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式大屋顶的建筑形态探析论文_蔡友源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本文从中式大屋顶建筑发展的历史分期着手,通过了解各个阶段的中式大屋顶建筑的实践概况及相关代表作品的建筑特征,归纳总结出中式大屋顶建筑形态的基本特征,以期为中式大屋顶建筑的创作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字:中式大屋顶;历史分期;建筑形态

1.中式大屋顶建筑发展的历史分期

在中国近现代传统建筑文化复兴的历史分期问题上,邓庆坦博士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整合研究——对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的整体性审视》一文中,将立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建筑创作分为4个历史时期,构成了贯穿20世纪的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的重要脉络。[1]

中式大屋顶建筑在不同阶段都被视作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创作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将其历史分期以邓庆坦主张的“对传统建筑文化的追寻、探索与拓展”为整合的线索,同时主张以中式大屋顶建筑的特征、类型及社会背景作为分期依据。因此,在近现代建筑发展史上以“大屋顶”建筑形式为主线表现民族传统文化的建筑探索中,将其发展历程细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中国式”到“中国固有式”探索时期:1910~1930年代

2)“民族形式”探索时期:1950~1960年代

3)“民族文化内涵”探索时期:1978~1990年代

4)“市场为导向”发展时期:2000年至今

中式大屋顶建筑发展时间轴

2.中式大屋顶建筑的实践概述

2.1“中国式”到“中国固有式”探索时期

中式大屋顶建筑最初的探索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由西方教会主导的“中国式”教会大学校舍建筑设计,其成熟定型则是在南京国民政府倡导的“中国固有式”时期,其探索实践主要是以学校、政府机关办公建筑为主。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和燕京大学是较早采用宫殿式“大屋顶”形态建筑的教会大学[2],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在建筑领域大力倡导反映中国固有文化之精神,兴建了一批采用中国传统宫殿式的政府行政办公建筑和公共建筑。其中,吕彦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中国固有式”的代表作品。“宫殿式”大屋顶建筑是“中国固有式”巅峰时期的表现。

2.2“民族形式”探索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至60年代的“民族形式”探索时期,以传统大屋顶表现民族形式的模式再度达到高潮。中式大屋顶建筑在这一时期的探索实践主要是以政府行政办公及重要公共建筑为主。1951年动工建造的采用民族形式的重庆西南人民大礼堂就是早期具有代表性实例。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建筑有北京友谊宾馆、北京民族文化宫、钓鱼台国宾馆、北京火车站等。

2.3“民族文化内涵”探索时期

1978年改革开放后,民族形式建筑的探索也摆脱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更加强调民族传统内涵,此时中式大屋顶建筑也被作为探索方向之一。在这一时期的探索实践主要是以宾馆酒店、旅游、宗教建筑及公共建筑为主。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以模仿汉唐建筑风格为主,后期则是以模仿明清宫殿式建筑,最后则转向“混搭式”风格。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建筑有陕西历史博物馆、山东曲阜的阙里宾舍、中国国家图书馆新楼等。

2.4“市场为导向”发展时期

进入21世纪后,中式大屋顶建筑实践主要是迎合业主喜好创作流向,其表现出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相结合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市场文化对建筑的影响。在新世纪之初,其建筑创作实践有南方医科大学顺德校区行政楼、文化影视城建筑群等,其建成的背后都有一定的业主意愿及文化定位。

3.中式大屋顶建筑形态的基本特征

3.1建筑类型

近代以来,大屋顶的应用不再受到封建礼制的约束,大屋顶建筑类型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在1911年至30年代,中式大屋顶建筑的创作实践是以学校、政府机关办公建筑为主;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至60年代,中式大屋顶建筑的创作实践是以政府办公及重要公共建筑为主;1978年改革开放后,形成了活跃、多元的建筑创作局面,同时立基传统文化的多元探索,使得中式大屋顶建筑又迎来一次探索高潮,其建筑类型涵盖了宗教建筑、旅游建筑、公共办公建筑、宾馆商业建筑等,80年代是以仿汉唐风格为主,后来则是以仿明清宫殿式建筑为主,再后则是以“混搭式”大屋顶建筑为主,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式大屋顶建筑的表现内容及实践方式。

3.2建筑文化特征

从当代中式大屋顶建筑的实践现状来看,都可以看到出于对场所及历史文脉的回应。这些特定场所包括文保区、历史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历史名城中的发展更新区等。曲阜阙里宾舍、西安三唐工程,前者位于孔庙、孔府等历史建筑保护区内,其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性与整体环境的协调性,后者处于西安历史文物大雁塔东侧,注重城市历史空间形态的延续,都较好地回应了场地历史文脉。在建筑形式的选择上采用了与其地段历史风貌相协调的仿唐代的大屋顶建筑形式,力求建筑形式与历史建筑共同形成一种相协调的历史风貌,创造出具有历史文化气息的场所。

3.3形态特征

(1)规划布局

“中轴对称”这一规划特征仍然比较明确,其规划布局手法也显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延续。中式大屋顶建筑历来注重建筑的中轴对称布局,这样不仅从规划布局上延续了传统,同时也突出了建筑的“大屋顶”形态。中轴对称的规划手法有利于建筑形体及屋顶的组合,区分主次,突出建筑主体之上的大屋顶,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规划思想。

(2)形体处理

在建筑形体处理方面,大屋顶仿古建筑采用的是以现代材料及技术模仿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力求符合传统法式,以体现中国古代建筑韵味。大屋顶建筑大多还是采用竖向三段式、横向力求对称的构图形式,体现传统方面主要集中表现在屋顶形式及建筑形态构图上,其他部分则是表现出现代建筑的特征。相比古代建筑,现代建筑功能变得更为复杂,无法像以往那样在建筑之上加以一个大屋顶,而是通过多个屋顶形式的组合来实现其建筑形象。此外,在现今的中式大屋顶建筑多是采用歇山顶为主,因其更符合于现代建筑内部功能的要求,通过构造手段更易于满足屋顶阁楼小空间的通风散热需要[3],有利于充分利用阁楼空间。

3.4建筑技术特征

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文化入侵,西方先进的现代建筑技术也传播到了中国,对中国传统建筑技术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但同时也带来了建筑技术的革新。

(1)建筑材料

随着近代西方建筑形式及新材料的迅速传入及推广,加之森林资源的匮乏,由西方传入的新材料在使用及性能上都存在着明显的优势,因此新材料迅速取代了木材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式大屋顶建筑在材料的使用上也不断有所革新与拓展,如钢材、水刷石、玻璃、石材、新涂料的使用等。

(2)建筑结构

起初由西方教会主导的“中国式”建筑便采用的是西方砖石混合结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西方建筑技术的输入对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影响。在当代中式大屋顶建筑中,不论是旅游仿古建筑群,还是在屋顶部位模仿古代大屋顶的“民族形式”建筑,都是采用现代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这种框架结构与中国古代的木构体系有着共通之处,都是以梁、柱为主要承重结构的,立面门窗的设置很灵活,同时这种结构从施工、经济等方面考虑也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在中式大屋顶建筑的结构选型上也往往采用这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3)建筑构造

筑构造技术的进步是建立在充分发挥建筑材料、结构特征的基础上的。中式大屋顶建筑的屋顶构造是最能体现其材料、结构及时代性的重要特征。为了适应建筑内部功能空间的要求,建筑师开始探寻适宜现代建筑功能的屋顶构造做法。其中,近代以墨菲的屋顶处理手法较有代表性,他在金陵女子大学校舍建筑的歇山顶端部尽可能开足窗洞、安装可开启的玻璃窗扇,以改善屋顶的通风散热问题。

在当今,随着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仿古建筑的采用,屋顶的构造做法仍是中式大屋顶建筑中需要解决好的重要技术问题。在珠海圆明新园大屋顶建筑的屋顶处理上,屋顶内部抬梁式构架全部省略不做,只在开间柱与屋面板相交处纵向做一榀三角屋架,屋顶坡度的折点也还是按照清式做法计算,屋顶外观仍有明显的抬梁式木构架的举折形式。

总结

从中式大屋顶建筑的发展历程来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历史古迹的重建与复建;二是有特定历史保护要求的地段;三是有特殊文化要求的建筑创作。在民族自信心不断增强的今天,中式大屋顶建筑虽然不再作为传统建筑文化的重点探索方向,但仍以其鲜明的“大屋顶”形象直观地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被诸多以表现传统文化为定位的建筑项目所采用。

参考文献:

[1]邓庆坦.中国近、现代建筑史整合研究——对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的整体性审视[J].建筑学报,2010(6):6-10.

[2] 董黎.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建筑史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41-150.

[3]廖慧农.珠海圆明新园传统式建筑技术措施设计述要[A].建筑史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学会,1999:287.

论文作者:蔡友源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9

标签:;  ;  ;  ;  ;  ;  ;  ;  

基于中式大屋顶的建筑形态探析论文_蔡友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