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陕西西安 710000
摘要:福建闽北是历史上中国书院发展最繁盛的地方,闽北书院也是中国书院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理学思想、文化内涵、建筑特征、空间结构,都是中华文化转播的重要见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闽北书院历史文化与发展的阐述,总结其空间环境营造的特色,并且以此为契机,提出适合闽北书院特色的保护性措施,为闽北书院重新注入生命,对闽北地区的书院文化发展以及特色景观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闽北书院;空间环境;特色;保护
1.闽北传统书院的历史源流
最早使用书院称呼私人创办的学校始于唐代。唐末时期社会崩溃,各族世家逐渐衰落,中央政府政令不行,原有的官立学堂衰落不振,私人创办的家族学校却开始兴盛起来,如陕西蓝田的瀛洲书院、山东临朐的李公书院等。闽北最早的书院为唐乾符年间(874——879)由熊秘创建的鳌峰书院,位于建阳崇泰里熊屯,“为子孙肄业之所”[1]。唐末的书院主要以藏书与教学为目的,主张教师指导,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到了宋代,中国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群雄争霸、外族入侵,正是百废待兴之际。宋王朝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发展汉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大力提倡科举,支持书院建设,制定考试、广招贤士、厚禄以待,吸引士子趋之若鹜。但由于国家没有新办学校,乡里又要求子弟入学,于是就出现了“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间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2]的情况。全国考试氛围高涨,书院文化发展达到高潮,其中以闽北学风发展最盛。福建书院的建设中心也从沿海逐渐转入闽北。两宋时期,福建的进士总数位居全国之首,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3]。是名家大师聚集的地域,也是书院密集的区域,在此期间创建的书院有71所之多。闽北书院大多建在建州(今建瓯),主要在建阳、崇安、政和三县。比较著名的有霄峰精舍、廌山草堂、水云寮,以及朱熹之父朱松创建的星溪书院和云根书院。北宋时期的书院已经表现出其个性化的特点,有了学田与祭祀功能。其中学田是为了维持书院的日常开支,开辟出所属书院的农田,作为经济来源。祭祀则是书院学风的代表,是一种规范的学礼活动,受古代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图1.和平书院功能空间结构图(作者自绘)
到了南宋时期,闽北书院进入鼎盛时期,数量大增、设备完善、规模扩大、内容丰富。统计数字表明,期间书院总数为442所,是北宋时期的6倍[4],建宁、延平、邵武三处创建的书院便有34所[5]。朱熹及其门人弟子在闽北地区宣扬自己的理学理念,他们大多以书院作为阵地进行理学传播,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讲学。
2.闽北传统书院空间环境营造
2.1书院空间结构
书院的空间结构与其功能存在紧密联系,书院功能有讲学、藏书、祭祀、居住等。讲堂、祠堂、藏书楼是其主要建筑空间,除此之外,还具备供师生生活起居、游息玩赏以及面向社会文化学术交流等多功能,使书院成为一个开放式的多功能综合体。
中轴线布局。现存闽北书院中较为突出的特点则是以唯一中轴线进行空间布局。依照礼制,轴线上依次为门厅、中堂、大殿为基本空间型制。中堂作为讲学功能使用,大殿作为祭祀功能使用。
(2)门厅空间。闽北书院的入口空间主要有两种设置方式,“单独设置”与“结合檐廊设置”,单独设置式与传统民居有较大的差异,更加强调入口空间的仪式感。而结合檐廊的设置多强调建筑空间的整体性。
(3)讲学空间。讲学空间位于建筑的核心位置,即“中堂”。由于闽北书院讲究开放式教学,采用教师指导、自行学习的教学方式,除中堂外,中堂前的院落和天井在多人授课时也可作为开放的教学空间,闽北书院的第一进院落整体特征及功能都为开放式的教学空间。
(4)祭祀空间。在北宋时期,受官学的影响,一些书院便有了祭祀对象,成为书院重要的功能。书院的祭祀空间按照礼制位于中轴线的终点位置,也是空间等级中最高的部分。在书院选址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在有高差的情况下,将祭祀空间布置在地形的至高点。若没有地形高差,也会为了凸显祭祀空间的礼制地位,多设置几级台阶,拔高地平面高度。也有一些书院将祭祀空间做成两层,虽二层并未以祭祀功能使用,但还是强调最高的礼仪特征。
图3
(5)藏书空间。个别书院同时还具有藏书功能,藏书空间多设置在祭祀的二层空间。
(6)居住空间。居住空间是为书院管理者或者学者,以及求学学子所提供的空间。为有助于师生之间群居共学、相与讲学,教师的居住空间位于讲堂空间两侧的暗房;学生的居住空间位于庭院空间两侧的厢房,为师生之间提供融洽、稳定的关系。
(7)服务空间。书院的服务空间主要为仓廪和厨房两部分,多位于大殿后天井的两侧,或者大殿两侧的厢房空间。
(8)公共空间。庭院空间轴线两侧布置荷花池和绿植,作为采光天井。
2.2书院景观环境
书院一般坐落于风光雅致、幽静隐蔽的山林之中。比如朱熹创建的武夷精舍就建在风景名胜的隐屏峰麓中;考亭书院则背负玉枕峰,面临麻阳溪,群山环抱,清幽荡漾,如世外桃源般乡野田园景色。
设置禅林,书院很多方面受到禅道的影响,讲学便是最早用于形容佛教的一些活动,后朱熹效仿,首开书院讲会的先河。还有在书院中设置禅林,效仿佛教信徒多依山林名胜之处,建立丛林,勤修禅道。
设置学田,为了维持书院的日常开支,为书院提供多方面的经济来源。所以书院附近多农田,自然淳朴。
2.3书院建筑结构
现存的闽北书院入口多为三山式,灰砖、灰瓦、双坡屋顶,中间高两边低,飞檐斗拱。入口立面为灰砖雕刻,是闽北典型的装饰形式,图案精美。现存闽北民间书院具有三山式入口的有:峡阳屏山书院、兴贤书院、聚奎书院、方竹书院等[6]。少数门楼式入口样式是在一层门厅入口的基础上,为增加气势,强调入口中心位置,在中心屋顶结构上加建多层斗拱式的二层装饰性门楼。现存的闽北民间书院具有门楼式入口的有:游定夫书院、养蒙书院等[7]。
3.形成闽北书院特色构造的因素
闽北书院的空间环境受到其教学风格、教育思想、地理环境、时代背景等多方面影响,在这些因素影响下逐渐在营造手法上形成特色的模式,这样的模式规律有部分与中国其他地区的书院相同,有一部分则成为闽北书院独特的空间环境结构。
3.1朱子理学体系
朱子理学是朱熹以“兴办教育、以礼导民、以理教化”[8]为中心提出的理学教育观念,是一种全新、自由、开放的思想。包含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用辨证的思想去考虑问题;注重教师言传身教,教师的品行修养要不断提高,为学生树榜样;主张思想自由,可发表独到见解,时常举办讲会作为思想交流的途径。因此“讲会”便成为书院颇具特色的教学方法。不同的书院有各自的学派,为了促进学派交流,书院之间甚至书院内不同学派之间会开展学术讨论会与辩论会。因此闽北书院具有独特的讲学空间,在开放的院落或者天井下,供更多的学生受教。
闽北书院的祭主制度也受朱子理学影响,成为闽北书院特色的形式。书院祭主本是历来被书院管理者所重视的规则,最早儒学尊孔祭孔,后被官学、书院推广。但是到了南宋,书院祭祀的规则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该变化源头便是朱熹。朱熹主张将周张程朱等道统圣人列入祭祀对象中,并在考亭书院中将其实现。从此以后,闽北书院所奉祭主做到了有主有次,完善了整个儒学道统谱系的构建。
朱熹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领导和楷模作用。因此要求书院形成师生群居共学、相与讲习的组织方式,师生的居住空间亲近和谐,分别在讲堂空间与庭院空间两侧的厢房。要求教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使学生更好得感受教师的品行、学问。
理学家们追求一种“孔颜乐处”的精神境界,不关心世俗的功利而追求与天地上下同流,希望能够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颐养性情、陶冶情操。从而书院的最佳选址就在远离喧嚣的幽静丛林之中。
3.2闽北民居建筑
古代书院的基本型制单元多来自于当地民居,以中原民居建筑的型制作为基础,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文化习惯等特征在局部进行调整。闽北书院的结构型制就与中国传统民居相同,都追求中心轴线设置,若因地形原因不能完全对称,则选择主要建筑对称,并把门厅、正厅放置主轴线上。同时天井围合设置也与民居类似。除建筑型制外,还有其墙体做法,山墙以及入口做法也采用当地民居建筑的做法。
4.对闽北书院的保护措施
近年来各地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对闽北遗存的书院进行多方的抢救,但效果甚微[9]。由于闽北书院大多建在村野,所以关于闽北书院的保护主要以乡村旅游一体化在进行,通过古村落建设带动当地书院的保护。如考亭书院景区规划、五夫古镇旅游景区、和平古镇旅游景区等。
根据书院衍生出的丰富文化价值作为发展特色,从建筑到周边环境对其进行保护。
图4 考亭书院规划设计鸟瞰图
4.1保护传统书院的建筑,针对破损程度较高的书院进行修复保护,以空间结构理论为基础,在保留书院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保护与更新,主要保护其空间结构特色和建筑型制,改善周边环境,对书院的各个空间实施恢复性整治。
4.2利用书院特色,进行功能转换。针对南平市存留传统书院进行整合与保护,构成“南平书院群”,并将其投入旅游业进行发展传承;或者根据当地情况,与国内高校结合,开展各种研究活动和传统文化普及工作。针对保留较完好的书院进行功能转换的利用,将书院转变成博物馆功能,陈列五夫朱子文化文物、农作物、五夫特产、老家具、农具等,传播中华千年的书院文化,赋予书院新的活力。或者恢复理学学堂功能,成为理学研讨基地,展示耕读与理学文化。重现朱熹带领下书院文化的巅峰,形成独特的中国教育风格。
4.3结合乡村旅游建设,发展有书院文化特色的乡村。在闽北民居中传承与延续书院的空间营造特色。
5.结论与建议
中国的书院文化持续了数千年,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文化教育的贡献巨大。但现在的中国教育一直效仿西方的教育模式,将这些优秀的文化历史,曾经承载着传承中华文化重任的书院逐渐遗忘。现部分书院虽被后人重建,但仅供游览参观,失去本质教育意义。愿通过本文对书院历史脉络的梳理,以及对书院空间营造方式的总结,为往后书院修建提供些许借鉴。
参考文献:
[1]林蔚起,试论闽北古建筑文化,[A].武夷文化学术研究会论文集.2002
[2]李国钧、邓洪波,中国书院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M].2006
[3]任慧娟,和平书院历史及营造特色探析,[J].南方建筑,2012(05):51-55.
[4]袁丽,傅林,黄俊,李蓉.基于场所理论的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研究——以武夷山市五夫镇为例[J].中外建筑,2012(05):74-75.
[5]邹赣华.朱子文化资源在闽北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利用[J].铜仁学院学报,2018,20(10):89-93+128.
[6]杨静雯,闽北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以武夷山五夫镇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06):90-92.
[7]李晓峰,闽北民间书院建筑特色分析,[J].建筑与文化,2018
[8]徐伟,朱熹与南宋闽北书院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9]柯培雄,闽北书院建筑的文化与环境特征——以五夫兴贤书院为例[J].文艺研究,2010(02):145-147.
论文作者:余恩如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
标签:书院论文; 闽北论文; 空间论文; 祭祀论文; 建筑论文; 朱熹论文; 特色论文; 《建筑细部》2018年第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