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_企业经济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_企业经济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改革开放以来论文,理论论文,企业管理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企业管理的对象是企业。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企业不是真正的企业,是“车间”。适应这样企业的要求,由苏联引进了“八大管理”,自然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科学的、现代的企业管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改变了企业的性质和地位。与此同时,我国的企业理论、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也在这一变革过程中得到发展和完善。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从实行企业利润留成制度,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开始的。但在进行这样的改革时,遇到了一些问题,即改革要以哪一经济环节为基础,达到什么目标,怎么达到目标等问题。1979年,蒋一苇首先提出了经济改革要以企业为基础的观点,即《企业本位论》。他认为:(1)在经济改革中,扩大企业自主权是必要的, 但这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本质则在理论上明确企业的性质和地位;(2 )企业应当具有独立的经济权益;(3)企业必须是一个能动的有机体, 而不是一块“砖头”。国民经济的强弱,不仅取决于它拥有企业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每个企业的活力;(4 )企业应成为自主经营并对其经营效果负责的机体。《企业本位论》不仅为我国经济改革指出了重点,要以企业基础,还为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企业应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应成为有活力的国民经济整体的细胞。事实已证明《企业本位论》对我国经济改革理论与实践是有多么大的价值。

1983年至1986年,由于蒋一苇的贡献,企业的性质与地位已在理论上被确定。人们对经济改革中出现的一些企业理论问题,如企业素质、企业活力、企业经营机制、企业目标、企业“转轨变型”等,进行了深入探索,做出了回答。这为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打下基础。

1.企业素质。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主要是两个特征:一是质,一是量。企业的质主要包括技术素质、管理素质和职工队伍素质。一个企业素质好,不仅表现在这三者的个体上,还要反映在它们的结合上。

2.企业活力。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改革的决定》中,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这就向人们提出了什么是企业活力和如何增强企业活力的问题。企业有活力,它对外部环境变化能够灵活而正确的做出反映,具有最大限度地动员内部资源,充分利用这种发展机会,不断完善自己和创新的能力。如何使企业具有活力:一是靠企业自己努力,提高素质,完善经济机制,这是主要的;二是外部要为企业创造必要的条件,使其成为投资主体、产品开发主体、市场主体,要有个统一市场,让企业在大体上平等的市场环境中开展竞争,在竞争中提高活力。

3.企业经营机制。自1986年提出企业机制问题以来,论点很多。综述起来,企业经营机制是企业有机体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和生产经营环节,通过相互推动(促进)和制约,最大限度地激发出企业活力,并对外部环境变化作出灵敏、正确反应的机能。它具有三个特征:(1 )只反映事物本质的内在机能,不能把事物的一般表像、人们的个别活动也称为机制;(2)一种事物只有一个基本机制。 企业经营机制既不应扩大到企业边界之外,以国家经济运行机制代替企业经营机制;也不应缩小或分解为内部的具体机制,以企业内部具体机能来代替整个企业的经营机制;(3)一个好的企业经营机制,必须有明确的运行目标; 有独立的经济利益;有适应性强的生产经营系统和组织体系。企业经营机制是它们连锁运行的综合反映。

4.企业目标。企业以什么为目标与它的性质有关。我国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生产目标是不断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特别是在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理论界认为我国企业应以获取合理利润为目标。企业在利润分成政策激励下,也开始追求利润。随着改革深入发展,有人认为国有企业不应只以营利为目标,还要满足社会需要,增进公共利益。企业到底以什么为目标?双重存在的企业观使分歧得以解决,所谓企业双重存在,是说它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社会经济的一环。企业作为独立个体,应获取合法利润。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一环,应尽社会责任。任何性质的企业都应具有双重目标,所不同的是它追求目标的侧重点不一样。近来出现的目标链设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企业目标理论。这一设想认为,企业追求的不是某一单个目标,而应是由企业利益主体(职工、投资者)满意、顾客满意、高市场占有率、合理利润和生存发展5 个环节组成的目标链。5个环节之间存在着依存关系,缺一不可。这就是说, 只有利益主体满意,才有顾客满意;顾客满意了,才有高利润;有了高利润,企业才有生存发展的可能。进一步讲,企业得到生存和发展,又为利益主体满意提供了保障。

5.企业“转轨变型”。企业“轨转变型”就是国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经济模式转变时提出的概念。所谓“转轨”,是指企业要从原来产品经济运行轨道转向商品经济运行轨道。所谓“变型”,是指企业由原来的国家行政序列的一级组织转变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由原来的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由原来的实物型转变为资金与实物复合运行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就要从计划经济运行轨道转变为市场经济运行轨道。

多年来,我国企业改革是沿着放权让利和承包经营的思想展开的。实践证明,这种思路有一定局限性。为使企业改革深入下去,取得更大成就,必须从企业制度总体上对改革综合安排考虑,才能解决企业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从这一认识出发,199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主项开展了《中国企业制度改革研究》。1993年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问题,并指出了它的基本特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从这四项内容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较以往改革有很大发展,不仅涉及了企业产权这一深层次问题,面且还将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组织制度改革与生产经营管理统一了起来,或者说把企业改革与企业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统一起来。

(二)

企业管理要发展,要适应企业性质和地位变化的要求。但如何发展,如何对待西方企业管理经验,在管理界出现了分歧。有的主张全盘照搬,有的主张要根据我国国情积极消化吸收。为了统一认识,促使我国企业管理健康发展,在1983年召开的第一次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座谈会上,提出了“以我为主,博采从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16字方针。多年来,我国企业管理在16字方针指导下,无论在体系上,还是在导向、内容和方法上,都发生了积极变化,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企业管理体系。50年代,苏联专家在中国人民大学讲授企业的《计划与组织》课程,为长春汽车制造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等作了《技术经济计划》设计。以此为基础,经过充实、完善,逐步形成了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以“八大管理”为基本内容的企业管理体系。应该说,这一体系对我国当时经济建设起了很好作用。但它已不适应企业性质与地位变化的要求,需要建立新的企业管理体系。

经济体制改革伊始,一些学者就开始探索新的企业管理体系。其中较有影响的是由蒋一苇提出的“两制四全”体系。所谓“两制”,即民主集中的企业领导制度和责权利结合的工业经营责任制。所谓“四全”,即以实现企业经营决策目标为目的的全面计划管理;以提高产品质量和职工工作质量为目的的全面质量管理;以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全面经济核算;以开发人才,提高人的积极性为目的的全面人事劳动管理。

“两制四全”企业管理体系的基本内涵是职工主体思想。具体地讲,企业通过实施“两制四全”,使职工的主体地位落实到领导制度上,吸收他们参与管理;使每个职工都以主人翁态度研究目标,并且按计划实现目标;每个职工都讲求工作质量,并努力提高产品的开发和生产质量;每个职工都在自己的岗位上精打细算厉行节约,为实现企业经济核算总目标而作出贡献,同时也得到相应的个人利益;每个职工都重视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业务和文化水平,同时也得到相应的发展机会。这样,企业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两制四全”体系,既总结和发展了国内外企业管理经验,又总结和发展了企业管理理论,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2.企业管理导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投入——转化——产出的全过程都在国家严格控制之下,生产和建设的一切条件都由国家供给,生产产品和建设项目要由国家计划安排,生产的产品和获得的利润都上缴国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完全掌握在国家的手里。这就决定了企业管理从观念到实践都要以取得“父”(国家)爱为导向。

我国企业管理导向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经过了不断深化的过程,即从“以产定销”到“以销定产”;从“坐商”到“行商”;从生产到服务;从单纯的物质服务到物质文化综合服务。顾客是上帝,让顾客满意已成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座佑铭。

3.企业管理内容。以市场为导向,贯彻16字方针,使我国企业的职能管理和专业管理都发生很大变化,即完善了旧的,增加了新的。

所谓完善旧的,是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八大管理”虽然至今仍保持原来称谓,但其内涵已发生深刻变化。首先它们面对的已不是国家,而是市场,管理原则、程序等有减有增;其次是采用了现代管理方法,由定性管理为主转为定性定量并重,使管理更为科学。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的计划管理被称之为“龙头”。但就是这个“龙头”,也不过是将国家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经过与内部生产条件的平衡,在时间和空间上加以安排落实。现在已大不相同,制订计划前,企业要了解分析外部环境,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市场调查和预测,要分析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在制订计划中,要应用网络技术、线性规划等对计划草案进行优化;计划制订后,要用各种手段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控制。其他的,如质量管理已由事后检验发展到全面质量管理、贯彻GB/T19000—ISO9000质量体系;成本管理也增加了目标成本、 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等新内容。保留下来的“八大管理”已趋于现代化、科学化。

所谓增加新的,即由于国家放权企业要履行的新管理职能。它们主要是:

(1)经营决策。 我国的管理学者为了使企业履行好决策这一管理的核心职能,提高决策质量,80年代初就结合我国国情,对国外的企业决策理论和方法进行广泛介绍,对决策组织、决策阶段、决策原则、决策程序等进行了深入探索。目前,一些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都建立了决策机构,能够对重大问题作出正确决定,有了驾驭事物发展的能力。

(2)战略管理。战略本系军事术语,具有对抗性、竞争性。 我国企业转入市场经济运行轨道,要开展商战,因此也开始了研究战略,制定战略,执行战略,实行战略管理,以在市场竞争中从总体上加强自己的生产经营地位。现在,企业为了使战略有效实施,还针对市场发展态势,竞争者下一步会采取什么行动,或不采取什么行动制定一些策略。我国企业管理已从解决现时的、一般性的问题,发展到安排处理长远的、带全局性的问题。

(3)产品开发管理。我国的骨干企业, 或是通过接收国家下放的产品研究所,或是自行组建,已有了自己的科研和产品开发机构,配备了素质较高的研究开发人员和较先进的设备,为提高竞争力奠定了技术基础。与此同时,国家也制定了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科研和产品开发投入。目前,企业的资金投入已占全国科研开发经费的一半左右。企业已逐步成为科研开发的主体。

(4)市场营销管理。在旧体制下,企业在名义上也有销售管理, 但它只过是按国家的调单进行“开票发货”的一项被动工作,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营销活动和管理。企业管理以市场为导向以后,不仅建立了营销机构,充实了人员,加强了队伍培训工作,而且还开展了商品销售的定位定时、销售渠道选择、促销策略制度、商品定价和售前售后服务,以及广告宣传媒介确定等营销活动。营销这一联结企业与消费者的纽带已初步形成。

4.企业管理方法。1982年,当时的国家经委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现代企业管理方法。而后,在第二次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座谈会上具体提出了18个现代化管理项目在全国实行。这被简称为“十八法”包括:经济责任制、全面计划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经济核算、全面设备管理、统筹法、优选法、系统工程、价值工作、市场预测、决策技术、滚动计划、ABC管理、线性规划、成组技术、看板管理、 量本利分析和计算机辅助管理。为了配合“十八法”的推行,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还组织力量编写了一本《现代管理方法丛书》。这样很快就在全国兴起了学习现代管理方法的热潮,并取得了明显效果。

进入90年代,随着企业进入市场经济运行轨道,我国又开始了新的管理方法学习、应用浪潮。这些方法主要有:企业形象导入、企业流程再选、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第五项修炼、灵捷制造、生产线公司制、团队组织等。这些新管理方法将进一步促进我国企业管理向科学化、现代化迈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少企业通过博采众长,融合提炼,已在管理上自成一家,创造出自己的管理经济。他们中较有代表性的是:

(1)邯钢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 它是以市场能够承受的产品价格为基础,在企业内部一个工序一个工序地剖析潜在效益,从后向前核定出全厂主要产品品种、规格和内部成本和利润,而后各单位再将各项指标分解到科室、工段、班组和个人。凡完不成成本、费用指标的,一律扣发当月全部奖金,即“成本否决”。邯钢经验在实际运行中取得了很大经济效益,已在全国推广。

(2)海尔集团的“日清日高”。它的含义是:全方位地对每天、 每人、每件事进行控制和清理,作到“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为此就要将每个员工每天的产量、质量、物耗、工艺操作、安全、文明生产、劳动纪律七个要素换算成价值指标进行考核计酬,做到职工报酬“日清”。将生产力要素有效组织起来的“日清日高”管理使海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

(3)宝钢的“三爱”、“四感”,“五种精神”的文化建设。 “三爱”是指爱宝钢当好主人,爱公司争创一流,爱岗位乐于奉献。“四感”是光荣感、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五种精神”是指热爱宝钢、热爱祖国的主人翁精神;勤于学习、勇于进取的拼搏精神;从高从严、一丝不苟的严格精神;顾全大局,互相协作的团结精神;奋发向上,勇攀高峰的创一流精神。通过这几方面的教育,宝钢成功地塑造了企业文化和作风,发挥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

企业管理可以说是由企业家来管理企业。企业家的素质如何对企业管理的发展,进而对企业的生存发展都有重大影响。为了提高企业家素质,使其适应改革开放对企业管理提出的要求,我国做了许多工作,并为取得上述管理成效奠定了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对干部队伍提出了革命化、年青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要求,还规定了选拔厂长的一般标标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1982年前后,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部委都组建了管理干部学院,原国家经委组织力量按照一年制培训计划编著了厂长培训教材。与此同时,中国工业企业管理教育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等也编写了企业管理教材,开展了厂长培训工作。此外,不少管理学者还发表了关于企业家职责、素质等的论著。这些都对提高企业家的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关于企业家的角色、职责、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以及工作作风等理论。

1.企业家扮演的角色。人们常把企业家比作乐队指挥。实际上他不只是指挥,还要扮演:

(1)领导者。他要能将企业的经营思想清晰地表述给职工, 洞察职工的要求,并以自己的言行影响他们,实现企业目标。

(2)专家。 他既是善于用自己的渊博知识和经验研究外部环境,并结合内部条件适时而又合理地作出决策的战略家,又是能够判断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它对企业发展有哪些影响的行家。

(3)教育家。他是通过言教以及提供机会,使职工在思想政治和操作技能等方面都得到提高的教育家。

(4)社会活动家。他通过参加谈判、会议,接触社会各界人士等,创造自己和企业形象,树立自己和企业地位,最终使企业得到社会承认和支持的活动家。

2.企业家的职责。主要包括:

(1)确定企业发展方向。他要在充分认识过去和现在,仔细思考未来的基础上,作好决策,明确并使职工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

(2)为发挥职工积极性创造条件。 他要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唤起每一个职工的工作热情,使他们的潜力,以及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得到发挥,以高效地完成任务。

(3)合理配置资源。 他要依照外部环境变化和企业既定目标要求,将投资者提供的资金同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合理地结合起来,并通过计划、组织、控制等,使各种资源都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更多盈余。

(4)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他要正确处理投资者、 劳动者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利益,尽量照顾到他们要求,以减少或避免冲突。

(5)造就人才。他要搞好职工培训,发现职工身上的闪光点, 公平地选拔人才,造就一批能够适应环境变化要求,有开拓精神的职工队伍。

(6)不断创新。企业家不仅要有创新精神, 而且还要采取各种措施鼓励职工开展各种创新活动,以使企业永葆青春。

3.企业家的思维和工作能力。企业家的思维能力包括:

(1)洞察力。他能够从一些现象中看到问题的本质, 从一些看来不利的因素中发现有利因素,从暂时困难中看到希望,从而能够敏锐地抓住良机,作出正确判断,提出具有创见的主意,指引企业走向成功。

(2)分析力。他能将认识对象的整体, 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解为一个组成部分,通过研究部分,分清楚其性质,以及它们在整体中的作用、地位和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作出判断,找出主要矛盾,作出决策。

(3)综合力。他能把看来是各自独立的部分整合起来进行观察、 研究,找出部分之间的联系和整体运行规律,使问题得到解决。

(4)决断力。他能够通过观察、 分析和综合对事物的认识作出定论的能力。

企业家的工作能力就是企业家通过正确思维能够行使管理职责的能力。

4.企业家的工作作风。为了全面提高企业家的素质,在80年代初就开始对企业家工作作风的含义、类型和形成机制等,进行广泛探索,对企业家队伍建设起了很好作用。

优秀企业家的工作作风,包括:

(1)实事求是。他对人处事不从想象出发; 能将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有根据地、创造性地进行决策;能够正确地认识、理解受理对象,并作出合乎实际的反映;善于排除干扰,集中力量解决问题。企业家在履行职责时,不仅坚持科学的工作态度,还能够反对工作中的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按客观实际制定目标,组织力量实现目标。

(2)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他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法律准则, 把社会利益、企业长远利益放在第一位,并同一切不良倾向作斗争。与此同时又能讲究领导艺术,针对特殊问题和变化了的情况采取灵活行动,在一般的、非原则的问题上作些让步。

(3)民主与集中相结合。 他经常将企业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报告给职工,吸收职工参与企业管理。此外,企业家还能经常深入群众,了解他们的情趣和要求,同他们交换意见,讨论问题,吸收有益的建议和批评,改进工作。在此基础上,将职工个人目标同企业目标统一起来、将各方面的行为统一起来,将投资者、劳动者和社会有关方面和利益统一起来,形成合力。

(4)刚毅、果断和谦虚。他勇于承担责任, 坚韧不拔地面对困难和挑战;能够三思而后行,同时又当断则断,不失商机;能够言行一致,作到言出必行,许诺兑现;胸怀若谷,不仅能够虚心听取批评意见,对自己的缺点、错误也不掩饰;能够严于律己,宽宏大度待人,以身作则,自己的言行举止能够成为职工学习的楷模。

改革开放以来,包括对象(企业)和主体(企业家)在内的我国企业理论与实践有了长足发展,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很好作用。与此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企业管理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我国企业管理要实现现代化、科学化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标签:;  ;  ;  ;  ;  ;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