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宣传质量 搞好舆论引导——办好报纸要闻版周末版和广播电视新闻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舆论论文,广播电视论文,要闻论文,报纸论文,周末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担负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和历史性任务。为了切实加强对新闻单位宣传的宏观指导,北京市委宣传部提出,以办好报纸要闻版、周末版和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为突破口,提高新闻宣传质量,搞好舆论引导。近一年来,市属各新闻单位按照这一部署,抓住关键,重点突破,下苦功夫,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问题的提出
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北京市的报纸、广播、电视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配合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近几年,各新闻单位坚持高扬主旋律,积极探索新时期新闻宣传的新路子,开办了群众欢迎的好栏目、好节目,出现了一批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好报道。如今,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掌握政策、获取信息、增长知识、丰富娱乐的重要工具。
在众多的新闻媒介中,在新闻媒介众多的版面、栏目、节目中,什么是左右舆论导向的关键?我们认为,关键是报纸的要闻版和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它们是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主阵地”,是各新闻单位的“门面”;报纸周末版读者众多,社会影响大。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必有一种占主要地位、起主要作用的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其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以报纸的要闻版、周末版和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为突破口,这就抓住了改进新闻宣传的主要矛盾,牵住了舆论导向的“牛鼻子”。
北京市属报社有11家办了周末版。其中确有办得好的,如北京日报的《京华周末》就在全国报纸周末版座谈会上受到中宣部领导的表扬。北京青年报的《青年周末》在新闻的选材和新闻写作角度上善于创新。首都经济信息报的《华夏周末》也刊出了一些有关经济生活热点问题的好文章。但周末版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有的报纸周末版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一味制造“轰动效应”,过多的刊登描写领袖人物的“秘闻”,渲染港台歌星、大款们的私生活,表现凶杀、色情细节等方面的文章、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正是基于对报纸要闻版、周末版和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现状的调查分析,从它们在舆论导向中所担负的重要责任出发,我们向市属新闻单位明确提出了办好这两个重要版面的要求,从而选准了进一步搞好新闻宣传的突破口。
研讨与探索
报纸、广播、电视要办好,首先靠的是社、台领导和全体编辑、记者的努力。改进要闻版、周末版和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提高舆论引导的水平,需要统一思想,求得共识。
为此,我们首先召开了市属报纸周末版研讨会。会上,大家在充分肯定周末版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集中研讨了如何提高周末版质量的问题,在以下四个方面统一了认识:
一要加强领导。周末版是报纸的一个组成部分,报社的总编辑要对周末版的舆论导向把关,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二要坚持宗旨。周末版是报纸不可分割的重要宣传思想阵地,同报纸的宣传方针、舆论导向应是完全一致的。不能出现游离于该报宗旨之外的“特殊版”,不能宣传背离自己办报宗旨的内容,不能打“擦边球”。
三要办出特色。要在坚持办报宗旨的前提下,讲求宣传艺术,充分发挥周末版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优势,用新鲜丰富、健康向上的内容,生动活泼、编排新颖的形式,努力把周末版办得引人入胜。
四要抓好队伍。办好周末版要有一支强有力的编辑、记者队伍。报社要认真抓提高办报人的素质,并建立严格的内部责任制,不能把周末版承包给某个人。
继周末版研讨会之后,市委宣传部又召开了报纸要闻版和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研讨会,围绕“抓住关键,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搞好引导”这个主题,达成四点共识:
一是要着眼于练内功。要在要闻版这个“主阵地”上不断推出“拳头产品”,首先要吃透宣传精神,研究报道思想。同是一篇会议新闻,有的善于抓住重点,出新意,报道有深度;而有的只是枯燥的议程式的报道,令人乏味。这中间,记者的思想水平、新闻眼光是非常重要的。
二是要加强报道思想性。报道的思想性是报道能否奏响时代主旋律,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主流,给人以鼓舞、激励、启迪的问题。加强报道的思想性,首先要抓好典型报道,其次要采用评论、述评、“大家谈”等形式,对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阐述,解疑释惑。另外要组织一批有影响的系列报道,以形成宣传的声势。
三是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记者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搞好调查研究。只有了解群众在想什么,做什么,有什么要求,有什么疑虑,新闻宣传才有可靠的依据,记者写出来的东西才是言之有物、针对性强、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四是领导要起示范作用。报社、电台、电视台的主要负责同志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主阵地”的宣传上。一个时期的报道思想、报道要点,每天新闻报道的重要选题,每个版面的安排直到标题都应亲自过问,并提倡总编辑亲自带队采写一些报道,亲自撰写一些言论。
两次研讨会,为北京市新闻界改进新闻宣传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家进一步明确了要求,开阔了思路。会后各新闻单位纷纷制定提高新闻宣传质量,搞好舆论引导的措施。
北京日报提出,办好要闻版,内容是根本,版面是形式,二者好似红花绿叶,相辅相成。版面上要讲求气势,讲求韵味,做到主次分明,轻重平衡,比例得当,图文并茂。
北京晚报为提高要闻版的可读性与时效性,提出增设“上午来电”专栏,刊发当日新闻。压缩、减少会议新闻,用更多的篇幅来抓好群众关心的新闻和热点新闻的报道。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把改进新闻节目的重点放在增加信息量、增强思想性和可听性上,努力使新闻节目“汇天下之精华,扬独家之优势”。
北京电视台、北京青年报、首都经济信息报、北京法制报等都就改进新闻宣传确定了目标,制定了措施。
可喜的成效
市委宣传部召开办好要闻版、周末版的研讨会后,市属各新闻单位努力在实践中探索改进新闻宣传的路子。报纸、广播、电视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新闻报道有了较明显的改进。
1、有思想深度的报道显著增多。
各新闻单位注意选择能反映首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风貌的题材,深入开掘主题,见人见事见思想,使报道的力度和思想性明显增强,以北京日报的国庆宣传为例,从9月15日至10月14日,该报连续刊发了10篇系列报道《北京跃向新世纪》,稿子位居头版头条,大字标题带压题照片,气势不凡。10篇通讯抓的都是市政建设、对外开放等方面的重大题材,而且着力透过架桥修路等具体的经济活动展现建设者的精神风采,反映党和政府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办实事的深刻主题,读后令人振奋,令人回味。10篇报道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全面地表现了改革开放给北京带来的巨大变化,引起新闻界的关注。
北京晚报以“权威人士谈变化”的专栏,谈北京市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和变化,连续发稿21篇,受到读者好评。
2、现场感强、时效性强的报道增多。
在宣传报道全市综合整治工作中,北京日报派出记者天天在大街小巷转悠,先后发表了《访“立交”——十余座立交桥下目击记》、《转胡同——十条胡同亲访记》、《绕京城——百余路口交通状况目击记》等一批极富现场感的报道,且都是24小时内的所见所闻,生动活泼,可读性强。
3、贴近读者、贴近生活的报道增多。
各新闻单位记者以饱满的激情,深入山区、深入基层,写出了一批好报道。北京日报记者徐军雨夜同密云县委书记一起爬山涉水、察看灾情,连夜写成了《女书记雨夜深山行》这篇充满生活气息的好新闻。北京青年报长篇通讯《一群年过半百的老人寻找自己的小学老师的故事》引起社会各界读者强烈反响。记者赵颖华为写好这篇通讯,先后四次上门采访当事人。与这些年过半百的老“学生”一同赶赴石家庄,为金老师过教师节。
4、受读者、观众、听众欢迎的栏目、节目增多。
北京晚报开辟“上午来电”、“十字街头”,以反映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为主要内容,受到读者称赞。北京电视台推出了“今天我上镜”、“照北京照片选播”。北京电台开辟了“北京的辉煌”等专栏和专题节目,报道角度新、同群众联系紧密而引起关注。京郊日报也开辟漫画专栏,刊出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漫画,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市记协新闻评议组的老同志的评价是:“北京日报要闻版越办越好”。其它各报要闻版的质量也都有程度不同的提高。
点滴体会
以办好报纸要闻版、周末版和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为突破口,改革新闻宣传,是市委宣传部指导新闻舆论工作的一项重点工程。这项工程在实践中收到了初步的效果,深化了我们对搞好舆论调控的理性认识。
在中央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大政方针已经确定之后,要对北京市的新闻舆论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必须把握住以下几点:
一是要按照中央确定的宣传精神,加强对新闻舆论宣传的宏观指导和协调,对市属报纸、广播、电视的新闻宣传情况要进行调研分析,做到心中有数,这样舆论调控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是要抓重点、抓关键。市属报刊、广播、电视上百家,工作千头万绪,各新闻单位情况也千差万别。我们要善于抓住有全局意义、对全市新闻宣传工作有指导作用的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这样才能集中突破实际工作的某些难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要善于调动和发挥新闻单位的积极性。直接办报、办广播电视节目的是新闻单位,他们站在引导社会舆论的第一线,市委宣传部必须充分信任、高度重视这支队伍,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处在一个生机勃勃的改革开放的时代,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要以满腔激情扑向火热的实际生活,合着时代的节奏,把主旋律唱得更响,为国家富强,为人民幸福,为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