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债规模:现状与趋势_国债论文

我国国债规模:现状与趋势_国债论文

中国国债规模:现状与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债论文,中国论文,现状论文,趋势论文,规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债规模的现状分析

1981年我国恢复发行国债,当年的国债发行量仅为48.66亿元。 而到了1994年,国债发行量便超过了1000亿元。1997年国债发行量又突破了2000亿元。如果单纯从国债规模的绝对数量考察,我国的国债规模似乎已经“失控”。但评价一国国债规模是否适度应该采用相对规模指标,最常用的是国债负担率、债务依存度和国债偿债率三项指标。

1.国债负担率。此指标衡量的是国债累积余额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多数发达国家此值在30%左右,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如拉美的巴西、智利等国此值曾一度超过100%。1985-1990年期间,美国、 法国、德国这一指标的平均值分别为30.27%、26.15%和23.35%。 对我国国债负担率的警戒值,多数学者认同20%,因为近年来以国际口径调整后的我国财政收入占GNP比重一般不超过20%。 陈共教授以财政收入加企业亏损补贴加预算外收入作为可比的“财政收入”,测算出1995年以国际口径调整后的财政收入占GNP比值为18.2%。我国1993-1998 年的国债负担率如表1所示。

表1 1993~1998年国内国债余额占GNP比重

1993 1994 199519961997 1998

国债余额(亿元) 1572.48 2286.4 3300.3 4361.43 5384.28 10086

GNP(亿元) 34560.5 46670 57494.9 67559.7

74772 80754

国债负担率(%) 4.554.95.746.46 7.2 12.5

注:1.1993-1995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3 、 1994 、 1995)》

2.1996年数据摘自刘仲黎在财税研讨班上的讲话

3.1997、1998年国债余额由作者测算,方法为上年国债余额加当年净增发国债等于当年国债余额;1997、1998年以GDP值近似代替GNP值

从表1可看出,我国的国债负担率在1993-1997年以平均0.53 %的速度小幅增长。受1998年巨量国债的影响,这一指标在1998年上升了5.3%,超过前四年增长率之和。如果考虑国外债务,国债负担率会更高一些,具体如在1997年和1998年大约为8.8%和14.0%。 从国债负担率指标看,我国国债规模还可适当扩张。

2.债务依存度。它是当年的债务收入与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当一国的债务依存度高时,表明该国财政支出较多的依赖于债务收入,财政较为脆弱。发达国家该指标一般较低,如日本1982-1989年间、美国在1982-1990年间的债务依存度分别为21.7%和18.1%。而拉美等国的债务依存度曾超过80%。参照国际经验,国内学者一般认为我国的债务依存度的警戒值为20%。为了与国际可比,计算我国的债务依存度时应对我国财政支出作调整。调整方法为预算内财政支出加上预算外支出、企业亏损补贴和国债利息支出。我国调整后的财政支出占GNP 的比重估计为21.5%左右。

由此可大约测算出1993-1997年我国的债务依存度分别为9.96%、11.7%、12.5%和15.4%。1998年财政支出占GNP比重估计为22.2%。 1998年包括2700亿特别国债在内的国债发行量为6330 亿元, 不包括2700亿特别国债的国债发行量为3630亿元。依前者计算出的债务依存度为35.5%,依后者计算出的债务依存度为20.2%。从这一指标看,1998年以前的国债规模是适度的。而1998年的国债规模如不包括2700亿特别国债也基本适度。

3.国债偿债率。它是指一年的国债还本付息额与当年财政收入的比例关系。这一值越高,表明以前所发国债对财政形成的压力越大。发达国家偿债率指标一般较低,如日本在1975-1980年期间该值平均为8.5%,美国在1985-1987年期间该值平均为6.9%。 对我国这一指标的警戒值,一些学者提出10%。参照国际口径对我国财政收入作调整后,可以得出1993-1998年国债的偿债率值如表2所示。

表21993-1998年的国债偿债率

19931994 19951996

还本付息额(亿元)

336.22 499.36

878.36 1311.91

调整后的财政收入(亿元) 6193

7446.75 8976.27 11333.74

国债偿债率(%)

5.4 6.79.8 11.6

1997

1998

还本付息额(亿元)1916.83

2348.6

调整后的财政收入(亿元) 14954.4 16150.8

国债偿债率(%) 12.8 14.5

注:1997、1998年以GDP的20%估计调整后的财政收入,1998 年的经济增长率设为8%。

从上面的数据可看出,1996 年之前我国的偿债率低于警戒值。 受1994年后国债期限缩短的影响,我国在1996-1998年间形成了偿债高峰,使得该值超限。从此值看,我国的国债规模应适当控制。

综合三项指标看,我国当前的国债规模是基本适度的,并没有对财政形成过重的压力。但是,国债继续跳跃式增加发行量已有较大难度,因为后两项指标均已超过了警戒值。

二、国债规模的趋势分析

在中国国债市场上,政府作为供给者是起主导作用的,因为投资者(包括个人和机构)对国债的需求是受国债利率影响的。国债利率越高,投资者的需求量越大。同时,国债利率又主要是由政府决定的。政府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来调节需求。这样,国债的数量就由政府所决定。

政府举债的数量主要是由基本赤字额(不包括国债利息支付的赤字,为我国统计口径上的财政赤字)、还本付息额两者决定的,特别当1994年国家规定财政不得向银行透支后更是如此。可以依此对1982-1997年的国债发行量(Y[,t])和还本付息值(Z[,t])和当年基本赤字额(X[,t])作一回归检验。其中,Z[,t]为一外生变量,决定于以前年度所发国债的数量、利率和期限。我国1982-1997年的Y[,t],X[,t],Z[,t]的实际数据见表3。

表3 历年国债发行量和基本财政赤字单位:亿元

年份 基本赤字 还本付息额 国债实际发行量 国债理论发行量

198217.65 55.583.86 96.3

198342.57 42.47

79.41110.8

198458.16 28.91

77.34114.47

1985

-0.57 39.56

89.85 60.2

198682.90 50.16

138.25

163.07

198762.83 79.83

169.55

170.55

1988

133.97 76.75

270.28

246.11

1989

158.88 72.36

407.97

269.25

1990

146.99 109.4

375.45

374.15

1991

237.14 246.8461.4530.2

1992

258.83 438.57

669.8

745.95

1993

293.35 336.22 739.22

681.76

1994

574.52 499.36 1175.25

1155.7

1995

581.52 878.36 1549.76

1542.38

1996

529.56 1131.911967.28

1918.55

1997

555.06 1916.832476.83

2551.6

注:1.《中国统计年鉴(1997)》第235、256页。

2.由于1981年数据不详,故未采用。

3.理论值由Y[,t]=-21.27+Z[,t]+1.105X[,t]计算得出。

根据表3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计算结果为:

Y[,t]=21.27+Z[,t]+1.105X[,t]

其中R[2]=0.947,上式通过t检验。用此式可预测1999-2001年的国债发行量。如果假设:①1999、2000、2001年赤字分别为1000亿元,800亿元和700亿元。其中1999年1000亿元来自社科院1998年秋季宏观经济预测报告,它暗含1999年国家执行扩张型财政假设。2000年和2001年值由作者按以往经验推测。②1999年、2000年不发行大于等于1 年期而小于3年期的国债。③1999年、2000年的长期附息式国债发行量为300亿元。④1999-2001年GDP年均实际增长率为7%,名义增长率为10%,同时财政收入和支出占GDP比重为20%和21.5 %。 依此可计算出1999 -2001年的国债发行量和各项指标如表4所示。

表41999-2001年国债规模

还本付息额 国债发行量 GDP 国内债务

债务依 偿债

(亿元) (亿元)(亿元) 负担率(%) 存度(%) 率(%)

1999 1824.8 2951.04 88829

13.4 15.45

10.3

2000 2456.21 3361.48 9771214

1612.6

2001 2462.06 3256.83 107483

14.3 14.111.5

从上表看出,虽然1999-2001年间每年国债发行量较大,平均超过了3100亿元,但国债的相对规模将处于基本适度区间。除了债务负担率指标外,其余两项指标在1999-2001年间基本与1997年值持平。所以,未来三年的国债规模仍然有少量扩张的余地。

那么未来三年如果执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国债发行量的上限会是多少呢?这可由一国包括债务付息额在内的赤字(以下称综合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不超过3%推出。国际上认为不管是出于财政困难还是出于扩张性政策原因,一国每年的综合财政赤字最大不得超过当年GDP的3%。可以看出,当一国政府没有财政盈余时,举债是其唯一弥补综合财政赤字和偿付国债本金的手段时,综合财政赤字数字便是该国累积国债余额中的净增加值。依这条规律可计算出我国1999、2000、2001年的最大综合财政赤字分别为2664.87亿元、2931.36亿元和3224.49亿元。 从每年的综合财政赤字中减去每年的国债付息值,即可得1999-2001年的基本赤字分别为1984.69亿元、2078.15亿元和2352.43亿元。 然后将每年的基本赤字和还本付息值代入上文的方程式中,便可得到1999-2001年每年最大的国债发行量分别为4039.15亿元、4723.94亿元和5082.77 亿元,分别占当年GDP的4.6%、4.8%和4.7%。可见,在1999-2001年间,国债的最大发行量不能超过同期GDP的4.8%。

短期内综合财政赤字达到GDP的3%是可以的,但如果长期内每年综合财政赤字均达到允许的极限值,则明显会加剧财政风险,使国债负担率迅速上升。从更稳健的角度讲,我国综合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为2%是较为适度的。这样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国债每年发行量以不超过GDP的3.8%为宜。笔者计算得出当此值不超过3.8%时,同时在2001 -2010年间GDP增长率为7%, 我国国债负担率截止到2010 年前不会超过20%的警戒值。

三、政策建议

我国国债规模的变化受政府财政政策的影响,当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时,规模增加;而执行紧缩性财政政策时,规模减小。在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已明确提出要执行积极的扩张性财政政策。针对这一背景,在确定国债规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国债规模扩张应适度。国债规模的扩张是为了增加政府支出以增加国内总需求,从而刺激经济增长。扩张的数量主要由拟增加的政府支出(或赤字)决定。但是,国债规模扩张也是有限度的。国债的过度扩张意味着财政赤字的急剧上升。巨额的财政赤字表明国家财政收支的严重不平衡。这既会削弱国内居民和国外投资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又易引发未来年度通货膨胀、经济衰退和货币对外贬值等。如前文所述,本文认为国债发行量占GDP比值最大不超过4.8%,长期以不超过3.8%为宜。1999年到20001年的最大国债发行量如前文所示。

2.国债期限结构应保持以3年、5年中期国债为主。近几年来,我国国债以3、5年期的品种最多,伴随少量的长期和短期国债。这种已有的期限结构对今后的国债期限结构形成了一种制约。如果现在缩短国债期限,则会加剧近几年的财政压力和风险,明显是不可取的。今后三年中,可能仅在1999年度有少量发行短期国债的余地,因为1999年的还本付息值相对较小。同时,如果现在一味发行长期国债,既存在举债成本较高的问题,也存在利率风险较大的问题。因为我国经济的波动性较大,通胀率的变化幅度也很大。这样,长期国债对投资者和国家都存在很大的利率风险。这种风险制约了长期国债的规模。所以,当前应保持以中期国债为主,伴以少量的长、短期国债使国债每年的还本付息额占GDP比重较为稳定和平滑。

3.政府应把国债利息支出纳入财政预算。发达国家如美、日、德等国都把债务利息支出列入预算。这样当政府每年支付了债务利息后,便不会出现“利滚利”的情况,债务余额的绝对值就不会呈指数型式增长。在我国,由于利息支出不纳入预算,仍然是债务收入来偿还,肯定会带来债务余额绝对值的指数型增长。这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一般不会使国债负担率上升很快。但一旦经济增长速度减慢, 债务余额占GDP比值就会迅速上升,利息支出占GDP比重就会迅速上升,会对国家财政形成巨大的压力和负担。所以,当前应把国债利息支出纳入预算,以防范经济增速降低时可能带来的财政风险。

4.政府可考虑改年初确定国债发行额为控制年终的国债累积额。在我国,年初政府决定该年度国债计划发行量,然后报人大审批。批准后,计划量一般不得突破。当经济形势变化后,年初的计划量往往会变得不适当。当经济运行偏冷需要政府举债满足扩大财政支出时,年初计划量就成为一种限制。而当经济运行过热时,政府往往并不愿意减少国债发行量。这可以从以前年度政府均基本按年初计划完成了国债发行量得到体现。所以,年初的发行计划使国债发行量变得僵硬,特别易产生发行量的刚性,也容易造成国债规模过度扩张。现在发达国家在国债管理上一般是控制年终累积余额。政府可以相机抉择,决定发行的数量和时机,但年末国债余额不得突破限额。这种方式使政府在控制国债数量上更加灵活,更能适应经济的需要,也不会产生刚性的问题。所以政府可考虑改年初确定国债计划发行量为控制年终的国债累积额。

标签:;  ;  ;  ;  ;  

我国国债规模:现状与趋势_国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