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孝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_闫立杰

略论孝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_闫立杰

单位:山东淄博临淄区朱台中心小学

邮编:255433

《摘要》:孝道文化的内核应该是互敬互爱互助,而绝不是父母对子女单方面的付出与宠爱,新时代的孝道关系应该是崭新的、特殊的人际关系,孝和敬是互为一体的。当今孝道文化要建立起来与权利对等的责任和应尽义务体系,建立与之配套的制度体系。

作为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国的孝道文化,自古以来就受到整个社会的广泛重视,“百善孝为先”,老祖宗把孝当作是人生最大的善,对于孝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是绵延不绝的。但从我国目前面临的现状来看,传统孝道文化正面临严峻挑战,这些年,孝道文化不仅被许多人淡忘和漠视,更严重的一些人对它遗弃和践踏。比如,据北京某中学的抽样调查显示:有近50%的学生竟不明白自己父母的生日,更谈不上对父母的生日祝福。再如,我们经常会听闻身边各种对父母不礼貌言行或恶语相向,甚至拳脚相加的现象,至于不赡养父母的,因为教育、财产等各种纠纷和父母反目成仇甚至不惜残忍杀害父母的也时有耳闻。就在前不久,有几则新闻惊呆了人们的眼球。如2018年三月十八日报到了某地初三女生用刀把父亲杀害的事件;随后,新闻中紧接着又报道一个在新西兰留学的男生,竟然把从万里以外来看望他的父母杀害并藏尸家中两个月。类似的事件,这些年并不鲜见。而这些极端事件的多次出现无不说明一个问题,中国的传统孝道正面临巨大的危机。因此重塑与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和体现时代精神的伦理精神,对每一个中国人尤为必要。

一、新形势下孝道文化教育所面临的窘境

1、归因的困境

多年前,山西一孩子因为学习问题把母亲活活打死,这个事件曾轰动一时,不过许多人把问题的原因归结为学生的负担课业负担过重,所以才有了后来直到现在依然声势浩大的教育减负运动。

然而,这一出出的悲剧难道真的是孩子(学生)的负担过重所导致的吗?非也,这些极端事件的出现,学生负担重仅仅是一个表面的原因,主要的应该是与传统孝道文化教育的缺失有关,所幸,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这一点。这些年全国上下都在大力弘扬和复兴传统文化,孝道文化也受到广泛重视,全国各地的教育培训机构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忠孝教育各种活动如火如荼,比如笔者所知,有好多学校重新拾起来《二十四孝》《中华孝道故事》等对学生进行日常的教育,更多的家长和教师重新把《三字经》,《弟子规》《朱子家训》等作为孩子成长的必修课程。然而从认识到实践,新时代的孝道文化才刚刚开始。

2、施教方法的困境

曾几何时,人们忽然发现教育已经变成困扰全体国民的大事,不仅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层出不穷,即使连学校,在教育方面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家长们遇到的困境是,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教,说不得,骂不得,打,更使不得,即使连说服教育,谈话也出问题,比如前一段时间,一个毕业于北大后留学国外的某研究生,在网上写了万言书痛斥父母,他十多年不回家,期间拉黑并断绝了与父母的来往。然而从他的万言书里,人们看到的是只讲道理从不打骂的父母依然不能摆脱教育的失败;至于学校,却是更加潜入前所未有的窘境,因为有了不允许体罚和变相体罚的规定,教师们对学生的任何违纪行为都只能采用劝勉说法,但即使如此,前报道某地一个高三优秀成绩生,竟然因为厚爱他的班主任“吼”了他让他写个影视评论,他竟然把老师残忍杀害。

这些事例,无不说明一个问题,当今的孝道教育,正面临一个十分尴尬的局面。当今社会独生子女队伍日益庞大,这代人因为“稀缺”的缘故,会受到来自于父母长辈等几代人的共同呵护,他们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几乎不能受任何委屈,作为长辈,当然也舍不得让孩子受到一点委屈,所以导致整个社会大环境在教育孩子方面已经和过去完全不同,然而,对这个特别的群体,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教育都没有建立起对应的教育机制,各种教育观念层出不穷,施教方法莫衷一是,但重建适应时代的大教育体制并没有形成。

二、重塑与发展孝道文化的内核观念为先

前几天,有一个刷爆朋友圈《儿子捅妈妈九刀,妈妈抬头向天哭着向儿子认错》的视频,讲的是一个从小被父母的各种爱包围着的孩子,其父母倾尽全力让出国留学,但当孩子学业结束归国后,根本不管父母已经为他花光了血汗钱,竟然还要逼迫他的父母继续给他买一辆几十万的跑车,因为父母再也无力满足他的这一要求,这个儿子便捅了妈妈九刀后自己也跳楼自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类似的悲剧不断发生,正在考验着人们对传统孝道文化的重新思考和定位。现代家庭的教育思潮:做父母(或教师)的就是全心全意为孩子服务的,父母是伴随孩子成长,来欣赏他们生命精彩的,所以孩子向父母提出什么要求都是天经地义,是应该的,做不到这一点,在家里,父母会觉得亏欠了孩子,在外边,父母会感觉没面子。还有,随着国家的养老体系的不断完善,养儿防老的观念也逐渐沉寂,许多家长因为有了经济实力,觉得没必要让子女为自己的养老操心,所以对子女是否会对自己养老也不放在心上,只要孩子自己过得好便一切都好。正是受这些观念的影响,许多孩子对父母出言不逊,不尊不孝被视为理所当然。一次,我亲眼见到一个孩子向他爸妈发难:“谁让你们生下我的,生下我你们就得养我,让我吃好穿好玩好,否则要你们有什么用?你们没本事还指望我给你们挣面子啊?”诸如此类。许多孩子向父母无尽的索取,在他们的意识里是因为他们觉得父母亲生下他们就有义务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父母天生就是欠了他们,一旦父母亲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就是做父母的不合格,没本事。许多孩子成年后,依然会无休止的啃老,原因是他们潜意识里认为父母有义务必须照顾好他们的一生,从上学,工作,结婚,住房抚养孙辈操尽了一生心血都应该无怨无悔。而学校教育的思潮更甚:赏识教育,鼓励教育,“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严禁给学生考试排名等教育理念和相关制度大行其道,让新时代的青少年享受到了太多的被保护权利而唯独缺少了对他们的责任教育。

观念的变异必然导致理解的偏差,当今社会,正是因为过多的强调了孩子的权利而忽略了对他们自身应当承担的义务,才导致问题丛生,矛盾重重。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核心是互爱,当长辈对儿女或者老师对学生施以关爱之时,并不是毫无条件的,而这个条件就是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懂得知恩图报的道理并身体力行之。(1)

孝道文化的内核是互爱,而绝不是单纯的一方面的宠爱,如果一对夫妇把对孩子无私无欲的爱,不要求任何回报当做是自己最大的自豪,从本质上来说,这不是真正的爱,而是把孩子当做一个宠物来养,起一种变相的控制和自私行为(2)。那个给父母万言书的事例就足以说明这个道理。

所以整个社会大环境首先要大力提高人们在新时代的孝道认识观,要不遗余力的强化人们的爱育观,孝道观。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明白父母是自己最大的恩人,孩子必须学会用“孝顺”来回馈父母,懂得感恩与知恩图报。当然,这里的孝顺,并不是对父母言听计从,百依百顺,而是学会对父母理解和关爱,知道父母的不容易,体会到父母的甘苦,从而也会站到父母的角度来审视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三、孝道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重在建立新型的亲子关系。

孝道本质上是一种人际关系,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特殊的关系。作为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人际道德关系。不同于普通的人际关系,但是又必须包括普通人际关系所应该具有的优点。比如互敬互爱,礼尚往来,知恩图报等,但是又有自身所独有的特点,比如长幼有序,规范人伦,明确礼仪秩序等。

我们的祖先一直把孝当作是人际交往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则,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亲人之间,更体现在整个社会成员之间。

古人以孝为一切道德的根本与总和,以孝统帅一切伦理道德。认为孝不只是个人行为和治理家庭的准绳,也是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纲领,是天经地义、永恒普遍的基本原则。古代孝道教育的目标就是,使敬老养老观念由家庭推广到社会,并通过社会教化与社会教育的结合,有效地营造了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鼓励人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孝敬父母、爱护子女的道德情操推己及人,尊敬、爱护和关心天下所有的老人和儿童,以推动家庭和谐与社会进步(3)。

反观我们现在,功利化的教育和金钱观念淡化了人们人际交往的孝道原则,曾经有一篇文章,《要像对待领导一样来对待父母》,说的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人,太多注重了家庭之外的其他社会关系,而唯独对自己最亲近的人却没有尊敬与仁爱之心。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新时代的家庭孝文化观念没有得到重视没有重建起来。

所以,把孝道当做是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来处理,是整个关乎国家发展,社会安定的大事,是时代发展必然的要求。

四、构建孝道文化的社会环境与制度保障

大力宣传和建立孝道文化,继承和发扬我国善待老人、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不仅仅是建立和谐家庭的重要元素,而且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一个孝敬父母、品德高尚的人,必是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效忠国家的人。从孝出发,才能家和万事兴,才谈得上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古代社会有很长时期把孝道当做治国平天下的最重要标准之一,三国时代用“举孝廉”来选拔人才尤其著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孝敬”这一理念的积极因素,引入现代社会的职业道德领域,就把“孝敬”创造性地转化成了“敬业”的道德准则。它要求每个公民都爱岗敬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到恪尽职守,遵从职业规范,养成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习惯,把工作做好。子女事业有成,是父母最高兴的一件事,是子女对父母之恩最好的报答。所以,在当今社会里,行孝就要敬业,在家孝敬父母,和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努力为社会创造财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致的;感恩父母,和感恩工作单位领导的培养,感恩同事的帮助乃至感恩社会、国家给我们的一切,也是一致的。(4)

今天,宣扬传统的孝道文化,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方面,党和国家已经认识并采取了积极的举措。如199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法律的形式对敬老养老的要求进行了具体的规范。2001年9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把尊老爱幼作为每一个公民的基本道德。习总书记更是把家风家训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的同等重要,先后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来阐述并加大力度弘扬。然而,面对新时代,单纯的理念和提高认识以及倡导显然是不够的,除了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外,建立新的孝道文化的社会环境依然任重道远,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认识和发展孝道文化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效地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等,都将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孝经• 开宗明义章第一》

2、习近平同志主持政治局学习会议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1版

3、林青贤《幸福,从接纳开始》

4、张家驹《孝道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文作者:闫立杰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1

标签:;  ;  ;  ;  ;  ;  ;  ;  

略论孝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_闫立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