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农村居民对新型城镇化的政策认知与“进城”意愿研究-基于桂、滇、黔三省区问卷调查的分析论文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农村居民对新型城镇化的政策认知与“进城”意愿研究
——基于桂、滇、黔三省区问卷调查的分析

朱 燕,彭 冲

(桂林理工大学 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人口实现经济社会赶超发展的重要战略,但新型城镇化政策是否能够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对其了解程度和“进城”意愿的情况。基于广西、云南、贵州3省区农村居民的问卷调查发现:尽管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农村居民了解新型城镇化政策,但由于现实认知途径受限,导致对相关政策的实际了解程度很低;从“进城”意愿来看,愿意“进城”的比例只是略高于不愿意“进城”的比例,“进城”意愿还受到少数民族农村居民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地区特征和政策认知程度的影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需要加大新型城镇化政策宣传力度、加快促进农村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少数民族农村居民“进城”公共服务和改进提升城市民族工作。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农村居民;政策认知;“进城”意愿

1 引 言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但我国各地区的城镇化差异明显,尤其是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更为滞后。2017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52%[1],但8个民族省区中只有内蒙古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西南民族地区的广西、云南、贵州、西藏分别只有49.21%、46.69%、46.02%和30.9%[注] 根据广西、云南、贵州、西藏4省区《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初步数据显示城镇化率分别为49.21%、46.69%、46.02%和30.9%。 ,依然处于城镇化的最落后位置,且没有一个省区的城镇化率超过50%。按照目前的水平,西南地区城镇化水平离国家设定的2020年全国平均镇化率60%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民族地区中,少数民族人口的城镇化水平更为滞后,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全国汉族人口城镇化率为51.87%,而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率则只有32.84%,其中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仅为25.02%[2],在各地区中最低。从现实情况来看,西南地区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政策获得农村居民的响应程度不高。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广西、云南、贵州3省区的问卷调查,分析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农村居民对新型城镇化的政策认知与“进城”意愿情况,以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提供政策建议。

2 调查设计

调查问题分为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调查对象对新型城镇化的政策认知和“进城”意愿3个部分构成。在调查对象基本情况部分,由于需要纳入影响“进城”意愿的基本因素,在借鉴已有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区域特征3个方面的问题。在调查对象对新型城镇化的政策认知情况部分,主要包括政策了解意愿、政策了解途径和新型城镇化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在调查对象的“进城”意愿部分,主要调查被访者是否愿意“进城”。

问卷发放覆盖广西、云南、贵州三省区35个市州,涉及154个县,市州覆盖率为89.7%,共发放问卷1500份,有效问卷为923份。西藏由于人口规模和民族构成的显著特殊性,没有纳入调查和分析范围。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在2017年春节和2018年寒假期间分两次完成,之所以在春节和寒假期间进行调查,是考虑到平时很多外出的农村务工人员基本返乡,避免调查对象产生结构性缺失。调查对象覆盖23个少数民族,其中广西壮族、云南彝族、贵州苗族和布依族等主要少数民族占66.7%,其他人口较少民族占33.3%。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符合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人口、家庭特征,调查的样本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3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农村居民对新型城镇化的政策认知

3.1 政策认知意愿

在923份有效问卷中,表示愿意了解的有748人,占81.0%;表示不愿意了解的只有175人,仅占19.0%。这表明绝大部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农村居民有了解新型城镇化政策的需求。从不同民族成分农村居民的差异来看:主要少数民族农村居民表示不愿意了解的占18.5%,其他少数民族农村居民表示不愿意了解的占19.6%,越是人口数量少的少数民族农村居民,不愿意了解新型城镇化政策的比例稍高一些。

3.2 政策认知途径

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农村居民主要通过电视和网络来了解新型城镇化政策,分别占42.1%和18.7%,但网络途径的比例明显很低;通过其他诸如公益短信以及报纸期刊、政府标语、政府人员宣讲等传统方式了解的更少,均不到10%。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农村居民了解新型城镇化政策的途径比较有限,网络途径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而传统的村干部宣讲、政府人员宣讲、政府标语等方式使用很少,导致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农村居民很少能够有效接触到相关政策信息。另外,有10.5%的被访者表示没有途径了解新型城镇化政策。

第一,加大新型城镇化政策宣传力度。首先是选择有效的宣传途径,特别是要充分发展和利用网络途径,要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网络加大宣传力度,而对于偏远地区的农村居民则要重点使用电视、基层干部宣讲等途径;其次是要改革新型城镇化政策宣传内容,要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农村居民的文化知识水平相适应;再次是要立足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特点,在政策宣传过程中结合西南地区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俗,广泛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最后是要注重“精准宣传”,即重点关注年纪轻、学历高、近年来有外出务工经历、家庭经济活动非农性越强的少数民族居民,这部分少数民族农村居民是未来“进城”的核心力量。

3.3 政策认知程度

通过本文的分析表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农村居民对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强烈了解意愿与政策传播途径狭窄之间极为不对称,导致其政策认知程度非常低。尽管绝大部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农村居民有了解新型城镇化相关政策的意愿,但当前主要是通过电视来了解新型城镇化政策。持有“进城”意愿的居民并没有形成“一边倒”的状况,愿意“进城”的比例只是略高于不愿意“进城”的比例。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农村居民“进城”意愿的影响因素来看,学历高、有外出务工经历、土地状况为非自己耕种、家庭主要收入为非农收入、家庭全年收入越高、家庭成员购买了商业保险、居住地点离城镇近、对新型城镇化的政策认知程度高的少数民族农村居民的“进城”意愿越强,而年龄大、人口较少、家庭拥有土地面积多的少数民族农村居民的“进城”意愿越弱。

与此同时,我主动记下平时不懂的专业知识,遇到相熟的项目经理,抓住碎片时间积极上门请教,不躲闪不回避,主动提及双方在项目沟通上经常遗漏的部分,强烈表达增进双方沟通效率的愿望。通过积极主动的沟通,让项目经理意识到了我个人知识结构上的特点与不足,在后续的工作交流中更加体谅我个人的实际情况。这种互利双赢的勤学好问,赢得了项目经理的赞许,建立了更加融洽的关系。

4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农村居民的“进城”意愿

4.1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农村居民“进城”意愿基本情况

在北大,我也碰到个别有负面情绪的年轻人,他们不是抱怨工资太低,领导对自己不好,同事缺点太多,就是抱怨社会不公平,自己没有机会。试想一下,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工作顺畅,事业成功呢?

4.2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农村居民“进城”意愿影响因素

回归结果表明:在个人特征中,年龄、民族、学历和是否外出务工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农村居民的“进城”意愿有显著影响,年纪轻、学历高、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少数民族农村居民“进城”意愿越强,越是人口少的少数民族的农村居民“进城”意愿越低。在家庭特征中,土地面积、土地状况、主要收入来源、家庭全年收入、是否购买商业保险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农村居民的“进城”意愿有影响,家庭拥有土地面积越多的少数民族农村居民“进城”意愿越弱,土地状况为非自己种植的少数民族农村居民的“进城”意愿更强,相对于务农收入而言家庭主要收入为打工收入、个体经营收入或财产收入的少数民族农村居民的“进城”意愿更强。这3个因素显示,在西南地区农村中,家庭经济活动非农性越强的少数民族居民“进城”意愿越强,而越依靠农业生产的少数民族居民的“进城”意愿越弱。从家庭全年收入来看,家庭全年收入越高的少数民族农村居民的“进城”意愿越强,表明经济能力越强的少数民族农村居民更有能力“进城”。家庭成员额外自行购买了商业保险的少数民族农村居民的“进城”意愿更强,因为商业保险增强了家庭成员当前抗风险的能力,其“进城”的能力和意愿也会更强。从地区特征来看,居住地点和所在省份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农村居民是否愿意“进城”同样有影响。居住地点离城镇越近的少数民族农村居民“进城”意愿越强,当前居住地点离城镇越近,对城市生活方式越适应,对农村生活的留恋也越弱;同时,贵州少数民族农村居民相对于广西少数民族农村居民而言,其“进城”意愿更弱。另外,对新型城镇化政策了解程度越高的少数民族农村居民其“进城”意愿越强。

表1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农村居民“进城”意愿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续表

注:******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下显著。

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农村居民“进城”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如表1所示。在回归分析时,在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地区特征之外,增加了“政策认知”的因素,因为有研究在其他地区的调查发现,政策认知程度越高的农村居民“进城”意愿越强烈。[3]自变量中的民族、土地状况、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省份4个变量采用多元虚拟变量处理,同时为避免异方差性问题,我们对家庭全年收入数据取自然对数;政策认知水平为被调查者对各层级各方面政策认知的平均得分。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为分别对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地区特征和政策认知程度的回归;模型7为全部因素都纳入的回归;模型6是剔除家庭全年收入之后的回归,因为这个变量有较多缺失,剔除之后可以与模型7进行比较;模型5是剔除所有虚拟变量之后的回归,以与模型7进行比较,避免虚拟变量过多对回归结果造成的影响。

5 结论与建议

5.1 基本结论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农村居民对新型城镇化各层级各方面政策的了解程度,按照从“完全不了解”“了解一些”“大概了解”“完全了解”的选项分别赋值1到4分计算,调查资料显示:对各级宏观综合性政策,包括国家层面、省(区)级层面、市县层面的新型城镇化政策文件等内容的了解程度的平均得分为1.59分,对户籍相关政策,包括新型城镇化政策中关于户籍迁往城镇的条件、新型城镇化政策中关于户籍迁往城镇之后享受的权益、新型城镇化政策中关于居住证办理的条件、新型城镇化政策中关于居住证办理之后享受的权益等方面的了解程度的平均得分为1.61分,对就业、土地、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住房等其他领域具体政策的了解程度平均得分为1.72分。从不同民族农村居民的比较来看:主要少数民族农村居民和其他少数民族农村居民对宏观综合性政策的平均了解程度得分分别为1.60分和1.50分,对户籍相关政策的平均了解程度得分分别为1.62分和1.56分,对其他领域政策的平均了解程度得分分别为1.73分和1.66分。整体上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农村居民对新型城镇化政策的认知程度很低,人口较少少数民族农村居民对新型城镇化政策的了解程度更低。

在923份有效回答中,有510名被调查者表示愿意“进城”,占55.3%;有413名被调查者表示不愿意“进城”,占44.7%。从基本意愿形态来看,愿意“进城”的比例稍高于不愿意“进城”的比例,但愿意“进城”的比例没有形成“一边倒”的状况,而且这个比例明显低于中东部地区调查显示的农村居民愿意“进城”的比例。

5.2 政策建议

当前,由于本体自身的复杂性,本体的全自动化构建还无法完全实现,在具体应用领域,本体的构建还需要专家的人工参与,为了减少建模过程中繁琐的人工操作,就必须借助本体构建(工具)软件完成某些半自动的构建过程。截止到2004年,已有的本体构建工具共有96种,包括了本体的合并工具、本体的评价工具、本体的标引工具、本体的集成工具等 [11-12]。

实际上,研究者们已提出,有效控制慢性病病情,延迟恶化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才能从根本上降低慢性病患者的疾病负担[7]。延误诊断或治疗将导致随后更多的侵入性的治疗,而这也往往造成大量的医疗费用支出、健康恶化以及其他的社会经济结果[8]。要切实降低患者的疾病经济风险,需要加强基层卫生能力建设[9],正如Beaglehole等[10]所表明的,这是符合成本效益/效果的做法,对慢性病患者要及时发现,进行有效的治疗,监测和管理,可以有效减轻较高层次的卫生服务负担,减少个人和医保系统医疗费用的支出。

第二,加快促进农村经济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依靠土地资源的劳动密集型农业生产方式会极大制约农村居民的“进城”意愿和能力,而非农化产业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农村居民“进城”。因此需要加快促进西南地区农村经济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旅游休闲、生态养生、文化传播、产品加工等“非农”产业,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尤其是对于民族村落,要结合民族村寨的特点,引导发展“非农”产业和现代产业,改变少数民族农村居民的职业结构,将他们从传统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意愿和能力“进城”。

第三,完善少数民族农村居民“进城”公共服务。少数民族农村居民“进城”是系统工程,是涉及个人和家庭方方面面问题的“重大决策”。首先要保障“进城”少数民族农村居民实现职业和身份的双重转换,享有城市居民的同等身份待遇,完善就业、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尤其是高度重视就业和住房两个涉及生存生活的核心问题;其次要打造适应“进城”少数民族农村居民的社区文化生活体系,逐步消除农村居民“进城”的心理障碍和适应成本。

第四,不断改进和提升城市民族工作水平。相对于汉族农村居民,少数民族农村居民尤其是人口较少少数民族农村居民在“进城”上表现出更多的担忧。因此要不断改进和提升城市民族工作,包括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农村居民“进城”后的各项合法权益、尊重少数民族居民的文化生活习惯、发展民族文化产业、规划和建设形式多样的多民族互嵌社区,积极吸纳少数民族居民参与社区和城市管理。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8-02-28)[2018-7-30].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2/t20180228_1585631.htm.

[2]焦开山.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城镇化水平及其发展趋势[J].民族研究,2014(4):36-48.

[3]王丽红,刘桂峰.京郊农村城镇化路径研究——基于京郊农民城镇化意愿调查[J].调研世界,2014(9):36-39.

[DOI] 10.13939/j.cnki.zgsc.2019.14.033

[基金项目] 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广西农村居民对新型城镇化政策的认知与意愿研究”(项目编号:KY2016LX107)。

[作者简介] 朱燕(1982—),女,河南郑州人,桂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城镇化与城市治理;彭冲(1993—),男,湖南永州人,桂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政策与管理。

标签:;  ;  ;  ;  ;  ;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农村居民对新型城镇化的政策认知与“进城”意愿研究-基于桂、滇、黔三省区问卷调查的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