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Ⅰ型稳定期患者认知功能论文_刘希平

株洲市三医院 湖南省 412003

【摘 要】目的:分析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Ⅰ型稳定期患者认知功能 MoCA 评估及相关因素。方法:收取我院160例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Ⅰ型稳定期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其按照精神病症状分为a组(伴有精神病性症状)、b组(无精神病症状),再选取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取时间在2015年2月11日直至2017年3月2日,对三组研究对象的认知功能进行分析。结果:a组(伴有精神病性症状)、b组(无精神病症状)患者认知功能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Ⅰ型稳定期患者认知功能和抑郁、躁狂评分存在相关性,而病程长短也具有相关性。

【关键词】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Ⅰ型稳定期;认知功能 MoCA ;相关因素

情感性精神病也可以成为周期性精神病、循环性精神病,患者处于愉快多动期、忧郁少动期,其主要以情感障碍作为主要特征,上述各期分别可以称作为狂躁症、忧郁症,呈现不交替出现情况,而情感性精神障碍为临床精神科十分常见的比,其具有反复发作、发病率高等特点,随着国内外研究对该疾病患者认知功能不断深入,其临床大部分观点均认为患者伴有不同程度认知功能受损情况,与临床精神分裂症存在较大差异,双相障碍患者认知障碍其主要表现在执行力、注意力和记忆力等方面[1-2]。因此,我院将160例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Ⅰ型稳定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认知功能 MoCA 评估、相关因素,见本次研究中描述。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收取我院160例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Ⅰ型稳定期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其按照精神病症状分为a组(伴有精神病性症状)、b组(无精神病症状),再选取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①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符合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Ⅰ型稳定期诊断标准,②均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三组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心脑血管损伤患者,②自伤倾向、自杀倾向患者。

a组;患者年龄均在30~61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5.01±1.23)岁,男性患者有40例、女性患者有40例。

b组;患者年龄均在31~60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6.11±1.28)岁,男性患者有41例、女性患者有39例。

对照组;年龄均在30~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02±1.19)岁,男性患者有39例、女性患者有41例。

上述三组的各项资料无明显的差异,能够实施对比(P>0.05)。

1.2方法

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均采用抑郁剂、抗精神病药物、情感稳定剂等药物实施治疗,治疗时间在30天以上。

采用临床认知功能评定量表对a组、b组、对照组三组的认知状况实施评分,其内容主要包括卡片分类测试、数字广度、数字符号、连线测试等,测试时间在1小时作用,对三组认知功能评分进行分析[3]。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三组的认知功能评定结果(卡片分类测试、数字广度、数字符号、连线测试)。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22.0软件,三组的认知功能评定结果进行相关统计处理,研究中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进行检验,计量资料则采用T检验,采用P<0.05代表三组的认知功能评定结果对比具有差异,其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具有意义。

2 结果

a组(伴有精神病性症状)、b组(无精神病症状)患者认知功能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经过临床研究证实,精神病双相障碍患者在稳定期、急性期均伴有认知障碍,根据文献提示,稳定期双相障碍患者认知功能能提示预后,与患者年龄、病程、稳定期长短密切相关,双相障碍病因在临床中未明确,但是社会环境、心理、生物等多方面因素参与整个发病过程,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神经再生、神经内分泌、神经生化、遗传等,但是上述因素均不是单独具有作用,因此,我院对该类患者实施研究[4-5]。

认知功能障碍主要是指人体大脑高级智能加工发生异常,从而引起记忆障碍、学习障碍,同时伴有失行、失认、失语等病理过程,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人体思维能力显著下降、例如想象力、逻辑能力、概括能力发生严重下降,②感知能力发生衰退,例如出现错觉、产生幻觉、反应迟钝等,③患者记忆功能衰退,例如记忆缺失、记忆混乱、易遗忘等。对于该疾病患者一般实施个体化治疗、综合治疗或者长期治疗,常见的药物为拉莫三嗪、卡马西平等,上述药物也可以称为心境稳定剂,对伴有兴奋躁动患者,可以和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应用,对于疾病较为严重患者,可以采用电抽搐进行治疗,若患者为难治性,可以采用碳酸锂联合氯氮平进行治疗,在给予患者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6]。 患者认知功能主要集中于注意力、执行能力、记忆力等方面,我院对三组进行研究后,结果显示,a组、b组观察组患者均采用相关药物治疗后,均未排除药物对人体认知功能可能性,仅仅得出患者认知功能情况和抑郁情况存在相关性,需要临床进一步观察和研究[7]。

经研究表明,a组(伴有精神病性症状)、b组(无精神病症状)患者认知功能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

综上所述,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Ⅰ型稳定期患者认知功能和抑郁、躁狂评分存在相关性,而病程长短也具有相关性。

参考文献:

[1]朱颀峰,吴振国,李新玲等.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Ⅰ型稳定期患者认知功能 MoCA 评估及相关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15,6(6):923-925.

[2]沈辉,陈美娟,张毅等.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认知功能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3,26(4):253-256.

[3]李娟.伴精神病性症状的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认知功能 MoCA评估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8):22-24.

[4]张晓菲,曹莉萍,老帼慧等.有和无精神病性症状的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认知功能的比较研究[C].//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暨第三届亚洲神经精神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40-40.

[5]刘琳.精神病性症状的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认知功能MoCA评估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5(13):73-74.

[6]周桂波.精神病性症状的稳定期双相障碍I型患者认知功能MoCA评估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2(7):67-68

[7]李海涛.精神病性症状的稳定期双相障碍I型患者认知功能MoCA评估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外医疗,2015,5(6):50-51.

论文作者:刘希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8

标签:;  ;  ;  ;  ;  ;  ;  ;  

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Ⅰ型稳定期患者认知功能论文_刘希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