿左右,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5%左右;2020年,城市化发展水平将达到55%左右,城市化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任务。因此,在可持续发展和知识经济背景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将呈现什么样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如何选择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1 城市化的基本规律

1.1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

城市化经历了缓慢发展、加速发展和稳定发展三个不同阶段,即城市化"S"曲线演进规律。城市化水平低于30%,属缓慢发展阶段;30%~70%属加速发展阶段;高于70%属稳定发展阶段。按照这一规律,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并已进入高速发展期。

1.2城市化的集聚扩散规律

城市的比较优势导致生产活动不断向城市集聚,从而产生显著的规模效应,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点。城市化的集聚过程,除了二、三产业在城市的不断集中和发展之外,还包括人口的集聚和增加,进而导致城市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城市人口达到一定的规模时,城市经济的集中就会创造出高的劳动生产率,并且带来辐射扩散的外部效应。

1.3城市化的不平衡规律

由于各国工业化进程、社会经济发展、历史基础、文化背景的不同,世界城市化进程极不平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差异。在同一时期,不同区域中的生产力要素,包括物质、人力、能量、信息以及资本的流动速度和组合程度不相同,决定了区域间城市化速度和水平的差异。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且仍在缓慢地上升,2000年约为75%,2025年将上升到83%;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2025年时可达到60%。

1.4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互动规律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工业革命结束了城市中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形式,代之以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使城市中经济活动的社会化、生产的专业化向着更广的范围发展。随着大工业生产体系的形成,使原有的分散和落后的手工业生产和以农业为主体的乡村经济发生了性质上和地域上的变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开始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化反过来又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为工业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一规律在城市化进程的第二阶段作用较为明显。

2 城市化的基本模式

城市化的模式划分主要依据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水平比较来判断,大致分为同步城市化、过度城市化、滞后城市化三种类型。

2.1同步城市化(Synchrourbanization)

这是指城市化的进程与工业化发展水平趋于一致的有机城市化模式。总体上,其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呈正比例关系,城市人口的增长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与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协调,城市人口的增长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比较一致,农业人口城市化的数量与经济发展提供的城市就业量大体平衡,城市化的发展与农业提供的剩余农产品基本适应,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基本消失。农业经济发展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劳动力资源,工业化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这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城市化道路,它能够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和社会经济的适度同步发展。

2.2过度城市化(Over-urbanization)

这是一种畸形发展的城市化模式,其明显的特征是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化和农业发展的基础上,而是主要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城市的发展,工业化处于初级阶段,城市化质量较低。有的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落后于人口城市化速度,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这是一种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的,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畸形城市化。造成过度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以及国家经济仍处于不发达状态,政府缺乏必要的投资和管理。这种城市化模式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中普遍存在。

2.3滞后城市化(Under-urbanization)

这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城市化模式。所谓“滞后”是说城市化率落后于工业化率,城市化的水平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滞后城市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政府为了避免城乡对立和城市病的发生,采取了种种办法限制城市化的发展,结果使城市的集聚效益得不到很好地发挥,严重阻碍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及城市文明的普及。我国属于滞后城市化的国家。

3 城市化的基本发展趋势

3.1多元化趋势

城市发展的历史已经表明,世界城市化的道路是多元的。在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同工业化进程紧密相关,但并不完全是由工业化引起的,美国西部城市化的根本性原因是采矿和交通。亚非拉大多数国家的城市化基本上不是以工业化为起点的,而是从贸易业开始的,这些国家的城市化不是本国经济发达的产物,而是西方国家强行促生的。在城市发展类型上既有向心型城市化也有离心型城市化,既有外延型城市化又有飞地型城市化,既有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又有自下而上型城市化等等。

3.2集群化趋势

大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首位城市主宰区域经济趋向明显,大都市连绵区仍然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地区。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作为现代经济的主要载体,是立足全球经济竞争的桥头堡,是竞争优势的发源地,对增强综合实力具有决定性作用;纵观全球经济态势,城市群、城市带、城市圈日渐凸显,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城市集聚区。

3.3国际化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国际化的不断加强,所有国家都卷入世界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作为国家或地区经济中心的城市必然呈现出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当前全球经济正处在大变动大改组过程中,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在努力追求在急剧变化的世界中确保竞争获胜。为此,各国都在采取措施扩大本国经济的外向度,加强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这也必然推进城市的国际化。城市间国际性交往和联系日趋频繁密切,城市发展中的资金、技术、产业、经贸、人员、机构等方面国际性因素增多,城市内部基础设施、流通设施、文化与服务设施等方面向国际水准日趋接近,城市经济运行规则同国际惯例靠拢。城市国际化是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科技进步与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跨国公司网络对国际城市体系的形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3.4网络化趋势

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迅速普及,使全球连接成为一个紧密的信息整体,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已将世界175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城市连接起来,信息产生与处理的即时性和同步性,使国际化城市成为全球信息和远距离管理中心,对全球经济实施远距离控制、管理和交易成为可能。目前,世界各国的重要城市都在迅速调整它们的全球控制功能和内部空间分工,这一现象不仅发生在东京、纽约、伦敦等发达国家的城市,也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城市中,如新加坡、圣保罗、香港等。未来世界城市的发展潜力将取决于如下三个方面:一是能否把所有有形的实体网络的节点、密度和效率连接到世界各地;二是能否在世界无形的网络体系中,发挥人才、知识、资本、技术和服务的全球性交换作用;三是有无创新性和适应性去不断开发网络中所固有的潜在协同作用。

3.5生态化趋势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生态系统,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适应生态环境的多样性,适应其资源潜力和社区需要。随着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大大增强,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城市型产业代替了传统的资源消耗型产业,清洁生产和循环生产等新的生产方式开始出现,许多老城市日益朝清洁型、生态型和适宜居住型方向转化。生态环境优美几乎是所有国际性大都市的共同特征,也是现代城市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可以说,当前一个全球性的“生态化”浪潮正融入国际化都市潮流之中。

3.6逆城市化趋势

随着与新技术革命相适应的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逐步转变,国际化大都市在规模扩张上表现出了不同以往的分散化特征。大批城市居民及经济组织离开了城市原有的中心向周围扩散,形成市中心人口递减而郊区人口递增的“郊区化”、“逆城市化”运动,并由此促成了一以经市区为母城的“卫星城”的建造,导致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空心化”。美国是世界上郊区化最明显的国家。促使郊区化的主要因素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交通因素、通讯因素和规划及政策因素等等。但从宏观区域来看,集中化趋势似乎更明显,近几十年来大都市连绵区和大都市带在世界各国的快速发展也印证了这一集中化过程。城市这“大集中、小分散”的地域发展格局在信息社会也许会长久地持续下去,从而有可能导致“乡村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两个过程的合二为一,使人类聚落向具有良好的气候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地域结构演化。

4 我国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政策选择

4.1坚持多元化的城市发展道路,建立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等级规模有序的城镇体系

单一的城市发展道路既不符合城市化发展的普遍规律,也不符合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实际,按照规模来制定城市发展的指导方针是不科学的。原有的“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已经过时,应及时调整为“合理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中等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笔者认为,城市发展能快则快,能慢则慢,能大则大,能小则小,尊重规律,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要进一步优化城镇发展的空间布局结构,城镇布局应体现中心集聚、点轴拓展的原则,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和沿海港口为依托,以交通运输干线为主轴的集约开发态势。

4.2坚持经济与环境、数量与质量、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发展模式是以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为代价的不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会损害主要的生态系统,从而威胁到人类生命的存在,人类面临着“增长的极限”。人类不得不重新审势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和发展历程,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城市可持续发展强调在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城市质量的提高,包括经济增长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人口增长质量、居民生活质量等诸多方面。效率与公平要兼顾,但需以效率优先,没有效率就难有公平。要引入“绿色GDP”的概念,逐步更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于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粗放向集约、由外延向内涵的转变。

4.3坚持城市化与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有机统一,实现城市的现代化

城市现代化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城市化是现代化的过程,市场化是城市化的条件和必由之路,国际化是城市化的趋势。该句话的政策含义是,城市化导源于工业革命,是以工业化为基础和前提,反过来,城市化又为工业化提供了物质和智力支持,城市化必须与工业化同步进行,既不宜超前也不宜滞后;市场化是资源有效配置的最佳途径,在城市的集聚与扩散过程中,要素的合理配置必须依赖市场这一途径,城市之间与城市内部、不同所有制之间和不同行业之间能否建立起统一的要素市场是影响城市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市场化的另一含义就是树立“经营城市”的观念,即把城市建设管理当作一个产业来开发、运作、发展,走“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路子;国际化是城市化的主要趋势之一,经济国际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的国际化和一体化,城市的发展必须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融入世界国际化城市的体系中。

4.4坚持比较优势战略和有限非均衡战略,积极推进城市群的发展

不同的城市或城市群体有着区位、资源、技术、人才、市场、资本、服务等方面不同的比较优势。只有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才能带动其它地区实现共同富裕,但区域间的贫富差距不能拉得太大。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圈域经济发展模式,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多极带动提供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发展模式。通过城市圈域经济发展,一是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城市化基础,特别是大中城市在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经济势能高、带动效应大等优势,尽快形成区域经济的“增长极”,有效发挥它们在圈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带动整个城市圈域经济的发展。二是通过城市圈域经济内部的合理分工、协调发展,形成由中心城市→大中小城市→乡镇和农村所组成的城市圈域梯度链,把城市经济圈内各个经济单位、各个地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合理的产业发展链、技术扩散链、市场分工链,促进圈域内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推进整个经济高速度、高效率、高水平地发展。我国应着力培育和发展都市群,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国际竞争力。

4.5积极推进二、三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加快产业高级化进程,提升产业竞争力

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城市经济结构,加快工业化进程。要根据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培植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壮大经济实力。大中城市重点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无污染、耗能少、运量小、节水型工业,进一步加快工业化进程,调整工业发展结构,积极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发展旅游、金融保险、信息、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小城市和小城镇要与大中城市产业发展相配套,根据自身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形成产业特色。积极实施有利于促进二、三产业向中心镇以上城镇集中的产业政策。要根据城镇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着力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发挥小城镇功能和连接城乡的区位优势,兴办各种服务行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类综合性或专业性批发市场。利用市场机制,制定优惠办法,吸引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到城市和中心镇投资发展,农村新办企业要向镇区集中,改变乡镇企业分散布局的形式。鼓励大中城市的工商企业到小城镇开展产品开发、商业连销、物资配送、旧货调剂、农副产品批发等经营活动。

4.6突出城市特色,发展城市个性,塑造城市形象,建设富有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

城市既有共性但更多的表现出的是个性,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必须注重保护和突出城市特色,塑造富有个性的城市形象。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必须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尊重城市发展的历史,使城市的风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更具内涵和底蕴。每个城市都应根据自己的地方、民族、历史、文化的特点,塑造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形象。城市规划从总体空间布局,到局部地段建筑的群体设计和重要建筑的单体设计,不仅要科学合理,而且要注意艺术水平。要深入了解城市自然景观资源,详细研究城市历史风貌,精心构思现代城市形象,准确把握城市形象特征,逐步加以实施。塑造城市形象,要植根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土壤,并善于借鉴国外先进的城市设计思想,切不可照搬照抄;要科学决策,充分发挥专家和公众的作用;要根据城市的财力状况,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要注意与城市功能相结合,着重于城市环境的整治和改造,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标签:;  ;  ;  ;  ;  

城市化趋势与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