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光辉里程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里程碑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光辉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的隆重集会上,江泽民总书记发表内容十分丰富,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针对性和现实性的重要讲话。其中,特别是围绕着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问题,系统而科学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80年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50多年的经验,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创造性地回答了现实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实现了一次重要的理论创新,从而在马克思建党学说发展史上树立起一块光辉的里程碑。
一
既要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始终坚持党的先进性,又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这是从世界上出现共产党开始,就一直存在的一种客观矛盾,是关系到党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党就是在不断解决这一客观矛盾的过程中,发展壮大和不断前进的。
早在全世界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起草的《共产党宣言》中,就已经鲜明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宣言》在科学地阐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肯定了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无产阶级消灭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统治的历史必然性。在这个大前提下,强调论证了共产党高于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宣言》说:“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比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优越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这就是说,共产党的先进性应该表现在实践上最勇敢最彻底,“始终推动运动前进”;而在理论上比其他政党更透彻,更有远见,能够“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这是关于共产党的先进性的基本特征的最早的也是经典的定义。概括地说,就是既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能够洞察全局,又要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作实践的先锋,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两个基本条件。而如果丧失了先进性,党也就会失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失去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因此,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是党的建设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保持党的先进性,绝不是要把党局限于小圈子或书斋里与世隔绝,孤芳自赏,而是为了领导革命实践。这就要求党必须紧密联系本阶级的群众,不断地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因为只有把党建设成为一个广大群众性的党,才能实现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因此,《宣言》在强调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同时,又明确规定.“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的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作”。包括:在法国,“同社会主义民主党联合起来反对保守的和激进的资产阶级”;在瑞士,“支持激进党人”;在波兰,“支持那个把土地革命当做民族解放的条件的党”;在德国,同资产阶级“一起去反对君主专制”等。这就是说,共产党从它成立之日起,就积极参加各种有利于推动社会前进的各种运动,并在革命运动的实践中,巩固自己的阶级基础和扩大社会影响。
马克思主义建党的原则是十分明确的。但是,在实践中如何做到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这一客观矛盾的辩证统一,却是十分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各国的具体实际出发,由各国的共产党人自己去加以创造性地解决。而这个问题解决得如何,从一定意义上说,决定着该国共产党的生存和发展。
二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社会环境,同《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地有重大的不同。在西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已经成为构成社会结构的两大阶级。而在中国,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两极对立结构仍占据统治地位。随之产生的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也大相径庭。西欧无产阶级已经把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的历史任务提上日程;而摆在中国无产阶级面前的现实任务,却是推翻封建主义,一方面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另一方面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必要的前提。无怪乎列宁在1919年召开的全俄东部各民族共产党组织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说,“你们面临着一个全世界共产主义者所没有遇到过的任务”;“这些任务的解决办法,你们无论在哪一部共产主义书本里都找不到”。只能从革命实践经验的创造性总结中,去找寻正确的答案。国情不同,阶级结构不同,无产阶级面临的历史使命也不同。这就客观地决定了在中国,无产阶级政党既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又要增强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任务,更加艰巨而严重。出路何在?惟一正确的路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得到重大创新和突破性发展。而找到这条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建党之路并不平坦。
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指导和帮助下,以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为榜样建立的。因而,俄共的建党模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中国共产党有巨大的影响。俄共的建党模式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创造和发展,很多重要原则是正确的适用的。不过其中也有些只适用于俄国,却并不适用于中国。但却仍然被一些中国共产党人照抄、照搬。例如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在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革命任务的确定上基本是正确的。但在如何建设党的问题上,却不顾大革命失败后,革命运动主体已经转移到广大农村,而农民出身的党员已占绝大多数的客观事实,仍然要求“特别注意大生产大工厂中党的支部的建设和发展”,“积极地在工人中征求党员”,甚至提出“务使指导机关工人化”[1](P351-352)的完全脱离实际的要求,致使党的建设在教条主义和关门主义的束缚下徘徊。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党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革命运动的发展和前途,而如果党不能解决自身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既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又不断从社会其他各阶级吸收先进分子,壮大自己的队伍,党就不能发展,革命也难以前进。在这个关键时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智慧,在深入中国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问题给予创造性解决的是毛泽东。其集中代表就是1929年12月的古田会议决议。毛泽东从“党的组织基础的最大部分是由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成分所构成的”[2],从这一实际状况出发,总结了红军中的共产党同各种错误思想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形成了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的决议。这个决议不但在红四军实行了,后来各部分红军也先后不等地照此做了。古田会议解决了红军中党的建设问题,实际上也就解决了整个党的建设问题,为之提供了创造性的新思路和新办法,为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提供了创造性的新贡献。
古田会议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发挥了实际上的指导作用,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它被正式写入党中央的决议,却是在长征胜利后的1935年的瓦窑堡中央政治局会议。这时的形势是,“目前政治形势已经起了一个基本上的变化,在中国革命史上划分了一个新时期,这表现在日本帝国主义变中国为殖民地,中国革命准备进入全国性的大革命,在世界是革命和战争的前夜。”[1](P360)为了准备“全国性的大革命”,党确定了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治路线和反对关门主义,招收广大人马的组织路线。如何在招收千军万马、组织浩浩荡荡的革命军的过程中壮大党的组织,并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呢?瓦窑堡会议决议,按照毛泽东的建党思想给了明确而科学的规定。
《决议》说:“为了完成中国共产党在伟大历史时期所负担的神圣任务,必须在组织上去扩大和巩固党。”怎样扩大和巩固党,坚持怎样的原则呢?《决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必须同党内发展组织中的关门主义做斗争。能否为党所提出的主张而坚决奋斗是党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社会成分是应该注意到的,但不是主要标准。应该使党变为一个共产主义的熔炉,把许多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新党员,锻炼成为有最高阶级觉悟的布尔什维克的战士。”“党不惧怕某些投机分子的侵人,党用布尔什维克的政治路线和铁的纪律,去保证党的组织的巩固。”[1](P370)这些用精练而鲜明的语言表达的创造性马克思主义原则,放射着毛泽东建党思想的光辉,至今仍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
既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又要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这个原则是一贯的坚定不移的。但先进性的具体内涵和增强扩大阶级基础、群众基础的具体方法,又应该是与时俱进、随势而移的。现在已经进入21世纪,新世纪的世界与中国同80年前都已大不相同。中国工人阶级的状况无论在数量、素质和结构方面都发生很大变化。中国社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而许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党的任务既不同于建党之时,也不同于建国之初,而是担负着“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客观情况的重大变化要求党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对当前党的建设遇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再一次给予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再一次对党的先进性和巩固扩大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问题给予科学界定。
江泽民总书记的“七一”讲话,针对这种现实的迫切需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对这些问题给予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回答。他指出:“‘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在此基础上,他对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问题,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问题,做了完整而深刻的分析。其中,对如何准确认识党的先进性和在今日之新条件下如何增强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专门做了创造性的科学分析,得出了开拓性的新论断。
《讲话》中科学地分析了中国工人阶级的现状,回答了存在的疑问。指出:“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工人阶级队伍的先进性也在发展,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增强。”“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大大增强了工人阶级的科学文化素质。”一些工人群众的工作岗位由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而发生变化,“这并没有改变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而且从长远看有利于提高工人阶级的素质,发挥工人阶级的整体优势。”这就为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提供了依据。
对于什么是决定党的先进性的主要因素,《讲话》明确回答:“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关于同一问题的论断。刘少奇说:“仅仅是党员的社会出身,还不能决定一切,决定的东西,是我们党的政治斗争的政治生活,是我们党的思想教育、思想领导与政治领导,而我们党的总纲及党的组织原则,则保障了无产阶级的思想和路线在党内居统治地位。”[3]这二者不仅是一脉相承的,而且江泽民的讲话更鲜明、更概括,更具时代性,也更便于把握和贯彻。
如何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前提是要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构成发生的新变动做出科学的分析判断。《讲话》中指出:我国已经“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如何看待和评价这些社会阶层呢?《讲话》说:“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贡献。”因此,“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个科学定位十分重要,既符合实际,又是中肯的鼓励。这就是说,这些社会阶层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的朋友;不是一般的朋友,而且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共同并肩的建设者。这就大大地扩展了党的群众基础。不仅如此,《讲话》还明确肯定,这些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可以吸收到党内来,当然是以符合党员条件为前提,而且要经过长期考验。这个新结论是对长期存在于党内的有关争论的回答和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新发展,特别是对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的瓦窑堡会议决议的创造性继承和突破性发展,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这些新的分析论断,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