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对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启示_知识经济论文

知识经济对经济地理研究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启示论文,地理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062.5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空间特性,包括反映与地区性质有关的全部经济生活。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而扩展,研究内容也随着社会经济生产的变化而变化。几百年来工业经济的发展积累和几十年来知识革命的大力推动,终于在本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出现了一种新型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目前,在发达国家,知识经济正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近5a来,美国的软件销售额增长了4倍,有2/3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电子技术有关,发达国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70%~80%依靠科技进步。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已使知识经济的影响力遍布各地,在发展中国家,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信息高速公路近年在我国的迅速扩展就是例证。可见,知识经济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热点,必将影响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也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不可回避的事实。对于我国的地理工作者来说,探讨知识经济对经济地理研究的启示具有未雨绸缪的意义。

1 知识经济概述

1.1 知识经济的概念

1996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文中,首次明确使用知识经济的概念并提出其指标体系,用以特指70年代以来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出现的经济发展形式。这一概念随后即被广泛接受和引用,并且作为一种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智力资源是指掌握高科技的人才和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在上文中国际经合组织中对知识的概念进行了详细分类:①认识事实的现象的知识(know-what);②研究自然规律和原理的知识(know-why);③应用技术知识(know-how);④有关人力资源的管理科学知识(know-who)。知识经济所指的知识是由上述四类知识所组成的整体,知识经济的生命力在于知识整体的共同作用。

1.2 知识经济的理论

美国经济近10a来的发展被经济学家称为“奇迹”。因为它实现并持续了高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的“一高两低”最佳经济发展态势,它给人们的印象是:“经济危机”这个一直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困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现象已被克服了。大批的经济学家对此试图作出解释并提出了理论,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伯克利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保罗.罗默。保罗.罗默认为:技术是经济发展中“内生”的,是经济系统中的一个核心部分,技术可以提高投资的效益;同时,投资使技术更有价值。保罗.罗默的理论把高科技作为经济增长的极点,提出包括人力资本、新思想、资本和非技术劳力四要素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这一理论的最主要特征是以人才和新思想代替自然资源作为主要生产要素。知识经济理论的产生标志着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类型的概念已经成熟。

1.3 知识经济的支柱产业

社会生产的支柱产业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农业社会的支柱产业是农业和牧业,其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是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在工业社会,生产的支柱产业是制造业,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是资本、技术和稀缺的矿产资源。知识经济最大的特点是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增长的核心,即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知识经济以高技术产业为其第一产业支柱,按国际科技工业园区的规范,只有当高技术组分超过70%才能称为高科技。按联合国组织的分类,目前的高技术产业主要有: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这些新技术逐渐形成一个从材料到产品的全新经济结构,满足社会消费的需求,推动全社会进入知识经济社会。

1.4 知识经济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首先,知识经济社会的物质基础是信息网络。信息革命对知识经济的形成具有根本性的贡献。只有在计算机支撑的信息高速路上知识作为经济资源才能被大规模地存取、选择、应用并传播,全球化的网络设施建设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特点。其次,知识量增大和知识更新速度加快。1989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的作者包括了12.5万位专家,而大英百科全书的第一版只有两人。今天的大学生在其毕业时,所学的知识已有60%~70%过时了。因此,学习成为参与社会活动甚至生存的先决条件。

2 对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影响

2.1 经济地理学理论伴随经济发展的演变

经济地理学的产生源于社会生产的发展,经济地理理论伴随经济的发展而演变。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以后,欧洲人因十分关心世界扩展对世界各地的研究兴趣增加。19世纪初期,洪堡(A.Von Humboldt)在有关“新西班牙”的研究中,把人口、耕地的分布与地形、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作为外观特征进行考察。继洪堡之后,李特尔曾研究过甘蔗、油棕、棉花的地理分布,成为经济地理研究的早期事例。经济地理学以学科体系的形式出现最早可以上溯到1882年德国地理学家格茨在地理学杂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课题》,其中经济地理学的定义为:把地球空间看作是人类经济生活的舞台,为国民经济学提供考察的自然基础的专门学科。经济地理学作为研究地球表面经济行为空间特征的学科,把经济区位理论作为主要的理论支撑点。

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生产的基础是土地资源,经济地理研究的中心是探讨在农业生产中土地资源的效益问题。1826年杜能发表了《孤立国》,是最早的农业区位理论。《孤立国》研究的内容是距离对农业土地效益的影响,其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形式即农业生产服务。工业革命把世界带入了工业经济社会,采掘、制造以及交通运输业成为主导产业。在工业社会,资源因素对生产发展具有决定意义,工业经济的发展以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为最大的特征,资本和技术的投入所围绕的核心是使有限自然资源的产出最大。工业经济社会的经济地理研究体现了以工厂的区位研究为核心。1909年,韦伯第一个系统地提出了经济地理学的工业区位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通过计算原料运费来核算企业生产成本,以最低成本点作为企业的最大利润点确定为企业的最佳区位。韦伯的工业理论推动了人们对经济行为的空间特征的研究。1939年勒施的《经济空间秩序》一书出版,不仅总结并完善了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而且增添了市场分析、贸易分析等新的区位分析角度,正如该书副标题即经济财货与地理间的关系所指出的,即从地理方面对所有的经济活动进行观察。勒施对工业区位理论的改进主要表现在他认为决定企业区位的因素不是成本最低,而是纯利润最高或效用最大,影响工厂选址的因素不仅包括原材料运输费用,还包括市场因素,竞争因素,历史因素和政府作用等超经济因素。虽然在勒施的理论中成本已不是决定利润的唯一主要因素,然而区位理论有效的前提仍然是:原材料的运费是生产费用因而也是生产成本的决定因素。尽管勒施的研究丰富了区位论的内容,但是它并没有改变工业区位论分析的核心和基础。工业经济社会所有区位理论研究的对象一直都是资源消耗型工业生产的空间特征。

在知识经济下,区位理论必将发生变化。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区位理论研究的目的都是使资源利用的效益最大化,其理论前提是自然资源在社会生产当中起到关键作用。知识经济的首要依托是智力资源,大宗自然资源的区位对生产的约束作用明显减弱,工业区位理论将不能作为知识经济产业布局的基础理论。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区位理论反映知识经济发展的区位特征,我们认为,反映知识经济的核心要素即智力资源的区位特征的区位理论将会产生,姑且把它称作知识区位论(见表1)。

2.2 资源配置发生转变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智力资源代替自然资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要素(依照保罗.罗默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最大的区别在于:智力资源是一种无形资源,其价值不表现在外观上,也根本不可能在成为产品并产生效益之前对其价值做出准确的判断。人们不能正确推断亚洲金融危机中各大股市的走势就是智力资源的这种价值不确定性的例证。无形资源与有形资源的差别如表2。人才资源的分布和信息传播的空间地域规律是经济地理对智力资源研究的切入点。

2.3 距离因素的作用发生变化

工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交通设施的改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建成使时间距离缩短,地球“变小”了,这种变化仅仅使距离对生产的制约作用发生了量变,距离对生产影响的质变表现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知识经济的基础是无形的智力资源,网络技术实现了现代通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即时效果,这使得包含着智慧的信息不受限制地流动,能够发挥其无限的扩展能力。距离因素对知识经济发展最关键要素的束缚已极尽其微,从而使知识经济发展不会受到距离的阻碍。知识经济当中,距离因素仍然对有形资源区位产生明显制约作用,因为知识经济毕竟不能代替所有的其他经济发展形式,而只是以高科技来对其进行改造。

距离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的改变起源于知识经济下资源配置的变化,因此,可以把知识经济下距离因素变化纳入到对无形资源的区位研究当中。

3 对经济地理研究的启示

在知识经济的推动下,经济地理学从理论到实践都会呈现新的特色。科学的发展不断提高其经济效用,由此才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形成。经济地理的研究也必然在宏观的、理论的、定性的、单角度研究的同时加强微观、实用、定量的多角度研究。

3.1 有关知识的区位论研究将蓬勃兴起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知识直接作用于社会的经济生产,知识发展的方方面面都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知识的区位特点正是经济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有关知识的区位理论研究可追述到美国地理学家哈格斯特朗,他曾研究过信息在区域间的传播过程,认为信息会跃过低等级集聚中心在同级城市里传播。信息在各处的传播速度不以距离来决定,例如,一个新潮流服装款式不断从一个大都市传向另一个,而不是向周围的低等集聚中心传播。哈格斯特朗的研究之所以没有发展成系统的有关知识的区位论,原因在于当时知识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还没有显示出来,或者说知识经济还没有发展起来。知识经济对当代社会的巨大影响告诉我们,研究有关知识的区位论条件已逐渐成熟。

知识区位论的现实基础是知识特征的区域不平衡性。尽管网络设施已经能够保证知识的传播速度,但是知识是智慧的结晶,智慧是人脑的产物,只要人作为个体不能摆脱其区域特征,就会把区域性引入知识的产生、吸收和运用,从而造成知识特征在区域上的不平衡。

我们认为,知识区位论是研究知识(包括信息)在与社会经济发展发生作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区位特性的理论,研究范围包括知识的产生、传播、吸收、衍生及其对经济生产和生活产生影响的过程等各方面的空间特征。知识区位论的内容包括有关知识对社会经济发展发生作用的空间特征,研究的目标应该是知识全面促进社会发展,而不是工业经济时代简单的经济增长目标。

3.2 区域研究的综合特点更加突出

区域研究具有综合考虑区域内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的特点,在知识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对自然因素的研究,强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人文因素的研究,强调整体的人文环境。

3.2.1 自然资源重新整合为自然环境。资源的概念是人类从生产利用的角度赋予自然环境的意义,资源的实用价值在工业经济社会中成为自然界的主要功能。因此,在知识经济下,当有形资源不再是社会生产的主要生产要素的时候,各种不同的资源必然重现其自然环境的本来面目。从这一角度来讲,知识经济是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经济地理研究的重点相应地从研究工厂的区位转向研究不同环境对人才分布及信息源形成的作用。

3.2.2 人文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举足轻重。智慧是无形的,而人才是可见的,智力资源区位特点主要表现为人才资源的分布,区域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能力决定区域经济的发展潜力。人才资源的形成是区域环境长期作用的结果,区域环境从历史、文化、政策等多方面对人才形成的产生影响,这些因素组成了区域的人文环境。在工业经济时期,区域的资源、交通条件和资本投入决定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在知识经济下,人文环境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3.3 区域经济研究加强

知识经济的发展加大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化决定于经济发展的相对速度和质量。知识经济的理论说明只有掌握先进技术的国家和地区才能得到高速度的、稳定的经济增长,显而易见,当今世界上的科技水平不平衡甚至超过了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因此,在知识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会越拉越大。发达国家垄断上游产业,从而占据国际竞争优势,1990年世界软件产业产值的70%为美国独有。

知识经济促进了区域分工与合作。知识经济的发展不以自然资源基础为前提,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人力资源的区域不平衡性决定了知识经济发展仍然具有区域特点。与区域不平衡相应的是,区域合作的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从科学理论的发现到技术的发明直至推动经济的发展,需要人才资源的大量投入和大量资本投入到人才的培育上,因此,每一个高科技领域的发展都不是仅仅依靠一个国家努力的结果。以信息产业发展为例,任何国家都不能指望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光电子、芯片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光纤、多媒体、网络等多方面层出不穷的高新技术上全面领先。所以,知识经济的区域分工与合作成为经济地理研究的新内容。

3.4 高科技和人力资源成为经济地理研究的热点

3.4.1 高科技园区的地域研究。知识经济产生的先决条件是科学技术的结合,这体现在以大学、科研机构、实验室和企业的结合上。美国的硅谷和我国的中关村都是典型的例证。学术界和企业的合作需要地缘上的亲近性,这就构成了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的增长点。我国经济地理学者也很早就投入了这方面的研究。

3.4.2 从知识经济的发展观点研究我国的人力资源。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从知识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人的智慧是发展的动力,因此,研究我国的人力资源首先要突出人口素质的问题。一般提到我国的人力资源普遍倾向于从数量和体力上着手,研究劳动力的剩余问题,但是人才不仅仅是劳动力,也不能用数量来衡量。研究我国的人力资源要从教育和培育人才的角度来考虑。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以及提高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成为区域研究的重要内容。

人力资源研究的另一方面是管理机制。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创新力量的强大,创新是知识的源头,是知识经济的生命。按照林毅夫的研究,科学发展有两种不同的创新机制:一种是凭借个人天赋力量的发现与发明;另一种是通过实验室集体的创造得到的成果。前一种是在人口中随机分布的,后一种要依靠国家的经济实力。知识经济的发展说明创新会促进财富的增长,发挥我国众多人口的创造力,无疑会推动经济发展。如何能把分散在民间的创新能力发挥出来,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

3.5 经济地理研究的内容和理论更加广泛和多元化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经济地理的研究内容不断向实用、微观发展,直接面对现实问题,这就要求经济地理工作者不能囿于专业知识和理论而要大量应用其他专业的理论和方法。1998年英国皇家地理学会(ROYAL GEOGRAPHY SOCIETY)经济地理研究组(EGRG)的获奖论文的研究内容是通过研究约克郡1995年干旱情况来探讨水资源的管理战略。显然该论文的主题是资源高效利用和管理技术,针对的是社会经济问题。这篇文章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和理论十分广泛,基础理论至少包括:气候模型、需求理论、协调论,甚至在实地调查分析中还运用了语言学上的对话语境分析的原理。在不到2万字的论文中,作者还分析了后福特主义环境管理模式、私有化作用在水资源管理中体现出的复杂性以及政府的作用。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内容趋向多元化。1998年9月EGRG举办的研究生论文研讨会所选的8篇文章更呈现出内容多元、广泛的特点:①在海运事业及其条例中,环境和保险所承担的风险;②新加坡文化中的分红、礼品及家庭纽带;③区域经济波动对出口、域内贸易及企业影响的机制;④柬埔寨木材贸易链以及自然资源在权力分配、区域关系方面的作用;⑤对“钢铁业合作培训协会”的研究;⑥北美地区工会基金组织与业主的矛盾和复杂关系以及这种情况在英联邦其它地区的可能性;⑦牛津和剑桥地区的科技劳动力市场,以及在不同级别区域内这种市场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⑧区域经济政策对政府和企业影响的案例。

标签:;  ;  ;  ;  ;  ;  ;  ;  ;  ;  

知识经济对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启示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