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惯例多办特区 增内需扩大开放 营造我国经济发展新局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需论文,惯例论文,新局面论文,特区论文,我国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促使我国经济快速发展,1979~1997年经济增长率年均是9.8%,1991~1997年经济增长率年均达11%,但1998 年只是接近预想的8%的经济增长率。这除受世界经济动荡、 亚洲金融风波发生等外在因素影响外,中国经济发展的内部动力不足更是主要原因。中国国情需要较高、较快的经济增长率,通过财政支撑、增发货币、增加投入、大搞基建、发展外贸、保速又保质、汽车进入家庭启动、住房产业拉动、大建公路、发展非国有经济、刺激消费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都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也显示出局限性。
经济怎样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持续稳定增长点在何处?又一轮的改革开放落实在哪里?中西部地区如何能加快发展?中国的外贸出口如何增长?为此我提出遵循国际惯例、在沿海多办出口加工区、转口贸易区、自由仓库区、保税区型的经济特区,在中部多办国家科技工业园型的特区,在沿边多办自由贸易区型的特区,多办特区加大投入,达到扩大改革开放、增多内部需求、增加外贸出口、发展高新科技,以利营造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局面的建议
循惯例 促发展
自4OO多年前法国汉堡、意大利莱亨、那不勒斯、 威尼斯设立世界最早的自由港以来,全世界已有80多个国家建设了8OO多个自由港、 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转口贸易区、自由仓库区、保税区、国家科学研究公园等形式的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国际上通行的是按国际惯例运作的、“免征关税和划定隔离区域”的地区。美国有250多个, 小的只有几平方公里甚至更小,如布鲁克林贸易区;大的如美国和墨西哥边界工业区,长3326公里,纵深20~30公里。东南亚各国和地区兴办的经济特区近1OO个,有在台湾地区高雄兴办的世界上第一个“出口加工区”、 泰国曼布出口加工区、印度坎德拉加工区,以上较为专业,新加坡裕廊是综合型经济特区。已运作1OO年的香港、新加坡自由港, 是我国较为熟悉的经济特区,新加坡是国家型的。深圳等城市型的经济特区国际上较少,是我国对世界经济特区的发展和新贡献。
经济特区是代表国家在世界经济竞争场上的生力军,在当今国际经济发展中,只有国家全力支持经济特区当领头羊,才有利于该国经济的发展、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在世界经济动荡特别是亚洲金融风波发生后,多个国家为在竞争中保持发展,竞相开办新的经济特区和对原有的特区加大优惠,以吸引国外的高新科技和资金。各国政府对经济特区的关税、营业税、商业税、土地租购等都有优惠,厂房租金等成本低于其它地区。如泰国政府对曼布出口加工区进口的机械、零件、材料等均免征关税和商业税,外商在区内投资可享受5~8年免征所得税与工商税的优惠待遇等。新加坡政府对裕廊工业区免税期达5~15年。印度、 马来西亚等国的自由贸易区或出口加工区只是优惠条件有别。对经济特区的优惠发达国家也不例外,如美国政府对布鲁克林贸易区优惠政策有10条之多,区内、区外税收差别较大。一般性家电产品区外加工税率10%以上,而区内加工税率3%以下;进口钢铁的税率区外为7.5%,而区内免税。除税的优惠外,有些国家对经济特区直接进行资助。经济特区是加快国家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应持续开发利用。
我国特区设置有欠缺
我国设立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当年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设立特区空间布局不完全合理,偏于南海边四个城市及新设立的海南省。新设特区时间欠连续,1980年8月26 日全国人大党委会审议通过设立经济特区,1988年4月13 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建立海南特区,现在又间隔10年。中国的经济特区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绝对数量和相对种类都少了。不是大了,而是小了。深圳特区327.5平方公里, 可供经济开发的用地只有一百多平方公里。有时连一个变电站、自来水加压站的理想用地都难以找到。与国际比较,我国经济特区享受的优惠政策, 远低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缔约国所设经济特区的普遍水平。 而从1996年开始,我国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上海浦东新区等进口的各类物资,一律按法定税率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国家对以上特定区域自用物资的进口,先全额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然后由财政返还80%的税款,以后返还税款每年递减20%,到2OO0年国家将取消特区进口自用物资的减免税优惠政策。即从1996年起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已基本取消,特区与内地政策被拉平。我国的经济特区要向更高层次迈进,世界上来料加工区提升主要的形式是成为自由贸易区、科学工业园区。我国特区的优惠政策早已普惠全国,生产环节也不存在海关免税,从全国公平竞争、均衡发展看是应该的。但从世界经济竞赛场上竞争看,“特区不特、经济不兴”,我国的经济特区起跑就落后一大截。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是开端,以后的路还很长,仍需要一些地区先行一步、试点,进行探索。不全力推进特区的发展,从带头、示范作用看,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无益。
三种特区拉动增长
国内每次经济放慢后,都是从毗邻港澳的特区等东南沿海启动,这里是经济增长的龙头,启动全国经济。从一个浦东、5个特区、14 个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所有地市县镇港口、沿边集贸口岸经过三次大的区域经济开放,每一次对我国经济发展都有大的推动。但也要看到有的地区“口岸开放思路不变,房新车新衣新心旧”,当地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不能适应全国的发展需要。国际环境对我国经济有巨大的影响的今天,我国也应有相应的对策,必须要有一次新的区域经济开放,这一次涉及面应比上次的更广。以优惠政策、以放权为条件、减免税来激发经济增长仍可考虑。国家的政策扶持与省、市、自治区自身努力结合,充分利用各地有利条件进一步改革开放,将特区经验移植中部、西部、北方,再多办经济特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南与北、东与西及中部遥相呼应,开创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针对我国的国情和各地不同情况,因地、因市、因事、因民族而宜,沿海开放、中部的人才和人力优势、沿边的地理优势,重点再发展三种经济特区。在沿海、沿江、铁路沿线兴办“出口加工型特区”,在内地开发区基础上发展国家级的“高新科技园型特区”,在沿边开展“自由贸易型特区”。由国务院特区办、经贸委、科技部、海关总署、外贸部等具体负责。
沿海来料加工型特区
沿海沿江地区有港口优势,货物大进大出方便,在来料加工方面有优势。沿海的北海、防城、湛江、茂名、阳江、汕尾、潮州、漳州、泉州、蒲田、宁德、福安、温州、黄岩、宁海、绍兴、嘉兴、启东、东台、射阳、响水、连云港、日照、青岛、即墨、荣成、烟台、蓬莱、龙口、东营、黄骅、天津、唐山、秦皇岛、锦西、锦州、盘锦、营口、大连、丹东、晖春,沿珠江、长江的中山、佛山、东莞、苏州、南通、泰州、张家港(已有保税区)、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京、马鞍山、芜湖、巢湖、铜陵、安庆、九江、武汉等港口城市,一个地区或地级市确定一个重点。水远方便大进大出,成本低;集装箱航班多,都可开办以“来料加工”为主的经济特区。但不要太单一,根据情况也可兴办综合型的、城市型的经济特区。
开发区迈向科技特区
今年公路投资从12OO亿增加到18OO亿,主要启动水泥及钢铁工业,产业链带短。而高新科技工业园涵盖广、辐射宽,涉及到所有的行业,可带动经济高速发展。前几年国内兴建了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经济技术开发区,有的很成功,有的问题较多。从美国硅谷、日本筑波、台湾省新竹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功的事例看:1、附近有名牌大学、 研究所的依托,提供大量的人才及交流;2、国家的资助、税收的减免、 资金的投入、政策优惠等支持,持续时间长;3、 有国际性经济发展的条件如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
分析:1、深圳科技工业园较成功也是如此,清华大学、 西安交大、中科院、浙江大学等已在深圳建研究院等分支,还有深圳大学、京山民间科技工业村、中国科技开发院、国家电子工试中心等在深的科研院所对提供人才、科研成果、工作中难题解决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以上列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不到20公里的距离内都有30所以上的大学、研究所,这些科研院所涵盖了所有学科,具备科技优势和发展潜力要比台湾省的那些科技园强。2、国家资助方面。 以前内地对特区看法是可以理解的,现在决策要弥补这方面的不足;3、区域空间上扩大, 中部的开发区场地广阔,可充分利用。
要充分利用中部省区优势改革开放、发展经济。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家重点建设一批重点企业,集中了当时最优秀的人才和最好的设备,仅贵州省都匀市就有1OOOO多名高中级人才, 这些国有企业面临很大的问题。由于政策不倾斜、观念不变、机制不活,企业和人员都在走与留中徘徊。沿海电子工业从它们得益良多,一些工厂设备并不比它们先进,产品却占领国内市场、部分出口。由于对特区理解局限,第一批特区全在沿海,内地感到可望而不可及,那种反感是可以理解的。对这些开发区和国有企业,中央与地方共同扶持,选择一些升级为国家级的科技工业园特区,让其享受国际上特区税收的优惠的惯例,进行试点。贵州省电子的振华集团、甘肃省电子的兰光集团、长沙的计算机优势,都得益于当地的大学、研究所科研人才的支持,在知识经济今天,增加它们发展的机遇。亚洲金融风波影响,初级产品出口下滑较大,而高新科技产品许多的不降反升,趁机扩大了市场份额,如创维彩电、海尔空调等。从总体上要扭转外贸出口降低、经济增长率下降等困境,应充分利用中部人才、人力、原有的工业基础、资源等优势。中部省会所在地的开发区不少距高校区较近,几十平方公里连成一片,参照保税区的某些运作,基础设施、科研、中试、教学、房地产、工业都有发展,进行科技工业园型特区政策的倾斜,促进东中西部均衡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上开发区在所在省市的重视下,经过几年发展,经受住考验,既有劳动密集、又有资本密集的产业。在当地往往有一定的自然资源,选准一个行业适应国际分工,突出高新科技的“出口加工”为主导的经济特区,在国际上创出知名度。对苏州科技工业园、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圳科技工业园、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可适当考虑。
沿边自由贸易特区
我国沿边有近20个国家,总体上看是科技水平欠发展、生产力低,对我国的商品需求量大,都在忙于和中国做边贸。俄罗斯“倒爷”批发轻工产品就将北京雅宝路堵塞,电子、机械、日用品、食品等在中亚、西亚、南亚都有很大的市场。同时也换回不少我国缺少的原材料,也有我国缺少的高新科技产品,如飞机、核电站。有的已有边境贸易,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投入不足;有的场地太小,未规范运作,国家得不到应有的税收,是名不正行不顺。对外国人的吸引力减弱,国内的厂家、商家也失去新鲜感和积极性,使边境贸易呈下滑的趋势。有的口岸开放了,政策不到位,领导观念不变,工作还是未打开新局面。将沿边不利因素转化为边贸的有利因素,缩小地区差异更能均衡发展。我们应针对每一个接壤国家的情况,在边境的我方一侧,划出一定的场地,与国内再加一隔离网;吸引国内外的厂家、商家来开店设场;外国人自由进出,来选购商品;国内外企业进行保税仓贮;形成“自由贸易区”。如我国黑龙江省绥芬河阜宁镇依托毗邻俄罗斯的优势,大力发展边境贸易,出口蔬菜、肉类、服装、日用轻工业品,从俄罗斯进口大批木材、废金属,其中仅蔬菜1998年就出口65OO吨; 1998年外贸额比1997年上升2倍,达2OO0万美元。新疆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霍尔果斯口岸,经过20年的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1983~1993 年10 年间国家和各级政府先后融资35OO多万元,进行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具备年出入境旅客3OO万人次,进出口货物2OO万吨的通关能力,成为西部最大的公路口岸。在1998年上半年多个不利的情况下,市场交易额达到2.8亿元,收兑外汇1.98亿元。今后要向国际大型贸易市场发展,就必须按国际惯例进行“自由贸易区”的运作。世界大公司要开拓这一地区市场也有难度,特别是中亚的内陆国家,而我国边境的“自由贸易区”,可为它们提供方便。我国沿边的省区,经济相对薄弱,地方财政也有限,国家和地方共同投资,放水养鱼,同时这些城市也可获得国际资本大量的投资,口岸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使边境经济的重点在我方一侧,让我国周边的口岸城镇成长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区域经济中心,成为我国主导亚太经济的支点,推进、带动国内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同时我国中小企业多,要开拓中亚、南亚国际市场有一定的难度,甚至多次被中亚少数不法商人,利用该地海关保护性规定、法律漏洞、政局不稳、手续复杂、办事效率低等诈骗。1997年、1998年宁波市就有多家公司在出口万用表、电度表、钢球、碳钢珠贸易中遭受损失。我国的很多商品在该国有良好的信誉,在其门口开了“自由贸易区”,风险小、成本少、直接面对客户,更有利于边境贸易的发展。从东到西、从北到南有丹东、图们江、晖春对东北亚国家,绥芬河、黑河、满洲里对俄罗斯、蒙古东部,二连浩特对蒙古,阿勒泰对俄罗斯、蒙古西部及哈萨克斯坦东部,塔城、博乐、霍尔果斯对哈萨克斯坦,阿克苏、喀什对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库尔干塔吉克、和田对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普兰、聂拉木对印度东部、尼泊尔,亚东对锡金、不丹、印度西部、孟加拉,瑞丽、畹町对缅甸,西双版纳的勐阿、勐龙、勐腊对缅甸东部、泰国、老挝,河口老街、凭祥、防城东兴对越南等开办“自由贸易区”。深圳沙头角镇深盐路以南,5 平方公里多的场地也可实行封闭,将盐田保税区、沙头角保税区、中英街某些政策移植,成为香港人从港方自由进出的贸易区。珠海横琴岛也可采用。厦门市同安区大嶝岛面积22.75平方公里,离台湾金门仅1OO0多米。 厦门、金门、马祖人士都希望设立自由的“小额贸易区”,将行3 年多的“地下贸易”管理纳入“有序化、制度化、透明化”,为未来两岸扩大贸易往来铺路。
与港台经济合作的需要
在内地再办经济特区也是促进香港、台湾省经济发展,内地与之合作、交流的需要。香港对外贸易额24OO0亿港币中58.3%来自内地, 港币发行量的1/3在内地流通。如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世界经济低迷,西方一些国家甚至负增长,而香港维持增长,1992年、1993年达到 5.6%,有效的促进经济发展。内地改革开放,香港经济发展得益,内地越改革开放,香港得益越大。香港在发展高新技术方面受三高政策(高地价、高工资、高通胀)的影响,技术、人才的限制。香港工厂大量北迁,有人认为不利香港的发展,其实是“离港不离香(香港),厂走权还在(产权、所有权)”降低了成本,加强了活力,增加香港的经济实力,利于产业的升级换代,与内地、与国际进行高新科技的交流,发挥内地香港在科技上的辐射和凝聚作用。所以中央充分考虑到香港高新科技的发展面临的问题,希望深圳等地在这方面要为香港积累经验,找到高新科技发展方向。内地高新技术发展的优势,与香港新的产业分工。香港从发展战略出发,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水平,开发新的产品发挥内地香港两地产业化互补的优势,实现高水平同步发展。从香港引进信息、资金、技术,从内地吸引应用这些信息、技术的人才,在高层次上裂变,支撑香港国际科技的竞争力。弥补香港的不足,有利于香港长期的繁荣和稳定,支持香港的发展,营造高新技术发展的大环境。摆脱香港场地小的局限,更好的利用地理优势、高新科技的优势、制度的优势、借鉴国际惯例。利用高新科技发展来带动经济增长,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与香港的工商管理、信息、国际市场结合起来。香港以国内强有力的科研力量为后盾,在香港创造“硅谷”的市场环境,资助国内外高新科技企业和人才到香港发展,成为田长霖所倡导的创新科技制造中心,使香港再现辉煌。
对推进与台湾的经济合作有重要作用,亚洲金融风暴对台湾影响较小,台湾的资本输出已到一定的规模,对外的投资增长,今后还会增加。台湾到内地投资与港商不同是,根在内地多处,语言容易沟通,但现在台商投资偏重沿海。从数量上以中小企业为多,仅深圳、东莞就有几千家。不少产品在俄罗斯等东欧有较大的市场,这些小企业主,既要抓生产管理,又要顾及市场订单。在东、中、西部再办“经济特区”,“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可为他们打开市场,也增加他们对投资地点的选择、吸引更多台商登陆。在市场开拓、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空间等方面共同发展。在内地再造“科技香港”、“贸易香港”、“交通运输香港”。
“多少事,从来急”,多办经济特区将区域经济搞好了,选好行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中央只给政策,各自杀出一条血路来。今后经济特区发展的形式可多样,1992年海南省将整个30平方公里的洋浦开发区承包给日本熊谷组(香港)有限公司,由其规划、开发、招商、管理,年限70年。1989年8月,天津开发区管委会将5.36平方公里的土地, 包给美国MGM商业公司开发建立马利克工业区,外商有权自主开发、 销售、经营、维修、抵押、转让、使用70年。在大连、青岛、连云港、宁波、厦门、深圳等城市,可以试行国际上自由港式的管理,来加快发展。先启动沿边的自由贸易区,具有投入少、灵活、快捷的特点,每区今年投入5亿,全国也只1OO多亿,对增加内需、增多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今年即可有成效。国家科技工业园,今明两年每区投入达30亿元,达到每省有经济特区、有窗口、有领头鹰,起到改革的试验场、对外开放的窗口、对内地的带动以及对香港繁荣稳定的促进“四个作用”。
国际上国家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较单纯是引进外部的资本和各种产业要素,发展新兴产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城市是综合的要对资源进行空间组织和再分配,要兼顾居住在其中的人的不同需求,有本质的差异。而我国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城市特区,是经济特区又是城市,国际上不多,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国际、国内形势要求我们的经济要有大发展,要求对外开放有新的动作。遵循国际惯例,再办经济特区,营造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可以增加就业机会、解决高校毕业生分配不畅的问题,也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需要,发展高新科技,提高和增强我国国力的需要,是中国社会进步所希望的,是符合中华民族长治久安的大事,是每一个炎黄子孙所期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