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新时期基层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调查与思考_社会保障体系论文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新时期基层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调查与思考_社会保障体系论文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力构建和谐社会——对新时期基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体系建设论文,社会保障论文,构建和谐社会论文,基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基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在当前二元经济结构仍然存在的现实情况下,除过统筹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解决贫富差距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顺应党中央关于“两个趋向”的判断,对基层特别是农村采取多予、少取、放活措施,建立完善养老、医疗、失业、灾害、伤残等保障制度,解决好弱势群体、贫富两极分化等问题,加强新时期基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依托。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因此,小康社会不仅应该关注人们的生存需要,且应该关注人们的发展需要;不仅应该关注普通民众的需要,且应该关注特殊社会群体的需要。尤其是通过统筹城乡社保体系,使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过上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是破解区域经济发展“瓶颈”的基础环节。现存的“企业保障”、“单位保障”的社会责任关系固化了劳动力结构,使国有单位职工不具有流动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无法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活力受到限制。加之劳动力市场保障制度不规范、“农民工”保障措施不完善、老龄化现象日益显现、经济发展环境受到资源局限等一系列经济问题的出现,没有相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存在巨大的社会风险。

四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保障。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实现公民的生存权利以及其他人权的保证,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必须重视加强基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无论是深化改革,还是兼顾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一项紧迫性的战略任务。

二、新时期基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陈仓区针对撤县设区后的基本区情和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框架。

一是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保险方面,全区企事业单位参加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四大社会保险累计达4.5万人,占参保人数近50%。2006年底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1.3万人,纳入社会化管理人数4592人,发放养老金3594万元;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9216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4944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7890人。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人数达429480人,参保率达到86.2%。参保队伍的结构由初期单一的财政供养单位发展到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等,人员覆盖在社会各个层面。商业保险方面,目前人寿等5家人险公司,人保等6家财险公司在我区设有分公司,竞争日趋激烈,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特别是寿险公司和人保公司已经构建了覆盖全区的人力资源网络,商业保险的覆盖面逐年扩展。仅人寿保险陈仓分公司就开办各类险种60多个,2006年人寿公司共完成意外伤害保险费400万元,同期办理各类意外伤害理赔案件3100起,支付赔款350万元,投保受益率高达87.5%,有效缓解了社会风险。

二是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完善。着眼于解决群众生活困难问题,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2006年新增城镇就业6000人。组织劳务输出12.15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5.5亿元。为6546户14168名城镇居民累计发放低保金1254万元,启动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农村贫困家庭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特困救助、灾民救助金497万元,发放救济棉被、衣物等40000多件。为农村特困家庭落实住房补助资金80.4万元。兑现各类惠农补贴2768.3万元。初步建立了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农村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为基础,临时救助为补充,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相衔接,政策优惠和社会互助相配套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框架。

三是社会福利事业快速发展。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6年为困难群众代交新型合作医疗参保费14万余元,为21700名住院群众报销医药费1426万元,报销住院门诊医药费69万元。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贫困生寄宿生活费、教科书费共计1099.8万元。新建人畜饮水工程27处,解决了1.4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大力实施“户户通电”工程,偏远山区最后68户无电农户全部用上了电。群众看病难、上学难、吃水难等切身问题得到突破性改观。

四是社会慈善事业日趋活跃。充分发挥慈善分会的作用,在灾后重建、寄宿制学校建设、特困户救助、困难学生救助等方面,共筹集各类善款近1500万元。去年16户福利企业共安置残疾人就业860人,新增就业82名,残疾人就业率同比增长10%。为300名70岁以上老人办理了寿星优待证,为200多名90岁以上老人发放政府津贴12.5万元。公众对慈善事业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加深,投身慈善事业的热情日益浓厚。

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困难和主要问题

(一)社会保障压力增大。一是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剧增。2005年全区干部职工退休2058人,2006年退休人数达2517人,净增近500人,增幅达25%。同时,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延长,2000年是74.5岁,2005年为75.6岁。2006年全区1.8亿元的工资性支出中,离退休干部工资发放0.6亿元,再加上离退休职工发放0.4亿元的养老金,在职干部职工和离退休干部职工的工资支出比已达6∶5,随着公务员法的实施,退休门槛降低,退休人员数将逐年增大,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工资支出比可能突破1∶1。养老保险方面,去年全区共征收养老保险基金2194万元,实际发放3594万元,征收的基金难以满足保障需要,资金缺口越来越大,以保养保的社会保障运行体制正遭遇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二是企业参保率不高。很多企业经营状况差,下岗失业人员增多,企业不能及时为这部分人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这部分人自己大多无力缴纳,养老保险的脱保率较高。仅2006年就有近3000人没有及时解缴养老保险基金,占参保人员总数的22%。以医疗保险为例,至2006年,建设、粮食、供销等7个系统87户企业的7700名职工中,参保企业只有39户,占企业总户数的44%,参保人数只有2722人,参保率仅为35%。三是保障能力有限。由于政府财力不足,企业运行效益不高、群众认识偏差等原因、城乡生育保险、农村养老保险还在酝酿中,至今没有启动。已经启动实施的保障项目,保障水平也不高。以低保为例,城镇低保的发放标准每人每月平均不足70元,农村低保发放标准每人每月还不足10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

(二)社会和商业保障运行体制机制不顺畅。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养老保险的管理实施单位为社会保障局,失业、工伤保险的管理单位为人事劳动局,医疗保险的管理单位为卫生局,社会救助的管理单位为民政局,慈善救助的管理单位为残联,计划生育保险的管理单位是计划生育局,多头管理既不利于便民和效率原则,而且在动态监管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更容易造成应保漏保或多头重复申领。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有益补充,在县区没有统一的监管机构,存在无序竞争,相互诋毁,运行不够规范;个别保险公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存在保险条规欺诈;甚至个别保险公司经常变动经营场所,使顾客投诉和投保无门,且纠纷大多只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费时费事、制约了商业保险的快速发展。

(三)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渠道窄、收缴难。虽然中央财政对社保基金的支出呈逐年上升态势,但省以下财政由于财力原因,对社保基金的投入非常有限,陈仓区近年来经济虽然快速发展,连续两年荣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十佳县区称号,2006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15亿元,但干部职工工资性支出就高达1.8亿元,所以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资金投入只能靠转移支付。去年一年上级的转移支付资金只有6300多万元,保工资、保运转都很困难,难以满足社会保障方面的资金需求。目前全区社会保险基金筹集的主要渠道仍集中在参保企事业单位的基金征缴上,基金筹集渠道过窄。行政事业单位的单位补贴部分无法保障,仅教育系统和部分镇就拖欠医保基金达980万元,经协调后这些单位虽恢复了医保,但拖欠的基金无法收回;困难企业受效益影响,断保脱保现象比较普遍。再加上基金征缴缺乏有效的手段,去年应征养老保险基金2481万元,实际只征收了2194万元,欠缴比例高达11%。另外,在养老保险基金征收基数的确定上、政策规定应该按照社会平均工资征收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但由于企业工资水平不高,与社会平均工资差距较大,企业坚持按实际工资征收保险基金,争议的存在也影响了基金的征收。

(四)社会保障基金的增值难度大,风险高。按照政策规定,必须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实际上很难做到。一是在基金管理上,要增值就要投资,要投资就有风险,既要保障基金安全,又要确保基金增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要求过于理想。二是在制度设计上,现行政策对投入风险出现后的责任追究有明确规定,但对保值增值后的激励奖励却没有规定,这样,决策者为了避险,只能采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稳妥办法。三是在基金使用上,一方面,社会保障和经济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为了确保保值,社会保障基金只能在银行封闭存放,很难发挥其参与经济建设的资本效用。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营造关爱弱势群体的社会环境,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不断提高企业参与和个人参与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关爱弱势群体的社会道德和舆论氛围。特别要向群众、企业主、个体经营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宣传社会保障的有关法律法规、重要制度和操作方法,使全社会人员充分认识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参与社会保障工作的现实意义,提高全社会对社会保障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2、完善体制机制,为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不断完善城乡合作医疗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城镇居民承受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统筹协调各类人员的医疗保障政策,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医疗救助制度,特别是解决好特困家庭的即时救助问题。顺应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并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经济、社会特点的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落实社会救济和慈善救助的财政、税收法规政策,建立和完善社会财富投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保障激励机制,鼓励社会财富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规范商业保险的运营体制和机制,提高准入门槛,加大监管力度和行业自律,推动商业保险健康快速发展。

3、加大投入力度,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健康发展。严格执行社会保险登记和缴费申报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强化社会保险稽核和劳动保障执法监察,依法将应参加社会保险的单位和职工逐步纳入社会统筹,全力推进以医疗保险费为龙头的其他各项费用征收工作,确保基金应收尽收。进一步明确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特别是加大地方财政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逐步提高财政支出中用于社会保障的比重。在扩大社保基金的资金来源上要积极发挥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建立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基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投入。充分发挥劳动保障部门行政监督,财政、审计等专门监督,群众、舆论等社会监督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决策、运营、监督相互制衡的监管体制,严肃查处违规违纪案件,维护基金安全完整,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4、强化社会服务,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继续加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建设,依托社区对企业退休人员提供管理服务,不断拓展工作内容,启动开展新的服务项目。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业、加快公共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保障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从制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服务标准和规范服务设施建设入手。加强基础管理,严格工作规程,加快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步伐,促进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使参保人员享受到更方便快捷的服务,推进经办管理服务的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完善失业保险管理,加强对失业人员的服务,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促进再就业。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加强就业培训、指导和信息服务,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鼓励自主创业,充分保障就业,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标签:;  ;  ;  ;  ;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新时期基层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调查与思考_社会保障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