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探讨论文_李昀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探讨论文_李昀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辽宁 大连,116027)

摘要:目的:探讨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的注意事项。 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我院药剂科的用药情况,总结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以及给药间隔,促使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结果:根据各种抗菌药物PK/PD、PAE的不同,对毒性以及依赖药性进行降低,从而使得患者医疗费用得到减少,临床意义以及现实意义显著。

关键词: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临床合理用药

药物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选用合适的用药时间以及给药间隔时间从而对用药效果进行保证。抗菌药物由于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作用,因而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根据抗菌药物所具有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以及抗菌后所产生的效应不同,因而可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种,即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以及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抗菌活性长抗药物[1]。本文选取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我院药剂科的用药情况,总结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以及给药间隔,促使临床用药的合理性。现报道如下。

1.常用抗菌药物PK/PD以及PAE机制

PK/PD参数主要是在对临床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起到重要作用,也是对抗菌药物所具有的杀菌作用以及与血药浓度关系进行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PK主要是对抗菌药物的分布、代谢以及排泄过程进行反映,而PD主要是用于对抗菌药物所具有的具体治疗效果进行反映,PAE则是对抗菌药物所具有杀菌作用的药效时间[2]。

2.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分析

2.1β-内酰胺类药物

该种药物属于时间依赖性药物的一种,药物所具有的用药时间将血药浓度一般维持在MIC(致病菌最低抗菌浓度)以上。药物的这种特点也是对患者体内病菌进行有效清除的关键。药物浓度所具有的MIC时间也是对这种抗菌药物所具有抗菌作用有效维持的时间。有研究表明,患者在用药后的24h内,血药浓度一般维持在MIC的50%左右,β-内酰胺类药物自身具有最佳的抗菌活性。而t1/2≤2h时,一般需要3次/d,t1/2>2h或者PAE较长的药物,可酌情减少对患者的给药次数。如青霉素类药物、大多数的头孢类抗生素半衰期药效时间相对较短,需要对患者多次用药[3]。头孢曲松药物的半衰期时间较长,因而可酌情减少对患者的给药频率,一般为1次/d。

2.2氨基糖苷类药物

氨基糖苷类药物是一种浓度依赖性药物。有研究表明,单次予以患者氨基糖苷类药物可使得患者获得日剂量多次给药后达到的峰浓度,即Cmax,从而使得Cmax/MIC比值保持在较高水平。另外,氨基糖苷类药物一般需要采用单词给药的方式,防止出现首过效应,进而对药物与致病菌之间的接触时间进行缩短,并对药物所具有的耐药性进行降低。与此同时,氨基糖苷类药物有一定的耳毒性,若每日多次对患者给药,或对患者开展持续静脉滴注,将会造成患者出现蓄积中毒。因此,该类药物的给药时间一般设定为1d/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诺酮类药物

诺酮类药物属于浓度依赖性药物,其所具有的特点为杀菌速度与血药浓度呈正比关系,药物起效迅速,且很少产生耐药性。大部分的这种药物所具有较长的PAE,且PAE与浓度值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因此,在临床上不建议为患者大剂量使用,如环丙沙星、伊诺沙星等等,临床上给药时间一般为1-2次/d,该类药物大多是用于治疗患者胃炎疾病或呼吸道感染类疾病等等[4]。而氧氟沙星、司帕沙星这类药物临床上设置的给药时间一般为1-2次/d,大多治疗成人结核类疾病。

2.4大环内脂类药物

由于每个人的各方面情况存在差异,这种药物在不同患者体内所产生的代谢情况也具有较大差异,主要属于时间依赖性药物的一种,因此,不能应用某一种单一指标来对药物疗效进行评价。在一般情况下,红霉素以及乙酰螺旋霉素该类药物的t1/2在≤2h的情况下,PAE较短,因此在临床上一般指导患者采取间隔给药的方式,给药时间为3-4次/d。而罗红霉素以及阿奇霉素这类新型的大环内脂类药物,由于血液浓度可导致出现叠加的PAE,因此建议采用对患者单次给药的方式,即1次/d。

2.5抗真菌类药物

这类药物也是时间依赖性药物的一种,常用的主要有时多烯类以及氟胞嘧啶、唑类药物等等。氟康唑的t1/2在27-37h左右,其所得到的AUC/MIC比值一般>20,因此,需要对患者采用单次给药的方案,即1次/d,患者口服药物可对药效完全吸收。氟胞嘧啶一般给药时间设置为2-3次/d,需要予以患者静脉滴注的方式,口服则需要对每日的用药间隔进行增加,一般设置为4次/d。

3.讨论

抗菌类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是一种重要的抗感染药物。近年来,随着各种新型抗菌药物的出现以及临床上各种医药技术的发展呢,因此,抗菌类药物在临床上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的使用也更加广泛,可以说抗菌类药物现今已经成为我国各级医院抗感染的最常用药物之一。但有研究表明,我国大多数基层医院对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不高,且存在抗菌药物起效越快越好,对抗菌药物剂量没有一个明确把握等使用误区,因此导致院中抗菌药物被不合理使用,从而使得患者体内细菌对于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在严重感染情况下对抗生素进行使用,效果较差,使得细菌产生一定的耐药性,最终导致现代疾病的病谱出现改变等等。因此,类型不同的抗菌药物其给药时间以及给药间隔也具有差异性,需要根据时间情况制定科学安全的用药方案,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使得药物毒性以及赖药性进行降低,同时也可对患者经济负担进行降低,临床意义以及现实意义较高。

参考文献:

[1]何松英.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临床合理用药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79):63-64.

[2]李冬云.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研究与临床合理用药[J].中国医药指南,2016,(02):296-297.

[3]庄瑞丰.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5,(02):19-20.

[4]李爱兰.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22):25+27.

作者简介:李昀,男,1981年7月,本科学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药学部,药学

论文作者:李昀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3

标签:;  ;  ;  ;  ;  ;  ;  ;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探讨论文_李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